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源CT能谱成像多参数在宫颈癌区域淋巴结定性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1
作者 帕丽旦·尼亚孜 王姗姗 伊斯拉木江·吐尔逊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 分析双源CT能谱成像多参数对宫颈癌区域淋巴结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经病理活检诊断为宫颈癌且存在区域淋巴结肿大患者,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51.23岁;身体质量指数21~... 目的 分析双源CT能谱成像多参数对宫颈癌区域淋巴结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经病理活检诊断为宫颈癌且存在区域淋巴结肿大患者,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51.23岁;身体质量指数21~29 kg/m^(2),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2.86 kg/m^(2);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标准,Ⅰ期15例,Ⅱ期39例,Ⅲ期42例,Ⅳ期6例;组织病理学类型,鳞癌86例,腺癌12例,腺鳞癌3例,透明细胞癌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双源CT能谱成像检查,行动脉期及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测标准化碘浓度(NIC)和能谱曲线斜率(λHU);根据术后淋巴结的病理结果,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未转移组,比较两组动脉期及静脉期的NIC、λHU,使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 在102例经病理活检诊断为宫颈癌且存在区域淋巴结肿大患者中,CT检出淋巴结共531个。根据术后淋巴结的病理诊断,分为淋巴结转移组345个和淋巴结未转移组186个。淋巴结转移组动脉期及静脉期的NIC、λHU均大于淋巴结未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动脉期:0.41±0.19 vs 0.20±0.12,6.78±1.43 vs 2.41±0.55。静脉期:0.68±0.56 vs 0.39±0.27,5.85±1.37 vs 3.72±0.61。P <0.05);经ROC曲线分析,动脉期NIC、λHU及静脉期NIC、λHU定性诊断宫颈癌区域淋巴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5、0.905和0.935、0.930,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44、7.53和0.76、5.95,灵敏度分别为76.65%、68.91%和72.53%、75.76%,特异度分别为81.92%、93.47%和74.58%、82.43%。结论 运用双源CT能谱成像多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在宫颈癌区域淋巴结定性诊断中具有较大意义,可作为术前判断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区域淋巴结 定性诊断 双源CT 能谱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心肌灌注成像、ECV在OMI诊断中价值及与心肌损伤的关系
2
作者 刘烁 周豪 +1 位作者 张梦琪 帕丽旦·尼亚孜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11-915,共5页
本研究探讨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细胞外容积(ECV)在陈旧性心肌梗死(OMI)诊断中的价值及与心肌损伤的相关性。选取82例OMI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CT-MPI检查,对比两组CT-MPI参数、ECV,分析OMI发病影响... 本研究探讨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细胞外容积(ECV)在陈旧性心肌梗死(OMI)诊断中的价值及与心肌损伤的相关性。选取82例OMI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CT-MPI检查,对比两组CT-MPI参数、ECV,分析OMI发病影响因素及CT-MPI参数、ECV与心肌损伤指标的关系。结果显示,观察组cTnI、cTnT水平及ECV高于对照组,心肌血容量(MBV)、心肌血流量(MBF)低于对照组,且上述指标均为OMI发病影响因素(P<0.05);OMI患者MBF、MBV与cTnI、cTnT水平呈负相关,ECV与cTnI、cTnT水平呈正相关(P<0.05);MBF、MBV、ECV联合诊断OM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0。CT-MPI参数MBF、MBV及ECV与OMI患者心肌损伤有关,CT-MPI参数、ECV检测可有效诊断OMI,利于临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心肌灌注成像 心肌血容量 心肌血流量 陈旧性心肌梗死 肌钙蛋白I 肌钙蛋白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CT结合3D打印技术在治疗妇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米艾赛·吐尔逊 帕丽旦·尼亚孜 +2 位作者 陈杰 尼鲁帕尔·艾比布拉 王姗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9期1034-1038,共5页
目的 探究MRI、CT结合3D打印技术在治疗妇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12月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宫颈癌患者,分别采用3D打印方法进行插植针插入治疗的CT平扫(研究组)24例及徒手IC-ISBT CT(对照组)24... 目的 探究MRI、CT结合3D打印技术在治疗妇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12月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宫颈癌患者,分别采用3D打印方法进行插植针插入治疗的CT平扫(研究组)24例及徒手IC-ISBT CT(对照组)24例。应用3.0T MRI进行平扫+增强检查,从DICOM文件中提取患者的MRI增强图像,并使用3D-DOCTOR医学成像算法平台和3D-DOCTOR医学成像数据处理平台对数据进行后期处理,使用热塑性塑料进行3D打印重塑出3D模型。采用3D型指导医务人员在CT引导下进行宫颈癌三维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于Nucletron Oncentra计划系统中设计相应的插植针道及针数、驻留点及驻留时间,逆向优化后形成预计划;分别评估研究组和对照组靶区、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的差异。观察宫颈癌放疗的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 对使用3D打印的个体化阴道模板治疗的48例患者分别进行了CT扫描和徒手IC-ISBT CT平扫,结果显示,2组的插入位置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的IR-CTV D90、IR-CTV D100、HR-CTV D100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的HR-CTV D9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的膀胱、直肠、乙状结肠D5cc、D2cc、D1cc、D0.1cc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8例患者中,40例患者复查肿瘤均消失达到完全缓解,8例达到部分缓解,有效率为83.33%;没有2度以上毒副作用。结论 MRI、CT结合3D打印技术在治疗妇科疾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3D打印模型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并能有效地支持医生对宫颈癌进行个性化的近距离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疾病 3D打印 宫颈癌 MRI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