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陆千选》与陆游在朝鲜诗坛的地位升格 被引量:2
1
作者 巢彦婷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3,共13页
《杜陆千选》是朝鲜正祖李祘亲自组织编定、刊行的重要官方选本。此选既是朝鲜王朝独尊杜甫传统的延续,又将陆游纳入了以杜甫为坐标的诗学体系中。海东阅读陆诗长期局限于部分选本之少量作品,其影响远逊于杜诗。朱熹对陆游的推崇,引发... 《杜陆千选》是朝鲜正祖李祘亲自组织编定、刊行的重要官方选本。此选既是朝鲜王朝独尊杜甫传统的延续,又将陆游纳入了以杜甫为坐标的诗学体系中。海东阅读陆诗长期局限于部分选本之少量作品,其影响远逊于杜诗。朱熹对陆游的推崇,引发了朝鲜半岛对陆游的关注。汲古阁本陆游全集在朝鲜传播,摆脱了以往诗歌选本对其形象的片面塑造,为重新认识陆游提供了可能。而李祘既看重陆诗与杜诗一脉相承的忠君爱国倾向,也发现了陆诗契合朝鲜“小中华”自我定位的“尊王攘夷”特质。《杜陆千选》的编选,建立在《杜律分韵》《陆律分韵》的基础上,有赖于《二家全律》这一便利底本,亦受到清代诗歌选本及其序跋的影响。但《杜陆千选》所选陆诗与以往选本的重合度并不高,极具自身特色。因诗体特征、时代背景与官方立场,李祘选入陆游闲适诗远多于其爱国诗,实际选目与其标榜宗旨存在较大错位。编选刊行《杜陆千选》是李祘推行“文体反正”的具体举措,藉此反拨当时朝鲜文坛的流行文风。《杜陆千选》促成了陆游在海东诗坛的地位升格,又开辟了“由陆入杜”的诗学路径,为黄玹等人学陆奠定了基础。19世纪以来,伴随着民族主义兴起,陆游逐渐成为东亚各国共同的诗学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 李祘 《杜陆千选》 陆游 诗学谱系 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陆游诗歌中“矛盾”的自我形象 被引量:1
2
作者 巢彦婷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6-203,共8页
陆游诗中的自我形象存在多方面的矛盾,极短时间内个人形象呈现出较大的差异。陆游创作中的这一现象十分突出,在文学史上可谓仅见。作为创作主体的陆游,思想复杂而难以自洽,性格直露而情绪化。创作过程中,陆游"书触目"和"... 陆游诗中的自我形象存在多方面的矛盾,极短时间内个人形象呈现出较大的差异。陆游创作中的这一现象十分突出,在文学史上可谓仅见。作为创作主体的陆游,思想复杂而难以自洽,性格直露而情绪化。创作过程中,陆游"书触目"和"日课一诗"的创作方式导致诗材的匮乏和诗歌的平淡,促使他在诗歌中注入丰富而多变的感情,使用夸张的表现手法,以使诗歌产生变化,避免重复和呆板。一方面,陆游诗歌中个人形象的突出矛盾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其诗歌的信服力。另一方面,矛盾而立体的陆游形象也直接体现了陆游丰富的情感,使陆游的诗更能以情动人。认识陆游诗歌的这一特质,对于解读陆游的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 个人形象 “日课一诗” “为文注情” 夸张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邑家国——论京都赋在海东的流衍
3
作者 巢彦婷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1期128-134,共7页
高丽、朝鲜时代,受《文选》传播和科举试赋双重因素影响,京都赋在海东颇为流行。崔滋《三都赋》写作于国家危难之际,旨在说明江都政权的合法性,虽然其后情势改变,但对后世京都赋创作仍有一定的典范意义。李穆《三都赋》是科场试赋,体现... 高丽、朝鲜时代,受《文选》传播和科举试赋双重因素影响,京都赋在海东颇为流行。崔滋《三都赋》写作于国家危难之际,旨在说明江都政权的合法性,虽然其后情势改变,但对后世京都赋创作仍有一定的典范意义。李穆《三都赋》是科场试赋,体现了科举制度对赋这一文体的推动与限制。安德麟《汉都赋》、朴太源《东都赋》皆为少年时所作,代表了海东少年作大赋的文学传统。李时恒《西京赋》则反映了政治中心迁移后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海东京都赋与历史、政治、地域密切相关,受到民族情感、科举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在继承中国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作了文体创新,具有独特的文体意义和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都赋 高丽 朝鲜 科举 《文选》 朝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