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辽东栎的树干液流动态 被引量:20
1
作者 张建国 久米朋宣 +2 位作者 大规恭一 山中典和 杜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3-69,共7页
利用Granier树干液流测定系统,长期监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延安市南郊天然辽东栎林优势木的树干液流,并同步监测环境因子(空气温度、湿度、太阳辐射、土壤含水量)。分析3株优势木边材液流在生长季内各月份的日变化特征以及液流通量密度与... 利用Granier树干液流测定系统,长期监测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延安市南郊天然辽东栎林优势木的树干液流,并同步监测环境因子(空气温度、湿度、太阳辐射、土壤含水量)。分析3株优势木边材液流在生长季内各月份的日变化特征以及液流通量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辽东栎液流日变化总体上与太阳辐射和空气水气压亏缺呈相同趋势,但液流峰值出现时间较早,通常为10:00左右。随着生长季内物候变化,液流通量密度总体表现为前期(4—6月)较低、中后期(7—9月)较高、末期(10月)迅速下降的变化趋势。采用指数饱和曲线函数对液流通量密度和空气水气压亏缺进行拟合,有效地反映了各月份液流通量密度对空气水气压亏缺的响应特征。各月份的曲线特征和拟合参数的差异表明,蒸腾耗水过程也受到土壤水分状况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辽东栎 边材液流 季节变化 热扩散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地区辽东栎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薛智德 朱清科 +2 位作者 山中典和 路保昌 陈卫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1-87,94,共8页
【目的】研究延安地区辽东栎群落的结构特征,为延安森林区近自然森林经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延安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辽东栎顶极群落为参照系统,选设5块标准地,并在其中设立36个小样方进行调查,对辽东栎次生林的结构特征及... 【目的】研究延安地区辽东栎群落的结构特征,为延安森林区近自然森林经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延安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辽东栎顶极群落为参照系统,选设5块标准地,并在其中设立36个小样方进行调查,对辽东栎次生林的结构特征及优势种群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延安森林区辽东栎次生林内有乔、灌木21种,其中主要的12种乔、灌植物重要值大小排序依次为:辽东栎(41.57%)>小叶锦鸡儿(12.68%)>水栒子(11.58%)>土庄绣线菊(5.03%)、山杏(4.95%)>山樱桃(3.93%)、陕西莢蒾(3.91%)>三裂槭(2.92%)、茶条槭(2.40%)、黄蔷薇(2.36%)和秋胡颓子(2.25%);辽东栎、山杏、三裂槭和杜梨垂直分布呈UML型,侧柏呈UL型,具有ML型分布的植物有茶条槭、山樱桃、大果榆、山楂、小叶锦鸡儿、水栒子、土庄绣线菊、葱皮忍冬、紫丁香和桃叶卫矛,北京丁香呈现M型分布;在群落中出现的21种乔、灌木中,辽东栎、水栒子、小叶锦鸡儿等16种植物呈现集群分布,侧柏等5种植物种群为随机分布;辽东栎种群胸径与高度呈现幂次关系。【结论】延安地区天然次生辽东栎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垂直分层明显,种群以集群分布为主,反映了群落内各种种群对环境非均质性的选择和适应及次生异龄复杂的结构特点,表明辽东栎群落是稳定和可持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栎 近自然林经营 林分结构 分布格局 重要值 延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培养条件对几种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健 谷口武士 +2 位作者 徐明 邹晓 山中典和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65,共5页
为探讨盐碱培养条件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选取了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威氏盘菌(Wilcoxina mikolae)、硬皮地星(Astraeus hygrometricus)、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须腹菌(Rhizopogon luteolus)、黏盖乳... 为探讨盐碱培养条件对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选取了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威氏盘菌(Wilcoxina mikolae)、硬皮地星(Astraeus hygrometricus)、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须腹菌(Rhizopogon luteolus)、黏盖乳牛肝菌(Suillus bovinus)、点柄乳牛肝菌(S.granulatus)和棉革菌属(Tomentella sp.)菌株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碱性条件(pH为8、9和10)和不同盐胁迫条件(NaCl和CaCl_2分别为0.1 mol·L^-1和0.2 mol·L^-1)的液体酵母浸膏葡萄糖培养基,pH 7为对照组,5个重复,经过42 d暗培养测定培养基的pH和菌丝体生物量。不同外生菌根真菌对盐碱培养条件的耐受程度不同,适应盐碱培养条件最强的菌株为威氏盘菌,其次是棉革菌属;在pH 7时所有菌株均可生长;当pH 8时,仅威氏盘菌能够生长,菌丝体生物量为(2.883±0.396)mg·mL^-1;威氏盘菌在0.1 mol·L^-1和0.2 mol·L^-1 CaCl2培养条件下也能够生长,菌丝体生物量分别为(5.300±0.371)mg·mL^-1和(4.584±0.481)mg·mL^-1;威氏盘菌在0.1 mol·L^-1 NaCl培养条件下生长受到一定影响,菌丝体生物量为(1.581±0.520)mg·mL^-1;在0.1 mol·L^-1 CaCl_2培养条件下棉革菌属生长受到明显影响,菌丝体生物量为(1.175±0.838)mg·mL^-1;在0.1 mol·L^-1 NaCl培养条件下棉革菌属能微弱生长,其菌丝体生物量为(0.077±0.053)m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真菌 PH 盐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刺槐、辽东栎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孙美美 宋变兰 +3 位作者 时伟宇 山中典和 李国庆 杜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5-61,共7页
保护自然植被和营造人工植被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为定量阐明该区域典型植被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合理评估不同恢复植被措施的生态效益,选取了两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刺槐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基于多年连续调查数据分析了... 保护自然植被和营造人工植被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为定量阐明该区域典型植被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合理评估不同恢复植被措施的生态效益,选取了两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刺槐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基于多年连续调查数据分析了其碳汇功能特征。采用以胸径和树高为基础变量的生物量方程估算了乔木层生物量;采用样方收获法测算了灌木、草本和凋落物现存量;依据两次样地调查的数据(间隔9年)和连续多年凋落物收集的数据,估算了两种森林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和固碳速率;再结合对两种林地土壤CO2排放的监测与分析结果进一步估算了两种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结果表明:刺槐林的生物量碳密度(67.63 t C/hm2)略低于辽东栎林(76.85 t C/hm2),林分内各组分碳密度仅在乔木叶部分差异显著。研究期间刺槐林和辽东栎林的生物量年均增长量分别为15.20,18.21 t/(hm2·a);植被层年均固碳量分别为7.57,8.91 t C/(hm2·a)。因刺槐林地的土壤异养呼吸速率低于辽东栎林地,故其碳汇功能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净初级生产力 固碳速率 碳汇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与土壤微生物区系及生物量的关系 被引量:10
5
作者 田琴 牛春梅 +3 位作者 谷口武士 山中典和 时伟宇 杜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6847-6854,共8页
以陕西延安黄土丘陵区5种不同植被类型(人工刺槐林、天然侧柏林、天然辽东栎林、灌丛和裸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细菌和真菌的丰度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基本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质... 以陕西延安黄土丘陵区5种不同植被类型(人工刺槐林、天然侧柏林、天然辽东栎林、灌丛和裸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细菌和真菌的丰度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基本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质量较之裸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总体趋势:天然林地>人工林地>裸地;(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总体趋势:天然林地最高,人工林次之,裸地最低,且与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速效磷(AP)极显著正相关(P<0.01);(3)裸地土壤的细菌丰度最低,人工刺槐林真菌含量显著低于天然辽东栎林。细菌丰度与土壤营养状况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真菌与土壤营养无明显相关性,只与土壤pH负相关。说明在该研究区域,植被类型与土壤质量对微生物资源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土壤细菌 土壤真菌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外源脱落酸和硅对沙枣幼苗叶片水势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木合塔尔.扎热 齐曼.尤努斯 山中典和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8-472,共5页
以一年生沙枣幼苗为材料,研究了外源脱落酸和外源硅在干旱(T2:SRWC=35%~40%,处理时间30d)胁迫下沙枣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水势、质膜相对透性、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 以一年生沙枣幼苗为材料,研究了外源脱落酸和外源硅在干旱(T2:SRWC=35%~40%,处理时间30d)胁迫下沙枣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水势、质膜相对透性、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枣幼苗T2干旱处理时,与对照(ck)相比其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水势均极显著降低,质膜相对透性有所增大,沙枣幼苗被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同时,向T2干旱处理的幼苗使用外源脱落酸(ABA)后,可以极显著提高其叶片相对含水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降低叶片质膜相对透性和丙二醛含量,叶片水势也有所降低,这说明使用外源脱落酸能够减轻干旱胁迫对沙枣幼苗的伤害。同时,向T2干旱处理的幼苗使用外源硅(Si)时,与未使用外源硅的T2相比其叶片相对含水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极显著上升,叶片水势也有下降趋势,这说明使用外源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干旱胁迫对沙枣幼苗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外源脱落酸(ABA) 外源硅(S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