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保险发展的碳减排作用:效应与机制 被引量:85
1
作者 马九杰 崔恒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9-89,共11页
农业保险发展能够引导农业经营者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而影响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行为。首先,基于农业经营规模、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技术进步等路径,对发展农业保险的减碳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其次,基于2001—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 农业保险发展能够引导农业经营者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而影响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行为。首先,基于农业经营规模、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技术进步等路径,对发展农业保险的减碳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其次,基于2001—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农业保险发展的碳减排作用效果和机制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发现是:①总体来看,农业保险发展显著地促进了农业碳排放总量的减少。平均而言,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每增加100万元、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均农业保险保费每增加1元和单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农业保险保费每增加1元/hm^(2)时,该地区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分别实现71 t、364 t和254 t的减排效果。②在异质性分析中,农业保险发展对碳排放总量的削减作用主要体现在东部省份和非粮食主产区省份;而在中、西部省份和粮食主产区的样本中,农业保险发展没有起到推动农业碳排放总量降低的作用。③进一步分析中,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密度和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果也是负向的。④在机制分析中,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和粮食作物比重增加是农业保险减碳的有效机制;而农业保险发展虽然能够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但并不会进而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低碳化转型。据此形成的政策含义:一是,可以继续通过补贴推广农业保险,引导农业生产者采用有利于碳减排的规模化经营与作物结构模式;二是,在中、西部地区进一步简化赔付手续、规范定损标准,强化参与农业保险的收益教育,使农业保险产品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三是,创新和发展绿色农业保险,以引导农业生产者采纳绿色低碳的生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保险 农业碳排放 低碳农业 中介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发展能否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来自中国农信机构的证据 被引量:35
2
作者 崔恒瑜 王雪 马九杰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0-41,共12页
本文从农信机构贷款支农的角度出发,探究数字金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市场竞争,进而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理论部分基于市场势力假说,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放贷行为的影响;实证部分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 本文从农信机构贷款支农的角度出发,探究数字金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市场竞争,进而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理论部分基于市场势力假说,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放贷行为的影响;实证部分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的县级指数与县域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据相结合,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结论如下:第一,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激励当地农信机构提升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的投放规模和增长速度,表明数字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发挥了"鲶鱼效应"。第二,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支农力度的正向影响主要来源于竞争激励机制,而现阶段数字金融难以在技术上对农信机构起到示范作用。第三,进一步讨论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还有助于降低农信机构的贷款利率,让更多的涉农主体享受到利率更低的信贷服务,真正推动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普"和"惠"共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农信机构 鲶鱼效应 涉农贷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自然资源价值实现和乡村振兴投融资创新 被引量:9
3
作者 马九杰 崔恒瑜 《农村金融研究》 2018年第12期7-13,共7页
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而农村自然资源价值实现是推进乡村振兴投融资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础和条件。论文探讨农村自然资源价值实现路径和乡村振兴投融资创新的互动关系,并针对相关挑战和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农村自然资源 乡村振兴 投融资创新 乡村多功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主产区政策的环境绩效:基于农业碳排放视角 被引量:67
4
作者 杨晨 胡珮琪 +2 位作者 刁贝娣 成金华 崔恒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5-44,共10页
农业是全球碳排放的第二大来源。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如何有效控制农业碳排放,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焦点。粮食主产区政策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政策之一,在实现粮食产量长期稳定增长的同时,评估检验其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具有较... 农业是全球碳排放的第二大来源。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如何有效控制农业碳排放,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焦点。粮食主产区政策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政策之一,在实现粮食产量长期稳定增长的同时,评估检验其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基于2000—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DID)模型判断和分析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检验主产区政策实现碳减排的机制。结果显示:①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农业碳排放总量,降低农业碳排放密度和强度,其作用效果分别为10.74%、10.35%和15.27%。②从长时间尺度看,主产区政策对粮食碳排放总量、密度和强度的削减作用随时间不断增强,并在2016年达到顶峰。③具体而言,主产区政策主要对生产过程中由化肥投入、农药施用、农膜使用以及机械燃油所产生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减碳效果分别为9.9%、11.27%、42.26%、8.41%。④粮食种植比重的增加是粮食主产区政策减碳的有效机制之一,实现了主产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规模效应,使农业碳排放总量减少了3.25%,农业碳排放密度降低了3.14%。因此,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提高粮食生产的环境效率,一方面要继续坚持粮食主产区政策,另一方面也需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短期内,主要鼓励农业经营者合理扩大粮食生产规模,提高化学投入品、机械等要素的生产效率;长期内,需继续普及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降低粮食生产对化学投入品等的依赖,逐步向低碳的生产模式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农业碳排放 双重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