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后坐炮发射迫弹的流场数值模拟分析
1
作者 王腾 李强 +3 位作者 蔺子豪 卫连升 李响 左军成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2,共6页
为研究以无后坐炮发射形式发射迫弹时炮口和喷管处的流场分布,运用Fluent流体计算软件,对发射迫弹过程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三维建模软件UG建立2D平面轴对称流动数学模型,采用计算软件编程,将数值模拟与Fluent相结合,实现流场数... 为研究以无后坐炮发射形式发射迫弹时炮口和喷管处的流场分布,运用Fluent流体计算软件,对发射迫弹过程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三维建模软件UG建立2D平面轴对称流动数学模型,采用计算软件编程,将数值模拟与Fluent相结合,实现流场数值模拟。仿真得到了从迫弹起动至迫弹出炮口这一段时间内的流场分布情况。根据仿真结果对喷管附近的压力分布与气流速度进行分析,得到附近区域内的峰值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弹丸从膛底运动到炮口后,炮口和尾喷管处的气流速度和压力先增大后逐渐减小,得到了尾喷管处的危险区域,为无后坐炮的喷管设计与优化、喷管处的安全区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后坐炮 迫弹 流场 数值模拟 喷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我国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左军成 左常圣 +1 位作者 李娟 陈美香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2-449,共8页
系统地回顾了2006—2015年我国在海平面变化规律、机制及影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全球及区域海平面以及比容海平面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海平面的变化机制,海表热通量、淡水通量、环流、风应力以及Rossby波对不同区... 系统地回顾了2006—2015年我国在海平面变化规律、机制及影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全球及区域海平面以及比容海平面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海平面的变化机制,海表热通量、淡水通量、环流、风应力以及Rossby波对不同区域海平面变化的动力及热力影响;采用统计方法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21世纪海平面变化进行了预测;同时海平面变化会影响海洋的动力过程(如潮波系统的变化),并进而对近海和海岸带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如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土地盐渍化、河口咸潮入侵、近岸低地淹没、红树林衰退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比容海平面 海平面变化机制 海平面变化预测 海平面变化影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中国海环流对2008年浒苔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左军成 徐珊珊 +2 位作者 石少华 陈美香 徐青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1-568,共8页
以2008年浒苔暴发期间每隔5天的海表温度和风场做强迫场,利用POM模型模拟得到2008年黄海浒苔事件期间的环流场.模拟的夏季黄海近岸表层流向北流动,流速较大;山东半岛南岸表层流向东北流动,流速较小.模拟结果显示,表层流场主要受到风向... 以2008年浒苔暴发期间每隔5天的海表温度和风场做强迫场,利用POM模型模拟得到2008年黄海浒苔事件期间的环流场.模拟的夏季黄海近岸表层流向北流动,流速较大;山东半岛南岸表层流向东北流动,流速较小.模拟结果显示,表层流场主要受到风向的影响.在夏季,黄海近岸表层流为向北然后转为向东北流动,形成顺时针旋转的环流.而环流产生的流隔和青岛外海的涡旋利于浒苔向环流中心的辐聚,以及浒苔从黄海中部海区向青岛沿岸海区的漂移和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 环流 东中国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表温度的低频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娟 左军成 +2 位作者 李艳芳 张蓓 陈嫣红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5-582,共8页
利用1950—2010年HadISST1海表温度分析了1950—2010年南海海表温度的季节、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并探讨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表面风和EI NioModoki对南海海表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海海表温度存在显... 利用1950—2010年HadISST1海表温度分析了1950—2010年南海海表温度的季节、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并探讨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表面风和EI NioModoki对南海海表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海海表温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1975年左右发生1次由低到高的跃变;1950—2010年间南海海表温度具有显著的线性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0.014℃/a,61a共升高0.84℃.南海海表温度异常场分别存在着全海域同位相振荡和东南—西北向反位相振荡2个主要模态,前者是主要模态,以年际振荡为主,而后者则是次要模态,以季节振荡为主.南海海表温度在秋、冬、春季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减低的特征,夏季在越南沿岸有一冷中心,受季风影响显著,其分布季节变化明显,冬、夏季表面风场的季节转换会影响南海海表温度季节性区域特征.EI NioModoki事件发生时,西太平洋的偏冷水通过巴拉望海峡传到南海,同时大气环流也发生了异常,从而导致南海海表温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表温度 EINio Modoki 表面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变化与厄尔尼诺的关系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智祖 左军成 +2 位作者 陈美香 徐青 杨逸秋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1-468,共8页
利用黄、东海沿岸8个长期水文观测站多年海表温度资料,分析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重点分析在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两次厄尔尼诺年期间的异常变化,以及ENSO影响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在... 利用黄、东海沿岸8个长期水文观测站多年海表温度资料,分析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重点分析在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两次厄尔尼诺年期间的异常变化,以及ENSO影响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在厄尔尼诺发生年,夏季风较弱,鄂霍次克海高压加强,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强度偏强,江淮流域及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偏低。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受到ENSO和PD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影响和调制,在厄尔尼诺发生的前冬半年及当年,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偏低;在厄尔尼诺发生次年,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偏高。厄尔尼诺对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变化的影响通过海洋和大气2个通道,1982—1983年海表温度异常以负异常为主,1997—1998年海表温度异常以正异常为主;ENSO期间,北赤道流减弱,黑潮流量减少,海表温度降低。海表温度受局地气温影响显著,如果ENSO期间东亚气温升高,则黄、东海沿岸海表温度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东海沿岸 海表温度 厄尔尼诺 ENSO PD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沿岸台风及风暴潮灾害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8
6
作者 孙佳 左军成 +2 位作者 黄琳 蔡晓杰 李青青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1-465,共5页
基于东海沿岸4个验潮站的风场、潮位观测资料以及Unisys Weather的312次台风路径观测资料,对东海沿岸台风的路径、发生频率以及风暴潮增水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西北行台风占台风总数的96%,造成的灾害约占灾害总数的80%;风暴潮灾... 基于东海沿岸4个验潮站的风场、潮位观测资料以及Unisys Weather的312次台风路径观测资料,对东海沿岸台风的路径、发生频率以及风暴潮增水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西北行台风占台风总数的96%,造成的灾害约占灾害总数的80%;风暴潮灾害的第一显著周期为5 a,同时具有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关的11 a显著周期;东海潮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平均3 cm/a,最大达5 cm/a;台风期间主要为东风和南北风向,这种风向使得水体向岸或者沿岸输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增水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特征 风暴潮特征 风暴潮成因 东海沿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浙沿海台风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孙佳 王燕妮 左军成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5-221,共7页
对影响江浙沿海台风的路径分布、发生频率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江浙沿海的台风来自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其中90%以上生成于西北太平洋洋面,其余在南海生成。按其对江浙沿海的影响程度分类,得到影响江浙沿海台风的3种主要路径... 对影响江浙沿海台风的路径分布、发生频率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江浙沿海的台风来自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其中90%以上生成于西北太平洋洋面,其余在南海生成。按其对江浙沿海的影响程度分类,得到影响江浙沿海台风的3种主要路径特征。台风主要在每年的5—11月进入江浙沿海,8月进入江浙沿海的台风数达到最大值;台风频数存在5—6年显著周期;21世纪以来进入江浙沿海的台风数逐渐减少,气旋能量逐年减弱。江浙沿海台风南多北少,浙江省(包括上海市)台风登陆次数较多,江苏省受台风影响相对较弱,基本无台风登陆。由于杭州湾附近特殊的水文环境和地形对台风路径的影响,成为奇特的台风零区,其附近基本无台风经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江浙沿海 统计特征 舟山群岛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卫星融合数据的海平面特征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美香 王蕾 +1 位作者 左军成 张国胜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5-331,共7页
利用1993—2008年法国空间局的AVISO多卫星融合高度计资料,采用随机动态、EOF等方法分析全球海平面变化的长期趋势、变化幅度以及季节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a)1993—2008年间太平洋海平面呈西升东降的形态,印度洋绝大部分海区... 利用1993—2008年法国空间局的AVISO多卫星融合高度计资料,采用随机动态、EOF等方法分析全球海平面变化的长期趋势、变化幅度以及季节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a)1993—2008年间太平洋海平面呈西升东降的形态,印度洋绝大部分海区海平面呈上升趋势,大西洋除湾流流域外的其他海区海平面的长期趋势以上升为主;(b)全球海平面变化存在显著的年变化和半年变化等季节信号,无论是半球平均还是洋盆平均,北半球海平面季节变化的振幅明显大于南半球,中纬度海区季节变化的振幅最大;(c)北印度洋海平面季节变化的振幅高于同纬度带的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d)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受西边界流、赤道流系等强流影响的海域海平面变化幅度大于周围海域;(e)赤道海域各大洋东、西边界和大洋内区海平面变化不同步,可能受赤道海洋波动的影响较大;(f)厄尔尼诺年,西太平洋暖池和赤道太平洋中部海平面明显降低,赤道东太平洋海域海平面明显升高,赤道印度洋海域东、西边界的海平面变化与其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T/P卫星高度计 随机动态方法 太平洋 印度洋 大西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海水热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谭伟 左军成 +2 位作者 李娟 杨逸秋 陈美香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9-594,共6页
利用Ishii温盐资料及T/P高度计资料,分析上层700m全球及区域海水热含量变化特征,并探讨海平面变化与上层海水热含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45—2006年全球大部分海域上层700m海水热含量均存处于上升趋势,全球平均上升速率为2.1×107... 利用Ishii温盐资料及T/P高度计资料,分析上层700m全球及区域海水热含量变化特征,并探讨海平面变化与上层海水热含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45—2006年全球大部分海域上层700m海水热含量均存处于上升趋势,全球平均上升速率为2.1×107J/(m2.a),并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尤其在湾流附近海域上升明显,最大可达6.5×107J/(m2.a);但在黑潮延伸体海域、太平洋40°S附近的带状海域、西太暖池以及赤道印度洋附近海域,海水热含量呈下降趋势,最大下降速率可达6.0×107J/(m2.a).1993—2006年,海水热含量和海平面在南(15°S^64°S)、北(15°N^64°N)半球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且位相相反,热带海域季节变化不明显,表现出显著的半年周期信号.在南半球低纬和高纬海域,海水热含量和海平面的季节变化较弱,热含量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较小.北半球海水热含量和海平面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较一致;而在南半球,尤其是低纬海域,海平面变化滞后海水热含量变化,甚至有相反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热含量 T/P海平面 上升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州湾附近海域潮汐、潮流特性 被引量:8
10
作者 陆青 左军成 +2 位作者 郭伟其 马越 曹兵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3-588,共6页
利用临时验潮站横门站的1 a潮位观测资料、下大陈站长期验潮资料以及4个垂线测站的大、中、小潮潮流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台州湾附近海域的潮汐、潮流特征,并探讨了海平面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横门站与下大陈站的潮汐类型均... 利用临时验潮站横门站的1 a潮位观测资料、下大陈站长期验潮资料以及4个垂线测站的大、中、小潮潮流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台州湾附近海域的潮汐、潮流特征,并探讨了海平面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横门站与下大陈站的潮汐类型均属于正规半日潮类型;横门站年平均潮差大于下大陈站4cm;2站平均涨、落潮历时相当;台州湾除T-1站受地形约束潮流运动为往复流外,其他3站潮流基本呈旋转流形态,且为顺时针旋转,椭圆旋转率在-0.35^-0.3范围内;台州湾海域的潮波为驻波性质,涨、落潮最大流速发生在中潮位附近,涨憩、落憩和转流发生在高、低潮位附近.横门站2009年7—9月的平均海平面与下大陈站同步平均海平面的差值较其他月份明显偏大,这主要是受椒江径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位 潮差 潮流 平均海平面 台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口钢管桩竖向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魏兴龙 左军成 段爱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2-34,52,共4页
为了验证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的公式计算开口钢管桩竖向承载力的合理性,以具体工程为实例,采用规范中的计算公式、MIDAS数值模型和高应变现场检测的方法,对开口钢管桩的竖向承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按规范中的计算公式计... 为了验证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的公式计算开口钢管桩竖向承载力的合理性,以具体工程为实例,采用规范中的计算公式、MIDAS数值模型和高应变现场检测的方法,对开口钢管桩的竖向承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按规范中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到的竖向承载力明显大于现场检测值;按数值模型分析得到的竖向承载力小于规范中公式的计算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钢管桩 竖向承载力 高应变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