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过瘤胃蛋氨酸对牦牛半腱肌肉品质、挥发性风味物质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左子珍 王海波 +4 位作者 柴志欣 符健慧 张翔飞 罗晓林 钟金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2-1114,共13页
旨在探究过瘤胃蛋氨酸对牦牛半腱肌肉品质、挥发性风味物质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用4岁、体重为(252.79±15.95)kg的健康麦洼公牦牛24头,将其随机分为4组:基础日粮(CON)、基础日粮加5 g·d^(-1)过瘤胃蛋氨酸(RPM1)、基础日粮加... 旨在探究过瘤胃蛋氨酸对牦牛半腱肌肉品质、挥发性风味物质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用4岁、体重为(252.79±15.95)kg的健康麦洼公牦牛24头,将其随机分为4组:基础日粮(CON)、基础日粮加5 g·d^(-1)过瘤胃蛋氨酸(RPM1)、基础日粮加10 g·d^(-1)过瘤胃蛋氨酸(RPM2)和基础日粮加15 g·d^(-1)过瘤胃蛋氨酸(RPM3),预饲10 d,舍饲70 d后屠宰。结果表明,RPM3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RPM1组与RPM2组(P<0.05);RPM1组、RPM2组、RPM3组的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牦牛半腱肌样品中共检验出4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计算发现,CON组、RPM1组、RPM2组和RPM3组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别有9种、11种、9种和10种,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为牦牛半腱肌提供了独特的肉香与油脂香等;CON组、RPM1组与RPM2组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壬醛,而RPM3组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1-辛烯-3-醇;RPM1组的醛类物质含量最高,且具有独特的水果香味与坚果味,RPM2组的醇类与烃类物质的种类最多。四组半腱肌样品中共检测出16种脂肪酸。半腱肌CON组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RPM1组和RPM2组(P<0.05),其中RPM1组与RPM2组棕榈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RPM1组二十二碳酸含量显著高于CON组和RPM3组(P<0.05);RPM1组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著高于RPM2组与RPM3组(P<0.05),其中RPM1组肉豆蔻油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CON组十七碳烯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RPM1组二十四碳烯酸含量显著高于RPM2组(P<0.05);各组间半腱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无差异(P>0.05)。综上所述,日粮添加10 g·d^(-1)的过瘤胃蛋氨酸组牦牛半腱肌中风味丰富度与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最高;日粮添加5 g·d^(-1)过瘤胃蛋氨酸组牦牛半腱肌中脂肪酸含量最高,且分布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瘤胃蛋氨酸 牦牛半腱肌 肉品质 挥发性风味物质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迭部县牦牛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2
作者 左子珍 王海波 +3 位作者 柴志欣 占巴草 马莉 钟金城 《甘肃畜牧兽医》 2023年第2期98-101,共4页
近年来,迭部县坚持“生态迭部,绿色农牧”发展理念,紧紧依托畜牧业发展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全面推动牛产业扩容增量、提质增效,让更多农牧民群众通过发展“牛”产业,过上了“牛”日子。本文就迭部县牦牛养殖业发展现状进行概述,针对养... 近年来,迭部县坚持“生态迭部,绿色农牧”发展理念,紧紧依托畜牧业发展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全面推动牛产业扩容增量、提质增效,让更多农牧民群众通过发展“牛”产业,过上了“牛”日子。本文就迭部县牦牛养殖业发展现状进行概述,针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饲养管理方式粗放、育种能力不足、畜产品研发及加工方面存在空白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旨在为迭部县牦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迭部县 牦牛产业 发展 现状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熟畜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标记物动态变化及与菌体生长关联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胡凯丽 陈娟 +2 位作者 唐俊妮 代义闯 左子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8-113,119,共7页
为考察不同类型的熟猪肉、牛肉、羊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标记物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三种熟肉进行本底值检测,并对人工染菌的三种熟肉进行标记物动态分析和细菌生长数量变化测定。结果表明,在采集的大量... 为考察不同类型的熟猪肉、牛肉、羊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标记物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三种熟肉进行本底值检测,并对人工染菌的三种熟肉进行标记物动态分析和细菌生长数量变化测定。结果表明,在采集的大量样本中,三种熟肉基质都检出一定强度的3-甲基丁醛和3-甲基丁酸信号,作为熟畜肉的本底值。对于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三种熟肉,3-甲基丁醛信号均在第12 h时(1~3×10~7 CFU/g)出现显著增长(p<0.05),强度增长到最大值后迅速下降;3-甲基丁酸信号均在第14 h时(0.7~2×10~8CFU/g)出现显著增长(p<0.05),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强度不断上升。对于三种熟肉,3-甲基丁醛(0~18 h)和3-甲基丁酸(0~24 h)的信号强度分别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量之间均具有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量分别达到10~7、10~8 CFU/g时开始检测到3-甲基丁醛和3-甲基丁酸的增长,之后在一定的培养周期内这两个物质稳定存在并与菌体生长显著相关。研究结果为建立畜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标记物检测技术奠定了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 熟肉 挥发性标记物 菌体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