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体动压润滑条件下的织构表面摩擦磨损特性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春霞 杨晓楠 +1 位作者 常永祥 马文博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3-346,354,共5页
为探究新型人工髋关节假体材料钛合金Ti15Mo7Zr15Ta1.00Si的耐磨性,基于平均雷诺方程建立圆形和椭圆形织构化关节表面流体动压润滑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对模型进行离散化,利用MATLAB软件对其迭代求解,得到织构化关节在计算区域内的压力... 为探究新型人工髋关节假体材料钛合金Ti15Mo7Zr15Ta1.00Si的耐磨性,基于平均雷诺方程建立圆形和椭圆形织构化关节表面流体动压润滑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对模型进行离散化,利用MATLAB软件对其迭代求解,得到织构化关节在计算区域内的压力分布以及表面摩擦系数。利用激光加工技术在钛合金Ti15Mo7Zr15Ta1.00Si制备面覆率和深度一定表面织构,利用摩擦磨损试验机,模拟人体行走环境,在牛血清润滑状态下,进行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具备一定参数的织构阵列的钛合金Ti15Mo7Zr15Ta1.00Si人工髋关节假体表面能够达到一定的减摩效果;长轴竖向排布θ=0°椭圆形微凹坑织构减摩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 表面织构 钛合金 摩擦磨损 流体动压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润滑状态下织构对结合面接触刚度的影响
2
作者 朱春霞 常永祥 +1 位作者 王德全 杨晓楠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7,共6页
针对润滑条件下包含织构形貌的结合面接触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分形接触理论的结合面接触刚度模型。首先,结合三维W-M函数建立圆形凹坑织构数学表达式,对带有织构的粗糙表面进行表征;其次,基于赫兹理论和分形理论得出单微凸体不同变形阶段... 针对润滑条件下包含织构形貌的结合面接触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分形接触理论的结合面接触刚度模型。首先,结合三维W-M函数建立圆形凹坑织构数学表达式,对带有织构的粗糙表面进行表征;其次,基于赫兹理论和分形理论得出单微凸体不同变形阶段的接触载荷和刚度;在此基础上,结合织构密度表达式和面积分布函数得出整个结合面的接触载荷和刚度;然后根据固体弹性接触部分接触刚度所得的等效厚度来分析结合面液体接触刚度;最后,运用数学仿真软件对固、液两部分耦合得出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混合润滑状态下的固、液两部分接触刚度均受到分形参数的影响,且随着织构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其增速会随着织构密度的增大而变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润滑 接触刚度 表面织构 分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表面织构表征及动压润滑效应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朱春霞 王德全 +1 位作者 杨晓楠 常永祥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75,共10页
目的 建立具有非对称表面织构的粗糙平面的表征方程,并分析方程参数对其形貌的影响,依托表征方程重建的织构平面研究非对称表面织构在动压润滑条件下的润滑特性。方法 根据非对称织构平面的加工过程,基于W-M函数重构粗糙表面,再叠加非... 目的 建立具有非对称表面织构的粗糙平面的表征方程,并分析方程参数对其形貌的影响,依托表征方程重建的织构平面研究非对称表面织构在动压润滑条件下的润滑特性。方法 根据非对称织构平面的加工过程,基于W-M函数重构粗糙表面,再叠加非对称织构形貌特征方程,实现不同尺寸非对称表面织构的数学表征,利用Matlab软件对方程中表面织构参数和粗糙表面参数对织构平面形貌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利用方程表征的织构平面建立动压润滑压力油膜的实体模型,对压力油膜进行CFD计算,分别得出正向非对称织构、对称织构、反向非对称织构中的压力分布规律和流线分布规律,实现非对称表面织构的动压润滑效应分析。结果 表征方程的各个参数中,尺度系数和分形维数主要影响粗糙表面轮廓高度的变化范围和变化频率,微观轮廓高度的变化范围随着尺度系数的减小以同样的倍率减小,微观轮廓高度变化随着分形维数的逐渐增大越来越剧烈,变化频率也越来越快,非对称度、织构深度等织构相关参数主要影响织构的形貌特征。润滑压力油膜CFD分析计算表明,正向非对称织构(k=2)的进出口压力差为1747 Pa,明显大于对称织构(k=1,387 Pa)和反向非对称织构(k=0.5,707 Pa),三者的流线分布云图表明,正向非对称织构内的回流效应更加剧烈,流线分布更加复杂。结论 所建立的非对称织构平面的表征方程可以清晰地描述其形貌特征,方程参数对形貌特征的影响机理明确,且构型合理的非对称织构在提高承载能力和改善润滑方面存在明显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 表面织构 表征方程 W-M函数 CFD 动压润滑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颗粒冻精制作试验
4
作者 李继蓉 李文彬 +4 位作者 李千军 孙顺清 张克刚 王同仁 常永祥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7-120,共4页
对猪颗粒冻精制作工艺进行改革,简化了流程,降低了成本;冻精解冻后精子活率平均为0.35~0.40。级水平,受胎率66.66%,窝产仔数8.14头。同时对猪精冷冻保存中的谷草转氨酶活性、精子顶体形态变化等生理生化指标进... 对猪颗粒冻精制作工艺进行改革,简化了流程,降低了成本;冻精解冻后精子活率平均为0.35~0.40。级水平,受胎率66.66%,窝产仔数8.14头。同时对猪精冷冻保存中的谷草转氨酶活性、精子顶体形态变化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液 冻精 精子活率 受胎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