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菲律宾蛤仔养殖过程中氮、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变化规律
1
作者 赵鑫 崔正国 +4 位作者 胡海燕 荆艺 崔鸿武 丁东生 高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8-1109,共12页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养殖过程中水体中氮、磷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规律,在实验室以封闭式水体养殖模拟开放式水体海水养殖菲律宾蛤仔30 d,设置3种换水量(20%、50%、70%)和大[(3.4±0.4)cm]、中[(2.4±0.4)cm]、小[(1.5±0.4...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养殖过程中水体中氮、磷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规律,在实验室以封闭式水体养殖模拟开放式水体海水养殖菲律宾蛤仔30 d,设置3种换水量(20%、50%、70%)和大[(3.4±0.4)cm]、中[(2.4±0.4)cm]、小[(1.5±0.4)cm]3种养殖规格的实验,测定分析养殖水体中各项指标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实验周期的增加和生物体排泄物的累积,NH^(+)_(4)-N浓度呈下降趋势,COD、NO^(-)_(3)-N和NO^(-)_(2)-N总体波动式上升。不同换水量条件下,总氮(TN)的平均浓度为20%换水量(1.889 mg·L^(-1))>50%换水量(1.144 mg·L^(-1))>70%换水量(0.918 mg·L^(-1)),20%换水量的TP呈上升趋势,50%和70%换水量时则呈下降趋势。不同养殖规格条件下,NH^(+)_(4)-N浓度平均下降速率为大规格(84.80%)>中、小规格(84.10%、82.02%);TN的平均浓度为大规格(1.568 mg·L^(-1))>中规格(1.301 mg·L^(-1))>小规格(1.082 mg·L^(-1))>对照组(0.261 mg·L^(-1));TN浓度的增长率为大规格26.42%、中规格24.89%、小规格21.55%;TP的平均浓度为大规格0.147 8 mg·L^(-1)、中规格0.126 0 mg·L^(-1)、小规格0.098 3 mg·L^(-1)。实验组COD均低于国家海水水质二类标准。20%换水量条件下,蛤仔成活率高,营养物质浓度累积较多,3种无机氮浓度变化最显著。50%和70%换水量条件下,TP和PO^(3-)_(4)-P浓度呈波动式下降趋势,菲律宾蛤仔养殖对水体中TP和PO^(3-)_(4)-P的消耗大于累积。随着壳长的增加,蛤仔净化效果表现为大规格>中规格>小规格,大规格蛤仔的滤水能力和适应能力强,中、小规格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且成活率低于大规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养殖 菲律宾蛤仔 总氮 总磷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ytetrack的多目标跟踪算法在斑马鱼毒性行为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赵海翔 崔鸿武 +4 位作者 黄桢铭 王磊 李皓 崔正国 曲克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9,共14页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斑马鱼(Danio rerio)在不同污染物暴露下的行为变化是水质毒性评价的常用方法之一,但传统方法存在效率低、面对遮挡和复杂环境时性能差等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使用基于Bytetrack的多目标跟踪算法追踪斑马鱼...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斑马鱼(Danio rerio)在不同污染物暴露下的行为变化是水质毒性评价的常用方法之一,但传统方法存在效率低、面对遮挡和复杂环境时性能差等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使用基于Bytetrack的多目标跟踪算法追踪斑马鱼在4种污染物(Zn、Pb、Cr和苯酚)暴露2 h后的行为变化,对斑马鱼在4种浓度梯度中的平均速度、最大速度、最低速度、平均碰撞次数和行为轨迹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算法的追踪精度、漏检率和检测时间(每300帧)分别能达到90.26%、16.33%和0.19 min,检测时间和精度相比于传统目标检测方法有较大提升。同时,根据污染物不同,该方法能准确识别特定污染物环境中斑马鱼相应的运动状态及轨迹变化,可实现精确识别和实时响应,在鱼类毒性行为识别领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视觉 多目标跟踪 斑马鱼 行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营养盐对赫氏颗石藻和三角褐指藻中DMSP含量的影响
3
作者 李凌霄 孙婧 +6 位作者 宋若晗 崔正国 曲克明 王庆奎 周明莹 崔鸿武 胡清静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104,共9页
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DMSP)是地球上重要的有机硫化合物之一,在全球硫循环和气候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浮游植物是海洋环境中DMSP的主要生产者,而氮营养盐是影响浮游植物产生DMSP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 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DMSP)是地球上重要的有机硫化合物之一,在全球硫循环和气候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浮游植物是海洋环境中DMSP的主要生产者,而氮营养盐是影响浮游植物产生DMSP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赫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DMSP高产量藻)与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DMSP中等产量藻)为对象,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对比分析了在不同氮营养盐浓度及不同氮营养盐类型条件下,2种藻培养液中颗粒态DMSP(DMSPp)的含量及其与藻密度、单细胞DMSPp含量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氮营养盐浓度或氮营养盐类型对赫氏颗石藻单细胞DMSPp含量影响较小(P>0.05),培养液中的DMSPp浓度主要受藻细胞密度影响;而不同氮营养盐浓度或氮营养盐类型对三角褐指藻单细胞的DMSPp含量影响显著(P<0.05),培养液中的DMSPp浓度主要受藻的单细胞DMSPp含量影响。例如,对于三角褐指藻来说,低NO_(3)^(-)浓度(0μmol/L)培养组单细胞DMSPp平均含量是高NO_(3)^(-)浓度(1764μmol/L)培养组的11倍;在不同氮营养盐类型下,NaNO_(3)培养组中总DMSP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NH4Cl和CH4N2O培养组的3~4倍。推测以上差异可能与DMSP在不同藻类中的生理作用存在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 赫氏颗石藻 三角褐指藻 氮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进水硝酸盐浓度和温度下聚己内酯/玉米芯复合固体碳源的反硝化性能探究
4
作者 卢伟斌 胡海燕 +6 位作者 冯宇娜 李皓 汪鲁 崔正国 曲克明 宋盈盈 崔鸿武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35,共13页
以人工高分子聚合物+农业废弃物为复合碳源的反硝化系统兼具高效脱氮和低脱氮成本的优势。进水硝酸盐浓度(INC)和温度(T)是生物反硝化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以质量比为1∶1的聚己内酯(PCL)和玉米芯(CC)为复合碳源构建反硝化系统,设... 以人工高分子聚合物+农业废弃物为复合碳源的反硝化系统兼具高效脱氮和低脱氮成本的优势。进水硝酸盐浓度(INC)和温度(T)是生物反硝化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以质量比为1∶1的聚己内酯(PCL)和玉米芯(CC)为复合碳源构建反硝化系统,设置3种INC和温度,测定了脱氮能效、有机物利用情况、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基因丰度来判定这2个因素对反硝化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反应器最佳的INC为30 mg/L,60~90 d的平均硝酸盐去除率(NRE)达到99.12%,且无明显亚硝酸盐氮积累;在不同INC下,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其丰度随INC升高而下降,分别为54.46%、39.96%和24.77%;T=25℃为最佳温度条件,其功能基因表达量除napA外均最高,后30 d的NRE为99.21%;T=30℃和T=25℃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丰度分别为55.86%和38.85%,而T=20℃的系统中丰度最高的为拟杆菌门(Bacteroidota)(28.87%);各系统的优势菌属都为红细菌属(Rhodobacter)。各系统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中,乙酸占比最高且其与丙酸的比值均>1,同时未检出丁酸,有利于反硝化进行。本研究认为,人工高分子聚合物+农业废弃物形式的复合碳源可为海水养殖尾水固相反硝化的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尾水 聚己内酯 玉米芯 反硝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力条件下海水人工湿地净化效果及其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贾军 崔正国 +4 位作者 唐小双 张可可 崔鸿武 李晓娇 曲克明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1年第5期26-35,共10页
为进一步探究不同水力条件下海水人工湿地对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本研究选用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处理牙鲆养殖尾水,在3种水力负荷(20 m/d、40 m/d、100 m/d)条件下设置3种停留时间(1.5 h、3.0 h、4.5 h),探讨了人工湿地对海水养殖尾水... 为进一步探究不同水力条件下海水人工湿地对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本研究选用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处理牙鲆养殖尾水,在3种水力负荷(20 m/d、40 m/d、100 m/d)条件下设置3种停留时间(1.5 h、3.0 h、4.5 h),探讨了人工湿地对海水养殖尾水中氮、磷和化学需氧量(COD)等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脱氮的关系。结果显示:海水人工湿地系统脱氮除磷效果良好,溶解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_(4)^(3-)-P)和COD去除率随着水力负荷的增加而降低,且水力负荷对DIN去除率的影响比PO_(4)^(3-)-P和COD大;延长水力停留时间可提高DIN、PO_(4)^(3-)-P和COD去除率,对提高DIN去除率的影响尤为显著。水力负荷为20 m/d、水力停留时间为4.5 h时可实现DIN、PO_(4)^(3-)-P和COD达标排放。pH等环境条件影响人工湿地微生物的分布,进而影响人工湿地脱氮效果。该研究可为人工湿地高效净化海水养殖尾水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水力条件 微生物分布 高通量测序 水质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