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质高边坡裂缝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崔华丽 费文平 张国强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5-49,共5页
岩质高边坡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水电站建设的顺利进行。西南某水电站右岸高边坡岩体卸荷深度大,岩脉、断层、裂隙发育,且施工开挖规模大,边坡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裂缝,对后续施工和运行期的稳定性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针对该水电站岩... 岩质高边坡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水电站建设的顺利进行。西南某水电站右岸高边坡岩体卸荷深度大,岩脉、断层、裂隙发育,且施工开挖规模大,边坡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裂缝,对后续施工和运行期的稳定性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针对该水电站岩质高边坡出现裂缝的现象,结合该边坡的地质资料、监测成果及施工情况,综合分析了边坡出现裂缝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对类似工程的勘探、监测分析和工程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边坡 裂缝成因 安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水电站地下厂房塌方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孟凡理 陈向浩 +2 位作者 何伟 费文平 崔华丽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4-38,43,共6页
某水电站巨型地下厂房第一层开挖施工过程中0+125m至0+147m段发生塌方,塌方总规模5000m3,塌腔呈不规则的葫芦状。结合施工期的监测成果和现场实际情况,从工程地质、爆破震动、开挖卸荷、支护措施以及应力集中等5方面,阐述了塌方形成机理... 某水电站巨型地下厂房第一层开挖施工过程中0+125m至0+147m段发生塌方,塌方总规模5000m3,塌腔呈不规则的葫芦状。结合施工期的监测成果和现场实际情况,从工程地质、爆破震动、开挖卸荷、支护措施以及应力集中等5方面,阐述了塌方形成机理,得出了如下结论:地下厂房塌方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存在β80岩脉断层;直接原因是β80岩脉断层段支护措施不当,未能有效限制岩脉断层带由于爆破开挖引起的较大变形。因此,针对地下洞室爆破开挖后暴露的地质薄弱带,及时采取适当的支护和加固措施,加强围岩变形观测,是控制和避免塌方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厂房 塌方 安全监测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水电站坝前右岸拉裂变形体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况磊强 杨晓娟 +2 位作者 费文平 陈科文 崔华丽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7-50,55,共5页
拉裂变形体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分离体,其稳定性评价方法尚不成熟。以某水电站坝前右岸拉裂变形体为例,采用二维极限平衡方法分析了各运行工况下边坡治理前后的稳定性。基于外部变形、测斜仪和滑动测微计的监测成果,结合具体地质情况,对... 拉裂变形体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分离体,其稳定性评价方法尚不成熟。以某水电站坝前右岸拉裂变形体为例,采用二维极限平衡方法分析了各运行工况下边坡治理前后的稳定性。基于外部变形、测斜仪和滑动测微计的监测成果,结合具体地质情况,对边坡的可能滑面位置和滑动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破碎带"的错动是边坡变形的主要原因,施工期拉裂变形体总体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裂变形体 二维极限平衡 测斜仪 滑动测微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坝结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宝全 冯镜洁 +1 位作者 崔华丽 张林 《四川水利》 2007年第1期40-43,共4页
某水电站枢纽非溢流重力坝坝段的结构模型试验,主要研究了水工建筑物———重力坝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结构性态,即在设计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坝的超载破坏试验,分析研究了重力坝坝段的极限承载力和安全度,... 某水电站枢纽非溢流重力坝坝段的结构模型试验,主要研究了水工建筑物———重力坝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结构性态,即在设计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坝的超载破坏试验,分析研究了重力坝坝段的极限承载力和安全度,以及在超载过程中的变形破坏机理,为重力坝的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坝 结构模型试验 超载 破坏机理 安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