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食动物饲养学》课程德育要素体系探索
1
作者 席冬梅 种玉晴 +3 位作者 吴东旺 马向丽 赵志丽 岳丹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9期163-165,共3页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形成同向同行的高校教育模式,开展草食动物饲养学“课程思政”的教改探索。《草食动物饲养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利于科学论证和实验探究,适合德育的融入。根据课程内容精心融入德育元素,在课...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形成同向同行的高校教育模式,开展草食动物饲养学“课程思政”的教改探索。《草食动物饲养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利于科学论证和实验探究,适合德育的融入。根据课程内容精心融入德育元素,在课堂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实现价值引领,使专业教学与育人教育的协同促进。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融入到课程中,使课程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教授专业知识,还具有育人的功能,能培养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食动物饲养学 德育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主要地质背景区钴、铁和硒在岩石—土壤—饲料中的分布与转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席冬梅 邓卫东 +1 位作者 毛华明 高宏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60-665,共6页
对云南省反刍家畜主要生产基地所属的6个地质背景区的土壤、岩石和饲料样品的钴、铁和硒元素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和饲料钴、铁和硒元素含量在玄武岩(Ⅴ)和碳酸岩盐红壤区(Ⅰ)较丰富;碳酸岩盐、碎屑岩和玄武岩混合型黄红壤区(Ⅱ... 对云南省反刍家畜主要生产基地所属的6个地质背景区的土壤、岩石和饲料样品的钴、铁和硒元素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和饲料钴、铁和硒元素含量在玄武岩(Ⅴ)和碳酸岩盐红壤区(Ⅰ)较丰富;碳酸岩盐、碎屑岩和玄武岩混合型黄红壤区(Ⅱ)居中;而由碎屑岩(Ⅲ)和变质岩(Ⅵ)发育的土壤区土壤和饲料钴、铁和硒元素最低。饲料中钴、铁和硒的含量受地质背景值,特别是土壤中元素的丰度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背景区 岩石 土壤 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主要地质背景区土壤理化性质及矿物质元素丰度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席冬梅 邓卫东 +1 位作者 高宏光 毛华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4-120,共7页
对云南省反刍动物生产基地所属的6个主要地质背景区的土壤和岩石样品的K、Na、Mg、Cu、Zn、Mn、Co、Fe、Se、I和F元素及土壤的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CEC)和pH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晚古生代玄武岩红壤区(Ⅴ)和碳酸岩盐红壤区(Ⅰ)土壤... 对云南省反刍动物生产基地所属的6个主要地质背景区的土壤和岩石样品的K、Na、Mg、Cu、Zn、Mn、Co、Fe、Se、I和F元素及土壤的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CEC)和pH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晚古生代玄武岩红壤区(Ⅴ)和碳酸岩盐红壤区(Ⅰ)土壤各种矿质元素都比较高,有机质含量与CEC都较高,特别是Ⅴ区最为显著;碳酸岩盐、碎屑岩和玄武岩混合型黄红壤区(Ⅱ)除了Co含量较低外,其他元素含量都居中等或偏上水平,有机质含量与CEC仅次于第1类背景区;碎屑岩紫色土区(Ⅲ)、变质岩赤红壤区(Ⅵ)和碎屑岩黄红壤区(Ⅳ)大多数矿质养分相对都比较低,有机质含量与CEC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背景区 土壤 岩石 矿物质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主要反刍家畜饲养基地土壤硒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席冬梅 邓卫东 毛华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31-536,共6页
通过对云南省主要家畜饲养基地所在巍山、洱源、丽江、永胜、元江、通海、陆良、宜良和昭通9个县(市)的149个土壤硒含量的分析,对云南省土壤硒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9个耕作层土样含硒量在0.0732~0.638mg... 通过对云南省主要家畜饲养基地所在巍山、洱源、丽江、永胜、元江、通海、陆良、宜良和昭通9个县(市)的149个土壤硒含量的分析,对云南省土壤硒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9个耕作层土样含硒量在0.0732~0.638mg/kg之间,平均值为0.256mg/kg。大多数土壤属于足硒土壤范畴,整个地区大部分土壤含硒正常,属中等含硒水平。在各土壤类别中,玄武岩红壤和碳酸盐岩红壤,硒平均含量最高,而多源黄红壤、紫色土、碎屑岩黄红壤和变质岩赤红壤硒的平均含量均低于全国硒的背景值。成土母质对土壤硒含量及分布的影响突出,由白云岩、玄武岩和灰岩发育的土壤硒含量都高于全国土壤硒背景值,而砂岩发育土壤硒含量低于全国背景值。此外土壤pH、有机质、CEC以及铁、锰、钴、碘、铜、钠和锌的含量与土壤硒的含量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畜饲养基地 土壤 含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羊朊蛋白基因(PRNP)多态性与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席冬梅 刘情 +3 位作者 于虹漫 杨玉艾 毛华明 邓卫东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8-425,共8页
朊蛋白(PRNP)是近年来造成人和部分哺乳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的主要根源,该基因的多态性显著影响了人和动物对TSE的易感性或抗病性。本文分析了朊蛋白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简要介绍了绵羊基因编码区突变与致病性的关系;... 朊蛋白(PRNP)是近年来造成人和部分哺乳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的主要根源,该基因的多态性显著影响了人和动物对TSE的易感性或抗病性。本文分析了朊蛋白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简要介绍了绵羊基因编码区突变与致病性的关系;系统分析了牛科动物启动子区域内23 bp的插入/缺失、第一内含子区域内12 bp的插入/缺失及其与疯牛病(BSE)抗病性的作用机制;全面总结了全球已经报道的牛科动物12和23 bp插入/缺失的等位基因与单倍体频率,评价了其发病的可能性。该研究将为牛的分子育种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朊蛋白基因(PRNP) 插入/缺失多态 疯牛病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反刍家畜饲养基地岩石—土壤—饲料系统中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席冬梅 毛华明 +1 位作者 邓卫东 高宏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83-88,共6页
为了更好地评价云南省区域性反刍家畜饲料矿物质元素营养状况,并按照调盈补缺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作反刍家畜矿物质元素添加剂。对云南省反刍家畜主要饲养基地的岩石、土壤和饲料中的各矿物质元素进行分析测定,同时将岩石—土壤—饲料系... 为了更好地评价云南省区域性反刍家畜饲料矿物质元素营养状况,并按照调盈补缺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作反刍家畜矿物质元素添加剂。对云南省反刍家畜主要饲养基地的岩石、土壤和饲料中的各矿物质元素进行分析测定,同时将岩石—土壤—饲料系统中各元素含量在空间不同方向上进行了相关统计。结果发现:在水平方向上,从岩石、土壤到饲料,钴、硒、铁和锰4种元素之间一直呈较强的正相关,表现了该系统的统一。垂直方向岩石与土壤之间的钴、钾、镁和锰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 3(n=149),其余各元素的相关系数也都为正值;土壤—饲料之间,综合各主要饲料,土壤和饲料中的铁、钴、镁、硒和铜元素间的相关性最好,而岩石和饲料间各矿物质元素相关性较差,对区域性饲料矿物质元素营养价值的评价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刍家畜 岩石 土壤 饲料 矿物质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腐真菌降解木质素的机理及培养的营养调控 被引量:7
7
作者 席冬梅 邓卫东 毛华明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8-10,共3页
白腐真菌降解木质素主要是通过其分泌的胞外过氧化物酶系统来完成的(Annb,1993).涉及木质素多聚物降解的主要有3种酶,即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gnin peroxidase:LIP)、依赖锰的过氧化物酶(Manganese-dependent peroxidase:MnP)和漆酶(Lacca... 白腐真菌降解木质素主要是通过其分泌的胞外过氧化物酶系统来完成的(Annb,1993).涉及木质素多聚物降解的主要有3种酶,即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gnin peroxidase:LIP)、依赖锰的过氧化物酶(Manganese-dependent peroxidase:MnP)和漆酶(Laccase),LIP和MnP都含亚铁血红素的糖蛋白,并且发现有多种同工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 白腐真菌 降解 木质素 机理 培养 营养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9种矿物质元素在岩石—土壤—饲用植物中的分布及转移规律研究
8
作者 席冬梅 邓卫东 +1 位作者 高宏光 毛华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88-693,共6页
对云南省反刍家畜主要生产基地所属的6个地质背景区的土壤、岩石和饲料样品的钾、镁、铜、锌、锰、钴、铁、硒和碘等9种元素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和饲料中大多数矿物质元素含量在玄武岩(Ⅴ)和碳酸岩红壤区(Ⅰ)相对较丰富;碳酸岩... 对云南省反刍家畜主要生产基地所属的6个地质背景区的土壤、岩石和饲料样品的钾、镁、铜、锌、锰、钴、铁、硒和碘等9种元素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和饲料中大多数矿物质元素含量在玄武岩(Ⅴ)和碳酸岩红壤区(Ⅰ)相对较丰富;碳酸岩盐、碎屑岩和玄武岩混合型黄红壤区(Ⅱ)居中;而由碎屑岩(Ⅲ)和变质岩(Ⅵ)发育的土壤区土壤和饲料中元素含量相对最低。饲料中钴、铁和硒的含量受地质背景值特别是土壤中元素的丰度的影响较大,其次为铜、镁、锰、锌和钾,饲料中碘受地质背景影响最小。因此,在Ⅴ和Ⅰ区,反刍动物添加剂配方中铜、镁、锰、锌、钴、铁和硒添加可酌量减少,而Ⅲ、Ⅳ和Ⅵ区,则必须重点考虑实际添加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背景区 岩石 土壤 饲料 矿物质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酪氨酸酶基因遗传变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刘丽 席冬梅 +4 位作者 陈亮 孙守荣 何奕多 毛华明 邓卫东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5-120,共6页
酪氨酸酶是黑色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是酪氨酸酶基因表达的唯一产物。作者综述了酪氨酸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主要动物和人上的遗传变异,以便为酪氨酸酶基因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 黑色素 酪氨酸酶 酪氨酸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黑色素细胞及其相关性状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熊和丽 席冬梅 +5 位作者 李国治 王利平 刘相莹 苑梦雅 李静 邓卫东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2-79,共8页
黑色素细胞是合成黑色素的细胞,由其前体细胞黑色素母细胞分化而来,胚胎期黑色素母细胞的形成有两次,一次是具有黑色素细胞特性的神经嵴细胞沿背外侧迁移而形成,另一次是由沿腹侧迁移的神经嵴细胞亚细胞雪旺氏细胞前体(Schwann cell pre... 黑色素细胞是合成黑色素的细胞,由其前体细胞黑色素母细胞分化而来,胚胎期黑色素母细胞的形成有两次,一次是具有黑色素细胞特性的神经嵴细胞沿背外侧迁移而形成,另一次是由沿腹侧迁移的神经嵴细胞亚细胞雪旺氏细胞前体(Schwann cell precursors,SCPs)受到某种信号诱导后形成,这是皮肤中黑色素细胞形成的主要方式。黑色素细胞的形成与动物毛发颜色及其他重要经济性状密切相关,其形成的增多或减少,异位形成或异位侵袭均可能导致相应的疾病,但脊椎动物中具有典型黑色素细胞异位形成特征的乌骨鸡却繁衍至今,而且是重要的食用和药用经济动物。探索黑色素细胞的形成及其对相关性状的影响不但能为动物经济性状育种提供相关理论基础,也可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作者从黑色素细胞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中参与的信号因子来探讨其形成机制,并对黑色素细胞相关性状的形成机制尤其是乌质性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细胞 形成 雪旺氏细胞前体(SCPs) 异位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YRP1基因控制动物色素形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崔嘉 孙守荣 +4 位作者 苗鲁旭 席冬梅 何奕多 毛华明 邓卫东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4-96,共3页
黑色素广泛分布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体内,并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作者综述了黑色素的形成过程并详细分析总结了TYRP1基因特征及其变异对动物肤色的影响,为研究乌骨绵羊和乌骨鸡乌质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提供依据。
关键词 TYRP1基因 黑色素 乌骨绵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朊蛋白基因多态性对疯牛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婷 刘万洪 +3 位作者 杨春玲 李强飞 郝甜甜 席冬梅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0-156,共7页
朊蛋白(prion protein,PRNP)是近年来已证明的人和部分哺乳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encephalopathy,TSE)的主要根源,该蛋白编码基因的多态性显著影响了人和动物对TSE的易感性或抗病性。牛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俗称&qu... 朊蛋白(prion protein,PRNP)是近年来已证明的人和部分哺乳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encephalopathy,TSE)的主要根源,该蛋白编码基因的多态性显著影响了人和动物对TSE的易感性或抗病性。牛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俗称"疯牛病"。作者分析了疯牛病的起源、监测和预防措施;简要介绍了牛PRNP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系统分析了牛科动物PRNP基因非编码区多态性与抗病性作用;总结了牛科动物PRNP基因启动子区域内23bp插入/缺失和第1内含子区域内12bp插入/缺失对疯牛病易感性的影响,为牛的抗病分子育种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脑部海绵状病(BSE) 朊蛋白基因(PRNP) 多态性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温60和吐温80对反刍动物瘤胃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邓卫东 席冬梅 毛华明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1-23,共3页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IS)已经作为添加剂能有效地刺激需氧微生物的生长。本文综述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60和吐温80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关键词 吐温80 生产性能 反刍动物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瘤胃 需氧微生物 动物营养 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牛(大额牛×云南黄牛)朊蛋白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情 席冬梅 +3 位作者 陈学礼 李继中 杨舒黎 邓卫东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3-47,共5页
朊蛋白(prion protein,PRNP)基因编码朊蛋白,是引起疯牛病的主效基因。本研究利用PCR方法首次从杂交牛(大额牛×云南黄牛)基因组中扩增了PRNP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HQ875337。PCR产物直接双向测序表明,该序列包含杂交牛PRNP基因795b... 朊蛋白(prion protein,PRNP)基因编码朊蛋白,是引起疯牛病的主效基因。本研究利用PCR方法首次从杂交牛(大额牛×云南黄牛)基因组中扩增了PRNP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HQ875337。PCR产物直接双向测序表明,该序列包含杂交牛PRNP基因795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64个氨基酸前体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该蛋白包含1个信号肽、3个α螺旋、2个β折叠、6个八肽重复序列、1个疏水区域、1个二硫键和1个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位点。与已报道的其他牛PRNP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分析,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在9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朊蛋白基因 杂交牛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NIS)对反刍动物瘤胃生态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卫东 席冬梅 毛华明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5年第8期12-15,共4页
作者综述了3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60、吐温80和SOLFA-850)在反刍动物营养方面的研究进展。添加0.05%和0.10%的吐温80,显著提高了体外混合瘤胃微生物培养物中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淀粉酶和大麦葡聚糖酶等胞外酶的总产量(P<... 作者综述了3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60、吐温80和SOLFA-850)在反刍动物营养方面的研究进展。添加0.05%和0.10%的吐温80,显著提高了体外混合瘤胃微生物培养物中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淀粉酶和大麦葡聚糖酶等胞外酶的总产量(P<0.05),胞外和胞内果胶酶的总产量不受影响。吐温60也能促进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不过需要较高的浓度水平。SOLFA-850能极显著提高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P<0.01)。添加吐温80显著促进瘤胃内非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速度,而对纤维分解菌的生长影响不大。添加SOLFA-850能增加总可计数菌的数量,但不影响纤维分解菌的数量。吐温80也能显著增加瘤胃内真菌和原虫的数量。瘤胃灌注吐温80或SOLFA-850能增加瘤胃pH、氨氮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提高干物质降解率和奶牛产奶量。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至少可归结为:①增加酶的释放量和/或增强酶的活性;②促进酶和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今后可能成为一种新型反刍动物饲料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瘤胃微生物 瘤胃生态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不同海拔及利用模式下草地土壤质量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魏加弟 徐胜涛 +1 位作者 宋晓宏 席冬梅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18-124,136,共8页
【目的】探究云南不同海拔高度与利用模式间人工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利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进行肥力综合评定,从而针对性地对该地人工草地土壤进行改良,促进草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方法】在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选取两... 【目的】探究云南不同海拔高度与利用模式间人工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利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进行肥力综合评定,从而针对性地对该地人工草地土壤进行改良,促进草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方法】在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选取两个海拔高度(2000 m和2400 m),每个海拔高度均以放牧和轮作的人工草地不同利用模式为处理,综合分析了土壤容重、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各理化指标,并利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进行土壤肥力评价,分析不同海拔及利用模式下草地土壤质量差异。【结果】2000 m海拔处放牧草地土壤容重、pH和全钾含量显著(P<0.05)高于轮作草地,2400 m海拔处轮作草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放牧草地;通过内梅罗综合指数法综合评定,轮作区土壤肥力系数高于放牧区,高海拔地区土壤肥力系数高于低海拔地区,土壤肥力等级均为中等;全钾和速效钾为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限制因素。【结论】在2000~2400 m海拔间,随着海拔梯度升高草地土壤肥力增强,同一海拔处轮作草地土壤肥力系数更高,采用“光叶紫花苕-青贮玉米-混播人工草地”的轮作模式可有效改善草地土壤肥力,促进草地可持续利用,也可以解决青干草供求矛盾,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利用模式 海拔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犏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DRA基因(MHC-ClassⅡ-DRA)的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蒲兰屏 席冬梅 +4 位作者 樊月园 苏八七 陈学礼 李继中 邓卫东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17,共6页
为探索犏牛的抗病特性,本试验运用1对引物首次扩增出了犏牛DRA基因的编码区全长,GenBank登录号为:JQ347519。通过NCBI开放阅读框寻找功能模块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后结果表明,犏牛DRA基因编码区全长762bp,编码253个氨基酸。对犏牛DRA基... 为探索犏牛的抗病特性,本试验运用1对引物首次扩增出了犏牛DRA基因的编码区全长,GenBank登录号为:JQ347519。通过NCBI开放阅读框寻找功能模块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后结果表明,犏牛DRA基因编码区全长762bp,编码253个氨基酸。对犏牛DRA基因编码产物进行了疏水性、信号肽、N-糖原区和二级结构预测,分析了犏牛DRA基因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与黄牛相比,犏牛DRA基因表现出高度同源,同源性达到了99.0%。与MHC家族其他基因不同,DRA基因在所有的动物尤其是反刍动物中表现出高度保守,包括肽结合部位(PBS)、N-糖原区、α1、α2区等功能部位都呈现出高度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犏牛 MHC DRA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