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5D C_(f)/SiC复合材料与SiC陶瓷微磨削性能对比试验研究
1
作者 巩亚东 李远峰 +1 位作者 温泉 任启震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0,共9页
为探究2.5D C_(f)/SiC复合材料与SiC陶瓷的微尺度磨削过程,对比2种材料在同一工艺参数下表面显微形貌、表面粗糙度与磨削力的差异,并分析工艺参数变化对磨削性能评价参数的影响;采用直径为0.9 mm的500#电镀金刚石微磨具对2种材料分别进... 为探究2.5D C_(f)/SiC复合材料与SiC陶瓷的微尺度磨削过程,对比2种材料在同一工艺参数下表面显微形貌、表面粗糙度与磨削力的差异,并分析工艺参数变化对磨削性能评价参数的影响;采用直径为0.9 mm的500#电镀金刚石微磨具对2种材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微磨削试验.结果表明,2.5D C_(f)/SiC复合材料去除过程不同于SiC陶瓷,这是因为复合材料增强纤维的存在,有效抑制了微磨削过程中裂纹的扩展;在同一工艺参数下,2.5D C_(f)/SiC复合材料表面微观形貌较好、缺陷少、表面粗糙度小,而无纤维增强的SiC陶瓷表面微观形貌较差、缺陷多、表面粗糙度大;SiC陶瓷的平均磨削力大于2.5D C_(f)/SiC,并且在微磨削过程中,2.5D C_(f)/SiC的实时磨削力信号较平稳,而SiC陶瓷的实时磨削力信号存在尖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D C_(f)/SiC复合材料 SIC陶瓷 微磨削过程 表面微观形貌 表面粗糙度 磨削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D C_(f)/SiC复合材料微尺度磨削试验研究
2
作者 李远峰 温泉 +1 位作者 巩亚东 唐本甲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3-1149,共7页
为提高2.5D C_(f)/SiC复合材料在微磨削加工中的表面质量,使用500#金刚石磨粒、直径为0.9 mm的电镀微磨具对其进行3个因素5个水平的微磨削正交试验.通过极差与方差分析微磨削速度v_(s)、磨削深度a_(p)和进给速度v_(w)对磨削性能评价参数... 为提高2.5D C_(f)/SiC复合材料在微磨削加工中的表面质量,使用500#金刚石磨粒、直径为0.9 mm的电镀微磨具对其进行3个因素5个水平的微磨削正交试验.通过极差与方差分析微磨削速度v_(s)、磨削深度a_(p)和进给速度v_(w)对磨削性能评价参数(磨削力、表面粗糙度、表面形貌)影响的主次顺序;通过不同水平下的试验结果分析磨削性能评价参数随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磨削深度对磨削性能影响最大,进给速度影响最小;当增大磨削深度与进给速度时,表面粗糙度及磨削力逐渐增大,表面缺陷较多;当增大微磨削速度时,表面粗糙度及磨削力逐渐减小,表面形貌平整均匀,缺陷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D C_(f)/SiC复合材料 微磨削 磨削力 表面粗糙度 表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磨削表面白层的形成规律
3
作者 徐运超 巩亚东 +1 位作者 田近民 张伟健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01-1308,共8页
表面完整性对零件的服役性能和寿命影响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仍缺乏关于单晶高温合金加工过程中微观组织演化机制的研究.本文对单晶高温合金磨削过程中的磨削力与温度进行采集,同时对亚表面微观组织以及显微硬度进行表征,研究了表面白层特... 表面完整性对零件的服役性能和寿命影响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仍缺乏关于单晶高温合金加工过程中微观组织演化机制的研究.本文对单晶高温合金磨削过程中的磨削力与温度进行采集,同时对亚表面微观组织以及显微硬度进行表征,研究了表面白层特性.结果表明,在试验参数范围内磨削力和温度随着磨削深度的增加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白层和塑性变形层厚度随着磨削深度和进给速度的增加而增大.白层与塑性变形层之间发生元素扩散现象,导致白层富含Al和Ta元素.磨削之后表面显微硬度有所提高,其硬化程度随着磨削深度和进给速度的增加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 磨削 白层 元素扩散 加工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oNiCr系高熵合金铣削力仿真与实验研究
4
作者 温雪龙 张文波 +1 位作者 巩亚东 李俊鹏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79-1586,共8页
通过对高熵合金进行三维槽铣和侧铣的铣削力仿真分析,研究了不同加工参数对铣削力的影响规律.针对FeCoNiCrAl_(0.1),FeCoNiCrAl_(0.5),FeCoNiCrMo_(0.1)三种铸态高熵合金设计正交与单因素铣削实验,通过测量实验中的铣削力,探讨了不同加... 通过对高熵合金进行三维槽铣和侧铣的铣削力仿真分析,研究了不同加工参数对铣削力的影响规律.针对FeCoNiCrAl_(0.1),FeCoNiCrAl_(0.5),FeCoNiCrMo_(0.1)三种铸态高熵合金设计正交与单因素铣削实验,通过测量实验中的铣削力,探讨了不同加工方式、铣削参数、刀具和不同元素成分及含量对铣削力的影响规律.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铣削速度的增加,铣削深度和进给速度的减小,槽铣和侧铣的铣削力都减小,相同加工参数下槽铣的铣削切向力和法向力分别比侧铣高404.30%和761.06%.Al元素含量高的高熵合金铣削力大.HMX涂层刀具的铣削力小于SGS涂层刀具,铣削力平均降低10.6%.实验结果为高熵合金的高效加工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FeCoNiCr系 铣削加工 仿真 铣削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熵合金微尺度磨削力实验研究
5
作者 温雪龙 桂宏泽 +1 位作者 巩亚东 王蒙山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34-1743,共10页
通过分析磨屑形成机理,建立了高熵合金微磨削力的理论模型,并推导了磨削力公式,通过正交和单因素实验,探究了磨削参数、磨粒粒度、微磨具表面涂层对磨削力的影响规律,对比了不同种类高熵合金的磨削力,分析了磨粒粒度、加工参数及力对磨... 通过分析磨屑形成机理,建立了高熵合金微磨削力的理论模型,并推导了磨削力公式,通过正交和单因素实验,探究了磨削参数、磨粒粒度、微磨具表面涂层对磨削力的影响规律,对比了不同种类高熵合金的磨削力,分析了磨粒粒度、加工参数及力对磨屑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磨削力影响最大的是进给速度,影响最小的是磨削深度;与磨削力呈正相关的是进给速度和磨削深度,负相关的是磨削速度;使用500#磨粒微磨具所受微磨削力较大,且产生的磨屑呈小节距锯齿状;涂层微磨具所受切向磨削力比未涂层的微磨具小,而法向磨削力大;增加Al含量和加入Mo元素会导致微磨削力增大.最后比较了理论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验证了微磨削力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微尺度磨削 磨削力 磨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联盟企业组建中的合作伙伴选择策略 被引量:11
6
作者 巩亚东 赵志宏 王宛山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6-139,共4页
在分析网络联盟企业合适的合作伙伴选择影响因素基础上 ,论述了合作伙伴选择的过程和步骤 ,制定了相应的评价内容 ;利用层次权重解析法将合作伙伴选择的定性因素的评价定量数值化表示 ,提出合作伙伴综合评价策略 ,并进行合作伙伴定量数... 在分析网络联盟企业合适的合作伙伴选择影响因素基础上 ,论述了合作伙伴选择的过程和步骤 ,制定了相应的评价内容 ;利用层次权重解析法将合作伙伴选择的定性因素的评价定量数值化表示 ,提出合作伙伴综合评价策略 ,并进行合作伙伴定量数值综合评价 ,探讨了模糊优先定序法进行模糊决策方法 ,确定了候选合作伙伴优先关系矩阵和量化评分标准 ;最后介绍了一个用于网络联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决策支持的系统 ,实例证明其决策支持系统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策略 网络化制造 网络联盟企业 合作伙伴 模糊决策 权重解析法 优行关系定序法 决策支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磨削砂轮钝化的智能监测 被引量:9
7
作者 巩亚东 吕洋 +1 位作者 王宛山 朱晓峰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8-251,共4页
利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通过模糊分类的方法对不同的磨削条件进行模糊化处理 ,构建了砂轮钝化监测多传感器融合系统结构 ;应用BP神经网络将磨削过程中声发射、磨削力和功率传感器信号合理融合 ,提出了自适应变学习率策略 ,将其神经... 利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通过模糊分类的方法对不同的磨削条件进行模糊化处理 ,构建了砂轮钝化监测多传感器融合系统结构 ;应用BP神经网络将磨削过程中声发射、磨削力和功率传感器信号合理融合 ,提出了自适应变学习率策略 ,将其神经网络输出的信号特征值作为表征砂轮钝化状态识别的判据 ,进行了砂轮钝化监测实验·结果表明 ,使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比使用单一传感器方法识别率高 ,监测效果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传感器融合 砂轮钝化 模糊分类 BP神经网络 智能监测 磨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点磨削参数对温度场与表面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巩亚东 曹振轩 +1 位作者 刘月明 程军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4-417,共4页
高速点磨削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考虑点磨削变量角α对于磨削加工中转移到工件表面热量流的影响,加载移动热源来模拟温度场分布和最高温度,并分析受此温度场影响的零件亚表面的厚度.设计正交试验进行高速点磨削加工... 高速点磨削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考虑点磨削变量角α对于磨削加工中转移到工件表面热量流的影响,加载移动热源来模拟温度场分布和最高温度,并分析受此温度场影响的零件亚表面的厚度.设计正交试验进行高速点磨削加工,测量不同加工参数下得到的表面硬度,以此验证工件表面温度场仿真及得到磨削参数对于零件表面硬度影响的主次因素.结果表明,倾斜角α的引入降低了温升;切削深度则是导致磨削区域温度升高的主要因素;当工件表面的温升达到某一温度值时,会使零件的硬化层变质,破坏硬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点磨削 硬度 热源 温度场 磨削淬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速单向走丝电火花线切割钛合金TC4表面粗糙度试验研究与建模 被引量:9
9
作者 巩亚东 孙瑶 刘寅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58-1065,共8页
低速单向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在钛合金加工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但微观放电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难以建立有效的表面粗糙度数学模型,同时现有机床系统中并没有针对钛合金材料的加工参数。以钛合金TC4为试验研究对象,采用Design-Exper... 低速单向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在钛合金加工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但微观放电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难以建立有效的表面粗糙度数学模型,同时现有机床系统中并没有针对钛合金材料的加工参数。以钛合金TC4为试验研究对象,采用Design-Expert设计Box-Behnken试验并通过三维轮廓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加工后的表面形貌、功率频谱和重熔层进行分析。观测结果表明:电火花加工表面没有明显纹理,为各向同性,不同于磨削加工表面;当峰值电流为40 A,开路电压为100 V,脉冲宽度为18μs时,裂纹延伸至TC4基体。利用响应曲面法通过模型选择和显著性检验得出三维表面粗糙度的2阶数学模型,能正确地映射出低速单向电火花线切割钛合金的工艺规律。为了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引入BP神经网络建立组合模型,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样本内相对误差均值由4.33%降低到3.26%,样本外相对误差均值由13.31%降低到8.50%,为电火花加工工艺仿真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 低速单向走丝电火花线切割 TC4 三维表面粗糙度 响应曲面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发射磨削接触检测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巩亚东 王宛山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67-670,共4页
试验研究表明,磨削加工中砂轮与工件接触前后声发射信号发生明显变化.据此讨论了利用声发射检测技术进行磨削接触检测的可行性和先进性.并提出了检测敏感的声发射特征参量和阈值的确定方法.
关键词 声发射 磨削接触 阈值 检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磨削变质层工艺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巩亚东 张伟健 +1 位作者 蔡明 周显新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46-851,共6页
为探究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磨削变质层工艺特性,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磨削参数及冷却条件对磨削变质层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5的磨削表面及亚表面存在一定厚度的磨削变质层.磨削变质层中的塑性变形层内... 为探究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磨削变质层工艺特性,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磨削参数及冷却条件对磨削变质层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5的磨削表面及亚表面存在一定厚度的磨削变质层.磨削变质层中的塑性变形层内γ相和γ’相发生剧烈扭曲变形且磨削变质层的硬度大于基体.不同磨削参数及冷却条件对磨削变质层厚度产生不同影响,随着砂轮线速度、磨削深度、工件进给速度的增加,磨削变质层厚度的变化分别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不断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试验参数范围内,微量润滑(MQL)作为冷却条件可以降低相应的磨削变质层厚度,最多达到3. 5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 磨削 磨削变质层 塑性变形 磨削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性材料微磨削表面质量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巩亚东 吴艾奎 +1 位作者 程军 张毕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3-268,共6页
针对TC4钛合金和H62黄铜两种典型塑性材料进行了微尺度磨削试验研究,利用超景深显微镜与三维轮廓仪对微磨削加工表面的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介绍了微磨削表面形成机理以及最小切屑厚度效应.根据微磨削加工的特点,选用不同的加工... 针对TC4钛合金和H62黄铜两种典型塑性材料进行了微尺度磨削试验研究,利用超景深显微镜与三维轮廓仪对微磨削加工表面的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介绍了微磨削表面形成机理以及最小切屑厚度效应.根据微磨削加工的特点,选用不同的加工参数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主要探讨了微尺度磨削速度、磨削深度及进给速度对塑性材料微磨削表面质量的影响;对比分析不同磨棒头直径、不同粒度的微磨棒以及不同磨削方式对试件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微磨削中工件表面粗糙度随磨削深度的增加有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侧磨的加工质量比槽磨的质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磨削 微磨削加工机理 微磨具 表面粗糙度 表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曲面法电火花线切割回转零件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巩亚东 马晓腾 孙瑶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05-1010,共6页
以低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回转铜钨合金(Cu W70)试件为研究对象,采用Design-Expert软件设计Box-Behnken实验,利用响应曲面法分析得出不同速度参数对工件表面粗糙度及材料去除率的影响规律,并得出兼顾加工效率与表面质量的最优工艺参... 以低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回转铜钨合金(Cu W70)试件为研究对象,采用Design-Expert软件设计Box-Behnken实验,利用响应曲面法分析得出不同速度参数对工件表面粗糙度及材料去除率的影响规律,并得出兼顾加工效率与表面质量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结果表明,速度参数对表面粗糙度影响的主次关系为工件转速>进给速度>走丝速度;对材料去除率影响的主次关系为进给速度>工件转速>走丝速度.多目标参数优化得出:当工件转速为46 r/min,进给速度为1.0 mm/min,走丝速度为45 mm/s时,表面粗糙度达到0.882μm,材料去除率达到0.625 mm3/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 铜钨合金 响应曲面法 表面粗糙度 材料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微磨削形貌仿真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巩亚东 苏志朋 +1 位作者 孙瑶 金丽雅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49-954,共6页
基于单个磨粒微磨削几何运动学规律和最小值函数,推导出全局磨粒的微磨削运动轨迹表达式,建立工件微磨削加工表面的包络线函数集合,得出磨削加工微观形貌仿真预测模型,并通过开展DD5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微磨削加工工艺实验验证模型结果的... 基于单个磨粒微磨削几何运动学规律和最小值函数,推导出全局磨粒的微磨削运动轨迹表达式,建立工件微磨削加工表面的包络线函数集合,得出磨削加工微观形貌仿真预测模型,并通过开展DD5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微磨削加工工艺实验验证模型结果的正确性.实验结果表明:仿真预测微观形貌与实际微观形貌具有相似特征,仿真预测线轮廓高度与实际加工微磨削线轮廓高度误差为0. 2~0. 3μm;不同磨削参数下的表面粗糙度对比结果也表明预测模型与实验所得的表面粗糙度变化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磨削 形貌仿真 微磨削轨迹 表面粗糙度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质合金刀具铣削镍基单晶高温合金DD5磨损试验 被引量:4
15
作者 巩亚东 梁彩霞 +1 位作者 李强 刘洺君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83-1287,1326,共6页
为探究在干切削和水基微量润滑(WMQL)条件下刀具磨损对DD5铣削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采用四刃PVD-TiAlN涂层硬质合金刀具以及超景深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设备,以刀具副后刀面磨损宽度为主要评价指标,对硬质合金刀具副后刀面磨损形态、磨损... 为探究在干切削和水基微量润滑(WMQL)条件下刀具磨损对DD5铣削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采用四刃PVD-TiAlN涂层硬质合金刀具以及超景深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等设备,以刀具副后刀面磨损宽度为主要评价指标,对硬质合金刀具副后刀面磨损形态、磨损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采用三维轮廓仪对零件表面粗糙度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与干切削相比,采用水基微量润滑冷却技术,能够延长刀具寿命并改善材料的铣削加工性;硬质合金刀具的主要磨损机理为粘结磨损、磨粒磨损、氧化磨损和扩散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高温合金DD5 铣削 刀具磨损 磨损机理 水基微量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微尺度磨削温度仿真 被引量:2
16
作者 巩亚东 周俊 +1 位作者 周云光 黄雄俊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2-86,共5页
针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具有较强各向异性以及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微尺度磨削温度场研究较少的情况,建立了基于Hill模型的三维磨削温度仿真模型,并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法(ALE),实现单晶材料微磨削过程有限元温度仿真,分析微磨削过程中的温... 针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具有较强各向异性以及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微尺度磨削温度场研究较少的情况,建立了基于Hill模型的三维磨削温度仿真模型,并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法(ALE),实现单晶材料微磨削过程有限元温度仿真,分析微磨削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及其变化情况,研究了不同磨削深度、磨削速度以及不同晶面{(100),(110)和(111)}对微磨削温度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微磨削高温区发生在磨粒前表面与工件接触的半椭圆形区域,即第Ⅱ温度区;磨削区域温度随着磨削深度增加而增加,随着主轴转速增加而增加;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不同晶面内微磨削时,(111)晶面温度最高,(110)晶面次之,(100)面微磨削温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 磨削 微磨削 磨削仿真 磨削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M盘形滚刀破岩刃弧长研究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巩亚东 赵晓旭 程军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8-842,共5页
根据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MB)盘形滚刀破岩运动的规律,综合考虑滚刀和掌子面相互的关系,利用空间几何理论以及空间运动学的坐标变换矩阵法建立了盘形滚刀工作刃破岩的运动学模型.采用Matlab软件编程对模型求解,得到盘形滚刀对掌子面的理... 根据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MB)盘形滚刀破岩运动的规律,综合考虑滚刀和掌子面相互的关系,利用空间几何理论以及空间运动学的坐标变换矩阵法建立了盘形滚刀工作刃破岩的运动学模型.采用Matlab软件编程对模型求解,得到盘形滚刀对掌子面的理论压碎轨迹的仿真图形及其破岩刃各点一次破岩弧长分布规律.结合仿真结果对比研究了TBM刀盘上中心刀和正刀的破岩刃弧长分布的规律.随着盘形滚刀刀位半径的增加,滚刀破岩刃一次破岩弧长呈下降趋势,但累计破岩弧长线性增加.盘形滚刀破岩仿真方法有利于对刀具磨损、破岩机理、刀具优化设计及其在刀盘上布局优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断面岩石掘进机 盘形滚刀 破岩机理 刀盘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削加工的声发射信号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巩亚东 王宛山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2-74,共3页
对磨削加工中产生的声发射信号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磨削过程中声发射信号影响因素.指出各种声发射信号与其磨削加工状态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可以用来对磨削加工过程和磨削质量进行监控.
关键词 声发射 磨削 信号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刃单磨粒正交切削的微铣磨温度仿真 被引量:1
19
作者 巩亚东 王超 +1 位作者 范智广 谭学飞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05-1009,共5页
建立单刃单磨粒正交切削模型,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法,对微尺度铣磨复合加工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切削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与变化情况,以及后刀面磨粒磨削对加工温度的影响.按照热源分布位置划分温度区,分析加工过程中各温度区温度... 建立单刃单磨粒正交切削模型,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法,对微尺度铣磨复合加工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切削过程中的温度场分布与变化情况,以及后刀面磨粒磨削对加工温度的影响.按照热源分布位置划分温度区,分析加工过程中各温度区温度变化规律.通过仿真结果发现,工件加工时温度场中的最高温度出现在磨粒磨削区和毗邻刃口处两个位置;除磨粒磨削区外,微铣磨复合加工工件各温度区温度变化规律与微铣削相同;后刀面磨粒磨削作用使切削过程中工件各温度区温度升高,离磨削区越近,温升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铣磨 正交切削 单刃单磨粒 有限元仿真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微孔加工对比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巩亚东 孟凡涛 +1 位作者 孙瑶 于兴晨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4-88,107,共6页
开展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微孔加工实验研究,探讨不同直径、不同截面形状的电极对微孔的尺寸精度、表面质量、加工效率和亚表面损伤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细螺旋电极的加工效率远大于圆柱电极,其中直径200μm的微细螺旋电极的微孔加... 开展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微孔加工实验研究,探讨不同直径、不同截面形状的电极对微孔的尺寸精度、表面质量、加工效率和亚表面损伤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细螺旋电极的加工效率远大于圆柱电极,其中直径200μm的微细螺旋电极的微孔加工效率比相同直径下的圆柱电极提高17%,而直径300μm的微细螺旋电极的加工效率可提高30.56%;微细螺旋电极加工的微孔扩孔量小于圆柱电极的扩孔量,且微细螺旋电极加工得到的孔壁质量优于圆柱电极的;微细螺旋电极所加工的微孔的亚表面损伤层连续且厚度小于圆柱电极所加工的微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螺旋电极 微细圆柱电极 微孔 铜钨合金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