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田伴生气脱硫过程液泛原因及对策研究
1
作者 柳亭 庞文彬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6期108-111,共4页
从伴生气脱硫胺液中主要污染物和传统塔内件传质机制两方面分析了伴生气脱硫过程频繁,存在拦液冲塔问题的原因,确定了解决拦液冲塔问题的技术思路。介绍了CJST塔板的工作原理以及用于伴生气脱硫过程的技术优势,采用CFD模拟技术完成对CJS... 从伴生气脱硫胺液中主要污染物和传统塔内件传质机制两方面分析了伴生气脱硫过程频繁,存在拦液冲塔问题的原因,确定了解决拦液冲塔问题的技术思路。介绍了CJST塔板的工作原理以及用于伴生气脱硫过程的技术优势,采用CFD模拟技术完成对CJST塔板的结构优化,实现改进的CJST塔板在伴生气脱硫过程的工业应用,应用后有效解决了伴生气脱硫过程的拦液冲塔问题,吸收效率显著提升,胺液再生能耗降低约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生气 脱硫 液泛 塔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复合软管内衬修复技术在塔河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庞文彬 梁婷婷 +1 位作者 王超 贾超 《石油工程建设》 2018年第3期66-68,共3页
为解决塔河油田集输管道腐蚀穿孔严重状况,采用高压复合软管内衬修复技术对老旧管道进行内防腐层修复。首先简要介绍了高压复合软管结构特点、高压复合软管内衬修复技术的特点;而后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修复工艺应用的工程概况、内衬管管材... 为解决塔河油田集输管道腐蚀穿孔严重状况,采用高压复合软管内衬修复技术对老旧管道进行内防腐层修复。首先简要介绍了高压复合软管结构特点、高压复合软管内衬修复技术的特点;而后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修复工艺应用的工程概况、内衬管管材选择、现场施工工序、施工难点及技术措施。应用高压复合软管内衬修复技术在塔河油田一次最大修复管道长度2.93 km,修复后管道设计压力4.0 MPa、设计温度70℃。管道修复至今未发生因修复管道管径缩小而导致井口回压高和管道泄漏污染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输管道 复合软管 内衬修复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前后外侧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忠奎 唐学锋 +3 位作者 庄文杰 陈实 娄珩 庞文彬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前后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取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前后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进行12~36个月随访,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丢失...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前后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取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前后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进行12~36个月随访,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丢失高度平均恢复86.7%,丢失角度平均恢复89.45%。28例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骨质吸收、骨不连、假关节形成及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发生。采用Kirkaldy-Willis改良评价标准,本组优25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前后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创伤相对较小、出血较少手术方法 ,可有效的稳定脊柱,且可避开病灶,对来自椎管后壁的压迫减压彻底,疗效满意,但要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脊柱结核 后路手术 植骨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纤维混凝土压敏性的压黄线监测系统的设计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谢世涛 侯作富 +2 位作者 李卓球 庞文彬 陈强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1年第2期322-324,共3页
研究了碳纤维混凝土的压敏性用于城市繁忙路段压黄线监测的智能控制问题,设计了一套完整设计方案,包括CFRC触发单元、信号监测单元、照相机抓拍单元、控制终端单元.通过碳纤维混凝土作为压敏传感器监测车辆是否压过黄线,对违章车辆自动... 研究了碳纤维混凝土的压敏性用于城市繁忙路段压黄线监测的智能控制问题,设计了一套完整设计方案,包括CFRC触发单元、信号监测单元、照相机抓拍单元、控制终端单元.通过碳纤维混凝土作为压敏传感器监测车辆是否压过黄线,对违章车辆自动进行监测记录并加入到黑名单,整个系统实现了不停车对压黄线车辆的监控,起到良好的道路安全监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压敏性 自动识别 监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吸收医用膜预防肌腱粘连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毅 杨忠奎 +1 位作者 庄文杰 庞文彬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5期125-126,共2页
目的观察可吸收防粘连膜预防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急性手部屈伸肌键损伤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0例)用聚-DL-乳酸可吸收医用膜(上海典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包绕肌腱缝合端,对照组(22例)不使用可吸... 目的观察可吸收防粘连膜预防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急性手部屈伸肌键损伤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0例)用聚-DL-乳酸可吸收医用膜(上海典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包绕肌腱缝合端,对照组(22例)不使用可吸收性医用膜,对损伤肌腱均采用5-0肌腱缝线行改良Kessler法修复,所有病例术后均行石膏托外固定,1周后行被动手指功能训练,3周后拆除石膏托,行主动性手指屈伸锻炼。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6-11个月,平均8.2个月,屈肌腱修复后的功能用TAM系统评定法评定。试验组综合优良率为81.13%(20/53),对照组综合优良率为52.94%(22/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医用膜临床使用时操作简单、方便,可以在后续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中进一步的推广,从而提升整体手术治疗以及患者肌腱修复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修复 肌腱粘连 医用可吸收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