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岸带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性质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育来 孙即梁 +2 位作者 杨长明 崔恒钊 李建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413-2421,共9页
河岸带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的迁移转化在有机碳从陆地生态系统向水域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崇明岛典型河岸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区域河岸带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河岸带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的迁移转化在有机碳从陆地生态系统向水域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及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崇明岛典型河岸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区域河岸带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土壤溶解性有机碳(Soil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SDOC)垂直分布特征和三维荧光光谱(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EEM)特征,探讨了河岸带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Soil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SDOM)性质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结果表明:表层土壤(0—30cm)SOC储量占采样深度土壤SOC的40%左右,SDOC占SOC的5%左右,从陆上区域到缓冲区域表层土壤SDOC呈累积效应。河岸带有机质主要来自河岸带植物残体及其代谢产物,地下水也可能是河岸带土壤DOM的另一来源,河岸带土壤中大部分类腐殖质被表层矿物质所吸附。在土壤系统中,综合应用荧光指纹指数[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FI),生源指数(The index of recent autochthonous contribution,BIX)和腐殖化指数(Humification index,HIX)]可以有效地揭示其来源和特性,但在土壤体系中单独应用指纹指数需审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岛 河岸带 溶解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 荧光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太湖水生植物季节演替及抑藻效应初探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灵慧 吴建斌 +4 位作者 陆雪林 崔恒钊 杨晨驰 鲍婷婷 李建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2期288-291,293,共5页
为了研究东太湖水生植物植物时空分布特征及水环境因子变化趋势,同时探究东太湖水生植物对藻类的影响,于2013年对东太湖水生植物和水体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采样区内水生植物共14种,其中,沉水植物6种,浮叶植物6种,挺水植物2种,... 为了研究东太湖水生植物植物时空分布特征及水环境因子变化趋势,同时探究东太湖水生植物对藻类的影响,于2013年对东太湖水生植物和水体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采样区内水生植物共14种,其中,沉水植物6种,浮叶植物6种,挺水植物2种,并且东太湖水生植物不同季节优势种不尽相同,并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从环境因子对水生植物的影响来看,东太湖水生植物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TP无显著相关关系。就东太湖水生植物抑藻效果而言,水体中Chl-a浓度随着水生植物生物量增加而减少,水生植物的抑藻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湖 水生植物 水体环境 抑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