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2023年“乌-昌-石”城市群PM_(2.5)与PM_(10)时空变化及潜在源分析
1
作者 闫劲烨 马正权 +2 位作者 孙萱萱 阿力木·阿巴斯 帕丽达·牙合甫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420,共16页
使用HYSPLIT模型等方法解析2015—2023年“乌鲁木齐-昌吉回族自治州-石河子(乌-昌-石)”城市群PM_(2.5)与PM_(10)的时空变化及来源。结果表明:(1)在空间尺度上,2019—2022年“乌-昌-石”城市群PM_(2.5)与PM_(10)浓度在城市中心和西北部... 使用HYSPLIT模型等方法解析2015—2023年“乌鲁木齐-昌吉回族自治州-石河子(乌-昌-石)”城市群PM_(2.5)与PM_(10)的时空变化及来源。结果表明:(1)在空间尺度上,2019—2022年“乌-昌-石”城市群PM_(2.5)与PM_(10)浓度在城市中心和西北部较高,PM_(10)浓度与海拔成反比。(2)从2015—2023年“乌-昌-石”城市群的时间尺度来看,在年际尺度上,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PM_(2.5)与PM_(10)年均浓度呈现整体下降趋势,石河子市和五家渠市的PM_(2.5)与PM_(10)年均浓度直到2023年才显著下降。在季节尺度上,PM_(2.5)与PM_(10)季均浓度总体下降,相对下降幅度春季最大,夏秋次之,冬季最小。在月尺度上,PM_(2.5)与PM_(10)月均浓度呈现“U”型分布,其中1月降幅显著。在周尺度上,工作日大量堵车等原因使4个城市的PM_(2.5)周均浓度呈现“负周末效应”,而PM_(10)周均浓度只在乌鲁木齐市呈现“正周末效应”。在日尺度上,冬季PM_(2.5)与PM_(10)日均浓度远高于其他季节,PM_(2.5)日均浓度整体下降,高浓度天数减少,PM_(10)日均浓度受沙尘影响波动较大。(3)2019—2021年“乌-昌-石”城市群的污染物来源表现为:2019年以本地源为主,污染源广泛且浓度高;2020年由于疫情防控措施的实施,本地排放减少,污染源向中亚地区转移;2021年污染源再次扩大并转向国内。研究可为“乌-昌-石”城市群的大气污染治理和环境政策优化提供数据支持,有助于推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与PM_(10) “乌-昌-石”城市群 时空变化 潜在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交通干线积雪中硝酸盐氮的测定 被引量:3
2
作者 帕丽达·牙合甫 吴文权 吐亚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3-144,共2页
本文基于乌鲁木齐市交通干线积雪中硝酸盐氮的测定数据,分析积雪中硝酸盐氮和交通流量的关系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为协调乌鲁木齐市交通发展、环境污染及提高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硝酸盐氮 交通干线 测定数据 积雪 环境污染 交通流量 交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近几年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浓度特征 被引量:7
3
作者 帕丽达·牙合甫 杨鹏月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2-498,共7页
采用重量法对2014年、2015年、2017年采暖期乌鲁木齐市新疆农业大学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进行采集,使用TAS-990型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PF3型原子荧光光谱仪、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颗粒物中5种重金属元素的质量浓度,... 采用重量法对2014年、2015年、2017年采暖期乌鲁木齐市新疆农业大学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进行采集,使用TAS-990型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PF3型原子荧光光谱仪、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颗粒物中5种重金属元素的质量浓度,利用富集因子法分析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及来源。结果表明:该采样点采暖期大气颗粒物TSP、PM10的质量浓度在近几年均呈现出下降趋势,PM2.5的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为:2017年>2015年>2014年;重金属元素As的质量浓度在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均为最高值,且采暖期大气颗粒物中除Cr以外的重金属含量、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近几年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重金属As、Cr、Zn、Hg元素更易富集于细颗粒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大气颗粒物 重金属 浓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春节前后乌鲁木齐市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来源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6
4
作者 麦麦提·斯马义 帕丽达·牙合甫 +2 位作者 韩梦鑫 王镜然 努尔比亚·藿加吾买尔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433-2442,共10页
在乌鲁木齐生活区春节前后采集大气PM_(10)和PM_(2.5)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质量浓度及组成特征分析,运用特征比值法和毒性当量浓度及终身致癌超额危险度分别进行了来源分析和毒性评价.结果表明,在... 在乌鲁木齐生活区春节前后采集大气PM_(10)和PM_(2.5)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质量浓度及组成特征分析,运用特征比值法和毒性当量浓度及终身致癌超额危险度分别进行了来源分析和毒性评价.结果表明,在采样期间乌鲁木齐市生活区大气PM_(10)和PM_(2.5)浓度分别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77%和85%,并春季期间平均浓度比除夕前高. PM_(10)和PM_(2.5)中PAHs的浓度分别介于65.98—253.54 ng·m^(-3)、37.68—245.24 ng·m^(-3)之间,PAHs主要以中高环为主,占∑_(16)PAHs的88%.春节期间随着颗粒物浓度的增高,其中PAHs的含量也增高,5—6环PAHs的贡献率减少,3—4环的贡献率增高.来源解析表明,乌鲁木齐大气中PAHs是以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混合型为主要来源,春节前机动车尾气对PAHs的贡献率大,春节期间机动车的贡献率减少.毒性评价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冬季样品中∑_(16)PAHs的BaP_(eq)浓度范围为0.0004—10.94 ng·m^(-3),BaP和DbA的毒性最强,对∑BaP_(eq)的贡献率占70%以上; PM_(10)和PM_(2.5)中∑_(16)PAHs的总ECR分别为2.03×10^(-3)和1.68×10^(-3),超过国家最大可以接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春节 来源分析 毒性评估 PM10和PM2.5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风险水平评价 被引量:11
5
作者 杨鹏月 帕丽达·牙合甫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84-2090,共7页
为了解乌鲁木齐市新疆农业大学大气颗粒物(TSP、PM 10、PM 5、PM 2.5)中Cu、Mn、Zn、Pb、Cr、Cd 6种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经呼吸摄入方式带来的健康风险,采用崂应2050型大气综合采样器于2018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分别进行样品采... 为了解乌鲁木齐市新疆农业大学大气颗粒物(TSP、PM 10、PM 5、PM 2.5)中Cu、Mn、Zn、Pb、Cr、Cd 6种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经呼吸摄入方式带来的健康风险,采用崂应2050型大气综合采样器于2018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分别进行样品采集,使用TAS-99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元素.结果表明:①新疆农业大学2018年四季ρ(TSP)、ρ(PM 10)、ρ(PM 5)、ρ(PM 2.5)范围分别为93.17~257.14、70.57~202.29、57.58~147.96、48.71~147.46μg m^3.②各季节重金属平均质量浓度在不同大气颗粒物中均呈ρ(Zn)>ρ(Cu)>ρ(Pb)>ρ(Cr)>ρ(Mn)>ρ(Cd)的趋势.③不同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非致癌总风险均呈儿童高于成人的特点,HI(非致癌风险总值)均小于限值(1),Cd、Cr经呼吸途径产生的ILCR(终身增量致癌风险)为3.07×10^-6~2.36×10^-5.④I geo(地累积指数)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中Mn的I geo平均值为-2.43,表现为无污染;Cr的I geo平均值为0.78,表现为无-中污染;Cu和Pb的I geo平均值分别为4.53、4.33,表现为重-极重污染;Zn和Cd的I geo平均值分别为5.68、7.18,表现为极重污染.研究显示,新疆农业大学大气颗粒物中Cd、Cr对人体无致癌风险,但Zn与Cd的污染较重,应及时对乌鲁木齐市实施相应管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大气颗粒物 重金属 健康风险评价 地累积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田市夏季不同树种滞尘效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鲍昱璇 陈天宇 +3 位作者 张凯欢 杨红 谢海燕 帕丽达·牙合甫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6-53,共8页
为探讨和田市不同树种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尘效应,作者于和田市昆仑湖公园进行叶片采集工作,共采集12种树木。通过测定树木的株高、冠高、冠幅和单叶片面积,计算出不同树种的叶片总面积、三维绿量以及叶面积指数。利用差重法得出不同... 为探讨和田市不同树种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尘效应,作者于和田市昆仑湖公园进行叶片采集工作,共采集12种树木。通过测定树木的株高、冠高、冠幅和单叶片面积,计算出不同树种的叶片总面积、三维绿量以及叶面积指数。利用差重法得出不同树种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含量,所测定的7项生长指标都与树木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含量存在相关性。不同树种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分布比例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即在10~100μm的颗粒物比例最大,占比最小的粒径范围在0.22~3μm。在单位叶面积内,滞留PM_(3)和PM_(10)的含量范围分别为2.556~12.912μg/cm^(2)和9.869~36.635μg/cm^(2),滞留TSP含量最高的树种为杨树;在单叶片内,梧桐滞留PM_(3)、PM_(10)、TSP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树种;对于单株滞尘量而言,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排在前三的是杨树、桑树和梧桐;在单位土地面积内,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含量最强的为杨树,滞留PM_(3)、PM_(10)、TSP的含量分别为11.059、58.988和196.905 kg/hm^(2)。总的来说,滞尘效应较好的有杨树、梧桐、臭椿和桑树,较弱的为紫叶李、榆叶梅和垂枝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植物叶片 滞尘效应 和田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大气PM_(2.5)中元素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7
7
作者 石小翠 帕丽达·牙合甫 +1 位作者 宋思醒 王舒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1-178,共8页
该文用玻璃纤维滤膜采集2019年乌鲁木齐市不同功能区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的PM_(2.5)样品,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冷原子荧光分光度仪对8种元素进行测定,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PMF模型进行元素来源分析,并对元素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 该文用玻璃纤维滤膜采集2019年乌鲁木齐市不同功能区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的PM_(2.5)样品,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冷原子荧光分光度仪对8种元素进行测定,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PMF模型进行元素来源分析,并对元素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非采暖期PM_(2.5)中各元素浓度水平为Fe>Zn>As>Cu>Pb>Mn>Ni>Hg,采暖期整体表现为Fe>Zn>Cu≈As>Mn>Pb>Ni>Hg,且呈采暖期高于非采暖期特点。I_(geo)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大气PM_(2.5)中Fe、As、Cu、Hg、Pb为极重污染,Zn为重度污染,Ni为中-重污染,Mn为无污染。PMF源解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大气PM_(2.5)中元素来源主要是机动车尾气排放、工业冶金和燃煤,其次燃油排放及燃煤排放产生的二次污染也是重要的来源。健康风险模型评估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市大气PM_(2.5)中非致癌元素均不存在非致癌风险。致癌元素As存在对人体致癌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元素 PMF 源解析 健康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PM_(2.5)中水溶性离子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石小翠 帕丽达·牙合甫 宋思醒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49-1056,共8页
为探究乌鲁木齐市采暖期与非采暖期PM_(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及其来源,分别于2019年10月、12月开展采样,使用离子色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对PM_(2.5)中9种水溶性离子(K^(+)、Na^(+)、Ca^(2+)、Mg^(2+)、NH^(+)_(4)、SO^(... 为探究乌鲁木齐市采暖期与非采暖期PM_(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及其来源,分别于2019年10月、12月开展采样,使用离子色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对PM_(2.5)中9种水溶性离子(K^(+)、Na^(+)、Ca^(2+)、Mg^(2+)、NH^(+)_(4)、SO^(2-)_(4)、NO^(-)_(3)、Cl^(-)、F^(-))进行分析测定,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PMF模型对离子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新疆农业大学、小西门、三屯碑和米东区采样点总水溶性离子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00.8±59.0)、(61.1±18.4)、(53.1±22.5)和(103.1±67.4)μg/m^(3),占PM_(2.5)的57.9%、56.7%、44.0%和54.1%。其中NH^(+)_(4)、SO^(2-)_(4)和NO^(-)_(3)是PM_(2.5)水溶性离子的主要组分。乌鲁木齐市各采样点的硫氧化率(SOR)和氮氧化率(NOR)均值均大于0.1,说明研究期间,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中存在明显的二次转化过程。主成分分析和PMF分析的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水溶性离子主要来源于二次污染物转化、扬尘和生物质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水溶性离子 相关性分析 PMF 源解析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