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性别和家庭结构青少年抑郁症状差异的网络分析
1
作者 许家源 赵曦曦 +1 位作者 岳静怡 梅松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7-813,共7页
目的:通过对青少年群体抑郁进行症状网络分析,探讨性别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在抑郁症状方面的差异。方法: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随机选取650名青少年作为样本,采用抑郁筛查自评量表(PHQ-9)对青少年抑郁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青少年... 目的:通过对青少年群体抑郁进行症状网络分析,探讨性别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在抑郁症状方面的差异。方法:在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随机选取650名青少年作为样本,采用抑郁筛查自评量表(PHQ-9)对青少年抑郁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青少年抑郁的核心症状进行网络分析,比较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性别差异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结果:青少年抑郁的核心症状为心境低落[接近性(Clo)=1.700 5,强度(Str)=1.722 8]和精力缺乏[中介性(Bet)=1.875 1]。核心症状在男性与女性间无差异,但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存在差异,独生子女的抑郁表现还体现在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上。在青少年的抑郁症状网络中,快感丧失和心境低落的连接强度最高[边线强度(Edge strength)=0.322 5],并且在男性与女性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存在差异。男性青少年与整体一致,而女性青少年症状网络中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与自杀或自伤连接权重最大(Edge strength=0.320 5)。独生子女与整体一致,非独生子女的抑郁症状网络中,心境低落与自我评价低之间的连接最紧密(Edge strength=0.287 4)。结论:青少年抑郁核心症状存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症状网络的连接强度表现出性别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分析 青少年 抑郁 性别 非独生子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