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温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的伤害效应及其防御对策 被引量:12
1
作者 尤翠翠 贺一哲 +5 位作者 徐鹏 黄亚茹 王辉 何海兵 柯健 武立权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2,共13页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天气频发,高温热害已成为严重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问题之一。文章概述了高温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颖花育性、活性氧积累与膜损伤、光合作用、内源植物激素、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提出水稻高温热害的防御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天气频发,高温热害已成为严重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问题之一。文章概述了高温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颖花育性、活性氧积累与膜损伤、光合作用、内源植物激素、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提出水稻高温热害的防御对策,包括选育耐高温品种、合理调整播期、加强稻田水肥管理、合理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并对今后水稻高温热害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以期为开展水稻抗热栽培和耐高温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温胁迫 生长发育 伤害效应 播期 水肥管理 植物生长调节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间歇时间灌溉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吴汉 柯健 +3 位作者 何海兵 尤翠翠 时光宇 武立权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4,共8页
【目的】研究易推广、适宜江淮地区的水稻高产水分高效利用的节水灌溉模式,有利于当地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于2015年和2016年在固定式水泥测坑内设置不同间歇灌溉时间处理W1(穗分化前水层落干后3~5 d,穗分化后水层落干1~3 d... 【目的】研究易推广、适宜江淮地区的水稻高产水分高效利用的节水灌溉模式,有利于当地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于2015年和2016年在固定式水泥测坑内设置不同间歇灌溉时间处理W1(穗分化前水层落干后3~5 d,穗分化后水层落干1~3 d的补充灌溉)和W2(穗分化前水层落干后7~9 d,穗分化后水层落干3~5 d的补充灌溉),以常规淹灌(W0)为对照,研究间歇灌溉条件下补充灌溉的间歇时间及其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W0处理产量为8.01~9.40 t/hm2,W1、W2处理与W0处理无显著差异。与W0处理相比,W1、W2处理总需水量分别减少了3.64%~4.74%、5.63%~8.72%;W2处理的需水量低于W1、W0处理不同灌溉方式主要是通过影响穗分化期和灌浆结实期的需水量来影响总需水量,与W0处理相比,W1、W2处理穗分化期的需水量分别下降了0.66%~10.72%、4.54%~7.33%,灌浆结实期的需水量分别下降了4.67%~18.47%、20.76%~25.95%,且在2016年达到显著水平(P<0.05)。W1、W2处理较W0处理分别显著减少了7.50%~41.85%、31.00%~43.94%的灌水量,分别减少了1、1~2次灌水。2 a的灌水利用效率以W2处理下的最高(3.79~12.66 kg/m^3),分别较W0和W1处理提高了43.02%~98.74%、5.59%~22.26%;降水利用率也显著高于W0和W1处理。【结论】穗分化前水层落干后7~9 d,穗分化后水层落干3~5 d的补充灌溉方式能有效减少灌水量、灌排水次数,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率,稳定水稻产量,是较为适合江淮地区的稻田高产水分高效利用的间歇灌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灌溉 间歇时间 水稻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孕穗期干旱-高温交叉胁迫的生理适应机制 被引量:11
3
作者 尚蓉霞 余欣 +3 位作者 尤翠翠 何海兵 李娟 武立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9-46,54,共9页
【目的】关于干旱和高温对水稻生长影响的研究多限于单一逆境或复合,且水稻对干旱高温交叉逆境响应的机理尚未明确,植物逆境交叉适应性的普遍存在为这一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因此加强水稻干旱高温交叉逆境胁迫效应研究,探讨干旱高温交叉... 【目的】关于干旱和高温对水稻生长影响的研究多限于单一逆境或复合,且水稻对干旱高温交叉逆境响应的机理尚未明确,植物逆境交叉适应性的普遍存在为这一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因此加强水稻干旱高温交叉逆境胁迫效应研究,探讨干旱高温交叉逆境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机制,为水稻耐热抗旱的种质资源选育与抗逆栽培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水稻‘N22’为供试品种,设置水稻孕穗期正常生长(CK)、单一高温胁迫(H)、单一干旱胁迫(D)以及干旱-高温交叉胁迫(DH)的水培盆栽试验,研究孕穗期水稻对干旱-高温交叉胁迫的适应生理机制.【结果】H、D及DH处理下,孕穗期水稻剑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CK;其中DH处理下各含量积累最多,且显著高于H.H、D和DH处理下,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均高于CK;其中DH处理下,各酶活性增加的最多,且显著高于H.不同胁迫处理下,促进型激素ZR、GA和IAA含量均显著低于CK,但DH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下降幅度减少;而抑制型激素ABA和SA,相比CK都显著积累,且DH处理积累最多.H和D处理和CK相比下,水稻花药开裂很少;且DH处理,花药开裂程度比H处理的大.H、D、和DH处理下,水稻穗粒数和结实率均显著低于CK,而DH处理减少的最少,分别为8.5%和4.1%,且DH处理显著高于H处理.【结论】在水稻孕穗期干旱锻炼可提高孕穗期水稻抗高温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旱-高温交叉胁迫 渗透调节物质 抗氧化酶 内源激素 产量 花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叶片反射光谱和叶绿素荧光估测水稻叶片含水量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雪楠 王乐乐 +8 位作者 钮铭轩 詹妮 任浩杰 徐浩聪 杨昆 武立权 柯健 尤翠翠 何海兵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65-1277,共13页
水稻冠层叶片含水量(leaf water content,LWC)快速无损监测对指导稻田精准灌溉和提高水稻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试验设置3个不同水分处理(传统淹灌、轻度干湿交替-15 kPa、重度干湿交替-30 kPa),于水分敏感期(抽穗灌浆期)动态监测... 水稻冠层叶片含水量(leaf water content,LWC)快速无损监测对指导稻田精准灌溉和提高水稻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试验设置3个不同水分处理(传统淹灌、轻度干湿交替-15 kPa、重度干湿交替-30 kPa),于水分敏感期(抽穗灌浆期)动态监测顶1叶(L_(1))、顶2叶(L_(2))和顶3叶(L_(3))的光谱数据和叶绿素荧光参数,通过全光谱波段筛选出水分敏感波段,建立新型植被指数,结合叶绿素荧光参数,以期建立基于叶位组合的水稻冠层LWC精准监测模型。结果表明:水稻叶片水分敏感波段在近红外波段(1000~1400 nm),所构建新型植被指数NDSII_((1114,1387))较传统植被指数能更好地监测LWC;通过筛选与LWC有高相关性的荧光参数,基于实际光量子产量Y(Ⅱ)和植被指数NDSII_((1114,1387))的耦合监测模型较单一植被指数NDSII_((1114,1387))模型精度提高71.807%~83.976%。与单叶相比,L_(2)和L_(3)叶位组合的Y(Ⅱ)和植被指数NDSII_((1114,1387))耦合模型对水稻冠层LWC监测精度相较L_(2)、L_(3)分别显著(P<0.05)提高11.641%和23.029%。由此表明,基于叶位组合的叶片反射光谱与叶绿素荧光耦合可有效监测水稻冠层LWC,为光学仪器监测水稻LWC提供理论基础,并对未来利用反射光谱与荧光参数进行作物光合作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含水量 水稻 植被指数 叶绿素荧光参数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