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炎外瓶霉黑色素的致病力:基于大蜡螟感染模型的评估
1
作者 刘应辉 陈阳霞 +2 位作者 谢振谋 刘红芳 席丽艳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657-663,共7页
目的 采用大蜡螟-皮炎外瓶霉模型评估皮炎外瓶霉黑色素的致病力。方法 采用“共生法”恢复皮炎外瓶霉白化株黑色素的生成,使用皮炎外瓶霉白化株、色素株及色素恢复株构建大蜡螟感染模型,观察最佳感染浓度下各组大蜡螟生存曲线、外观表... 目的 采用大蜡螟-皮炎外瓶霉模型评估皮炎外瓶霉黑色素的致病力。方法 采用“共生法”恢复皮炎外瓶霉白化株黑色素的生成,使用皮炎外瓶霉白化株、色素株及色素恢复株构建大蜡螟感染模型,观察最佳感染浓度下各组大蜡螟生存曲线、外观表现及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 采用“共生法”可以恢复皮炎外瓶霉白化株黑色素的生成,孢子浓度10^(7)/mL为大蜡螟-皮炎外瓶霉模型的最佳感染浓度。观察终点时,白化株组存活率低于色素株组、色素恢复株组,生存曲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色素株组与白化株组:χ^(2)=6.11,P=0.013;色素恢复株组与白化株组:χ^(2)=6.37,P=0.010),而色素株组与色素恢复株组生存曲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40)。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与白化株相比,皮炎外瓶霉色素株及色素恢复株可吸引更多大蜡螟血细胞聚集,形成更大的感染性结节。结论 在蜡螟感染模型中,皮炎外瓶霉白化株表现出比色素株更强的致病力,恢复白化株黑色素的生成,可以逆转白化株致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外瓶霉 黑色素 大蜡螟 致病力 生存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西米替丁等药物综合疗法治疗扁平疣36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席丽艳 范敏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1998年第4期29-29,共1页
我们于1997年8月至1998年8月采用肌注基因工程干扰素a-2b治疗扁平疣患者,共36例,获较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选自本门诊就诊的扁平疣患者共36例,其中男11例,女25例,年龄16~33岁,平均26岁。病程2月至3年,平均7.8月,皮损... 我们于1997年8月至1998年8月采用肌注基因工程干扰素a-2b治疗扁平疣患者,共36例,获较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选自本门诊就诊的扁平疣患者共36例,其中男11例,女25例,年龄16~33岁,平均26岁。病程2月至3年,平均7.8月,皮损以颜面部为主,少数病人颈部,手背可见淡褐色、扁平丘疹。所有入选病人1月前均未经过任何口服或外用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西米替丁 药物疗法 治疗 扁平疣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值得重视的少见皮肤感染——葡萄状菌病 被引量:1
3
作者 席丽艳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1999年第1期50-52,共3页
葡萄状菌病(botryormycosis),又称葡萄球菌性放线菌病,是一种少见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慢性的、化脓性的、肉芽肿性损害为主的疾病。由于损害处可分离出丝状病原菌,类似真菌,最初被误认为是由一种叫做葡萄状菌的真菌引起的真菌感染。但后来... 葡萄状菌病(botryormycosis),又称葡萄球菌性放线菌病,是一种少见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慢性的、化脓性的、肉芽肿性损害为主的疾病。由于损害处可分离出丝状病原菌,类似真菌,最初被误认为是由一种叫做葡萄状菌的真菌引起的真菌感染。但后来发现病损处分离的菌丝样物实际上是成蔟的球菌。由于脓液中含有颗粒样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 发病机制 组织病理学 诊断 治疗 皮肤感染 葡萄状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全球真菌感染论坛在西雅图举办
4
作者 席丽艳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5年第3期216-216,共1页
2015年2月21~22日,全球真菌感染论坛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系统生物研究所召开,全球真菌感染基金会( The Global Action Fund for Fungal Infections, GAFFI)协助举办了这次会议。来自21个国家的医学真菌学工作者参会,包括研究... 2015年2月21~22日,全球真菌感染论坛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系统生物研究所召开,全球真菌感染基金会( The Global Action Fund for Fungal Infections, GAFFI)协助举办了这次会议。来自21个国家的医学真菌学工作者参会,包括研究人员、临床医生以及来自世界卫生组织( WHO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美国全球AIDS协调员办公室、生物技术产业组织全球卫生事业机构等政府机构、基金会组织、生物制药和诊断公司代表等。参会代表着重讨论了隐球菌性脑膜炎、组织胞浆菌病、卡氏肺孢子虫病及慢性肺曲霉病等的患病率、诊断方法及治疗前景等,并准备建立全球真菌感染防治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感染 西雅图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论坛 INFECTIONS 世界卫生组织 隐球菌性脑膜炎 卡氏肺孢子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布替萘芬凝胶治疗足癣、体股癣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爱平 张军民 +4 位作者 秦力模 余进 席丽艳 李明 李若瑜 《食品与药品》 CAS 2005年第11A期52-54,共3页
目的评价1%盐酸布替萘芬凝胶(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足癣、体股癣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市售1%盐酸特比萘芬凝胶(商品名:倍佳)作比较。方法进行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足癣和体股癣患者按序随机进入两组中的一... 目的评价1%盐酸布替萘芬凝胶(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足癣、体股癣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市售1%盐酸特比萘芬凝胶(商品名:倍佳)作比较。方法进行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足癣和体股癣患者按序随机进入两组中的一组用药,均为每日外用药2次。疗程足癣为4周,体股癣2周,停药后再随访2周。进入临床试验共285例,其中足癣143例(试验组72例,对照组71例);体股癣142例(试验组71例,对照组71例)。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足癣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56.52%和64.18%,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8.55%和98.51%;体股癣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8.9%和87.3%,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7.2%和98.6%;两组的真菌学清除率,足癣分别为97.1%和97.0%,体股癣分别为97.2%和98.6%;两组治疗足癣和体股癣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3/141)和2.2%(3/139),主要表现为用药局部皮肤反应。以上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盐酸布替萘芬凝胶治疗足癣和体股癣的疗效及安全性与1%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相似,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布替萘芬凝胶 足癣 体股癣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养条件对真菌菌丝形成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马晓晓 黎阳 +3 位作者 熊稀霖 鲁长明 席丽艳 方建培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培养条件在体外诱导实验中对白色念珠菌、烟曲霉菌菌丝形成率的影响。方法通过添加胎牛血清(FBS)改变培养基成分、调整孢子浓度及培养时间诱导两种真菌菌丝的形成,以了解不同培养条件对真菌菌丝形成率的影响。结果白色念珠... 目的探讨不同培养条件在体外诱导实验中对白色念珠菌、烟曲霉菌菌丝形成率的影响。方法通过添加胎牛血清(FBS)改变培养基成分、调整孢子浓度及培养时间诱导两种真菌菌丝的形成,以了解不同培养条件对真菌菌丝形成率的影响。结果白色念珠菌在含10%FBS的RPMI1640液体培养基中,孢子密度在1×106个/mL,培养时间为3 h时菌丝形成率最高,为(99.3±0.6)%(P<0.05);而烟曲霉菌在相同的培养基及孢子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培养时间为5 h时,菌丝形成率最高,为(99.6±0.4)%(P<0.05)。结论优化培养条件可提高白色念珠菌、烟曲霉菌菌丝形成率并缩短培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烟曲霉菌 培养条件 菌丝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尔尼菲青霉病治疗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马坚池 席丽艳 胡永轩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0年第1期64-67,共4页
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或受损的病人越来越多,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预后常不佳,而早期有效地用药对遏制疾病的迅速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寻找有效低毒的抗真菌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本文就马尔尼菲青霉病治疗的进展进... 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或受损的病人越来越多,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预后常不佳,而早期有效地用药对遏制疾病的迅速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寻找有效低毒的抗真菌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本文就马尔尼菲青霉病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病 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变根毛霉致原发性皮肤毛霉病1例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4
8
作者 覃巍 鲁莎 +2 位作者 阙冬梅 席丽艳 李希清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0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报告多变根毛霉致原发性皮肤毛霉病1例及其诊断过程。方法:对1例面部进行性溃烂伴疼痛2年,加重3月的37岁男性患者进行了皮损真菌镜检、培养、组织病理检查,并提取真菌DNA,以真菌通用引物ITS4和ITS5进行PCR扩增。结果:直接镜检及组... 目的:报告多变根毛霉致原发性皮肤毛霉病1例及其诊断过程。方法:对1例面部进行性溃烂伴疼痛2年,加重3月的37岁男性患者进行了皮损真菌镜检、培养、组织病理检查,并提取真菌DNA,以真菌通用引物ITS4和ITS5进行PCR扩增。结果:直接镜检及组织病理均发现透明宽大无隔菌丝;真菌培养25℃7天于沙氏培养基(SDA)上生长黄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透明无隔宽大菌丝,呈直角分叉,见孢子囊及假根。PCR扩增真菌DNA,获得614bp片段,经比对与多变根毛霉具有99%同源性。结论:该病例诊断为"多变根毛霉所致原发性皮肤毛霉病"。多变根毛霉可致原发性皮肤毛霉病,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鉴定真菌致病菌种方面具有准确、快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霉病 多变根毛霉 分子生物学 菌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伴Bowen病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鲁莎 席丽艳 +2 位作者 陈明春 林宝珠 梁宇恒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2年第2期77-81,共5页
目的:报道1例花斑癣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伴外阴部鲍温病,并对患者两处皮损的临床特点、病因及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将腰背部及外阴部皮损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提取DNA后,使用凯普HPV37型基因分型试剂盒以及PCR扩增方法进行检测,同时对患... 目的:报道1例花斑癣型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伴外阴部鲍温病,并对患者两处皮损的临床特点、病因及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将腰背部及外阴部皮损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提取DNA后,使用凯普HPV37型基因分型试剂盒以及PCR扩增方法进行检测,同时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两者试验结果未能体现两处皮损相关性,推测外阴皮损不是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发展而来,为单独起病。患者T淋巴细胞明显降低。采用ALA-光动力治疗外阴皮损,三次光疗后皮损变化不明显,予以局部肿物完整切除术后,随访半年无复发。采用维A酸治疗疣状表皮发育不良皮损,治疗4个月后四肢疣状增生样皮损较前稍许变平,色素脱失斑片部分融合、边界较前模糊。结论:此病例伴发的鲍温病与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无相关性;T淋巴细胞等因素可能在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发病机制中占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 人乳头瘤病毒 鲍温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透明质酸在老年皮肤粘膜保健及炎症防御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惠觅宙 郭清 席丽艳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4年第4期346-347,354,共3页
透明质酸是一种酸性粘多糖,根据分子量大小又分成大、中、小分子透明质酸。大、中分子透明质酸作为皮肤保健美容产品已被皮肤保健领域广泛接受,但近年来容易被皮肤粘膜吸收的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透明质酸日益受到重视,其功能明显优于大... 透明质酸是一种酸性粘多糖,根据分子量大小又分成大、中、小分子透明质酸。大、中分子透明质酸作为皮肤保健美容产品已被皮肤保健领域广泛接受,但近年来容易被皮肤粘膜吸收的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透明质酸日益受到重视,其功能明显优于大、中分子透明质酸,尤其是小分子透明质酸有可以促进皮肤抗微生物感染和自身防护能力的特殊功效。本文针对小分子透明质酸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老年皮肤粘膜保健和皮肤粘膜炎症防御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子透明质酸 生物活性 制备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兽共患真菌性皮肤病流行近况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勇 胡永轩 席丽艳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10-212,共3页
人兽共患真菌病是指由真菌引起的人和动物感染性疾病。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宠物饲养增加等),近年来人兽共患真菌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且越来越受到大家重视。本文拟对常见人兽共患真菌病的流行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 真菌病 人兽共患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水疱型着色芽生菌病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永轩 鲁长明 +1 位作者 梁宇恒 席丽艳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2年第3期121-123,121,共3页
患者女,77岁。 主诉:右前臂红斑、小水疱10月余。 现病史:患者10个月前右腕部被铁钉刺伤后出现红斑,后逐渐增大,时有渗液,伴有瘙痒。
关键词 着色芽生菌病 假水疱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辅助诊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13
作者 蔡文莹 鲁长明 席丽艳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BDG)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辅助诊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336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病例分别进行血清BDG检测和真菌培养鉴定;对比分析血清BDG检测和真菌培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BDG)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辅助诊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336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病例分别进行血清BDG检测和真菌培养鉴定;对比分析血清BDG检测和真菌培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BDG检测阳性171例,阳性率为50.89%(171/336);真菌培养阳性141例,阳性率为41.96%(141/336)。真菌培养阳性组血清BDG含量为(131.18±102.91)pg/m L,真菌培养阴性组血清BDG含量为(45.06±33.64)pg/m 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7,P<0.01)。以真菌培养结果为标准,BDG检测的敏感性为54.61%(77/141),特异性51.79%(101/195);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5.03%(77/171)和61.21%(101/165)。真菌培养显示白念珠菌仍然是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结论:BDG检测可实现疑似深部真菌感染的快速诊断,但对(1-3)-β-D-葡聚糖阳性结果需辅以真菌培养鉴定,两者联合使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真菌感染 (1-3)-β-D-葡聚糖 真菌培养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867株深部真菌感染分离株的菌种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坚池 蔡文莹 席丽艳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5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分析我院1991~2011年疑诊深部真菌感染的分离株的菌种情况,了解其动态变迁,为临床医生对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提供帮助。方法:统计、分析1991~2011年我科真菌室接受的疑诊为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真菌,并对... 目的:分析我院1991~2011年疑诊深部真菌感染的分离株的菌种情况,了解其动态变迁,为临床医生对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提供帮助。方法:统计、分析1991~2011年我科真菌室接受的疑诊为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真菌,并对前后十年白念珠菌、非白念珠菌,马尔尼菲青霉的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从27801份标本中分离出阳性标本8794份,阳性率31.63%,分离出26个菌种,共8867株真菌。分离出的菌株主要有: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其他念珠菌,曲霉菌,新生隐球菌,申克孢子丝菌,马尔尼菲青霉,着色真菌等。2001~2011年间与1991~2000年间比较,白念珠菌构成比下降(礸2=62.3),而非白念珠菌(礸2=125.9)和马尔尼菲青霉(礸2=5.1)构成比上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白念珠菌和非白念珠菌是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后十年来,白念珠菌的构成比显著下降,非白念珠菌、马尔尼菲青霉构成比显著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深部真菌感染 白念珠菌 马尔尼菲青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掌握动态 加强防控——我国致病真菌变迁的启示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绍熙 席丽艳 +1 位作者 郭宁如 赖维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0年第1期5-5,共1页
关键词 真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毛霉感染引起的原发性坏疽型皮肤毛霉病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益金 曾凡钦 +5 位作者 黄晓雯 李群 谭国珍 席丽艳 鲁长明 郭庆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4年第3期169-170,169,共2页
患者,男,58岁,农民。 主诉:右小腿进行性溃烂伴疼痛6月。 现病史:患者6月前因外伤致右胫前皮肤溃烂、渗血、渗液,伴疼痛,在当地治疗后无效。3月前皮损进行性加深、扩大,于外院行“右胫前溃疡切除+右大腿取皮植皮+负压引流... 患者,男,58岁,农民。 主诉:右小腿进行性溃烂伴疼痛6月。 现病史:患者6月前因外伤致右胫前皮肤溃烂、渗血、渗液,伴疼痛,在当地治疗后无效。3月前皮损进行性加深、扩大,于外院行“右胫前溃疡切除+右大腿取皮植皮+负压引流术”,术后坏死组织病理提示“真菌感染”,予“氟康唑0.15 g每日1次”等治疗,疗效欠佳,植皮区迅速溃烂、渗出,伴恶臭。为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拟“慢性溃疡查因:深部真菌感染”收入院。起病以来无发热等不适,一般情况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毛霉 原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法测定人血浆中阿拉伯糖醇D/L比率
17
作者 张选红 林广云 +5 位作者 蔡葵花 席丽艳 郑文晖 鲁长明 陈红英 汤丽芬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29-529,共1页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 选择离子法 测定 人血浆 阿拉伯糖醇 D/L比率 系统性念珠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内菲青霉系统感染1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鲁长明 陈琴 +1 位作者 席丽艳 谢穗生 《罕少疾病杂志》 2003年第2期61-62,共2页
关键词 马内菲青霉系统感染 真菌感染 治疗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期梅毒误诊为银屑病1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春红 李希清 席丽艳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6年第3期236-237,共2页
关键词 二期梅毒 银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不同接触方式对自然杀伤细胞表面受体表达的影响
20
作者 马晓晓 黎阳 +5 位作者 熊稀霖 鲁长明 席丽艳 魏菁 周敦华 郭海霞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13-118,共6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Transwell隔离培养体系探讨烟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的不同菌体形态及不同接触方式对脐血来源细胞因子诱导自然杀伤(NK)细胞表面受体表达的影响,揭示NK细胞抗真菌与抗肿瘤作用机制的异同。方法利用聚碳酯膜孔径0.4μm的Trans... 目的本研究通过Transwell隔离培养体系探讨烟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的不同菌体形态及不同接触方式对脐血来源细胞因子诱导自然杀伤(NK)细胞表面受体表达的影响,揭示NK细胞抗真菌与抗肿瘤作用机制的异同。方法利用聚碳酯膜孔径0.4μm的Transwell隔离培养系统,将实验组分为直接混合培养组(即直接接触组)和隔离组(即间接接触组);将NK细胞与真菌(烟曲霉菌孢子或菌丝、白色念珠菌孢子或菌丝)、K562细胞按10∶1比例进行直接混合和隔离培养,每组3个重复孔;培养6 h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NK细胞胞膜受体NKG2D、TLR2及CD94/NKG2A的表达。结果烟曲霉菌、白色念珠菌的孢子和菌丝的直接接触作用均可上调NK细胞表面受体TLR2的表达(P值均<0.05),但间接接触作用对TLR2的表达无影响(P值均>0.05),真菌的直接、间接接触作用对NKG2D、CD94/NKG2A的表达均无影响(P值均>0.05);与K562细胞的直接接触可上调NK细胞表面受体NKG2D的表达(P值<0.05),但对TLR2、CD94/NKG2A的表达无影响(P值均>0.05)。结论真菌可以直接接触作用的方式通过上调TLR2的表达激活NK细胞,这与肿瘤细胞激活NK细胞的方式不同;真菌及肿瘤细胞的刺激均对NK细胞胞膜受体CD94/NKG2A的表达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杀伤细胞 烟曲霉菌 白色念珠菌 菌体形态 胞膜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