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显示正常肾上腺动脉解剖 被引量:9
1
作者 尹永芳 梁研 李斌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12-615,共4页
目的了解正常肾上腺动脉的解剖,有助于判断病变供血动脉,进一步明确来源及制订治疗方案,所以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对正常肾上腺动脉解剖的显示能力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选取60例腹部肿瘤且肾上腺正常患者,采用能谱扫描模... 目的了解正常肾上腺动脉的解剖,有助于判断病变供血动脉,进一步明确来源及制订治疗方案,所以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对正常肾上腺动脉解剖的显示能力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选取60例腹部肿瘤且肾上腺正常患者,采用能谱扫描模式行动态增强扫描,生成40-140 keV单能量图像,以1 keV为间距进行重建得到101组不同水平单能量图像。研究共分A、B两组,A组为最佳单能量组[肾动脉与竖脊肌之间具有最佳对比噪声比(CNR)的单能量图像],B组为对照组(系统默认选择的70 keV单能量图像,相当于140 kVp混合能量质量控制模式的平均能量),由2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以5分法对两组动脉期重建血管容积再现(VR)及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主观评分,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比较,并记录肾上腺上、中及下动脉的显示率,评价两组对血管的显示能力。结果(51±3)keV单能量图像具有最佳CNR,A组主观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及B组对肾上腺上、中、下动脉显示率分别为61.67%、55.00%、88.33%和51.67%、48.33%、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中肾上腺下动脉显示率均高于肾上腺上、中动脉(P〈0.05)。结论能谱CT最佳单能量技术提高了肾上腺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能更好地显示正常肾上腺各分支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肿瘤 肾上腺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解剖学 局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H1N1流感胸部CT影像50例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尹永芳 张在人 +4 位作者 张斌 张金玲 赵德利 闫文颖 李艳英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3期331-334,共4页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胸部多层螺旋CT的表现特征。方法:50例甲型H1N1流感的患者,均行胸部CT检查,回顾分析其CT表现,将患者为分两组。结果:组1(28例)和组2(22例)的患者胸部薄层CT检查均为异常。本病的影像学特征为:病变以累及双肺下叶为...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胸部多层螺旋CT的表现特征。方法:50例甲型H1N1流感的患者,均行胸部CT检查,回顾分析其CT表现,将患者为分两组。结果:组1(28例)和组2(22例)的患者胸部薄层CT检查均为异常。本病的影像学特征为:病变以累及双肺下叶为主,异常表现为磨玻璃密度病变(ground-glass opacity,GGO)伴有或者不伴有局限性的肺实变,磨玻璃阴影的分布特征为中轴区域(沿支气管血管束)或外周区域的多中心性分布,形态特征为类圆形或斑片状。结论:甲型H1N1流感与肺部其它病变的CT表现虽然部分有交叉相似之处,但甲型H1N1流感的CT表现有其特征性,并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实验室检查等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同步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中的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张金玲 王彦民 +4 位作者 张斌 尹永芳 郭应林 李艳英 张在人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8期1082-1085,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VCT)同步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对24例采用钛制动脉瘤夹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行64层螺旋CT同步减影血管造影(CTA),图像三维重建技术采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VCT...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VCT)同步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对24例采用钛制动脉瘤夹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行64层螺旋CT同步减影血管造影(CTA),图像三维重建技术采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VCT同步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体消失,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夹之间的关系以及动脉瘤夹的数量和位置。本组24例患者中显示动脉瘤夹27例,22例动脉瘤完全夹闭,2例动脉瘤术后仍显示部分瘤体。23例载瘤动脉通畅,1例有血管狭窄,所有患者未见动脉瘤夹滑脱移位征象。结论:VCT同步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可以作为钛制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的主要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减影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焊缝影响的井下铲运机动臂强度分析
4
作者 鲁力群 尹永芳 +2 位作者 史蕾蕾 唐玉龙 许庆斌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5-140,共6页
井下铲运机动臂结构的焊结形式对其性能和强度影响巨大,针对具有不同焊接形式的动臂侧板与横梁之间的焊缝结构形式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与研究,获得了各因素对焊缝强度的一般影响规律,提出了更加合理的抗疲劳性能的焊缝结构形式。给出侧板... 井下铲运机动臂结构的焊结形式对其性能和强度影响巨大,针对具有不同焊接形式的动臂侧板与横梁之间的焊缝结构形式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与研究,获得了各因素对焊缝强度的一般影响规律,提出了更加合理的抗疲劳性能的焊缝结构形式。给出侧板坡口角度为40°、角焊缝加强高尺寸不超过7 mm、所形成的焊缝表面为内凹形的焊接结构更能满足井下铲运机工作机构强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铲运机工作机构 强度 有限元分析 动臂 焊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