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不同震源模型的西藏定日M_(S)6.8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研究
1
作者 尹晓菲 强生银 +5 位作者 张伟 邵志刚 王武星 袁小祥 李永生 刘浩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7-916,共20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此次地震是发生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内部的正断型地震,该区域发育一系列近SN向的正断裂及其限定的构造裂谷,未来仍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文中基于InSAR同震变形数据、远震数据联...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地震,此次地震是发生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内部的正断型地震,该区域发育一系列近SN向的正断裂及其限定的构造裂谷,未来仍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文中基于InSAR同震变形数据、远震数据联合反演及基于InSAR同震变形数据、远震数据和强震数据联合反演获得的2种震源模型,采用三维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对定日M_(S)6.8地震的强地面运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2种震源模型模拟计算的速度时程同强震动观测记录能够较好吻合,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受震源NNE向单侧破裂过程的影响,破裂前方(NNE向)模拟计算的峰值地表速度(PGV)明显高于破裂后方(SSW向),体现了此次地震的破裂方向性效应;3)断层与地表交线两侧的PGV分布差异揭示了定日M_(S)6.8地震存在显著的断层上盘效应,2种震源模型模拟计算的断层上盘地表垂向位移分别达2.0m和2.1m,与定日地震科考团队野外地质调查的同震垂直位错基本一致;4)利用2种震源模型模拟计算的本次地震的最大烈度均为Ⅸ度,高烈度区主要沿NNE向展布,理论烈度与野外调查的地震烈度分布基本符合,然而二者在定日县以北到昂仁县西南、岗巴县中南部的2个区域范围存在差异,模型2的烈度分布与野外调查的烈度较为接近。建议在进行强地面运动模拟时,应选择联合多种数据(如远震、强震、 InSAR、 GPS等)反演获得的震源模型,这将有利于获得更精确的地震动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强地面运动模拟 曲线网格有限差分 震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就业质量提升”为导向的高校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优化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尹晓菲 杨昱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2-87,共6页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提高就业质量,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这一目标,顺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就业工作的新要求。以河北省50所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为基础,利用AHP法,解构、丰富并完善...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提高就业质量,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这一目标,顺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就业工作的新要求。以河北省50所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为基础,利用AHP法,解构、丰富并完善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为各指标赋予新的权重,最终确定综合评价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质量 高校毕业生 评价体系 新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活动图像的机器学习地震预测方法及其在华北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尹晓菲 李文军 +2 位作者 许英才 张晓东 蔡晋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7-272,共16页
本文开展了基于地震活动图像预测华北地区地震的机器学习方法研究。根据华北地区M≥5.0中强震、强震及大震的地震平均时间间隔,采用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M≥5.0中强震、强震及大震震前大量不同时窗长的M_(L)≥3.0地震活动图像作为输入数据... 本文开展了基于地震活动图像预测华北地区地震的机器学习方法研究。根据华北地区M≥5.0中强震、强震及大震的地震平均时间间隔,采用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M≥5.0中强震、强震及大震震前大量不同时窗长的M_(L)≥3.0地震活动图像作为输入数据集,提出了基于地震活动图像预测地震的机器学习方法,并进行了震例回溯。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选取“未拓展图像数据集”和“含拓展图像数据集”对华北地区发生中强地震进行预测对比,结果显示,数据集样本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地震预测模型的精度,其中“含拓展图像数据集”预测地震的准确率可达77%;对于华北地区无震区、少震区的M≥5.0地震,可采用非1年窗长的较大时间间隔(3年、7年以上)的M_(L)≥3.0地震活动图像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地震活动图像 机器学习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京津贫困带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的思考
4
作者 尹晓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5期94-96,共3页
本文认为加快"环京津贫困带"地区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河北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利于京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推动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跨区域教育补偿机制、建立... 本文认为加快"环京津贫困带"地区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河北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利于京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推动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跨区域教育补偿机制、建立经济支撑、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体系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京津贫困带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支撑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面波方法的若干新进展 被引量:88
5
作者 夏江海 高玲利 +2 位作者 潘雨迪 沈超 尹晓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591-2605,共15页
面波多道分析方法(MASW)通过分析高频瑞雷波确定浅地表剪切波速度.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该方法具有非侵入性、无损、高效及价格低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浅地表地球物理和地质工程学界的重视,视为未来最有希望的技术之一.这篇综述论文将介... 面波多道分析方法(MASW)通过分析高频瑞雷波确定浅地表剪切波速度.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该方法具有非侵入性、无损、高效及价格低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浅地表地球物理和地质工程学界的重视,视为未来最有希望的技术之一.这篇综述论文将介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浅地表地球物理团队近年来在研究高频面波的传播理论和应用中取得的部分成果.非几何波是一种仅存在于浅地表介质,尤其是未固结的沉积物中的独特的地震波.它的存在对快速而准确地获得表层S波速度有一定价值.我们的研究表明非几何波是一种具有频散特性的泄漏波.泄漏波的存在可能导致将其误认为瑞雷波的基阶或高阶能量,从而造成模式误判.这种模式误判会导致错误的反演结果.我们通过求取高基阶分离后的瑞雷波格林函数证明虚震源法瑞雷波勘探的可行性.这个结果将极大地降低野外瑞雷波勘探成本.勒夫波多道分析方法(MALW)中未知参数比瑞雷波的少,这使得勒夫波的频散曲线比瑞雷波的简单.因此,勒夫波反演更稳定,非唯一性更低.勒夫波数据生成的能量图像通常比瑞雷波的清晰,并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从而可以更容易地拾取精确的勒夫波的相速度.利用雅克比矩阵分析波长与探测深度的关系表明对相同波长的基阶模式而言,瑞雷波的探测深度是勒夫波的1.3~1.4倍;而两种波的相同波长的高阶模式波的探测深度相同.我们也尝试了时间域勒夫波反演.按照勒夫波分辨率将地球模型剖分成了不同尺寸的块体,利用反卷积消除了地震子波对勒夫波波形的影响,通过更新每个块体的S波速度来拟合勒夫波波形,从而获得地下S波速度模型.该方法不基于水平层状模型假设,适用于任意二维介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瑞雷波 高频勒夫波 泄漏波 虚震源法 勒夫波多道分析方法 穿透深度 波形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流转背景下普惠金融赋能农村可持续消费增长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熊晓轶 尹晓菲 史雪娜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6-50,共5页
经济新常态下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实现农村居民消费可持续增长成为难题,本文就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了样本期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且普惠金融发展的两个子指... 经济新常态下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能,实现农村居民消费可持续增长成为难题,本文就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发展显著促进了样本期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且普惠金融发展的两个子指标——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均显著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结果具备较强稳健性;普惠金融主要通过降低流动性约束和提升农村居民收入促进样本期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基于土地流转改革前后的分样本异质性回归结果显示,实施土地流转政策之后,普惠金融对样本期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和确权工作,深入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农村居民 消费增长 土地流转改革 异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强震震间晚期综合判定 被引量:15
7
作者 邵志刚 武艳强 +25 位作者 季灵运 刁法启 石富强 李玉江 龙锋 张辉 朱良玉 陈长云 王武星 魏文薪 王芃 刘晓霞 刘琦 潘正洋 尹晓菲 刘月 冯蔚 邹镇宇 曹建玲 徐晶 韩立波 程佳 鲁人齐 徐岳仁 李西 孙鑫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643-4658,共16页
由于中国大陆强震主要分布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所以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成为我国大陆型强震研究的重要目标,各强震孕育阶段的判定是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主要内容,而目标断层是否处于震间晚期也是强震时间预测的重要... 由于中国大陆强震主要分布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所以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成为我国大陆型强震研究的重要目标,各强震孕育阶段的判定是大陆型强震原地复发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主要内容,而目标断层是否处于震间晚期也是强震时间预测的重要研究基础.虽然地震短临预测仍存在诸多科学难题,但最近20年来全球若干强震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放宽预测时间尺度的要求,有些方法也可用于强震震间晚期的判定.本文以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391条断层段为研究目标,利用地震地质的强震破裂空段、大地测量的断层运动闭锁段、地震活动的中小地震稀疏段、数值模拟的库仑应力增强显著段等方法,综合判定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可能处于震间晚期的主要断层段.本文结果仅是初步结果,该结果的可靠程度有赖于监测条件,其科学性有赖于大陆型强震孕育发生动力学过程的认识水平,虽然本文尝试给出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震间晚期判定结果,但其结果可靠程度、精细程度等均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间.最后,从断层孕震阶段判定需求的角度,本文尝试给出大陆型震源物理模型的具体基础模型,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期望更多地震学家关注大陆型强震的物理机制及其预测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边界带 强震震间晚期 强震破裂空段 断层运动闭锁 中小地震活动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学科物理观测的地震概率预测方法在川滇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王芃 邵志刚 +2 位作者 刘琦 魏文薪 尹晓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448-3463,共16页
川滇地区是我国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地震灾害评估对该地区的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是量化地震危险性的有效手段.这一方法要求使用可获得的最佳资料来计算地震的长期发生率.通过对比美国加州地区与我国川滇地... 川滇地区是我国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地震灾害评估对该地区的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是量化地震危险性的有效手段.这一方法要求使用可获得的最佳资料来计算地震的长期发生率.通过对比美国加州地区与我国川滇地区积累的资料发现,目前川滇地区的资料积累水平与加州地区正在使用的第三版加州地震破裂预测模型(UCERF3)的要求还有差距,但已可进行多学科综合地震概率计算.通过收集川滇地区地震地质、大地测量和测震学等资料,计算了川滇菱形块体及周边地区不同震级地震的长期发生率,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未来30年泊松与非泊松分布下峰值地表加速度超越概率的分布.结果显示,在目标峰值加速度较低时,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和小金河断裂带等川滇菱形块体主要边界带均具有较高的超越概率;在目标峰值加速度较高时,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的鲜水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北段和南段以及莲峰-昭通断裂带仍具有较高的超越概率,但其中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中段概率相对较低.最后通过将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结果对比,讨论了结果异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形块体 多学科资料 综合地震概率预测 峰值地表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区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10年尺度强震发生概率 被引量:8
9
作者 王芃 邵志刚 +1 位作者 刘晓霞 尹晓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829-3843,共15页
中国陆区孕震环境具有“垂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征,活动地块边界带对中国陆区的强震具有控制作用,针对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开展10年尺度强震危险性定量研究对抗震设防工作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不同区域断层离逝率样本建立了中国陆区... 中国陆区孕震环境具有“垂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征,活动地块边界带对中国陆区的强震具有控制作用,针对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开展10年尺度强震危险性定量研究对抗震设防工作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不同区域断层离逝率样本建立了中国陆区通用强震复发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各断层段强震概率进行预测.由于中国陆区幅员辽阔,不同断层的研究程度有较大差距,部分断层由于缺乏计算离逝率的资料而无法获得强震概率.因此本文使用不同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了补充.针对缺乏强震复发周期记录的断层段,通过统计断层运动速率与强震复发周期的经验关系,使用地震地质资料或大地测量资料给出的断层运动速率计算强震复发周期;针对缺乏强震离逝时间记录的断层段,根据地震目录完整时间给出强震离逝时间的分布.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中国陆区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391个断层段未来10年的强震累积概率和条件概率.由于相对预测时长对条件概率的影响较大,而中国陆区不同断层段的强震复发周期有较大差别,本文主要依据累积概率分析强震危险性.结果表明,未来10年强震危险性较高的断层段主要集中于川滇菱形地块东边界、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块东边界与西北边界、天山地区和喜马拉雅弧等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边界 地震复发模型 强震概率预测 时间相关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活动特征研究综述 被引量:7
10
作者 邵志刚 冯蔚 +1 位作者 王芃 尹晓菲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1-282,共12页
中国大陆80%以上超过7级的强震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活动地块边界带已逐渐成为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等学科重点研究的对象。文中回顾了与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活动相关的研究结果,已有的主要认识和存在的问题包括:1)目... 中国大陆80%以上超过7级的强震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上,活动地块边界带已逐渐成为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等学科重点研究的对象。文中回顾了与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活动相关的研究结果,已有的主要认识和存在的问题包括:1)目前,在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活动领域的大部分研究工作仍然停留在统计分析层面,针对其工作基础或实际工作条件开展分析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活动;2)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构造运动速率决定了地震应变释放速率,但由于边界带内活动断层的复杂性,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平均复发周期与构造运动速率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对这些断层系统的复杂性进行深入探讨;3)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强震时间过程呈现出区域特征,如中国大陆东部活动地块边界带多为丛集型,青藏高原中北部地区的走滑型活动地块边界带多为准周期型,但仍需要深入研究其区域构造和区域动力学的物理机制;4)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动力学环境整体上呈“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征,尽管随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大地测量、地震地质等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时空尺度的物理模型对解释活动地块框架下大陆强震的孕育发生具有指导意义,但由于活动地块运动与变形并非只有刚性运动,壳幔介质物性的横向差异比较普遍,故对大陆型强震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尚需完善,需要在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系统开展深入的研究,建立与震源物理相关的各类基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活动地块边界带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及烈度分布估计 被引量:5
11
作者 尹晓菲 王芃 +3 位作者 张伟 邵志刚 曹文忠 熊仁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7-244,共8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发生M_(S)6.9地震。门源地震序列的重定位结果认为门源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应力积累,未来该地区具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本文结合震源区地形数据、三维速度结构,根据门源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初...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发生M_(S)6.9地震。门源地震序列的重定位结果认为门源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应力积累,未来该地区具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本文结合震源区地形数据、三维速度结构,根据门源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初步结果,采用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模拟了门源地震的波场传播过程,得到烈度分布。结果表明:沿平行断层走向方向的地震动衰减明显小于垂直断层走向方向;门源地震的最大烈度为Ⅷ度,位于震源破裂起始点附近区域,理论烈度与野外调查的地震烈度分布基本一致;受强地面运动方向性效应和起伏地表的影响,地震灾害主要沿发震断层的WNW方向和ESE方向集中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 强地面运动模拟 地震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尹晓菲 邵志刚 +2 位作者 王武星 王芃 魏文薪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7-441,共15页
中国大陆东部是我国地震高发地区,区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发达。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的差异,将中国大陆东部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华南其他地区,选取1815年以来MS≥6.0地震目录(不包含东北深源地震)作为... 中国大陆东部是我国地震高发地区,区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发达。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的差异,将中国大陆东部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华南其他地区,选取1815年以来MS≥6.0地震目录(不包含东北深源地震)作为基础资料研究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特征。首先基于活动地块理论对中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区进行划分,然后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分析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特征,最后预估中国大陆东部的未来强震活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大陆东部MS≥6.0地震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而东北地区和华南其他地区强震活动相对较弱,同时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MS≥6.0地震具有同步活跃的特征;②华北地区MS≥6.0地震的主体活动区包括华北平原活动地块、鲁东-黄海活动地块和燕山-渤海带,东南沿海地区的主体活动区为滨海断裂带、长乐-诏安断裂带和台湾海峡,东北地区的主体活动区为松辽盆地;③采用威布尔分布对1815年以来各活跃幕时段MS≥6.0地震首发和次发地震间隔进行拟合,认为未来5年中国大陆东部发生MS≥6.0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东部 强震活动 活跃幕 平静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层析成像技术提高浅地表面波勘探水平分辨率的方法 被引量:18
13
作者 尹晓菲 胥鸿睿 +2 位作者 夏江海 孙石达 王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80-2395,共16页
在高频面波方法中,水平分辨率是指水平方向上分辨异常体的能力.异常体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可用水平方向上横波速度的异常尺度来确定.面波多道分析(MASW)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浅地表横波速度结构的探测,然而该方法确定的横波速度是整个检波器... 在高频面波方法中,水平分辨率是指水平方向上分辨异常体的能力.异常体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可用水平方向上横波速度的异常尺度来确定.面波多道分析(MASW)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浅地表横波速度结构的探测,然而该方法确定的横波速度是整个检波器排列的平均计算结果,因此水平分辨率较差.另外,采用共中心点(CMP)多次覆盖的方式采集数据亦增加了野外的工作量.我们在MASW方法的基础上,应用面波层析成像方法,提出一套提高面波勘探水平分辨率的完整方法的技术流程.首先,利用波场分离技术获得准确的基阶或高阶模式面波,采用相位扫描的互相关方法测量多道面波记录中任意两道之间的面波走时;然后根据面波层析成像方法,获得高分辨率的各目标网格内的纯路径相速度频散曲线;最后反演所有目标网格内的纯路径相速度频散曲线,得到研究区域的拟二维横波速度结构.这套方法具有一定的抗噪能力,理论上它可以准确地提取相邻两道之间面波的相速度频散曲线;同时由于该方法最少只需要1个排列就可以获得拟二维横波速度结构,因此它显著减小了野外工作量.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都证实了这套方法可有效提高面波勘探的水平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分辨率 纯路径相速度频散曲线 面波层析成像方法 拟二维横波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层状模型中多模式瑞雷波和拉夫波相速度频散曲线的灵敏度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尹晓菲 胥鸿睿 +2 位作者 郝晓菡 孙石达 王芃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6-146,9,共12页
以瑞雷波和拉夫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高频面波方法,在地下水、环境及工程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对于水平层状模型,横波速度是影响多模式瑞雷波和拉夫波相速度频散曲线的最重要参数。文中利用雅可比矩阵探究多模式瑞雷波和拉夫波相速度对不同... 以瑞雷波和拉夫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高频面波方法,在地下水、环境及工程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对于水平层状模型,横波速度是影响多模式瑞雷波和拉夫波相速度频散曲线的最重要参数。文中利用雅可比矩阵探究多模式瑞雷波和拉夫波相速度对不同深度地层横波速度的灵敏度。研究表明:①不同模式的面波对相同地层横波速度的灵敏度不同;无论是瑞雷波还是拉夫波,低频面波比高频面波对较深层横波速度更灵敏;同时,整个高频段都是多模式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对表层横波速度改变的灵敏频段。②基于对速度递增模型和两种速度异常层(含低速夹层或高速夹层)模型进行的测试分析,认为多模式瑞雷波和拉夫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对低速层横波速度的灵敏度高,而对高速层及速度异常层(低速层或高速层)下伏地层横波速度的灵敏度低。③相同模式拉夫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对同一地层横波速度的高灵敏度频段范围比瑞雷波的更宽,瑞雷波和拉夫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对相同地层横波速度的灵敏度峰值存在差异,因此联合反演多模式瑞雷波和拉夫波相速度频散曲线有利于获得高精度的浅地表横波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雷波 拉夫波 多模式 相速度频散曲线 雅可比矩阵 灵敏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