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D-L1单抗加强紫杉醇联合香菇多糖体外抗人乳腺癌MDA-MB-231作用
1
作者 李汾 平娜娜 +2 位作者 曾菊绒 胥晓丽 刘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0,共7页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单抗、紫杉醇(PTX)联合香菇多糖(LNT)体外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作用。方法 将MDA-MB-231、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MDA-MB-231+PBMC共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PTX组、LNT组、MPDL3280A(PD...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单抗、紫杉醇(PTX)联合香菇多糖(LNT)体外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作用。方法 将MDA-MB-231、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MDA-MB-231+PBMC共培养,随机分为对照组、PTX组、LNT组、MPDL3280A(PD-L1单抗)组、PTX+LNT组和PTX+LNT+MPDL3280A组。采用CCK8检测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MHC-I和PD-L1的表达;ELISA试剂盒检测IFN-γ和TNF-α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TX组、MPDL3280A组、PTX+LNT组及PTX+LNT+MPDL3280A组显著抑制MDA-MB-231的活性(P<0.01);LNT组和PTX+LNT+MPDL3280A组显著促进PBMC的免疫作用(P<0.05,P<0.01);PTX+LNT+MPDL3280A组显著抑制MDA-MB-231+PBMC共培养MDA-MB-231的活性(0.56±0.16 vs. 0.39±0.13,P<0.05);LNT显著促进MDA-MB-231上PD-L1的表达和PBMC分泌IFN-γ(P<0.05)。结论 PD-L1单抗通过阻断PD-L1与PD-1之间的作用,提高免疫,促进PTX联合LNT的体外抗三阴性乳腺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单抗 紫杉醇(PTX) 香菇多糖(LNT) 抗人乳腺癌MDA-MB-23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吗啉丙磺酸缓冲的生理盐溶液的配制及pH稳定性
2
作者 平娜娜 曹蕾 +2 位作者 黄燕茹 米燕妮 曹永孝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0-514,共5页
目的配制以3-吗啉丙磺酸和Na2HPO4为缓冲对的生理盐溶液(MOPS液),并观察其pH稳定性及对大鼠离体血管张力的影响。方法配制MOPS液和Krebs液及其母液,分别给MOPS液或Krebs液通O2或950mL/L O2+50mL/L CO2,用pH计测定pH值,用张力描记仪记录... 目的配制以3-吗啉丙磺酸和Na2HPO4为缓冲对的生理盐溶液(MOPS液),并观察其pH稳定性及对大鼠离体血管张力的影响。方法配制MOPS液和Krebs液及其母液,分别给MOPS液或Krebs液通O2或950mL/L O2+50mL/L CO2,用pH计测定pH值,用张力描记仪记录大鼠离体血管的张力。结果 MOPS液和K+-MOPS液14d内的pH变化为(7.32±0.04)~(7.51±0.04),基本恒定;Krebs液和K+-Krebs液随时间延长,pH由7.40±0.01逐渐升至8.41±0.04。通气速度对MOPS液的pH影响小,变化范围为(7.24±0.04)~(7.39±0.00);Krebs液对通气速度敏感,在15~60个气泡/min,pH的变化范围在(6.81±0.07)~(8.33±0.02)之间,波动范围较大。在相同通气速度下MOPS液和Krebs液体积的变化对其pH影响小。大鼠离体的肠系膜动脉、脑基底动脉和冠状动脉在MOPS液中能产生良好的收缩。结论 MOPS液具有pH稳定、放置时间长、通气容易掌握,并且应用成本低的优点,可用于哺乳动物离体组织、器官如血管等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吗啉丙磺酸 生理盐溶液 Krebs液 PH值 血管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例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阳性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颜灵芝 陈苏宁 +11 位作者 平娜娜 王琴荣 刘红 丁子轩 朱明清 梁建英 刘丹丹 岑建农 潘金兰 仇惠英 孙爱宁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6-1120,共5页
本研究总结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Ph+MPA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5例Ph+MPAL的特征及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临床随... 本研究总结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Ph+MPA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5例Ph+MPAL的特征及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临床随访结果。Ph+MPAL的诊断采用WHO-2008分类标准。结果表明,Ph+在同时期总MPAL群体中的检出率为17.2%(15/87)。15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为51(16-81)岁;初诊时中位WBC计数为69(12.7-921)×109/L。形态学检查显示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者2例(13.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者6例(40.0%)、杂合型白血病(HAL)者7例(46.7%)。免疫学分析表明,此15例患者均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93.3%患者的白血病细胞表面有CD34的表达,其中64.3%(9/14)的患者CD34表达率在60%以上。染色体R显带技术检测显示,正常核型者2例(13.3%),单纯Ph+者8例(53.3%),Ph+伴附加异常者5例(33.3%)。附加的染色体异常分别为-7(2例)、+Ph(1例)、dic(7;9)(1例)、i(8q)和-16(1例);有残余正常分裂相者4例。多重巢式PCR检测发现,e1a2型融合基因6例(40.0%)、b2a2或b3a2型共9例(60.0%)。7例Ph+MPAL患者中有4例检测到IKZF1基因缺失。本组中10例患者诱导治疗一疗程后完全缓解(CR)率为70.0%,其中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组的CR率(83.3%;5/6),优于单纯化疗组(50.0%;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今,6例患者由于疾病复发或进展而死亡(60.0%;6/10)。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组患者总生存优于单纯化疗组(P=0.004)。结论:Ph+MPAL主要为B淋系和髓系混合表达,多数年龄较大,高表达CD34抗原。在BCR-ABL融合基因亚型和基因突变方面类似于Ph+急性白血病。初诊时WBC计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复发进展仍是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联合TKI和allo-HSCT或许能改善预后,有必要进行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染色体 BCR-ABL融合基因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T-NUP214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戴海萍 王谦 +7 位作者 吴丽丽 平娜娜 吴春晓 解珺丹 潘金兰 薛永权 吴德沛 陈苏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47-1051,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SET-NUP214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表达,分析伴有SET-NUP214的T-ALL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运用RT-PCR检测5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SET-NUP214的表达,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 本研究旨在探讨SET-NUP214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表达,分析伴有SET-NUP214的T-ALL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运用RT-PCR检测5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SET-NUP214的表达,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检测9q34缺失,基因测序法检测PHF6和NOTCH1基因突变。结果表明,仅在6例T-ALL患者中检测到SET-NUP214融合基因的表达。除T系抗原标记外,这些患者均表达髓系抗原CD13和(或)CD33,其中4例患者经FISH检测到9q34缺失,3例患者经Array-CGH检测到del(9)(q34.11q34.33)。6例SET-NUP214阳性的T-ALL患者中有4例检测到PHF6基因突变,5例检测到NOTCH1基因突变。结论:SET-NUP214融合基因多由染色体9q34的缺失所致,SET-NUP214阳性的T-ALL常伴有PHF6及NOTCH1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T-NUP214融合基因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SIL-TAL1融合基因与6q缺失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谦 吴丽丽 +6 位作者 戴海萍 平娜娜 吴春晓 潘金兰 岑建农 仇惠英 陈苏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08-1513,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SIL-TAL1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伴有SILTAL1阳性的T-ALL患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征。运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的SIL-TAL1的表达,以R显带核型分析和... 本研究旨在探讨SIL-TAL1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伴有SILTAL1阳性的T-ALL患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征。运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的SIL-TAL1的表达,以R显带核型分析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核型异常。结果表明:在12例T-ALL患者中检测到SIL-TAL1融合基因的表达,儿童检出率明显高于成人(38.5%vs 4.8%,P=0.001),其中50%(6/12)SIL-TAL1阳性患者存在两种转录本;SIL-TAL1阳性组核型异常率为54.5%(6/11),其中4例伴有6号染色体长臂大片段缺失;2例经array-CGH检测到1p32存在约90 kb的缺失,形成SIL-TAL1融合基因;6号染色体长臂共同缺失区域为6q14.1-q16.3,均为杂合性缺失;SIL-TAL1阳性组中位白细胞计数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SIL-TAL1融合基因与6q杂合性缺失有一定相关性(P=0.005),在儿童中SIL-TAL1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成人,且常伴有白细胞计数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等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TAL1融合基因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6q缺失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芡实多糖的水提醇沉工艺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刘玉凤 王保国 +2 位作者 张晓娟 平娜娜 高腾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5期1100-1102,共3页
目的:优化芡实多糖的水提醇沉工艺。方法:以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的含量,以多糖得率和糖含量为指标,选取提取温度(A)、提取时间(B)、固液比(C)、提取次数(D)4个因素设计正交试验,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醇沉浓度的影响。糖含量的绿多糖,以蛋... 目的:优化芡实多糖的水提醇沉工艺。方法:以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的含量,以多糖得率和糖含量为指标,选取提取温度(A)、提取时间(B)、固液比(C)、提取次数(D)4个因素设计正交试验,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醇沉浓度的影响。糖含量的绿多糖,以蛋白,并结果:在实验影响因素中,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A>D>B>C,最佳提取方案为:A1B2C3D3,即在70℃下,固液比1∶20时,提取2.5h,连续提取4次。最佳醇沉浓度为90%。结论:本实验优选出的工艺稳定可行,可以为进一步研究芡实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芡实 多糖 正交试验 水提醇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平胶囊对急慢性前列腺炎及血流变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朱银静 肖雪 +5 位作者 王川 平娜娜 米燕妮 马侗 刘静 曹永孝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1-614,共4页
目的研究前列平胶囊对急、慢性前列腺炎及血流变的影响。方法用角叉菜胶建立大鼠急性前列腺炎模型,用消痔灵建立大鼠慢性前列腺炎模型,用大鼠血瘀模型研究对血流变的影响,研究前列平胶囊的作用。结果前列平胶囊(1.2和0.6 g/kg)能明显降... 目的研究前列平胶囊对急、慢性前列腺炎及血流变的影响。方法用角叉菜胶建立大鼠急性前列腺炎模型,用消痔灵建立大鼠慢性前列腺炎模型,用大鼠血瘀模型研究对血流变的影响,研究前列平胶囊的作用。结果前列平胶囊(1.2和0.6 g/kg)能明显降低角叉菜胶急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的前列腺指数(P<0.05,P<0.01),减轻前列腺组织的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腺体溶解、炎细胞浸润、腺腔内蛋白性分泌物及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等炎症病理变化及病理评分(P<0.01)。前列平胶囊1.2 g/kg组能明显降低对消痔灵致慢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的前列腺指数(P<0.01)。前列平胶囊明显减轻前列腺组织的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腺腔内蛋白性分泌物潴留,降低前列腺炎症的病理评分(P<0.01)。前列平胶囊(1.2、0.6和0.3g/kg)能明显降低血瘀大鼠的全血黏度、全血相对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P<0.05,P<0.01)。结论前列平胶囊能抑制急、慢性前列腺炎,改善血瘀模型大鼠的血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平胶囊 前列腺炎 血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