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土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文雪 温艳茹 +4 位作者 刘宝 周统 高睿璐 刘艳辉 尧水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47-1460,共14页
【目的】研究东北黑土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养分、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为该区旱作农田耕作技术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于2019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进行田间试验,设置4个耕作措施处理:1)秋季清理玉米秸秆并旋耕整地玉米... 【目的】研究东北黑土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养分、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为该区旱作农田耕作技术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于2019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进行田间试验,设置4个耕作措施处理:1)秋季清理玉米秸秆并旋耕整地玉米连作(传统耕作);2)玉米饲草间作,饲草盛期刈割覆盖,秋天深翻还田(粮草间作);3)玉米单作,秸秆覆盖还田免耕(覆盖免耕);4)休耕3年后旋耕整地,次年播种玉米并传统方法整地(休耕再耕作)。3年后(2022年)于播种前取样,分析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和0—100 cm土层土壤容重。在玉米出苗前、苗期、抽雄期和成熟期,每20 cm为1层,分析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调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与传统耕作比,粮草间作、覆盖免耕和休耕再耕作3个耕作处理0—20 cm土壤容重显著降低,以休耕再耕作容重最低;苗前0—2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分别显著增加了6.36%、13.17%和23.09%,粮草间作与休耕再耕作20—1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显著低于传统耕作。粮草间作、覆盖免耕和休耕再耕作3个耕作处理玉米田间耗水量较传统耕作分别减少14.18%、9.26%和10.96%,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48.51%、26.22%和42.46%,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2.24%、11.52%和15.68%。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粮草间作、覆盖免耕和休耕再耕作对玉米穗行数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玉米行粒数,因此产量分别提高27.46%、14.54%和26.87%。【结论】保护性耕作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水分,减少玉米田间耗水量,显著提高玉米产量14%~28%和水分利用效率26%~49%。因此,在东北黑土区旱作农田推广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增产、节水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储水量 玉米耗水 水分利用效率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滨缓冲带植物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特征及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物去除效果 被引量:9
2
作者 尧水红 刘艳青 +2 位作者 王庆海 肖波 宋佃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5-370,共6页
对河滨缓冲带常见的3种水生植物根系形态特点、活力特征及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种水生植物根系形态和活力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根系活力表现为水生鸢尾>菖蒲>千... 对河滨缓冲带常见的3种水生植物根系形态特点、活力特征及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种水生植物根系形态和活力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根系活力表现为水生鸢尾>菖蒲>千屈菜,与根尖数呈显著相关。同时,3种水生植物具有显著的根际效益,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水生鸢尾>菖蒲>千屈菜,这与3种水生植物根系活力特征表现一致。3种水生植物河滨缓冲区对农业面源污染物TN、TP和CODCr的去除效果表现为水生鸢尾>菖蒲>千屈菜。说明不同水生植物根系结构导致根系活力不同,由此引起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对水生植物农业面源污染物去除效果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滨缓冲带 根系结构 根系活力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多样性 去除效果 农业面源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利用年限不同坡位的红壤水稻田化肥氮去向 被引量:1
3
作者 尧水红 张斌 +1 位作者 胡锋 程训强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2-588,共7页
采用15N微区示踪法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不同坡位的红壤水稻田N素的运移特征与去向。试验结果表明:红壤地区新、老水稻田成熟期肥料利用率为18.71%~29.10%;残留率在5.97%~18.73%之间;老稻田耕层的土壤N素残留高于新稻田,但新稻田剖面中1... 采用15N微区示踪法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不同坡位的红壤水稻田N素的运移特征与去向。试验结果表明:红壤地区新、老水稻田成熟期肥料利用率为18.71%~29.10%;残留率在5.97%~18.73%之间;老稻田耕层的土壤N素残留高于新稻田,但新稻田剖面中15~50cm土层15N残留量占总残留量的比率明显要高于老稻田;红壤水稻田肥料损失率高达52.24%~68.91%。此外,供试田块各生育期渗漏水中NH4+-N、NO3--N浓度均为:耕层>犁底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田 利用年限 坡位 15N微区示踪 氮素去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配施氮肥还田对水稻土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倩倩 尧水红 +4 位作者 张斌 岳龙凯 韩亚 张月玲 周璇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26,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秸秆还田时间及配施氮肥比例对水稻土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培育水稻土肥力和稳定稻田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2个秸秆还田时间(WS,冬季还田;SS,春季还田)和4个氮肥配施量(N0,秸秆还田,试验期内全程不添加矿质...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秸秆还田时间及配施氮肥比例对水稻土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培育水稻土肥力和稳定稻田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2个秸秆还田时间(WS,冬季还田;SS,春季还田)和4个氮肥配施量(N0,秸秆还田,试验期内全程不添加矿质氮;NB,常规施肥,还田时不添加矿质氮;N30B,秸秆还田时添加早稻基肥用量的30%矿质氮;N60B,秸秆还田时添加早稻基肥用量的60%矿质氮)。研究结果表明:1冬季秸秆翻耕还田能增加冬闲期6种与土壤碳周转相关酶(β-葡萄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β-木糖苷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冬闲期冬季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酶活性均高于春季还田,生育期内冬季秸秆翻耕还田措施对土壤β-葡糖苷酶和过氧化物酶有增加作用;2秸秆还田并配施氮肥措施显著地增加冬闲期和生育期β-纤维二糖苷酶的活性,但配施氮肥的3个比例间土壤酶活性并无显著差异;3除多酚氧化酶外,其他5种酶均与其有机碳投入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冬季秸秆还田及配施氮肥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与碳周转相关的土壤酶活性,对推广冬闲期秸秆翻耕还田及保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秸秆还田时间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稻田土壤团聚体内氧化铁分布特征及其与有机碳的关系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莹 尧水红 +1 位作者 李辉信 张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6-672,共7页
通过对长期施化肥及化肥与紫云英、稻草、猪粪配施处理下红壤稻田各粒级团聚体内氧化铁分布特征的研究,探讨不同施肥方式下各粒级团聚体内氧化铁形态与有机碳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化肥及化肥与紫云英、稻草、猪粪配施增加了土... 通过对长期施化肥及化肥与紫云英、稻草、猪粪配施处理下红壤稻田各粒级团聚体内氧化铁分布特征的研究,探讨不同施肥方式下各粒级团聚体内氧化铁形态与有机碳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化肥及化肥与紫云英、稻草、猪粪配施增加了土壤中无定形铁Feo含量(增幅达10.5%~58.5%),降低了土壤中游离铁Fed的含量(降幅为0.4%~13.8%),土壤中氧化铁的活度Fe。/Fed提高了19%~76%。各粒级团聚体内Feo含量表现为:250~53μm〉(〈53μm)〉2000~250μm,Fed含量表现为:250~53μm〉2000~250μm〉(〈53μm),Feo/Fed表现为:(〈53μm))250~53μm〉2000~250μm。全土和各粒级团聚体内Feo含量及其Feo/Fed与其相应的有机碳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r=0.953~0.779和r=0.991~0.823),而Fed含量与其相应的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r=-0.964~-0.651)。有机物料的投入能活化氧化铁,有机质投入量最大的化肥配施猪粪处理Feo含量及Feo/Fed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水稻土 无定形氧化铁 游离氧化铁 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禾本科牧草对官厅水库库滨荒地的培肥效应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肖波 武菊英 +1 位作者 王庆海 尧水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3-121,共9页
在官厅水库库滨选择典型荒滩荒坡地,种植苇状羊茅、老芒麦、无芒雀麦和草地雀麦4种禾本科牧草,对比研究其生长特征及种植后对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选4种牧草表现较为近似,其在荒滩荒地上均可正常生长,且平均每年可提供10... 在官厅水库库滨选择典型荒滩荒坡地,种植苇状羊茅、老芒麦、无芒雀麦和草地雀麦4种禾本科牧草,对比研究其生长特征及种植后对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选4种牧草表现较为近似,其在荒滩荒地上均可正常生长,且平均每年可提供10.99t/hm2的干饲料,同时显著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具有较好的培肥改土效应。4种牧草种植2年后,平均可使表层土壤粘粒含量显著增加14%,粉粒含量显著减少21%,大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112%,土壤容重显著降低15%,同时还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227%,全氮含量显著增加76%,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66%,41%和4%。综合认为,官厅水库库滨种植的4种禾本科牧草可在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显著改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兼具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荒地土壤的持续培育和科学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苇状羊茅 老芒麦 草地雀麦 无芒雀麦 荒滩荒地治理 废弃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腐解微生物的物种组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周璇 李玉明 +4 位作者 丛聪 王倩倩 江恒 岳龙凯 尧水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56-1066,共11页
本文采用饲料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abuli,P)、深红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ceorubidus,S)和黄绿木霉(Trichoderma aureoviride,T),组合构建了3种单菌剂(P、S和T)、3种两菌种复合菌剂(PT、PS和ST)及1种3菌种复合菌剂(PST),并... 本文采用饲料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abuli,P)、深红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ceorubidus,S)和黄绿木霉(Trichoderma aureoviride,T),组合构建了3种单菌剂(P、S和T)、3种两菌种复合菌剂(PT、PS和ST)及1种3菌种复合菌剂(PST),并将之添加到红壤中,监测各菌剂添加后土壤总磷脂脂肪酸(PLFAs)量、特征微生物PLFAs百分含量、土壤呼吸速率及总代谢熵的变化,旨在探明外源腐解微生物的物种组合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活性的影响,进而为优化有机物分解菌剂种群配置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添加单菌剂的P、S和T处理及添加两菌种复合菌剂的PT和PS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增加,增幅17.2%~121.6%(P<0.05)。添加外源腐解微生物后,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细菌百分含量基本稳定在79.6%~83.1%,真菌百分含量显著增加8.8%~50.6%;而放线菌百分含量除P和ST处理外,其他处理显著降低9.4%~69.8%。PLFAs数据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各外源菌剂处理与CK处理间的群落结构变异由小到大依次为:接种单菌剂的P、S和T处理,接种两菌种复合菌剂的PT、PS和ST处理,接种3菌种复合菌剂的PST处理。添加单菌剂的P、T处理以及添加两菌种复合菌剂的ST处理,在短期内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对数生长,使土壤呼吸速率的峰值分别提高48.7%、53.7%和78.7%;且外源腐解微生物组合的物种数量越多,土壤微生物进入潜伏期所需的时间越长。从外源腐解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长期影响来看,两菌种复合菌剂ST的添加使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提高28.9%,因此该处理的土壤碳矿化量增加11.1%;添加单菌剂的S处理使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显著降低32.4%,因此该处理的土壤碳矿化量仅降低7.3%;而添加两菌种复合菌剂的PS处理和3菌种复合菌剂的PST处理,在保持代谢活性不变的情况下,其土壤碳矿化量也降低5.8%~8.7%,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外源腐解微生物的添加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生长轨迹,且随外源腐解微生物组合的物种数量增多这一干扰程度越大,而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与外源腐解微生物组合的物种数量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外源腐解微生物 物种组合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群落结构 微生物代谢活性 土壤呼吸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鲜和冻干样品对河滨缓冲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刘艳青 尧水红 +1 位作者 王庆海 李辉信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69-673,共5页
用新鲜土样和冻干土两种不同样品处理方法提取磷脂脂肪酸(PLFAs),分析河滨缓冲带3种水生植物下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用冻干土测定的河滨缓冲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与用新鲜土样测定结果密切相关(r=0.972,p<0.0001),但... 用新鲜土样和冻干土两种不同样品处理方法提取磷脂脂肪酸(PLFAs),分析河滨缓冲带3种水生植物下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用冻干土测定的河滨缓冲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与用新鲜土样测定结果密切相关(r=0.972,p<0.0001),但3种水生植物下,用冻干土测得的PLFAs总量、种类及回收率都比新鲜土样大,且从变异系数来看,冻干土测得的PLFAs总量的变异系数小于新鲜土样,其数据精确度较高。因此,利用PLFAs法分析河滨缓冲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时采用冻干土测定更为适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滨缓冲带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磷脂脂肪酸 新鲜土样 冻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