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洋内初始俯冲时限:来自早泥盆世斜长花岗岩的证据
1
作者 黄岗 周建波 +2 位作者 尹福光 宇峰 徐岩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11-2329,共19页
卡拉麦里俯冲增生杂岩带是中亚造山带西南部东准噶尔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增生的漫长演化历史。然而关于卡拉麦里古大洋的初始俯冲时间尚不清楚。本文报道了分布在该带中早泥盆世斜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地... 卡拉麦里俯冲增生杂岩带是中亚造山带西南部东准噶尔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了古亚洲洋俯冲—增生的漫长演化历史。然而关于卡拉麦里古大洋的初始俯冲时间尚不清楚。本文报道了分布在该带中早泥盆世斜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数据,结合曾发现斜长角闪岩的变质底板,对卡拉麦里古大洋内起始俯冲时限进行了约束。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获得清水西两件斜长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00.8±1.7 Ma和401.4±3.4 Ma,形成时代为早泥盆世。样品具有高SiO_(2)、Na_(2)O和低TiO_(2)、Al_(2)O_(3)、K_(2)O、Sr、Rb和REE含量,稀土元素表现为轻稀土元素略亏损的配分型式,微量元素则表现为类似弧岩浆的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及亏损高场强元素Nb、Sr、P、Ti元素的特征,这些特征与俯冲带弧前斜长花岗岩一致。加之具有较高的锆石εHf(t)值(+7.9~+9.2)及较低的(La/Yb)_(N)值(0.61~0.78)和Sr/Y比值(1.73~2.69)的特征,揭示了清水西斜长花岗岩可能来源于低压条件下大洋堆晶辉长岩的部分熔融,并有俯冲流体的参与。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我们提出早泥盆世斜长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洋内岛弧环境,代表了卡拉麦里古大洋洋内初始俯冲的地质记录,并进一步限定了其洋内俯冲的起始阶段可能发生在早泥盆世中晚期(401~403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长花岗岩 早泥盆世 初始俯冲 卡拉麦里俯冲增生杂岩带 东准噶尔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文县阳山金矿床高楼山矿段构造叠加晕地球化学特征及岩浆—构造—成矿耦合关系简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赵阳 黄勇 +4 位作者 尹福光 次仁拉姆 杨忠虎 熊韬 孟繁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4-497,共14页
甘肃文县阳山金矿是产于勉县—略阳弧形缝合带中段内的超大造山型金矿床。在26年的勘探工作中,安坝和葛条湾矿段一直是阳山金矿勘查的核心矿段。高楼山矿段于2021年正式进入普查阶段。本文旨在更好地了解矿区的深部隐伏盲矿,并对其未来... 甘肃文县阳山金矿是产于勉县—略阳弧形缝合带中段内的超大造山型金矿床。在26年的勘探工作中,安坝和葛条湾矿段一直是阳山金矿勘查的核心矿段。高楼山矿段于2021年正式进入普查阶段。本文旨在更好地了解矿区的深部隐伏盲矿,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高楼山矿段69号勘探线剖面的成矿及伴生元素构造叠加晕的轴(垂)向分带序列从上而下依次为:Cu-As-Pb-Zn-Mn-Co-Ag-Au-Sb-Mo-Bi;共圈定两处深部找矿靶区,在1850 m标高处,213号矿脉的前缘晕仍然存在,而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前缘晕的强度也在不断加强,这表明矿体正在向更深处延伸;而在1750 m标高处,前缘晕的增强更加显著,这暗示着深部可能存在隐伏的矿体。此外,在分析69号勘探线3个钻孔构造叠加晕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阳山金矿构造控矿模式——推覆体复式褶皱构造控矿,并对ZK4901岩心的千枚理、断层、岩体、矿(化)体产状特征,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进一步佐证了该模式。本文研究认为阳山金矿主体受逆冲断裂构造作用控制,含矿构造以北倾为主,局部受到褶皱的制约,岩浆岩主要沿断裂带产出,可形成矿(化)体,并根据岩浆岩有无矿化,将矿(化)体产出类型分为“2大类、5小类”,同时指出岩浆热液与成矿关系密切,但高品位的矿体主要分布在千枚岩中。这将为今后的勘探和开采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山金矿 地球化学 构造叠加晕模式 深部找矿 远景评价 成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加里东期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72
3
作者 尹福光 许效松 +1 位作者 万方 陈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25-428,共4页
华南地区从震旦纪至早古生界经历了从洋盆的形成、关闭 ,直至转换成前陆盆地的过程。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在扬子陆块的东南边缘构成了 2次从碎屑岩陆架到碳酸盐台地的沉积序列 ,一次为震旦纪 ;另一次为寒武纪至早奥陶世。从中奥陶世至志... 华南地区从震旦纪至早古生界经历了从洋盆的形成、关闭 ,直至转换成前陆盆地的过程。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在扬子陆块的东南边缘构成了 2次从碎屑岩陆架到碳酸盐台地的沉积序列 ,一次为震旦纪 ;另一次为寒武纪至早奥陶世。从中奥陶世至志留纪末 ,华南洋关闭 ,形成前陆盆地系统。它由前陆推覆体、前陆前渊、前陆隆起和隆后盆地 4部分组成。前陆推覆体细分为根带、中带、前锋带。随着推覆体的上叠式的逆冲 ,形成外前渊盆地 (钦防一带 )和内前渊盆地 (湘西、黔东南 )。当前陆推覆体向克拉通推进时 ,前陆隆起也逐渐向后退。此带表现出一个海平面相对上升的过程 ,形成碳酸盐缓坡。随着推覆体进一步逆冲 ,前陆隆起继续隆升 ,且露出水面 ,使其后的隆后盆地转变为半局限环境。晚志留世末 ,前陆盆地回返 ,海水从东向西逐渐退出扬子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加里东期 前陆盆地 沉积响应 扬子陆块 沉积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陆块西南缘早—中元古代造山运动的地质记录 被引量:56
4
作者 尹福光 孙志明 +1 位作者 任光明 王冬兵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17-1932,共16页
早—中元古代,上扬子陆块西南缘发育有河口群—大红山群、东川群、昆阳群—会理群为代表的3套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已有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同位素数据指示了其大地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史。在早—中元古代地层所夹的火山岩中,获得了4... 早—中元古代,上扬子陆块西南缘发育有河口群—大红山群、东川群、昆阳群—会理群为代表的3套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已有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同位素数据指示了其大地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史。在早—中元古代地层所夹的火山岩中,获得了4组SHRIMP U-Pb岩浆锆石年龄:1800~1600Ma、1600~1300Ma、1300~1100Ma、1100~1000Ma。结合沉积相、常量、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证明了上扬子陆块西南缘在早—中元古代也相应历经了4个演化阶段。1800~1600Ma,在大红山地区、河口地区、东川汤丹地区形成近东西向的裂谷盆地。1600~1300Ma,在东川因民地区表现为一被动陆缘下的伸张环境。1300~1100Ma,在菜籽园—麻塘地区为板内裂谷-洋盆,老武山地区为裂谷盆地。1100~1000Ma阶段,菜籽园-麻塘裂谷-洋盆向北俯冲或向北向南双向俯冲,在北边的天宝山地区和南边的富良棚地区形成火山岛弧,同时在扬子西缘也出现了1.0Ga左右(1007±14~1014±8Ma)的同造山或同碰撞型花岗岩,表明此时康滇地区已经拼贴到一起,并与整个上扬子陆块Rodinia超大陆形成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扬子陆块西南缘 早-中元古代 造山运动 地质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三江”造山带大地构造相 被引量:47
5
作者 尹福光 潘桂棠 +2 位作者 万方 李兴振 王方国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3-39,共7页
西南“三江”造山带由多条缝合带及其间多个大小不等的中间陆块构成,其大地构造属性与划分方案历来受地学界关注与争论。本文以大地构造相理论为切入点,将西南“三江”造山带划分出11个一级及其若干二级大地构造相,包括俯冲、消减杂岩... 西南“三江”造山带由多条缝合带及其间多个大小不等的中间陆块构成,其大地构造属性与划分方案历来受地学界关注与争论。本文以大地构造相理论为切入点,将西南“三江”造山带划分出11个一级及其若干二级大地构造相,包括俯冲、消减杂岩、仰冲等一级大地构造相以及与其相伴的后造山及走滑大地构造相。俯冲大地构造相类包括块体变质相、前陆褶冲相、前陆盆地相;消减杂岩大地构造相包括洋壳残片相、陆壳残片相、增生变质杂岩相、活化基底相、侵入岩相、上叠磨拉石相;仰冲板块大地构造相包括弧前盆地相、岛弧相、弧后及弧间盆地相。特提斯洋向北消减,使泛华夏大陆群各块体先拼接,其后弧后扩张、闭合、造山,从而形成了“三江”造山带“多缝合带”、“多陆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划分 大地构造相 西南“三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亚铁路滇西大理至瑞丽段基础地质综合调查进展 被引量:16
6
作者 尹福光 张虎 +4 位作者 黄勇 叶培盛 杨学俊 吕勇 林仕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8-226,共9页
大理-瑞丽铁路属于泛亚铁路南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复杂地质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在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组织实施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与环境灾害专项调查,共设置了6个工作项目,包括22个1∶5万国际分... 大理-瑞丽铁路属于泛亚铁路南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复杂地质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在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组织实施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与环境灾害专项调查,共设置了6个工作项目,包括22个1∶5万国际分幅的调查和1个综合研究项目。通过系统的区域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在构造、岩石、地层、古生物等基础地质方面有大量的新发现,获得了一批高精度的锆石U-Pb年龄数据,认为保山地块应归属于冈瓦纳大陆。调查过程中发现了潞西构造混杂岩带,并认为其属于怒江构造混杂岩带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亚铁路 1万区域地质调查 基础地质 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哥伦比亚超大陆在扬子陆块西缘的探秘 被引量:25
7
作者 尹福光 王冬兵 +2 位作者 孙志明 任光明 庞维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1-40,共10页
在扬子陆块西缘的拉拉、小关河-东川、大红山等地区出露了3套古元古代Statherian期(1.6~1.8Ga)的浅变质岩系,被分别命名为河口群、通安组-汤丹群-东川群、大红山群。从2.0Ga至1.4Ga期间,其地质历史演化经历:(1)约2.2~1.8Ga的造山运动;... 在扬子陆块西缘的拉拉、小关河-东川、大红山等地区出露了3套古元古代Statherian期(1.6~1.8Ga)的浅变质岩系,被分别命名为河口群、通安组-汤丹群-东川群、大红山群。从2.0Ga至1.4Ga期间,其地质历史演化经历:(1)约2.2~1.8Ga的造山运动;(2)约1.7~1.5Ga发生的非造山裂解事件群;(3)约1.7~1.5Ga侵入到古元古代地层的基性岩墙群、层状侵入体事件;(4)因民、落雪地区,约1.5~1.2Ga发生的陆架裂陷事件;(5)上扬子古陆块西缘,约1.0Ga发生的碰撞造山事件。本文重点阐述了扬子陆块西缘1.8~1.6Ga时期大规模裂解事件群的性质、特点和同位素年龄数据,认为上扬子陆块裂解事件群的性质、特点和时代等特征与华北、北美、西伯利亚和西北欧有很大的相似性,并提出了古元古代扬子陆块与其它陆块曾经联合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陆块西缘 哥伦比亚超大陆 古元古代 汇聚与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理—东川地区中元古代地层—构造格架 被引量:47
8
作者 尹福光 孙志明 张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70-778,共9页
会理—东川地区是上扬子陆块出露中元古界地层最广泛的地区。以菜子园—麻塘东西向断裂带为界,之北为会理群,之南为汤丹群、东川群,断裂带内为通安组五段。均为一套浅变质的沉积岩夹火山岩。笔者等通过沉积学、火山岩岩石学和同位素地... 会理—东川地区是上扬子陆块出露中元古界地层最广泛的地区。以菜子园—麻塘东西向断裂带为界,之北为会理群,之南为汤丹群、东川群,断裂带内为通安组五段。均为一套浅变质的沉积岩夹火山岩。笔者等通过沉积学、火山岩岩石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综合研究,认为中元古代(1800~1650Ma)堆积了一套偏碱性细碧角斑岩和火山—沉积碎屑岩建造的河口群,形成了近东西向的裂谷盆地。东川群大致相当于Calymmian期,其黑山组中凝灰岩锆石SHRIMP年龄为1503±17Ma,形成于被动陆缘的伸展环境;会理群大致相当于Stenian期,具陆缘—岛弧型火山岩组合特征。通安组五段为裂谷—深海型沉积。会理群、东川群形成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两套产物,在新元古代以前分属不同的两个块体,不能加以简单的对比。二者应该以菜子园—麻塘断裂带为界,保持相对独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理 东川 中元古代 地层—构造格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三江造山带早古生代岩浆事件及其对原特提斯大洋演化的响应 被引量:12
9
作者 尹福光 徐波 +2 位作者 王冬兵 王保弟 唐渊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7-826,共10页
西南三江造山带由多条缝合带及其间多个大小不等的中间地块构成,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结合部位的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在福贡县马吉乡古当河片麻状花岗岩、保山怒江坝镇西片麻岩、永德变质流纹岩、漕涧花岗岩岩体、西盟花... 西南三江造山带由多条缝合带及其间多个大小不等的中间地块构成,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结合部位的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在福贡县马吉乡古当河片麻状花岗岩、保山怒江坝镇西片麻岩、永德变质流纹岩、漕涧花岗岩岩体、西盟花岗片麻岩、澜沧基性-中基性火山岩中分别获得SHRIMP锆石U-Pb年龄为465±5 Ma、512±7 Ma、510±16 Ma、441~457Ma、454~456 Ma、456~459 Ma,结合前人的西南三江地区早古生代岩浆岩年龄数据,昌宁-孟连特提斯大洋东西两侧都有中—晚奥陶世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侵入岩具岛弧特征。昌宁-孟连特提斯大洋西缘的保山地块内部及东部有寒武纪火山岩,具双峰式特征,为拉张环境形成,表明特提斯大洋在寒武纪还在扩张。至中奥陶世,构造体制开始转变,大洋板块向东、西两大陆开始俯冲,在其大陆边缘形成岛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 早古生代 岩浆事件 大地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多岛弧盆系及泛华夏大陆的增生 被引量:15
10
作者 尹福光 潘桂棠 李兴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2-28,共7页
自从Rodinia超大陆在晚元古代解体之后,冈瓦纳大陆群与泛华夏大陆群间从晚元古代至中生代始终存在一大洋-特提斯洋。从早古生代至中生代,特提斯洋分三个阶段向泛华夏陆块群俯冲,形成了弧后扩张、弧陆碰撞和弧前增生。弧后盆地扩张到达... 自从Rodinia超大陆在晚元古代解体之后,冈瓦纳大陆群与泛华夏大陆群间从晚元古代至中生代始终存在一大洋-特提斯洋。从早古生代至中生代,特提斯洋分三个阶段向泛华夏陆块群俯冲,形成了弧后扩张、弧陆碰撞和弧前增生。弧后盆地扩张到达小洋盆,出现蛇绿混杂岩。由于早期大陆边缘已向南发生了增生,继后的弧后扩张和前锋弧的位置也就相应地向南迁移了。因而蛇绿岩带、岩浆岩带会出现多条,且从北向南时代有从老变新的趋势。由于陆缘向南裂离,并到达高纬度位置,或者如洋岛的生成,随着洋壳的消减速、俯冲,高纬度的沉积体向低纬度的不断增生,这样就出现了生物的冷暖型混生。且从泛华夏陆块群或从冈瓦纳大陆群裂离的块体不能越过大洋中脊拼合在另一大陆块体上。因此,泛华夏大陆的西南缘-昆仑带只是在弧后海底扩张、弧-弧碰撞、弧-陆碰撞的多岛弧造山作用、向南不断增生过程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岛弧盆系 泛华夏大陆 大陆增生 造山作用 早古生代 大陆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雄盆地晚三叠世古地理变迁 被引量:8
11
作者 尹福光 万方 +3 位作者 许效松 谭富文 陈明 汪正江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52-57,共6页
楚雄盆地晚三叠世为一建立在扬子板块西缘前寒武纪基底之上的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盆地。中三叠世拉丁期—晚三叠世卡尼期沉积了一套深水的灰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诺利期早期以华坪隆起为界有两个沉降中心,华坪隆起以... 楚雄盆地晚三叠世为一建立在扬子板块西缘前寒武纪基底之上的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盆地。中三叠世拉丁期—晚三叠世卡尼期沉积了一套深水的灰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诺利期早期以华坪隆起为界有两个沉降中心,华坪隆起以西的推覆体之上为广海陆架相的细碎屑岩沉积、远源浊积岩,以东为局限环境下的细碎屑岩沉积夹浊积岩;诺利期晚期为大规模的三角洲前缘砂体组成下超的复合体,古地理格局继续保持东西向分带,呈对称分布,盆地西部为陆相、海陆过渡相,盆地中部为海相沉积。瑞替期在原形盆地中形成舍资组的河流—滨岸沉积,在推覆体上形成白土田组的冲洪积物。总之,表现古地理变迁为一个由西东逐渐超覆、由下向上粒度逐渐变粗、由海相变为陆相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雄盆地 晚三叠世 盆地演化 古地理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造山带中段蛇绿混杂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7
12
作者 尹福光 潘桂棠 +3 位作者 李兴振 孟德宝 柏道远 刘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4-200,共7页
昆仑造山带中段蛇绿混杂岩由镁质超基性岩、块状辉石质玄武岩、枕状玄武岩、堆晶岩、斜长岩脉、灰岩岩块及其间的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组成 ,并有硅泥组合。不同岩性之间、不同块体之间由剪切带分开 ,沉积岩显示出浅深水岩块的... 昆仑造山带中段蛇绿混杂岩由镁质超基性岩、块状辉石质玄武岩、枕状玄武岩、堆晶岩、斜长岩脉、灰岩岩块及其间的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组成 ,并有硅泥组合。不同岩性之间、不同块体之间由剪切带分开 ,沉积岩显示出浅深水岩块的混杂。其岩石化学主要特征是MgO含量特别高 ,达 33.2 2 %~ 37.2 8% ,SiO2 、CaO、Al2 O3 、TiO2 、K2 O含量低 ,FeO /(FeO 十MgO)、Ca/Al2 O3 比值非常低。属镁质超基性岩。超基性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以及稀土元素特征表明 ,其形成的环境为多硅铝质陆壳成分的大陆边缘盆地 (具有洋脊及岛弧的过渡性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 蛇绿混杂岩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雄前陆盆地的油气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尹福光 许效松 +1 位作者 万方 谭富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08-312,共5页
楚雄盆地为一中生代前陆盆地 ,盆地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两凹一隆”的古地理格局。前渊盆地快速沉降过程中发育欠补偿生油凹陷 ,在前陆隆起阻挡作用下隆后盆地形成半局限环境生油凹陷。盆地中储集岩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为前渊地带和隆后... 楚雄盆地为一中生代前陆盆地 ,盆地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两凹一隆”的古地理格局。前渊盆地快速沉降过程中发育欠补偿生油凹陷 ,在前陆隆起阻挡作用下隆后盆地形成半局限环境生油凹陷。盆地中储集岩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为前渊地带和隆后盆地中的浊积岩 ;第二为前陆隆起两侧和隆后盆地边缘的河流、三角洲和滨浅海陆源碎屑岩 ;第三为前陆隆起向海一侧的前陆缓坡碳酸盐岩。前陆逆冲作用从拉丁期开始 ,以前置式的方式向扬子克拉通推覆 ,形成了断弯褶皱圈闭、断展褶皱圈闭、台阶状逆冲断层及岩性圈闭、基底折离圈闭、推覆带前缘传播消减带褶皱圈闭等多种圈闭类型。前陆逆冲带的侵位促进了油气的运移和保存 ,是油气成熟和运移的热源和动力 ,因而盆地逆冲带的演化对油气的聚集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特征 前陆盆地 盆地演化 楚雄盆地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华夏大陆群东南缘多岛弧盆系统 被引量:16
14
作者 尹福光 万方 陈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6-131,共6页
从多岛弧盆体系理论研究思路出发 ,认为中国华南地区在晚元古代至加里东期 ,应是由泛华夏大陆群东南缘的多岛弧盆体系组成部分。泛华夏大陆群东南缘多岛弧盆系统从东南向西北由浙闽 -云开岛弧、闽粤弧后盆地、武夷山岛弧、湘桂弧后盆地... 从多岛弧盆体系理论研究思路出发 ,认为中国华南地区在晚元古代至加里东期 ,应是由泛华夏大陆群东南缘的多岛弧盆体系组成部分。泛华夏大陆群东南缘多岛弧盆系统从东南向西北由浙闽 -云开岛弧、闽粤弧后盆地、武夷山岛弧、湘桂弧后盆地、江南岛弧、雪峰山前陆隆起等几部分组成。它是在古太平洋板块与泛华夏大陆群碰撞与缝合过程中 ,通过弧 -弧、弧 -陆、陆 -陆碰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华夏大陆群 东南边缘 多岛弧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三江构造体系及演化、成因 被引量:18
15
作者 尹福光 潘桂棠 孙志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5-282,共18页
西南三江构造体系突出表现为以昌都-兰坪-思茅地块为中轴的不对称走滑对冲构造,次为与走滑断裂相伴的伸展滑脱、走滑拉分盆地构造体系,再次为块体内部的近北东、北西向走滑断裂系。西南三江造山带构造体系演化分为挤压收缩变形、走滑深... 西南三江构造体系突出表现为以昌都-兰坪-思茅地块为中轴的不对称走滑对冲构造,次为与走滑断裂相伴的伸展滑脱、走滑拉分盆地构造体系,再次为块体内部的近北东、北西向走滑断裂系。西南三江造山带构造体系演化分为挤压收缩变形、走滑深熔热隆、走滑剪切伸展、走滑剥蚀隆升等4个阶段。自晚白垩世开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西南三江造山带对冲体构造体系初始形成。自渐新世开始,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楔入欧亚大陆,印度板块与扬子克拉通构成力偶,两者相向、相对运动,挤压与剪切特提斯大洋缝合带及两大陆边缘弧盆系等地质体,西南三江造山带对冲体构造体系进一步发展,近南北向剪切走滑构造体系形成,构造方向也由近东西转为近南北向。而与近南北向主走滑断裂带之相伴的伸展滑脱构造、拉分盆地,块体内部近北东、北西“X”型剪切走滑断裂同时相伴形成。这样,就形成了西南三江造山带大规模的对冲、走滑、旋转及其伴生的伸展、拉分盆地构造的构造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三江 构造体系 演化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三江造山带地层区划 被引量:14
16
作者 尹福光 王冬兵 +1 位作者 王保弟 任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4期1-8,共8页
西南三江为一复杂造山带,由特提斯大洋板块的怒江-孟连主大洋及欧亚大陆板块的扬子陆块大陆边缘弧盆系、冈瓦纳大陆板块北缘弧盆系构成。随着特提斯大洋怒江-孟连洋俯冲、消亡,后板块发生碰撞、走滑及岩浆岩侵位等,形成了现今由板块缝... 西南三江为一复杂造山带,由特提斯大洋板块的怒江-孟连主大洋及欧亚大陆板块的扬子陆块大陆边缘弧盆系、冈瓦纳大陆板块北缘弧盆系构成。随着特提斯大洋怒江-孟连洋俯冲、消亡,后板块发生碰撞、走滑及岩浆岩侵位等,形成了现今由板块缝合带、增生杂岩带构成的西南三江造山带,造就了复杂的地层系统,包含史密斯地层、有限史密斯地层,非史密斯地层。本文突破"传统地层学"概念,按"构造地层学"的现代地层学概念建立了西南三江地层格架,划分出欧亚大陆板块的北羌塘-三江地层大区、特提斯大洋板块的班公湖-怒江-孟连构造-地层大区、冈瓦纳大陆板块的冈底斯-腾冲地层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三江 造山带 地层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十万大山盆地演化过程及油气资源响应 被引量:8
17
作者 尹福光 许效松 万方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1-35,共5页
广西西南部十万大山盆地 ,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南板块的西北缘 ,是在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拼接之后 ,晚古生代华南洋再一次打开 ,又接受沉积的。泥盆纪—早二叠世 ,该地区形成被动大陆边缘 ;晚二叠世末 ,随着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 ,该地区转... 广西西南部十万大山盆地 ,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南板块的西北缘 ,是在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拼接之后 ,晚古生代华南洋再一次打开 ,又接受沉积的。泥盆纪—早二叠世 ,该地区形成被动大陆边缘 ;晚二叠世末 ,随着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 ,该地区转变成弧后盆地 ;早三叠世—侏罗纪 ,进一步转化成前陆盆地。在被动大陆边缘的碎屑岩陆架沉积阶段 ,生成碎屑岩烃源岩 ;在碳酸盐台地沉降阶段 ,发育砂屑灰岩、藻灰岩、礁灰岩和暴露作用生成的白云岩储集岩。因而其早期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构成了古生新储组合 ;前陆盆地早期 ,在前渊盆地内沉积了一套碎屑岩烃源岩 ,它与早期的储集层构成了新生古储组合 ,同时也对下伏地层起到了封闭作用。随着逆冲体向西推进 ,沉积地层也逐层向克拉通斜坡上超覆 ,发育地层圈闭。前陆中期阶段快速沉积的巨厚的复理石和晚期的磨拉石促进了早期烃源岩的迅速埋藏、成熟和保存。十万大山盆地具备了典型前陆盆地的生烃成藏地质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万大山盆地 盆地演化 油气资源 广西 地质条件 浊流沉积 碳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微细粒金矿的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7
18
作者 尹福光 万方 唐文清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8,共8页
贵州南部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其主要赋矿层位是二叠系—三叠系。容矿岩石为粘土岩、粉砂岩和不纯的碳酸盐岩。金矿床 (点 )主要分布在半局限台地相与台地边缘浅滩相鲕粒灰岩的过渡带、孤立台地边缘和盆地相浊积岩。控... 贵州南部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其主要赋矿层位是二叠系—三叠系。容矿岩石为粘土岩、粉砂岩和不纯的碳酸盐岩。金矿床 (点 )主要分布在半局限台地相与台地边缘浅滩相鲕粒灰岩的过渡带、孤立台地边缘和盆地相浊积岩。控矿构造为背斜轴部及其倾伏端等构造应力集中的地段、层间及层内断裂或岩溶不整合面 ,以及与背斜相伴生、共生的断裂构造。成矿热液是沉积、成岩期中封闭的同生水 (热卤水 )或石油水。沉积作用阶段 ,为初始矿源岩形成 ;成岩作用阶段 ,像汞、锑、砷、金等活泼或较活泼的元素在压实作用和温度升高条件下 ,随岩石的水体一起排出而形成流体 ;构造作用阶段 ,形成背斜、断裂等容矿空间 ,改变了压力平衡条件 ,促使成矿流体运移圈闭 ;表生风化剥蚀作用阶段 ,圈闭构造受到风化剥蚀而导致含矿流体发生物理、化学变化 ,或其逸出地表 ,使矿质沉淀、聚集而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粒金矿床 成矿模式 成因 油气成藏模式 成矿作用 沉积作用 控矿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雄复式盆地演化及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尹福光 蒲心纯 朱同兴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7年第3期22-35,共14页
楚雄盆地处于中国云南省中部,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南西界以红河断裂为界与哀牢山造山带相连,北西界为程海断裂,东边为绿汁江断裂。盆地基底包括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双重结构。盆地内发育了中三叠世以后的沉积盖层,西部中三叠世和晚... 楚雄盆地处于中国云南省中部,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南西界以红河断裂为界与哀牢山造山带相连,北西界为程海断裂,东边为绿汁江断裂。盆地基底包括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双重结构。盆地内发育了中三叠世以后的沉积盖层,西部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早、中期为海相沉积,晚期为海陆交互相和陆相沉积;盆地东部为陆相沉积。侏罗—白垩纪整个盆地为巨厚的陆相沉积。楚雄盆地的构造格架分为4个带:(1)哀牢山造山带;(2)褶皱逆冲带;(3)中部沉降带;(4)东部隆起带。盆地形成与演化分为六个阶段:(1)被动大陆边缘沉降阶段;(2)拉张热隆起边缘——裂谷盆地阶段;(3)沟-弧-盆系阶段;(4)残洋-周缘前陆盆地阶段;(5)走滑-拉张盆地阶段;(6)走滑-挤压-改造阶段。楚雄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体现了盆地动力学性质转化和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复式盆地演化 盆地形成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造西南“三江”造山带洋陆转换过程中的构造与古地理 被引量:3
20
作者 尹福光 罗亮 任飞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99-1914,共16页
西南“三江”造山带包含消失的特提斯大洋及两侧大陆边缘“弧盆系”。采用大地构造相和盆地分析原理,对“三江”造山带中的沉积地质体进行岩相刻画、复原古地理、再造古构造、推演洋陆转化。在中二叠世之前,特提斯大洋持续扩张,冈瓦纳... 西南“三江”造山带包含消失的特提斯大洋及两侧大陆边缘“弧盆系”。采用大地构造相和盆地分析原理,对“三江”造山带中的沉积地质体进行岩相刻画、复原古地理、再造古构造、推演洋陆转化。在中二叠世之前,特提斯大洋持续扩张,冈瓦纳、欧亚2个大陆边缘拉张裂离,形成裂离地块(陆缘海台)与陆缘裂陷盆地,构成“多岛洋”构造-地理格局。中二叠世,特提斯大洋板块开始向北俯冲消减,欧亚大陆边缘的东大山—临沧一线形成增生前锋弧,前锋弧靠陆一侧转为弧后拉张环境,继续保持“台盆相间”的古地理格局。晚二叠世末—早三叠世,特提斯大洋板块继续向北俯冲消减,金沙江-哀牢山和澜沧江弧后盆地洋壳也分别向西、向东俯冲于昌都-思茅地块之下,使其转为双向弧后盆地;而中咱-中甸地块、甘孜-理塘洋还保持拉张环境。晚三叠世,特提斯洋、澜沧江和金沙江-哀牢山弧后盆地洋壳继续俯冲,直到关闭;昌都-思茅地块转为弧后双向前陆盆地,中咱-中甸地块转为周缘前陆盆地;中咱-中甸地块东部受甘孜-理塘弧后洋盆的俯冲,形成弧-盆系。晚三叠世,特提斯大洋板块开始向南西俯冲,形成冈底斯-腾冲陆缘岛弧。保山地块东部在晚三叠世早期为陆缘岛弧,晚期转为弧后前陆盆;西部形成周缘前陆盆地。这样,在大洋板块俯冲阶段形成冈瓦纳、欧亚2个大陆边缘与裂离地块上的2个级别的“多弧盆”构造-地理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造山带 洋陆转换 古构造与古地理再造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