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非裂谷系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与勘探启示
1
作者 史忠生 马峰 +5 位作者 庞文珠 陈彬滔 薛罗 代寒松 徐飞 马轮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8-169,共12页
中西非裂谷系发育众多含油气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通过对中西非裂谷系盆地走向与区域应力场方向对成盆控制作用、中西非裂谷系构造演化与烃源岩发育关系及不同方向裂谷盆地沉积充填与成藏模式的研究,展示了中西非裂谷系成盆、成烃... 中西非裂谷系发育众多含油气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通过对中西非裂谷系盆地走向与区域应力场方向对成盆控制作用、中西非裂谷系构造演化与烃源岩发育关系及不同方向裂谷盆地沉积充填与成藏模式的研究,展示了中西非裂谷系成盆、成烃、成藏最新研究进展,并通过对不同类型盆地成藏模式的研究与典型盆地勘探实践分析,明确了中西非裂谷系高效勘探做法及未来勘探领域与方向。研究表明:盆地走向与区域应力场方向控制了中西非裂谷系发育多期叠置裂谷与单一裂谷两类盆地,其中NW—SE向盆地发育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多期裂谷作用,形成“源下储上、源上成藏”主要成藏模式,NE—SW向盆地发育和保留早白垩世一期裂谷作用,形成下白垩统“源储一体、源内成藏”及下白垩统与基岩潜山构成的“源上储下、源下成藏”模式;中西非裂谷系不同的构造背景与地质演化过程决定了西非裂谷系发育上白垩统陆源海相烃源岩,中非裂谷系发育下白垩统陆相烃源岩,其厚层、优质、成熟烃源岩的发育,为中西非裂谷系油气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Melut盆地勘探实践表明,快速锁定富油凹陷,围绕富油凹陷部署连片三维地震是海外油气项目实现高效勘探的关键,Termit、Melut等NW—SE向多期叠置裂谷盆地的源内成藏组合,Bongor、Doseo等NE—SW向单一裂谷盆地的源内岩性油藏及富油凹陷源外圈闭是中西非裂谷系未来勘探的重要领域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富油凹陷 高效勘探 源外油藏 中西非裂谷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高效勘探管理创新与价值创造实践
2
作者 何文渊 汪望泉 +9 位作者 李志 庞文珠 李富恒 王仁冲 杨紫 康海亮 许海龙 侯平 屈珺雅 商斐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4,共9页
高效勘探是建立自主可控的海外油气核心产区、推动海外油气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针对跨国油气勘探限制性、风险性、经济性和国际性四大特点,中国石油近年探索形成“1435”海外高效勘探体系,即以跨国油气勘探世界一流价值创造为目... 高效勘探是建立自主可控的海外油气核心产区、推动海外油气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针对跨国油气勘探限制性、风险性、经济性和国际性四大特点,中国石油近年探索形成“1435”海外高效勘探体系,即以跨国油气勘探世界一流价值创造为目标,建立以“统一管理、集中决策”为特色的业务管理、风险勘探、工程全过程、协同创新4套管理制度,推进勘探目标、单项工程和勘探全周期3项评价,打造“山川”科技、风险勘探、集中勘探、精细勘探和滚动勘探五大工程。在攻关久攻不克、探索新区新领域、扩大成熟区储量规模和老区增储上产4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发现两个十亿吨以上世界级大油田、一个万亿立方米大气区、一个五亿吨级油田群和10个优质储量区,高效支撑了海外亿吨效益权益产量上产稳产,进一步夯实了海外油气业务高质量发展的资源基础。“1435”高效勘探体系将为我国石油企业持续提升全球资源掌控力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勘探 价值创造 4套制度 3项评价 五大工程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非裂谷系富油凹陷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3
3
作者 窦立荣 史忠生 +1 位作者 庞文珠 马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基于地震、钻井、烃源岩测试分析等资料,对中西非裂谷系主要盆地富油凹陷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未来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表明:中非裂谷系发育下白垩统湖相优质烃源岩,西非裂谷系发育上白垩统陆源海相优质烃源岩,两类烃源岩为中西... 基于地震、钻井、烃源岩测试分析等资料,对中西非裂谷系主要盆地富油凹陷石油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未来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表明:中非裂谷系发育下白垩统湖相优质烃源岩,西非裂谷系发育上白垩统陆源海相优质烃源岩,两类烃源岩为中西非裂谷系油气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中西非裂谷系发育包括基岩在内的多套储集层,并存在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古近系3套区域盖层。晚中生代以来,受中非剪切带右旋走滑作用等地球动力学因素的影响,中西非裂谷系不同方向的盆地在裂谷作用期次、区域盖层发育层段、圈闭类型及成藏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中,北东—南西向盆地主要保存了早白垩世一期裂谷层序,区域盖层位于下白垩统裂陷期地层内,形成反转背斜、花状构造及基岩潜山等圈闭类型,发育“源储一体、源内成藏”及“源上储下、源下成藏”两种成藏模式;北西—南东向盆地具有多期裂谷叠置特征,发育上白垩统和古近系区域盖层,形成披覆背斜、断背斜、反向断块等圈闭类型,以“源下储上、源上成藏”为主要成藏模式。多期叠置裂谷盆地的源内成藏组合、强反转盆地的源内岩性油藏及页岩油是中西非裂谷系盆地未来勘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区域盖层 圈闭类型 成藏模式 富油凹陷 中非剪切带 中西非裂谷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湖盆陡坡带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沉积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以中非地区Melut盆地A凹陷白垩系为例
4
作者 陈彬滔 马轮 +6 位作者 洪亮 史忠生 庞文珠 薛罗 王磊 代寒松 赵艳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8-1072,共15页
【目的】扇三角洲—深水滑塌扇组成的复合扇体作为断陷盆地陡坡带重要的粗粒沉积体系和油气储层,其展布范围、演化期次、成藏模式等一直是湖盆沉积和成藏研究的热点。【方法】以中非地区Melut盆地A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为基础... 【目的】扇三角洲—深水滑塌扇组成的复合扇体作为断陷盆地陡坡带重要的粗粒沉积体系和油气储层,其展布范围、演化期次、成藏模式等一直是湖盆沉积和成藏研究的热点。【方法】以中非地区Melut盆地A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为基础,采用岩心观察、层序划分、地震反射特征与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对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沉积特征与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与结论】发现研究区复合扇体的沉积相类型包括扇三角洲和重力流成因的滑塌扇,滑塌扇具有两类形貌特征,第一类为受坡折控制的线状供源滑塌扇,第二类为受较陡地形坡度控制的单点供源多级滑塌扇。白垩系研究层段刻画出五期扇体,单期复合扇体内部具有退积特征,多期复合扇体具有“先进积、后退积”的垂向演化特征,其中下白垩统Renk组沉积末期复合扇体规模最大,达到148 km^(2)。复合扇体演化主要受幕式构造活动、古地貌和物源供给,以及相对湖平面变化的影响,构造活动强烈、物源供给充足、短轴构造隆升幅度大的时期,复合扇体规模更大,相对湖平面下降初期和上升初期滑塌扇最为发育。提出A凹陷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发生沉积格局转换的新认识,明确了断陷期陡坡带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勘探潜力,指导了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ut盆地 白垩系 复合扇体沉积 扇三角洲 滑塌扇 沉积演化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Termit盆地油气成藏新认识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5
5
作者 袁圣强 窦立荣 +6 位作者 程顶胜 毛凤军 潘春孚 郑凤云 姜虹 庞文珠 李早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8-249,共12页
基于地震、钻井、铸体薄片、油样和岩样地球化学分析、生烃史模拟等资料,研究尼日尔Termit海陆相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并探讨未来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认为:(1)Termit盆地为早白垩世和古近纪两期裂谷叠合,东部Trakes斜坡2口钻井沉降曲线... 基于地震、钻井、铸体薄片、油样和岩样地球化学分析、生烃史模拟等资料,研究尼日尔Termit海陆相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并探讨未来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认为:(1)Termit盆地为早白垩世和古近纪两期裂谷叠合,东部Trakes斜坡2口钻井沉降曲线显示晚白垩世沉降速率高,分析认为是遭受海侵影响造成的高沉积速率,也可能存在一期弱裂谷发育;(2)Termit盆地沉积层序主要受控于晚白垩世海侵期旋回和古近纪湖侵期旋回控制,发育海-陆“两种源汇”沉积叠合,海侵期广覆式发育的海陆相混源型烃源岩全盆地分布,湖侵期形成的古近系Sokor 1组储集层和Sokor 2组盖层叠置其上,形成了中西非裂谷系独特的海陆相裂谷叠合盆地;(3)Termit盆地早期地温梯度低,盆地主力烃源岩上白垩统Yogou组在古近纪晚期生烃。Trakes斜坡发育上白垩统Donga组成熟烃源岩,为“双源”供烃油气成藏模式,形成Trakes斜坡油田群;(4)Termit盆地海陆相裂谷叠合成藏模式新认识和勘探实践,扩大了盆地东部有效勘探面积约2500 km2,认为在盆地东南新区带Sokor 1组、新层系Donga组和上白垩统岩性目标具备勘探潜力,可作为未来勘探和选区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 Termit盆地 海陆相裂谷叠合 上白垩统Donga组 古近系Sokor 1组 构造演化 源汇体系 成藏特征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苏丹Melut盆地下组合近源白垩系成藏模式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6
6
作者 史忠生 庞文珠 +3 位作者 陈彬滔 薛罗 赵艳军 马轮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3-33,共11页
为了研究Melut盆地下组合近源白垩系成藏模式与勘探潜力,开展有利储盖组合识别、重点油藏解剖、典型成藏模式建立及勘探潜力分析等石油地质条件分析工作。结果表明:①近源白垩系发育3套有利储盖组合,包括源上Galhak组内部砂泥互层储盖... 为了研究Melut盆地下组合近源白垩系成藏模式与勘探潜力,开展有利储盖组合识别、重点油藏解剖、典型成藏模式建立及勘探潜力分析等石油地质条件分析工作。结果表明:①近源白垩系发育3套有利储盖组合,包括源上Galhak组内部砂泥互层储盖组合、Al Renk组生油岩内“自生自储”储盖组合、及Al Renk组生油岩与Al Gayger组砂岩形成的“上生下储”储盖组合;②湖泛泥岩是Galhak组内部储盖组合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辫状河三角洲内前缘发育厚层分流河道砂岩与厚层湖泛泥岩,是Galhak组高产断块油藏发育的有利相带区;③Al Gayger组反向断块圈闭具有良好的油源和侧向遮挡条件,斜坡区大断距反向断块圈闭是Al Gayger组勘探的首选目标;④沉积相带控制扇体内部油藏的类型与分布,扇根与扇中砂体厚、物性好,是发育高产断块及断层-岩性油藏的有利相带;⑤北部富油凹陷远源古近系主力产层的勘探难度越来越大,近源白垩系是北部凹陷成熟探区深化勘探的重要领域;⑥盆地南部凹陷规模小,沉积充填粗,Adar组区域盖层质量差,远源古近系Samma+Yabus-Adar组储盖组合已不是中南部有利的储盖组合,近源白垩系在中南部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是中南部有利的勘探层系。该研究成果对Melut盆地北部成熟探区深化勘探及中南部低探区白垩系的区域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远源 近源 白垩系 Melut盆地 南苏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Melut盆地北部不同地区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史忠生 程顶胜 +4 位作者 白洁 庞文珠 陈彬滔 薛罗 马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98-1609,共12页
为了明确Melut盆地北部不同地区原油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及亲缘关系,采用饱和烃色谱及色谱-质谱方法,开展了盆地北部不同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及对比。研究表明,盆地北部各地区原油正构烷烃无明显奇偶优势,Ts/Tm值1.36~3.47、C_(31)... 为了明确Melut盆地北部不同地区原油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及亲缘关系,采用饱和烃色谱及色谱-质谱方法,开展了盆地北部不同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及对比。研究表明,盆地北部各地区原油正构烷烃无明显奇偶优势,Ts/Tm值1.36~3.47、C_(31)升藿烷22S/(22S+22R)比值0.54~0.60、αααC_(29)20S/(20S+20R)与C_(29)αββ/(ααα+αββ)比值大于0.4,总体表现为成熟原油;伽马蜡烷指数普遍小于0.1,C_(21)三环萜烷具有明显优势,Pr/Ph值0.97~2.31,均值1.61,指示其烃源岩形成于弱还原-弱氧化的淡水湖相环境;生油母质为Ⅱ~Ⅲ型混合型。不同地区原油母质来源及成熟度有差异:Moleeta次凹东坡原油为单峰后峰态分布,高碳数正构烷烃含量占优势,C_(24)TeT/C_(23)TT平均值大于1,具有明显的陆源高等植物贡献,原油成熟度较低,发育重质—中质油;Jamous次凹深洼区原油为前峰优势的双峰态分布,C_(24)TeT/C_(23)TT值小于1,生烃母质除有陆源高等植物贡献外,水生生物也有重要贡献,原油成熟度较高,发育中质—轻质油;Palogue油田位于两个生烃次凹之间,具有混源特征;AYT(Abyat)油田原油主要来自Jamous次凹深洼区,同时有原地烃源岩的生烃贡献。Jamous次凹斜坡中部翘倾断裂带的发育,将次凹分割成两个次级断陷,为斜坡东部AYT地区烃源岩的发育提供了构造条件。翘倾断裂带使Jamous次凹斜坡中部抬升变浅,局部发育弱氧化环境下的浅水砂泥互层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标志物 原油对比 Melut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lut盆地北部远源油藏类型、特征及勘探启示 被引量:2
8
作者 史忠生 薛罗 +4 位作者 马轮 陈彬滔 王磊 庞文珠 史江龙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32,共11页
Melut盆地为非洲内陆一个重要含油气盆地,其北部具有下白垩统生油、古近系聚集成藏的远源成藏特征,明确盆地远源油藏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是提高远源油藏勘探成功率、寻找新的勘探领域的关键。基于区域石油地质条件与油藏解剖,开展了Melu... Melut盆地为非洲内陆一个重要含油气盆地,其北部具有下白垩统生油、古近系聚集成藏的远源成藏特征,明确盆地远源油藏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是提高远源油藏勘探成功率、寻找新的勘探领域的关键。基于区域石油地质条件与油藏解剖,开展了Melut盆地北部远源油藏形成条件、类型及特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源内Yabus组远源断层-岩性复合油藏及源外Yabus组远源断块油藏两大潜力勘探领域。研究表明:Melut盆地北部古近系Yabus组发育源内和源外2种类型的远源油藏,二者具有不同的油气充注方式与成藏模式。源内Yabus组远源油藏的形成取决于3个地质条件的耦合,即“两强一弱”的3期裂陷作用为古近纪Yabus组-Adar组远源储盖组合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富油凹陷的发育为Yabus组远源油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油源基础;多期裂陷作用为Yabus组远源圈闭的油气充注提供了垂向通道条件。源内远源油藏主要通过油源断裂的垂向充注成藏,油源断裂是其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油源断裂的识别及控圈断层的侧向封堵性评价是源内远源断块圈闭评价的重点。源外远源油藏主要通过富油凹陷的侧向运移充注成藏,由富砂地层与断块、古隆起形成的输导脊控制源外远源圈闭的成藏,输导脊的识别与圈闭充注油气程度研究是源外远源圈闭评价的重点。研究成果指导了Melut盆地远源油藏的勘探部署与深化勘探,对其他含油气盆地成熟探区远源油藏的勘探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ut盆地 古近纪 Yabus组 远源油藏 成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苏丹境内裂谷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峰 庞文珠 +5 位作者 赵文光 张斌 赵艳军 薛罗 郑茜 陈彬滔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105,共14页
以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等为基础,通过岩心分析、连井对比、油气运聚模拟、地震反演及多信息叠合等方法,从油源条件、储-盖组合和输导体系3个方面对南苏丹境内Melut和Muglad 2个裂谷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 以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等为基础,通过岩心分析、连井对比、油气运聚模拟、地震反演及多信息叠合等方法,从油源条件、储-盖组合和输导体系3个方面对南苏丹境内Melut和Muglad 2个裂谷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Melut和Muglad盆地均发育早白垩世第Ⅰ裂陷期优质烃源岩,厚度大、面积广、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适中,具有良好的油源条件;Melut盆地古近系Yabus组、新近系Jimidi组和Muglad盆地白垩系Aradeiba组发育三角洲相和河流相沉积,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的含砂率、砂岩厚度均适中,且不同层序内河道的河型存在垂向演化,发育泛滥平原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局部封隔带,形成多套源上砂泥互层储-盖组合,为形成规模构造-岩性圈闭提供了条件;边界控盆断裂与盆缘斜坡区控凹断裂是沟通主力烃源岩与源上目的层的主要油气垂向运移通道,源上层段发育的多期不整合面和富砂地层形成了多个侧向优势运移路径(输导脊),油源断裂与输导脊耦合控制Melut和Muglad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的有利区带。②Melut盆地Yabus组、Jimidi组以及Muglad盆地Aradeiba组具备形成源上规模构造-岩性油藏的石油地质条件,成藏模式可分为“断裂垂向运移型”、“断裂垂向运移-不整合面侧向输导型”和“断裂垂向运移-连通砂体侧向输导型”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盆地 控盆断裂 控凹断裂 输导脊 构造-岩性油藏 成藏模式 Melut盆地 Muglad盆地 南苏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lut盆地P地区白垩系Galhak组岩性圈闭识别及其勘探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金博 常广发 +4 位作者 庞文珠 郭新文 刘美 范乐元 王国政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6,48,共9页
以Melut盆地P地区白垩系Galhak组为例,从井筒资料出发,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地震属性分析、波阻抗反演等地震储层横向预测技术和储层建模技术,在确定Galhak组层序框架、沉积相和储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现今及古构造特征,进... 以Melut盆地P地区白垩系Galhak组为例,从井筒资料出发,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地震属性分析、波阻抗反演等地震储层横向预测技术和储层建模技术,在确定Galhak组层序框架、沉积相和储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现今及古构造特征,进行岩性圈闭识别与评价。P地区白垩系Galhak组岩性油气藏发育在湖侵体系域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解剖了已发现的白垩系Galhak油气藏,确定岩性圈闭的成藏条件、主控因素为输导系统和局部泥岩盖层。由于近源优势,P地区白垩系Galhak组具有发育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局部盖层发育的地区和剖面上反向正断层的上升盘为白垩系Galhak组岩性圈闭勘探的有利构造部位。Galhak-Ⅳ段是Galhak组岩性圈闭发育的最有利层段。Melut盆地岩性油气藏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ut盆地 Galhak组 岩性圈闭 勘探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