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HS-SPME-GC-MS和OAV鉴定浮梁红茶关键呈香物质 被引量:26
1
作者 岳翠男 秦丹丹 +4 位作者 李文金 吴华玲 蔡海兰 李琛 杨普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51-258,共8页
为探讨浮梁红茶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组成,从中筛选其关键呈香物质。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鉴定浮梁红茶的挥发性成分,通过香气... 为探讨浮梁红茶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组成,从中筛选其关键呈香物质。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鉴定浮梁红茶的挥发性成分,通过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相结合筛选其关键呈香物质。结果表明,在浮梁红茶中分离鉴定出73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16种、酯类12种、碳氢化合物11种、酮类10种、醛类9种、酸类6种、杂环类6种和酚类及其衍生物3种,醇类种类和相对含量均为最高,其中,44种挥发性成分在3个浮梁红茶样品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9种有显著性差异(P<0.05)。挥发性成分中有15种的OAV不小于1,最终筛选出柠檬醛、苯甲醇、香叶醇、α-紫罗酮、反式-橙花叔醇、香叶基丙酮、苯乙醇、水杨酸甲酯、正己醛、芳樟醇和2-甲基吡嗪等11种化合物为浮梁红茶的关键呈香物质。本研究结果为解析浮红的特征性风味品质、明确其香气物质前体与品质定向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梁工夫红茶 香气 GC-MS OAV 风味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夫红茶特征香气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琛 岳翠男 +4 位作者 杨普香 曹挥华 朱运华 林淑红 江新凤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8834-8842,共9页
红茶属全发酵茶,分为工夫红茶、红碎茶、小种红茶3大类,其中工夫红茶是中国特有和产量最大的红茶种类。香气是影响茶叶感官品质组成的重要因子之一,不同产地的工夫红茶香气品质各异,表现出甜香、果香和花香等香型。红茶中已鉴定的香气... 红茶属全发酵茶,分为工夫红茶、红碎茶、小种红茶3大类,其中工夫红茶是中国特有和产量最大的红茶种类。香气是影响茶叶感官品质组成的重要因子之一,不同产地的工夫红茶香气品质各异,表现出甜香、果香和花香等香型。红茶中已鉴定的香气组分物质众多且含量差异明显,各组分之间的不同含量和比例形成了红茶独特的香气特征。本文简要综述了不同产地、不同茶树品种的工夫红茶香气中关键呈香物质及加工工艺对工夫红茶特征香气的影响,旨在为工夫红茶的加工技术提升和香气品质调控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特征香气 关键呈香物质 茶树品种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质对茶叶香气代谢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岳翠男 王治会 +3 位作者 石旭平 江新凤 李延升 杨普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99-305,共7页
茶叶香气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茶树在进化过程中对环境反应而形成的生化生理特征。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已被广泛研究,光质对茶树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也逐渐被关注。研究茶叶加工过程中不同光源对茶叶制品挥发性香气物质... 茶叶香气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茶树在进化过程中对环境反应而形成的生化生理特征。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已被广泛研究,光质对茶树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也逐渐被关注。研究茶叶加工过程中不同光源对茶叶制品挥发性香气物质调控的机理,将有助于改善或提高茶叶品质。本文详细介绍了茶树响应光信号的色素以及光对茶叶香气物质的影响,重点综述了不同光质条件下,不同种类香气物质的代谢特征,并对光质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质 茶叶香气物质 萜类 苯丙烷类/苯环型化合物 脂肪酸衍生物 糖苷结合型香气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北工夫红茶滋味特征及关键化合物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岳翠男 秦丹丹 +4 位作者 蔡海兰 王治会 李琛 李延升 杨普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0-267,共8页
为探究赣北工夫红茶的滋味特征及其分子感官基础,该研究采用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analysis,QDA)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对11份赣北工夫红茶的滋味分属性和非挥发性化合... 为探究赣北工夫红茶的滋味特征及其分子感官基础,该研究采用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analysis,QDA)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对11份赣北工夫红茶的滋味分属性和非挥发性化合物进行评价和检测,之后运用偏最小二乘-重要变量投影(partial least square-variable import project,PLS-VIP)筛选对滋味感官分属性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化合物。结果表明,获得了赣北工夫红茶的9个滋味描绘词及定义,其滋味特征以甜味、醇味和回甘为主,其中苦味与涩味呈显著正相关,与甜味呈显著负相关;甜味与异味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鲜味与回甘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LC-MS检测共得到74种共有非挥发性化合物,包括25种酚类、23种氨基酸类、9种色素类、9种有机酸类、5种糖类、2种生物碱和茶皂素;PLS-VIP结果显示33种化合物的VIP值>1,包括10种氨基酸类、12种酚类、3种色素类、1种生物碱、4种酸类和3种糖类,说明这些化合物为赣北工夫红茶滋味的关键贡献成分,并进一步获得了对每一种滋味分属性具有重要贡献的化合物。该文明确了赣北工夫红茶的滋味特征及其具有重要贡献的化合物,为进一步研究赣北工夫红茶滋味品质的定向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北工夫红茶 滋味 定量描述分析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偏最小二乘-重要变量投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DA和GC-MS结合PLSR分析宁红茶中的风味物质 被引量:13
5
作者 岳翠男 秦丹丹 +5 位作者 蔡海兰 李琛 王治会 李文金 杨普香 吴华玲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25-231,共7页
为了探究宁红茶香气感官特征、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及其分子感官基础,采用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analysis,QDA)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为了探究宁红茶香气感官特征、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及其分子感官基础,采用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analysis,QDA)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相结合,对8份典型宁红茶的香气特征及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析,之后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筛选对其香气特征具有重要贡献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宁红茶香气可由筛选出的8个香气术语及其定义进行表征,其香气特征以果香为主,甜香和花香为辅,其中花香和甜香相关性大,焙烤香和果香相关性大,辛香与清香相关性大。鉴定出74个共有挥发性成分,以醇类含量最高,酯类、酸类、醛类、酮类次之,各宁红样品之间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差异性较大。最终筛选出16个对宁红茶香气特征具有重要贡献的化合物,分别为香叶醇、反式-橙花叔醇、苯乙醇、苯甲醛、芳樟醇、α-紫罗酮、β-水芹烯、罗勒烯、β-紫罗酮、橙花醇、棕榈酸乙酯、3-糠醛、苯甲醇、己酸、反式-3-己烯酸和水杨酸甲酯。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宁红茶香气物质前体、生化过程和品质定向调控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红茶 香气特征 挥发性物质 气质联用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金菊”茶中儿茶素和氨基酸组分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18
6
作者 江新凤 李琛 +4 位作者 石旭平 蔡翔 岳翠男 李文金 杨普香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2-176,共5页
为进一步研究江西特色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以“黄金菊”、安吉白茶、福鼎大白茶等茶树为试验材料,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对不同茶叶中儿茶素组分和氨基酸组分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为进一步研究江西特色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以“黄金菊”、安吉白茶、福鼎大白茶等茶树为试验材料,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对不同茶叶中儿茶素组分和氨基酸组分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黄金菊”茶中儿茶素组分和氨基酸组分比较丰富,没食子酸酯儿茶素(gallate catechin,GC)、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儿茶素(catechin,C)、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atechin gallate,CG)含量分别为0.05%、1.21%、0.53%、0.99%、7.91%、0.23%、2.63%、0.01%;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组分,分别比安吉白茶、福鼎大白茶多检出1、3种氨基酸,检测出的成分含量与安吉白茶比较接近。试验结果说明,"黄金菊"茶树中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丰富,同时特征成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资源 “黄金菊” 儿茶素 氨基酸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中脂肪酸及其对香气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7
作者 马超龙 李小嫄 +4 位作者 岳翠男 王治会 叶玉龙 毛世红 童华荣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0-224,共5页
综述茶鲜叶、成品茶中脂肪酸的种类、含量研究,在茶叶加工过程中脂肪酸氧化降解及其对茶叶香气品质的影响,也对茶叶中脂肪酸的研究方法作出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深入研究茶叶加工、贮藏等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改善茶叶的品质等相关研... 综述茶鲜叶、成品茶中脂肪酸的种类、含量研究,在茶叶加工过程中脂肪酸氧化降解及其对茶叶香气品质的影响,也对茶叶中脂肪酸的研究方法作出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深入研究茶叶加工、贮藏等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改善茶叶的品质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 香气 品质 氧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皂素提取技术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8
作者 岳翠男 江新凤 +1 位作者 李延升 杨普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26-331,共6页
茶皂素是一种天然非离子型表面活化剂,已被应用到工业、农业、日化等多个领域,茶皂素的生物活性功能日益受到各行业的关注。本文对茶皂素的理化特性做了简要介绍,详细综述了茶皂素的提取技术(水提法、有机溶剂提取法和辅助提取法)和生... 茶皂素是一种天然非离子型表面活化剂,已被应用到工业、农业、日化等多个领域,茶皂素的生物活性功能日益受到各行业的关注。本文对茶皂素的理化特性做了简要介绍,详细综述了茶皂素的提取技术(水提法、有机溶剂提取法和辅助提取法)和生物活性功能(溶血和鱼毒、抗菌、抗氧化、降血压以及清洁)的研究进展,并对不同提取工艺的优缺点、茶皂素的溶血对象以及抗菌、抗氧化、降血压的机理和应用范围进行阐述,指出深入研究茶皂素作用机理的重要性,以期为茶皂素的进一步研究和茶籽饼有效利用提供科学化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皂素 生物活性功能 提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主要滋味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9
作者 岳翠男 王治会 +2 位作者 毛世红 李小嫄 童华荣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9-224,共6页
茶叶的滋味物质主要影响茶汤滋味和色泽,而滋味是茶叶的关键品质,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这些物质不仅本身具有味道,混合存在时也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加强、弱化或者改变本身的味道,主要对当前滋味物质呈味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研究现... 茶叶的滋味物质主要影响茶汤滋味和色泽,而滋味是茶叶的关键品质,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这些物质不仅本身具有味道,混合存在时也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加强、弱化或者改变本身的味道,主要对当前滋味物质呈味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滋味物质 呈味特点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闷黄时间的黄茶干茶色泽与汤色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被引量:7
10
作者 岳翠男 王治会 +2 位作者 毛世红 李小嫄 童华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30-134,298,共6页
为探讨不同闷黄时间的黄茶干茶色泽与汤色综合色泽评价方法,以确定最佳的闷黄时间,本实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于不同闷黄条件处理的18个黄茶茶样的18项理化指标进行了分析,以期建立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闷黄时间的黄茶干茶... 为探讨不同闷黄时间的黄茶干茶色泽与汤色综合色泽评价方法,以确定最佳的闷黄时间,本实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于不同闷黄条件处理的18个黄茶茶样的18项理化指标进行了分析,以期建立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闷黄时间的黄茶干茶色泽与汤色综合评价模型,结果显示:提取出来的前三个主成分能够解释色泽总变异的83.45%,并通过这三个主成分构建出色泽评价模型:Y=0.671PC1+0.218PC2+0.111PC3,利用此模型计算出来的黄茶干茶色泽与汤色综合指数排序与感官审评色泽评分、聚类分析结果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该评价模型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茶 闷黄 干茶色泽 汤色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化成分的铅山群体种茶树鲜叶品质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治会 彭华 +4 位作者 岳翠男 李琛 李文金 江新凤 杨普香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8-13,共6页
为了明确铅山群体种茶树春梢鲜叶生化品质特性,为其适制性、新品种选育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28份铅山群体种单株的春季新梢鲜叶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铅山群体种生化成分多样性丰富,多样性指数范围... 为了明确铅山群体种茶树春梢鲜叶生化品质特性,为其适制性、新品种选育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28份铅山群体种单株的春季新梢鲜叶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铅山群体种生化成分多样性丰富,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44~2.04,均值为1.83,水浸出物含量范围为41.6%~47.72%,茶多酚含量范围为12.83%~23.07%,游离氨基酸范围为2.77%~5.16%,咖啡碱含量范围为3.22%~4.94%。聚类分析将28份单株分为5类,每一类均含有不同的亚组,各类均有典型的生化特征。依据儿茶素品质与苦涩味指数,初步筛选出4份优良单株,其中No.17和No.18适制绿茶,No.5和No.3为红绿茶兼制。最终从铅山群体种中筛选出5份高水浸出物、1份高游离氨基酸、1份高儿茶素、6份低茶多酚等特异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山群体种 茶树 生化成分 品质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份黄金菊茶树自然杂交单株的表型变异与资源价值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治会 彭华 +5 位作者 杨普香 江新凤 李文金 岳翠男 李琛 李延升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8-307,共10页
黄化茶树品种黄金菊自然杂交后代的表型性状差异大,为探究其表型变异与多样性,从中筛选优异单株。以17份黄金菊自然杂交后代单株为材料,分析其23项表型性状的变异与多样性,从中筛选表型优良单株,最终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生化品质评价。... 黄化茶树品种黄金菊自然杂交后代的表型性状差异大,为探究其表型变异与多样性,从中筛选优异单株。以17份黄金菊自然杂交后代单株为材料,分析其23项表型性状的变异与多样性,从中筛选表型优良单株,最终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生化品质评价。结果表明:17份黄金菊自然杂交后代的描述型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0~57.23%,均值为33.88%,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1.78,均值为0.81;其中树型与树姿未发生变异,芽叶色泽变异最大;数量型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10.33%~19.82%,均值为14.68%;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14~1.95,均值为1.75。自然杂交显著提高了部分单株的游离氨基酸和简单儿茶素含量,显著降低了茶多酚、总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含量。咖啡碱含量在各表型优良单株中无显著性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了5份表型与生化品质较好的单株,其中HJJ-12和HJJ-1芽叶为绿色,HJJ-7和HJJ-11芽叶为黄色,HJJ-17芽叶为紫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黄金菊 杂交后代 表型 变异系数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茶主要滋味化学成分与感官滋味接受性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治会 岳翠男 +3 位作者 毛世红 叶玉龙 陈丽 童华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7-83,共7页
通过主要滋味化学成分和滋味分属性相结合对于黄茶的消费者接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茶中33种滋味化学成分含量差异大,各滋味分属性间强度关系为甜>醇>鲜>苦>涩>酸,其中鲜味强度差异性最大,与消费者接受性呈正显著... 通过主要滋味化学成分和滋味分属性相结合对于黄茶的消费者接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茶中33种滋味化学成分含量差异大,各滋味分属性间强度关系为甜>醇>鲜>苦>涩>酸,其中鲜味强度差异性最大,与消费者接受性呈正显著相关的滋味分属性为甜、醇、鲜,呈显著负相关的为苦、涩。其中21种滋味化学成分与5种滋味分属性具有显著相关性,部分滋味化学成分的滋味表达具有交互作用。聚类分析可以把具有相似滋味特点与相同消费者接受性的黄茶样品聚集在一起,因此可以作为黄茶滋味相似与接受性高低分类的一种新方法。此外,该研究还采用PLSR回归初步建立了1个基于主要滋味化学成分的黄茶消费者接受性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茶 滋味化学成分 滋味分属性 接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