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1
作者 蒙杨 夏小平 +4 位作者 何斌 祁家明 徐健 马思源 岳玉凡 《地球化学》 2025年第5期679-694,I0003-I0008,共22页
大容山-十万大山S型花岗岩呈带状产出,形成于超高温条件,其岩石成因及构造属性对理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华南大地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地区位于古特提斯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的结合部,其大地构造背景复杂,岩石成... 大容山-十万大山S型花岗岩呈带状产出,形成于超高温条件,其岩石成因及构造属性对理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华南大地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地区位于古特提斯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的结合部,其大地构造背景复杂,岩石成因机制尚存较大争议。本文以该花岗岩带中大容山岩体、旧州岩体和台马岩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锆石U-Pb地质年代学研究,为厘定该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背景提供新的系统性年代学证据。结果显示:3个花岗岩体均具有较高的SiO_(2)含量(67.34%~75.53%),呈弱过铝质-强过铝质(A/CNK=1.07~1.15),部分样品含有堇青石,具有典型S型花岗岩特征。大容山岩体、旧州岩体和台马岩体代表性样品的岩浆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51.67±0.52 Ma~248.70±0.49 Ma、248.77±0.43 Ma~248.30±0.55 Ma和244.27±0.51 Ma~242.98±0.54 Ma,自东北向西南年龄呈逐渐年轻化趋势,表明研究区内岩浆活动具有穿时演化特征。综合前人地球化学及年代学资料,这种时空变化特征指示大容山-十万大山晚二叠世-中三叠世花岗岩带的形成可能与古特提斯洋NE向俯冲过程中板片逐渐撕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容山-十万大山 花岗岩 年代学 空间规律 板片撕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