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锁定加压钢板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Pilon骨折 被引量:31
1
作者 李沁 赵文博 +4 位作者 屠重棋 杨天府 方跃 张晖 刘雷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2期1029-1032,共4页
目的:总结使用锁定加压钢板(locked compression plate,LCP)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总结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MI... 目的:总结使用锁定加压钢板(locked compression plate,LCP)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总结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MIPPO结合LCP内固定治疗的Pilon骨折.排除开放性骨折、病理性骨折、患肢有血管疾病和患肢神经损伤的病例,共纳入38例,其中男29例,女9例;平均年龄48岁(21~78岁).骨折按AO分型:B型20例,C型18例.根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术后踝关节功能等对疗效进行评定,并参照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主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3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13~24个月).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无钢板断裂及复位固定失败,1例伤口浅表感染,经使用抗生素及换药后治愈.术后AOFAS评分65 ~97分,平均(81.0±4.5)分.结论:MIPPO结合LCP治疗胫骨Pilon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固定术 踝关节 胫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lon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梁羽 方跃 +2 位作者 屠重棋 姚相雨 杨天府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8期650-653,共4页
目的:探讨Pilon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从创伤骨科资料室收集自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561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接骨术治疗的Pilon骨折,感染组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21~69岁,平均(45.50±4.40)岁;非感染组528例... 目的:探讨Pilon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从创伤骨科资料室收集自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561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接骨术治疗的Pilon骨折,感染组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21~69岁,平均(45.50±4.40)岁;非感染组528例,男296例,女232例,年龄16~76岁,平均(43.50±7.19)岁.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饮酒、开放性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手术时间纳入可能的危险因素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学方法先采用单变量分析,有显著意义的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Pilon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率为5.88%,单变量分析发现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之间的手术时间、开放性骨折以及骨筋膜室综合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却发现仅手术时间与手术部位感染显著相关(P=0.005,OR=44.92).结论:手术时间是Pilon骨折切开复位钢板接骨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预测指标,而开放性骨折和骨筋膜综合征虽能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率,却不是Pilon骨折切开复位钢板接骨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骨折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人高位髌骨的X线改变及临床分级 被引量:9
3
作者 沈彬 杨静 +4 位作者 裴福兴 杨天府 李箭 屠重棋 池雷霆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1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 :观察成年人高位髌骨患者的X线改变 ,并根据X线改变进行临床分级 ,以估计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高位髌骨的 18例成年患者 ,共计 34侧膝关节 ,进行屈膝 30°侧位片和髌骨轴位片的拍摄 ,然后在X片上测定Blumens... 目的 :观察成年人高位髌骨患者的X线改变 ,并根据X线改变进行临床分级 ,以估计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高位髌骨的 18例成年患者 ,共计 34侧膝关节 ,进行屈膝 30°侧位片和髌骨轴位片的拍摄 ,然后在X片上测定Blumensaat距离、髌骨高度、股骨滑车沟角、髌股协调角、外侧髌股角、髌股指数、髌骨外移度七项参数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选用Blumensaat距离 ,髌骨高度及髌股协调角作为临床分级的参数指标。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 :Blumen saat距离 ,髌骨高度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髌股协调角、外侧髌股角、髌股指数、髌骨外移度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股骨滑车沟角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临床分级 :10侧膝关节属轻度 ,表现为髌骨软骨软化症 ,药物疗效好 ;2 1侧属重度 ,表现为髌股关节骨关节炎 ,药物疗效差。结论 :成年人高位髌骨的X线改变以髌骨的异常高位为主 ,伴有一定程度的髌骨外移和向外侧倾斜 ,临床分级在定性诊断的基础上 ,融入了定量诊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髌骨 X线摄影 临床分级 成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减压n-HA/PA66支撑体植骨融合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曦 宋跃明 +3 位作者 刘立岷 吕超亮 孔清泉 屠重棋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2期92-96,共5页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n-HA/PA66支撑体行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n-HA/PA66支撑体行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20~65岁,平均46.8岁。损伤节段:C35例,C414例,C,12例,C67例,C74例。伤后神经功能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1例,C级13例,D级9例,E级5例。28例行前路伤椎次全切减压,14例行椎问盘切除减压。根据FrankeⅠ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依据疼痛视觉评分(VAS)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通过颈椎侧位X线片评估融合节段高度以及前凸角度;通过三维CT评估支撑体位置、外形以及植骨块融合情况。结果:42例均获随访,时间3-5.2年,平均4.1年。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11例,D级8例,E级18例,较术前明显改善(Z=-4.845,P〈0.001)。术后3d及朱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2.6±1.8和1.3±1.0,均较术前改善(P〈0.05)。无支撑体脱出、塌陷、破裂等情况出现。末次随访时,1例患者(2.4%)支撑体轻微移位(〈2mm),总体植骨融合率为97.6%(40/41)。患者术后融合节段高度及前凸角度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01),但术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撑体下沉距离平均为(1.5±1.1)mm,下沉率(下沉距离〉3m)为4.8%。结论:n-HA/PA66支撑体能有效恢复及维持融合节段生理高度及弧度,促进植骨融合,方便术后手术节段的影像学观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颈椎前路支撑植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骨折 脱位 脊柱融合术 减压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配式半骨盆假体置换术后早期系统康复训练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春雨 罗翼 +5 位作者 段宏 罗教明 周勇 闵理 张闻力 屠重棋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307-312,共6页
目的:探讨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半骨盆假体重建后早期系统康复锻炼的应用及对患者术后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13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行骨盆肿瘤切除组配式半骨盆假体重建患者共42例,依据MSTS评分标准,测量患者术后1、3、6... 目的:探讨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半骨盆假体重建后早期系统康复锻炼的应用及对患者术后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13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行骨盆肿瘤切除组配式半骨盆假体重建患者共42例,依据MSTS评分标准,测量患者术后1、3、6、12月的术后功能。结果随访时间12~86月,平均随访36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95%,髋关节脱位发生率7.14%。术后1、3、6、12月 MSTS 评分分别为14.47、19.71、20.95、21.31分。术后1、3、6月功能逐渐好转,MSTS评分呈递增趋势,3个时间点的MST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月功能改善不明显,2个时间点的MST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配式半骨盆假体治疗骨盆肿瘤疗效满意,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至关重要,超过6月后肢体功能改善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肿瘤 切除 康复训练 功能评价 MST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人工髋关节骨结合区力学行为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和仲 罗教明 +4 位作者 陈继镛 行斌斌 屠重棋 顾忠伟 张兴栋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6-221,共6页
同种异体骨复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不同时期,人工髋关节、骨水泥及其周围骨,特别是宿主骨和异体骨结合区的生物力学数据是复合关节设计、手术及术后康复训练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基于患者的CT扫描数据,建立复合人工髋关节移植治疗... 同种异体骨复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不同时期,人工髋关节、骨水泥及其周围骨,特别是宿主骨和异体骨结合区的生物力学数据是复合关节设计、手术及术后康复训练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基于患者的CT扫描数据,建立复合人工髋关节移植治疗股骨近端骨缺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选用1.5倍、2.5倍70Kg标准体重进行生理加载,计算术后结合区骨愈合3个阶段的力学性质。结果表明,术后初期,结合区弹性模量较低,在其中部及周围骨水泥中有较严重的应力集中,骨水泥中的最大应力超过了其抗压强度,存在失效风险;随着结合区的愈合,结合区组织由骨痂发展为自然皮质骨,组织的弹性模量逐渐增高,结合区中的应力屏蔽得到改善,骨水泥中的应力集中同时得到缓解,并最终接近自然骨。采用多孔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HA)作为骨组织支架材料充填结合区,可有效降低结合区的应力屏蔽,提高其力学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复合人工髋关节 同种异体骨与宿主骨结合区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bFGF微球体外降解和释药性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段宏 裴福兴 +3 位作者 胡隽宇 屠重棋 刘钰 樊瑜波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1-437,467,共8页
通过体外降解释药实验,初步探索bFGF微球在体外的降解释药特点。以PBS液为体外降解和释药介质,初步研究bFGF微球体外降解和释药特点。bFGF微球与空白微球体外降解和质量丧失趋势一致,各个指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约在10d时PLGA的重均... 通过体外降解释药实验,初步探索bFGF微球在体外的降解释药特点。以PBS液为体外降解和释药介质,初步研究bFGF微球体外降解和释药特点。bFGF微球与空白微球体外降解和质量丧失趋势一致,各个指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约在10d时PLGA的重均分子相对质量下降一半,14—18d时微球质量下降一半,说明微球质量丧失滞后于重均分子相对质量下降。突释期内微球体外释放度仅为19.26%,21d后体外累积释放度高达85.46%,释出bFGF浓度稳定,其平均浓度为(72.47±6.26)ng·mL^-1,微球的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ichi方程(r=0.9978)。本实验bFGF微球与空白微球降解和吸收趋势一致。聚合物的质量和形态结构变化相对滞后于重均分子相对质量的下降,降解可能主要发生在分子链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微球 缓释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段式骨植入体周围骨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8
作者 罗教明 郑立 +6 位作者 包崇云 蒋勇 王晓洁 杨帮成 屠重棋 陈继镛 张兴栋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57,共5页
针对植入性下肢假肢采用传统的一段式骨植入体,长期植入下由于对植入体周围的骨产生应力屏蔽效应继而引起骨质疏松,从而导致植入体松动、脱落而失效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多段式结构的植入体。基于人体CT扫描数据建立了相关股骨和骨... 针对植入性下肢假肢采用传统的一段式骨植入体,长期植入下由于对植入体周围的骨产生应力屏蔽效应继而引起骨质疏松,从而导致植入体松动、脱落而失效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多段式结构的植入体。基于人体CT扫描数据建立了相关股骨和骨内植入体模型,针对低、中和高位下肢截肢步行最大生理载荷情况下,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新设计周围骨应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传统一段式骨植入体和健康自然骨的应力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新型植入体植入后相比于一段式应力屏蔽和集中的程度得到了有效减轻,与自然状态下骨的应力较为接近,低、中位截肢下应用较好,高位下应力集中较明显,并能保持其在体内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段式骨植入体 应力屏蔽 三维有限元分析 植入性假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平台塌陷骨缺损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罗长奇 方跃 +1 位作者 屠重棋 杨天府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2期187-191,共5页
胫骨平台塌陷骨折的特性决定了关节面必须解剖复位,胫骨力线必须恢复以及内固定必须坚强。在恢复关节面平整性的同时,关节面下骨缺损的处理却带来了许多难题。目前用于骨缺损治疗的材料归纳起来大致分3类: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和骨替代物... 胫骨平台塌陷骨折的特性决定了关节面必须解剖复位,胫骨力线必须恢复以及内固定必须坚强。在恢复关节面平整性的同时,关节面下骨缺损的处理却带来了许多难题。目前用于骨缺损治疗的材料归纳起来大致分3类: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和骨替代物。部分学者认为自体骨移植存在增加创伤、手术时间延长、来源有限、供骨区出血、持续疼痛与感觉麻木等缺点,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治疗骨缺损的金标准仍是自体松质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存在免疫反应及病毒传染的可能,且因骨诱导特性受到破坏,移植骨力学特性和骨传导作用仍被保留。同样,骨替代物存在成骨与降解速率不匹配的问题。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和经济状况选择符合需求的移植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创伤和损伤 骨移植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