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台地边缘相微生物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及分布特征
1
作者 蒋晓尘 杨雪飞 +2 位作者 李世银 屈海洲 周子坤 《石化技术》 2025年第5期252-254,共3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台地边缘相发育了三类微生物碳酸盐岩:叠层石、凝块石和核形石。微生物碳酸盐岩主要在良三段至良一段的沉积期发育,其分布具有井区层次上的差异性。具体而言,在良三段,东部区域主要发育核形石,而...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台地边缘相发育了三类微生物碳酸盐岩:叠层石、凝块石和核形石。微生物碳酸盐岩主要在良三段至良一段的沉积期发育,其分布具有井区层次上的差异性。具体而言,在良三段,东部区域主要发育核形石,而中西部地区则以凝块石为主;在良二段,西部区域以凝块石为主,其余区域则主要发育核形石;进入良一段后,中部区域以核形石为主,东部区域仅有少量分布,整个台地边缘带均有凝块石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地区 良里塔格组 微生物碳酸盐岩 岩石学 台地边缘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心-电成像测井的裂缝定量表征方法——以库车坳陷ks2区块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为例 被引量:39
2
作者 屈海洲 张福祥 +4 位作者 王振宇 杨向同 刘洪涛 巴旦 王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5-432,共8页
通过对大量岩心、成像测井等资料的对比分析,建立了砂岩构造裂缝的定量表征方法,对库车坳陷ks2区块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裂缝"点"、"线"、"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岩心校正相应深度的电成像测井裂缝参数,获得经验校正值,... 通过对大量岩心、成像测井等资料的对比分析,建立了砂岩构造裂缝的定量表征方法,对库车坳陷ks2区块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裂缝"点"、"线"、"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岩心校正相应深度的电成像测井裂缝参数,获得经验校正值,再对未取心段的电成像测井解释裂缝参数进行校正,最终得到目的层每米裂缝参数数据。研究发现,ks2区块巴什基奇克组裂缝主要为高角度构造缝,倾角主要为45°~75°,走向为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单井裂缝线密度0.11~1.30条/m,面缝率0.027%~0.130%,平均宽度0.13~0.55 mm,长度0.39~1.20 m。依据裂缝线密度、面缝率数值,定量评价裂缝发育程度为Ⅰ类发育、Ⅱ类较发育、Ⅲ类欠发育3个级别。裂缝主要发育在巴一段、巴二段的砂岩中,形成具有较好连续性的4~6个裂缝段。裂缝参数、厚度、发育级别随至断裂、背斜轴部的距离增大呈指数减小,Ⅰ—Ⅱ类裂缝多分布在至断裂800 m、背斜轴部1 800 m范围内。据此,定量预测该区块裂缝平面分布发现,裂缝发育整体东部好于中西部、南部好于北部,ks201井、ks207—ks2-12井一带、ks203井周及断裂附近的裂缝线密度可达1条/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定量表征 裂缝发育程度 裂缝分布 成像测井 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礁滩相碳酸盐岩岩溶作用及其对孔隙分布的控制——以塔中东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为例 被引量:32
3
作者 屈海洲 王振宇 +3 位作者 杨海军 张云峰 于红枫 王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52-558,共7页
利用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研究塔中东部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滩相碳酸盐岩的岩溶作用类型、特征及对孔隙分布的控制机理。研究区经历了同生岩溶及早成岩近地表岩溶作用。在良三段-良一段礁滩复合体沉积期,同生岩溶形成具有大... 利用岩心、薄片、测井等资料,研究塔中东部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滩相碳酸盐岩的岩溶作用类型、特征及对孔隙分布的控制机理。研究区经历了同生岩溶及早成岩近地表岩溶作用。在良三段-良一段礁滩复合体沉积期,同生岩溶形成具有大量选择性溶蚀孔隙的大气淡水成岩透镜体,发育于各期礁、滩沉积旋回的中上部,单个孔隙(洞)层厚10-30m,可增加3%~4%的绝对孔隙度。沉积期后,沉积物未经历埋藏期成岩作用就抬升、暴露,受到早成岩近地表岩溶作用,沉积地貌转换为岩溶古地貌,在距良里塔格组顶部100m深度内形成了4个岩溶带,表层岩溶带与径流岩溶带孔隙有效性、连通性较好,可增加4%~8%的绝对孔隙度。两种岩溶作用成岩阶段具有连续性、形成的孔隙空间分布具有继承性,良好的时空耦合关系是研究区有效孔隙集中发育在良三段一良一段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分布 岩溶作用 礁滩相 良里塔格组 奥陶系 塔中东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北部斜坡带古岩溶发育特征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17
4
作者 屈海洲 王福焕 +3 位作者 王振宇 于红枫 孙崇浩 张云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7-261,共5页
塔中地区北部斜坡带加里东运动中期古岩溶在上奥陶统吐木休克组沉积后开始发育,至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良四段沉积后结束,古岩溶作用时间长,岩溶特征丰富而明显,可通过地质、钻井、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和地震等特征综合识别。古岩溶垂向结... 塔中地区北部斜坡带加里东运动中期古岩溶在上奥陶统吐木休克组沉积后开始发育,至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良四段沉积后结束,古岩溶作用时间长,岩溶特征丰富而明显,可通过地质、钻井、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和地震等特征综合识别。古岩溶垂向结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滤带、径流岩溶带和深部缓流带,其中径流岩溶带可进一步分为上、下两个亚带及过渡带。随着古地貌地势的降低,上部的岩溶带有减薄甚至不发育的趋势。古岩溶形成的缝洞体系的储集性能受古地貌及海平面变化控制,岩溶斜坡为有利勘探区带,垂向上以径流岩溶带和表层岩溶带储集性能最好,因而研究区下-中奥陶统鹰山组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古岩溶 演化 模式 加里东运动 奥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地区鹰山组古岩溶潜水面及控储模式 被引量:11
5
作者 屈海洲 刘茂瑶 +4 位作者 张云峰 王振宇 张正红 李世银 邓兴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7-827,共11页
综合岩心、测井、岩溶古地貌等资料,研究塔中北斜坡鹰山组古岩溶多期次潜水面的识别方法、分布及控储模式。研究区鹰山组自下而上可识别出第1、2、3等3期潜水面,相应水平潜流带的典型判识特征分别为:囊状溶蚀孔洞层或近水平溶缝等单一... 综合岩心、测井、岩溶古地貌等资料,研究塔中北斜坡鹰山组古岩溶多期次潜水面的识别方法、分布及控储模式。研究区鹰山组自下而上可识别出第1、2、3等3期潜水面,相应水平潜流带的典型判识特征分别为:囊状溶蚀孔洞层或近水平溶缝等单一岩溶组构,出现小型洞穴及不同岩溶组构之间的叠置组合,多层洞穴及孔径更大的不同岩溶组构的叠置组合。平面上,阶段上升的海平面使得岩溶洼地、斜坡、高地分别发育第1期、第1、2期、第1、2、3期潜水面,受控于岩溶期鹰山组近水平的地层产状,3期岩溶潜水面及之下水平潜流带内的缝洞体与各亚段地层夹角极小,导致岩溶储集层呈"区域穿层、局部顺层"的展布特征。各期的潜水面与不整合面之间距离、水平潜流带厚度、储集层平均厚度等参数均具有随着岩溶地貌升高而变大的趋势,具有2~3期潜水面及更大厚度水平潜流带的岩溶高地和斜坡,储集层套数更多、厚度更大,Ⅰ、Ⅱ类储集层更发育,是有利的勘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潜水面判识方法 期次及分布 控储模式 奥陶系鹰山组 塔中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超深层奥陶系礁滩相碳酸盐岩优质储集层成因 被引量:5
6
作者 屈海洲 王振宇 +3 位作者 张云峰 杨海军 孙崇浩 王茜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9-173,共5页
运用岩心、薄片、物性、测井等资料研究发现,良里塔格组储集层具有在顶面以下100 m内的基质孔隙及宏观孔洞缝叠合发育的特征。早成岩近地表岩溶形成的非选择性溶蚀孔隙则对良里塔格组顶面以下100 m内的礁滩复合体进行叠加改造,是形成超... 运用岩心、薄片、物性、测井等资料研究发现,良里塔格组储集层具有在顶面以下100 m内的基质孔隙及宏观孔洞缝叠合发育的特征。早成岩近地表岩溶形成的非选择性溶蚀孔隙则对良里塔格组顶面以下100 m内的礁滩复合体进行叠加改造,是形成超深层优质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关键因素。埋藏阶段构造破裂作用形成的裂缝沟通了孔隙,成为多种流体的运移通道,而流体对基质岩块进行溶蚀或者抑制胶结,则改善了深埋碳酸盐岩的储渗条件。研究区孔隙的演化经历了8个阶段。其中,埋藏期的3期油气运移与孔隙发育的3个阶段时空配置关系较好,形成了塔中地区超深层奥陶系礁滩复合体凝析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地区 超深层 礁滩体 储集层成因 奥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微孔隙的分类、成因及对岩石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屈海洲 郭新宇 +6 位作者 徐伟 李文皓 唐松 邓雅霓 何仕鹏 张云峰 张兴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2-1117,共16页
碳酸盐岩微孔隙(简称微孔)是孔径小于50μm的微米-纳米级孔隙,目前有多种单因素和综合分类方案,以Kaczmarek的综合划分方案应用较为广泛,该方案将泥晶形态和物性相结合。微孔的表征方法主要有流体侵入法、图像分析法和数学统计法,并通... 碳酸盐岩微孔隙(简称微孔)是孔径小于50μm的微米-纳米级孔隙,目前有多种单因素和综合分类方案,以Kaczmarek的综合划分方案应用较为广泛,该方案将泥晶形态和物性相结合。微孔的表征方法主要有流体侵入法、图像分析法和数学统计法,并通过定性-定量组合实现对微孔的综合表征。微孔主要发育于泥晶-粉晶之间,原生沉积是微孔发育的基础,成岩作用是微孔形成的关键,重要的成岩作用包括矿物的转化作用、白云石化作用以及重结晶作用等。而泥晶体形态和排列方式决定微孔的空间几何结构,从而影响岩石的物理性质。随着对碳酸盐岩微孔认识的不断加深,需要进一步结合中国实例进行理论完善(包括微孔的分类、成因等),同时应用更先进的高精度微区测年、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数字岩心模型等表征技术,建立和完善微孔碳酸盐岩储层岩评价标准,以对中国大量发育的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尤其是其微观特征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征方法 成因机理 物性特征 成岩作用 沉积相 微孔 碳酸盐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残丘精细刻画及控储特征分析——以塔里木盆地轮古地区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储集层为例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云峰 谭飞 +5 位作者 屈海洲 钟治奇 刘勇 罗新生 王振宇 渠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6-726,共11页
基于塔里木盆地轮古地区奥陶系鹰山组风化壳岩溶古地貌精细刻画,对岩溶残丘规模、数量及控储特征进行了量化研究。首先应用"印模法"及残丘体积计算公式,刻画了各级岩溶微地貌,对岩溶残丘的数量、相对幅度、面积、体积等参数... 基于塔里木盆地轮古地区奥陶系鹰山组风化壳岩溶古地貌精细刻画,对岩溶残丘规模、数量及控储特征进行了量化研究。首先应用"印模法"及残丘体积计算公式,刻画了各级岩溶微地貌,对岩溶残丘的数量、相对幅度、面积、体积等参数进行定量评价,分析残丘不同部位储集层发育情况。轮古地区风化壳岩溶高差范围约140~160 m,厚度由岩溶高地向斜坡和阶地减小;共识别出各类残丘252个,Ⅰ、Ⅱ类残丘虽数量较少,但总体体积大,为有利的储集层发育区;残丘与现今构造高点重合率高(96.42%),后期构造运动基本未改变残丘形态,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岩溶残丘主体部位洞穴型、裂缝孔洞型、孔洞型和裂缝型储集层均有发育,且优质储集层发育厚度较大,各项储集层参数优于残丘翼部,残丘相对幅度与单井产量具正相关性,残丘规模和部位与产量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轮古地区 奥陶系 鹰山组 风化壳岩溶 岩溶残丘 控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地区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演化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振宇 曾浩 +5 位作者 屈海洲 赵容容 张宇 李文皓 唐松 张云峰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08-815,共8页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寒武系沧浪铺组勘探潜力巨大。文中结合钻井和野外地质剖面实测成果等最新资料,研究了四川盆地北部地区沧浪铺组沉积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沧浪铺组沉积期,研究区内可识别出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和潮坪相3种沉积相类...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寒武系沧浪铺组勘探潜力巨大。文中结合钻井和野外地质剖面实测成果等最新资料,研究了四川盆地北部地区沧浪铺组沉积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沧浪铺组沉积期,研究区内可识别出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和潮坪相3种沉积相类型,纵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异特征,横向上沉积厚度西薄东厚。沧一段沉积期,开阔台地相发育以鲕粒石灰岩、砂屑石灰岩为主要岩性并可见小型槽状交错层理的台内滩亚相,和以泥晶石灰岩为主要岩性的滩间海亚相;局限台地相发育以具有残余结构的砂屑白云岩和鲕粒白云岩为岩性并可见重结晶作用的台内滩亚相,和以灰质泥晶白云岩、砂质白云岩为主要岩性的滩间海亚相;在裂陷槽和古隆起之间区域,发育以泥质白云岩、泥灰岩和砂质白云岩为主要岩性的混积潮坪相。沧二段沉积期,发育以紫红色泥岩、砂岩等为主要岩性的碎屑潮坪相,见小型水平层理、羽状交错层理和砂岩透镜体。2)沧浪铺组沉积期,以大规模海退为主,水体总体逐渐变浅。沧一段沉积期,碎屑物质输入受到裂陷槽隔档作用影响,发育碳酸盐岩沉积,在构造高部位发育以颗粒岩为主的台内滩亚相。至沧一段沉积末期,裂陷槽逐渐被填平,碎屑物质得以向东持续迁移。沧二段沉积期,发生了小规模的海侵—海退过程,水体由深变浅,最终形成以砂泥岩互层沉积为主要特征的碎屑潮坪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演化 沧浪铺组 北斜坡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东部上奥陶统礁滩体古岩溶特征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剑 张正红 +3 位作者 朱波 苏东坡 王振宇 屈海洲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5-152,共8页
基于塔中东部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背景和构造特征研究,结合钻井、岩心、测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认为良三段—良二段沉积期以高位体系域垂向持续加积作用为主,是礁(丘)、滩组合镶边沉积的主要发育期,受多期礁滩体营建和海平面... 基于塔中东部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背景和构造特征研究,结合钻井、岩心、测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认为良三段—良二段沉积期以高位体系域垂向持续加积作用为主,是礁(丘)、滩组合镶边沉积的主要发育期,受多期礁滩体营建和海平面升降的控制,礁滩体垂向上溶蚀、胶结作用分带性明显,孔隙发育带集中分布于大气渗流带及潜流带上部近潜水面处,胶结作用带发育于海底潜流带下部。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作用形成的大气成岩透镜体集中分布于礁型沉积地貌隆起区的各期礁滩沉积旋回的中上部,形成以粒内溶孔、铸模孔和粒间溶孔为主的有效储渗空间,区域上呈透镜状沿台地边缘高能相带断续分布。揭示了礁滩体同生期岩溶特征、控储机制及发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东部地区 良里塔格组 礁滩体 同生期岩溶 岩溶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地区中古51井区良里塔格组台内礁滩演化模式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昊 王振宇 +3 位作者 屈海洲 孙崇浩 张云峰 于红枫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6,16,共6页
礁滩相带是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有利沉积相带,弄清台内礁滩相带的分布和演化规律,对塔中地区台地内部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宏微观资料,利用测井曲线与地震相结合手段,对不同层段内岩性与沉积微相特征进行精细识别,对中古51井区... 礁滩相带是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有利沉积相带,弄清台内礁滩相带的分布和演化规律,对塔中地区台地内部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宏微观资料,利用测井曲线与地震相结合手段,对不同层段内岩性与沉积微相特征进行精细识别,对中古51井区良里塔格组沉积相纵横向分布变化规律进行详细分析并建立礁滩相带迁移演化模式。认为中古51井区沉积相以灰泥丘、台内滩和滩间海为主,台内点礁和生屑滩相次之;中古51井区台内礁滩相带在良里塔格组三段-二段沉积早期形成,平面上分布在塔中10号带附近,台缘礁滩相带形成于良里塔格组二段沉积晚期-一段沉积时期,沿塔中Ⅰ号带分布。总体上,礁滩相带具有由下至上,从台内向台缘逐步迁移演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地区 中古51井区 良里塔格组 礁丘 台内滩 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部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地层划分及有利储集岩分布 被引量:5
12
作者 曾琪 胡欣 +4 位作者 屈海洲 李泯星 刘茂瑶 李彦锋 张祎蕾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0年第4期33-47,共15页
综合野外剖面、岩屑、测井、地震、古生物等资料,厘定了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顶、底界线特征,划分出各岩性段,并分析了各段地层分布及有利储集岩的平面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北部地区吴家坪组底部发育一套王坡页... 综合野外剖面、岩屑、测井、地震、古生物等资料,厘定了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顶、底界线特征,划分出各岩性段,并分析了各段地层分布及有利储集岩的平面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北部地区吴家坪组底部发育一套王坡页岩,顶界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从下至上依次划分为三段(吴一段、吴二段、吴三段)。②吴家坪组厚度介于37~249 m,由南西至北东方向先减薄再增厚再减薄,在lg70井区附近厚度可达249 m。③吴家坪组有利的储集岩主要有颗粒灰岩、白云岩与凝灰岩三大类,颗粒灰岩累计厚度2~48 m,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双鱼石—龙岗西一带,往周边逐渐变薄;白云岩累计厚度1~25 m,主要分布在双鱼石st12井-st10井一带;凝灰岩累计厚度2~82 m,较厚的区域在sy001-1井和lg70井一带,向南西、北东向厚度逐渐减薄。本次研究将对后期遴选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部地区 晚二叠世 吴家坪组 地层划分 储集岩分布 凝灰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西地区断裂特征及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
13
作者 沙旭光 黄泓森 +4 位作者 屈海洲 王振宇 李彦锋 魏华动 张云峰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5期26-33,共8页
断裂不仅是良好的渗滤体,还为埋藏溶蚀、表生期岩溶提供了通道,断裂也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最重要的控制因素之一。综合应用地球物理、单井资料对塔里木盆地顺西地区断裂类型及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断裂与储层之间的相关性。顺西地区断... 断裂不仅是良好的渗滤体,还为埋藏溶蚀、表生期岩溶提供了通道,断裂也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最重要的控制因素之一。综合应用地球物理、单井资料对塔里木盆地顺西地区断裂类型及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断裂与储层之间的相关性。顺西地区断裂分为逆冲断裂和走滑断裂2种类型。逆冲断裂主要为塔中Ⅰ号断裂,为盖层滑脱型逆冲断裂,形成于加里东中期Ⅰ幕,呈北西-南东向展布,自西向东可分为5段,其活动性自西向东逐渐增强。走滑断裂主要为顺西1号断裂,共识别出花状构造、直立线性构造、羽状构造、拉分地堑构造、马尾构造等5种构造样式;其在良里塔格组顶界面表现为数个活动强段和变形弱段交替出现的分布特征;走滑断裂形成于志留纪末期,继续发育于泥盆纪,结束于石炭纪-二叠纪。距离走滑断裂羽状构造、拉分地堑构造部位近的区域张性裂缝裂发育,裂缝线密度高,为储层最有利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裂 走滑断裂 碳酸盐岩 奥陶系 储层 顺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岩溶储层地震反射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机理 被引量:5
14
作者 郭军参 王振宇 +1 位作者 屈海洲 罗新生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2期24-27,共4页
综合地震反射强弱及反射形态的差异,将地震反射类型划分为串珠状反射、片状反射、杂乱反射和弱反射,并对串珠状反射和片状反射进行细分。总结塔中西部下奥陶统鹰山组地震反射特征与岩溶储层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比较每种地震反射类型所... 综合地震反射强弱及反射形态的差异,将地震反射类型划分为串珠状反射、片状反射、杂乱反射和弱反射,并对串珠状反射和片状反射进行细分。总结塔中西部下奥陶统鹰山组地震反射特征与岩溶储层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比较每种地震反射类型所对应地质特征的差异,归纳形成四种地震反射类型的地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 岩溶储层 地质特征 碳酸盐岩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