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功能及控制潜力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尚素琴 刘平 +1 位作者 陈耀年 张新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8-121,159,共5页
为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捕食功能反应和对其种群的潜在控制能力,在实验室相对湿度85%±5%、光照L∥D=16h∥8h、5个温度梯度16、20、24、28℃和32℃下进行捕食功能反应和个体间干扰反... 为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捕食功能反应和对其种群的潜在控制能力,在实验室相对湿度85%±5%、光照L∥D=16h∥8h、5个温度梯度16、20、24、28℃和32℃下进行捕食功能反应和个体间干扰反应试验,并在25℃下研究了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种群控制能力。结果表明:在16~28℃温度范围内,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随着温度升高,攻击系数、捕食能力、最大日均捕食量均升高,而处理时间缩短;28℃时捕食量达到最高,处理时间最短,当温度高于32℃时捕食量开始下降。二斑叶螨密度固定时,巴氏新小绥螨的平均捕食量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说明巴氏新小绥螨存在明显的相互干扰作用。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种群的控制能力,随着益害比的增加,二斑叶螨种群数量显著下降,益害比在一定比值内时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种群表现出明显的控制能力。其中当益害比为5∶30时二斑叶螨种群数量在第6天就能得到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二斑叶螨 捕食功能 干扰作用 控制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捕食功能 被引量:9
2
作者 尚素琴 刘平 张新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1-144,共4页
为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Hughes)]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初孵若虫的捕食效应,在相对湿度RH 85%±5%,5个温度梯度16、20、24、28、32℃,光照L∥D=16h∥8h条件下选取西花蓟马的初孵若... 为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Hughes)]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初孵若虫的捕食效应,在相对湿度RH 85%±5%,5个温度梯度16、20、24、28、32℃,光照L∥D=16h∥8h条件下选取西花蓟马的初孵若虫进行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在16~28℃温度范围内,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攻击系数、捕食能力、最大日捕食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处理时间则缩短,28℃时日捕食量最高达14.471 8头,处理时间最短为0.069 1d。温度达到32℃时,捕食量下降。当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种群密度一定时,巴氏新小绥螨的平均捕食量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猎物密度固定时巴氏新小绥螨存在明显的相互干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西花蓟马 捕食功能 干扰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椭圆食粉螨发育历期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杨洁 尚素琴 张新虎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6-88,93,共4页
在15、20、25、30℃4种温度梯度下,以麸皮为饲料,研究了温度对椭圆食粉螨发育历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椭圆食粉螨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5℃时为39.68d,30℃时为13.67d.同时拟合了该螨各发育阶段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模型,并采用... 在15、20、25、30℃4种温度梯度下,以麸皮为饲料,研究了温度对椭圆食粉螨发育历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椭圆食粉螨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5℃时为39.68d,30℃时为13.67d.同时拟合了该螨各发育阶段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的模型,并采用直接最优法计算了该螨各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圆食粉螨 温度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发育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种常用杀螨剂对巴氏新小绥螨和二斑叶螨的毒力及毒力选择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平 尚素琴 张新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1-184,202,共5页
为使化学防治和保护利用捕食螨的生物防治措施相协调,实现以螨治螨,采用叶片残毒法分别测定了甘肃省保护地常用的9种杀螨剂对巴氏新小绥螨和二斑叶螨的LC50,计算出各药剂的益害生物毒性选择指数(TSR)。供试药剂的毒性选择指数大小依次为... 为使化学防治和保护利用捕食螨的生物防治措施相协调,实现以螨治螨,采用叶片残毒法分别测定了甘肃省保护地常用的9种杀螨剂对巴氏新小绥螨和二斑叶螨的LC50,计算出各药剂的益害生物毒性选择指数(TSR)。供试药剂的毒性选择指数大小依次为:毒死蜱>螺螨酯>哒螨灵>炔螨特>唑螨酯>阿维菌素>三唑锡>甲氰菊酯>噻螨酮。其中,毒死蜱和螺螨酯的毒性选择指数分别为10.864 1和9.361 3,对巴氏新小绥螨和二斑叶螨均有较高的正向选择性,毒死蜱和螺螨酯可优先用于生产中害虫(螨)的防治,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捕食螨,实现对害虫(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相互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螨剂 巴氏新小绥螨 二斑叶螨 毒性选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田反枝苋对除草剂多抗性及靶标抗性机理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杜龙 李宁 +3 位作者 尚素琴 李丹 李晓 曲明静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38,共7页
黑龙江省大豆田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对ALS、PPO抑制剂类除草剂产生了严重抗性,为明确化学防除失败的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机理,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反枝苋抗性及敏感种群对除草剂的敏感性,克隆了抗性和... 黑龙江省大豆田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对ALS、PPO抑制剂类除草剂产生了严重抗性,为明确化学防除失败的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机理,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反枝苋抗性及敏感种群对除草剂的敏感性,克隆了抗性和敏感种群的ALS、PPO基因(质体型PPX1及线粒体型PPX2),查找突变位点,将突变基因转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验证其功能,明确抗性机理。结果显示:反枝苋抗性种群对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抗性倍数分别为55.29倍和17.51倍,抗性植株ALS存在Ala205Val或Ser653Asn突变,PPX2存在Arg128Gly突变。将抗性种群的PPX2转入拟南芥,可导致拟南芥对氟磺胺草醚产生高水平抗性(10.3倍)。综上,东北大豆田反枝苋对咪唑乙烟酸、氟磺胺草醚产生了高水平多抗性,ALS、PPO基因突变是导致此类抗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枝苋 氟磺胺草醚 咪唑乙烟酸 多抗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生卡螨种群参数对温度的响应
6
作者 李伟 王涵 +5 位作者 王常清 潘玉鑫 侯建荣 康文娟 尚素琴 师尚礼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1-189,共9页
苜蓿田间地下害虫的发生已成为制约苜蓿品质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甘肃酒泉苜蓿基地新发现一种严重危害苜蓿根部造成苜蓿生长受阻、产量和品质下降的害螨-苜蓿生卡螨,前期结合形态和分子标记对其进行了鉴定和描述,但对其生物学习性了... 苜蓿田间地下害虫的发生已成为制约苜蓿品质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甘肃酒泉苜蓿基地新发现一种严重危害苜蓿根部造成苜蓿生长受阻、产量和品质下降的害螨-苜蓿生卡螨,前期结合形态和分子标记对其进行了鉴定和描述,但对其生物学习性了解甚少。为明确其生物学习性,室内以干酵母为饲料,将其置于相对湿度(90±5)%,无光照的人工培养箱中,测定了其在15、20、25、30和35℃这5种温度梯度下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力情况。结果表明,35℃时,卵无法孵化,15℃时只有少数个体能存活到幼螨阶段,而在20~30℃,苜蓿生卡螨能完成完整的生活周期。其中,20、25和30℃时,雌螨未成熟阶段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9.42、16.98和9.91 d,雄螨未成熟阶段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8.50、16.31和10.16 d;随温度的升高,雌螨和雄螨的寿命逐渐缩短,且在20和25℃下差异显著(P<0.05);各虫态发育历期缩短,同一温度下雌螨的寿命显著长于雄螨(P<0.05)。苜蓿生卡螨平均总产卵量和日产卵量在25℃时最高,与20和30℃差异显著(P<0.05)。净繁殖率(R_(0))在25℃时最高,为233.3。平均世代时间(T)在20℃时最长,为26.24 d,在30℃时最短,为14.07 d,内禀增长率(r_(m))则在30℃最大,为0.329。这为室内培育苜蓿生卡螨种群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为苜蓿害螨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螨科 生卡螨属 苜蓿生卡螨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维菌素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解毒酶系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汝阳 陈耀年 +1 位作者 尚素琴 张新虎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7-91,96,共6页
【目的】为明确阿维菌素(avermectin)亚致死剂量在不同时间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体内解毒酶系的影响.【方法】采用喷雾法,测定了阿维菌素对敏感品系二斑叶螨雌成螨的亚致死剂量LC10和LC20,并分析了经两种剂量处理后不同时间... 【目的】为明确阿维菌素(avermectin)亚致死剂量在不同时间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体内解毒酶系的影响.【方法】采用喷雾法,测定了阿维菌素对敏感品系二斑叶螨雌成螨的亚致死剂量LC10和LC20,并分析了经两种剂量处理后不同时间,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多功能氧化酶(MFOs)和羧酸酯酶(CarEs)的比活力及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率Vmax的变化.【结果】GSTs在LC20处理后6、12、24h和LC10处理后12、24h比活力显著升高;MFOs在LC20处理后12、24h和LC10处理后12h比活力显著升高;CarEs只在LC20处理后12h比活力显著升高;各酶比活力均在处理后12h时达到最大;GSTs和MFOs在处理后24h的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率Vmax均显著高于对照,CarEs的Km值和Vmax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结论】施药12h后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解毒代谢作用最强,GSTs和MFOs在对阿维菌素的代谢中起主要作用,而CarEs对阿维菌素的代谢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斑叶螨 阿维菌素 亚致死剂量 解毒酶系 时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地白刺粗角叶甲非典型气味受体基因克隆及组织表达谱
8
作者 席驳鑫 崔晓宁 +5 位作者 尚素琴 胡桂馨 王彦 李昌宁 彭斌 史薛强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4-215,共12页
白刺粗角叶甲是我国西北荒漠草原危害防风固沙先锋植物白刺的重要害虫之一,开发和利用基于性信息素或寄主挥发物介导的昆虫化学通讯手段是防治该害虫的新途径。本研究以白刺粗角叶甲为对象,通过分子克隆技术获得白刺粗角叶甲成虫触角的... 白刺粗角叶甲是我国西北荒漠草原危害防风固沙先锋植物白刺的重要害虫之一,开发和利用基于性信息素或寄主挥发物介导的昆虫化学通讯手段是防治该害虫的新途径。本研究以白刺粗角叶甲为对象,通过分子克隆技术获得白刺粗角叶甲成虫触角的非典型气味受体(atypical odorant receptor co-receptor,Orco)基因序列;利用同源建模方法预测蛋白三级结构,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借助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DrybOrco基因在叶甲成虫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结果显示:克隆获得的白刺粗角叶甲非典型气味受体基因DrybOrco的cDNA全长为1918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1440 bp,编码479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53.94 kD,含有7个跨膜结构域,为疏水性膜蛋白。系统发育表明,Orco基因在6目68种昆虫间保守性较高(相似度大于68%),聚类分为3个分支,相同目的昆虫聚集到同一支。白刺粗角叶甲与其他鞘翅目昆虫聚为一支,其中与玉米根萤叶甲的Orco基因亲缘关系最近,核酸相似度高达92.28%。荧光定量表明,白刺粗角叶甲DrybOrco基因在成虫触角中特异性表达,且雄虫显著高于雌虫,表达量比值为2.27;此外,该基因在雄虫足和雌虫翅中少量表达,其他组织中几乎不表达。本研究明确了白刺粗角叶甲非典型气味受体基因DrybOrco的序列特征、蛋白结构和组织表达情况,这为阐明DrybOrco在该害虫化学通讯过程中的生理功能,以及探究白刺粗角叶甲寄主专化的嗅觉分子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粗角叶甲 嗅觉 非典型气味受体 克隆 组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三星瓢虫和龟纹瓢虫对萝卜蚜的捕食反应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书文 尚素琴 张新虎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7-100,共4页
对十三星瓢虫Hippodamia tredecimpunctata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的雌雄成虫对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的捕食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干扰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种瓢虫的雌、雄成虫对萝卜蚜的捕食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 对十三星瓢虫Hippodamia tredecimpunctata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的雌雄成虫对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的捕食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干扰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种瓢虫的雌、雄成虫对萝卜蚜的捕食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十三星瓢虫雌、雄虫理论方程分别为:Na=1.090 8 N/(1+0.005 2 N),Na=1.124 9 N/(1+0.006 0 N),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96.078 4、181.818 2;龟纹瓢虫雌、雄虫理论方程分别为:Na=1.126 4 N/(1+0.006 7 N),Na=1.176 6 N/(1+0.008 7 N),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66.666 7、136.986 3.2种瓢虫的捕食能力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相互之间存在干扰,符合Hassell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三星瓢虫 龟纹瓢虫 萝卜蚜 捕食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农药对巴氏新小绥螨和截形叶螨的毒力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蒲倩云 尚素琴 张新虎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明确阿维菌素和吡虫啉对捕食性天敌巴氏新小绥螨和害螨截形叶螨的毒力,评价两种农药的安全性.【方法】采用药膜法测定了两种农药对巴氏新小绥螨和截形叶螨的LC50值,并计算了两种农药的益害生物毒性选择指数(TSR).【结果】两种... 【目的】明确阿维菌素和吡虫啉对捕食性天敌巴氏新小绥螨和害螨截形叶螨的毒力,评价两种农药的安全性.【方法】采用药膜法测定了两种农药对巴氏新小绥螨和截形叶螨的LC50值,并计算了两种农药的益害生物毒性选择指数(TSR).【结果】两种农药对巴氏新小绥螨的LC50分别为0.104 1mg/L和1.223 3mg/L;对截形叶螨的LC50分别为0.081 4mg/L和6.356 7mg/L;益害生物毒性选择指数分别为1.278 9和0.192 4,即阿维菌素>吡虫啉.其中,阿维菌素对巴氏新小绥螨和截形叶螨的TSR>1,具有正向选择性,吡虫啉的TSR<1,具有负向选择性.【结论】建议生产中优先考虑阿维菌素进行害虫螨防治,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益螨,实现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协调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截形叶螨 LC50 毒性选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氧香螨酯亚致死浓度对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s解毒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磊 高娟桃 +2 位作者 白映禄 尚素琴 陈斌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7-122,共6页
【目的】明确甲氧香螨酯Scopoletin亚致死浓度对截形叶螨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甲氧香螨酯对截形叶螨的亚致死浓度LC_(10)和LC_(30),并分析了用此两种浓度分别处理截形叶螨后2~72 h内共9个不同时间点的谷胱甘... 【目的】明确甲氧香螨酯Scopoletin亚致死浓度对截形叶螨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甲氧香螨酯对截形叶螨的亚致死浓度LC_(10)和LC_(30),并分析了用此两种浓度分别处理截形叶螨后2~72 h内共9个不同时间点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s)的活性变化.【结果】LC_(30)浓度的甲氧香螨酯处理截形叶螨后,GSTs酶活性在2~72 h内显著高于对照,除48 h外显著高于LC_(10)处理;LC_(10)浓度的甲氧香螨酯处理截形叶螨后,GSTs酶活性在24~60 h内显著高于对照,其他时间点与对照差异不明显;LC_(30)浓度的甲氧香螨酯处理截形叶螨后,CarEs酶活性2~72 h内显著高于对照,在24~48 h内显著高于LC_(10)处理,其他时间点差异不显著;LC_(10)浓度的甲氧香螨酯处理截形叶螨后,CarEs酶活性在2~72 h内显著高于对照;LC_(30)浓度的甲氧香螨酯处理截形叶螨后,MFOs酶活性在2、36~48和72 h显著高于对照,在6、24 h显著低于对照,4、12、60 h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在2、6、24 h显著低于LC_(10)处理,其他时间点与LC_(10)处理无明显差异;LC_(10)浓度的甲氧香螨酯处理截形叶螨后,MFOs酶活性在2、24、48、72 h显著高于对照,6 h显著低于对照,其他时间点与对照无明显差异.【结论】GSTs、CarEs可能参与了甲氧香螨酯的代谢,MFOs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氧香螨酯 亚致死浓度 截形叶螨 解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嫁接对果树经济林健康发展的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尚素琴 《广东蚕业》 2020年第7期19-20,共2页
经济林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显著作用。果林可以保留水和土壤,节约用水,防止风沙,改善小气候,嫁接对于提高果树的抗性、稳定性和产量非常重要。文章分析了果树嫁接经济林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果树嫁接 水土保持 水源保护 防风固沙 经济林 重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DNA ITS1序列的甘肃省叶螨属Tetranychus和全爪螨属Panonychus种群的系统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白映禄 薛玉丽 +1 位作者 常芸 尚素琴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8-134,共7页
【目的】明确甘肃省叶螨属和全爪螨属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对采自甘肃省的不同地理种群及不同寄主的共27个叶螨种群的rDNA ITS1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利用MEGA 6.0软件分析叶螨不同种群的序列差异情况,采用NJ法构建... 【目的】明确甘肃省叶螨属和全爪螨属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对采自甘肃省的不同地理种群及不同寄主的共27个叶螨种群的rDNA ITS1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利用MEGA 6.0软件分析叶螨不同种群的序列差异情况,采用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系统关系分析.【结果】共获得27条叶螨rDNA ITS1序列,长度范围在596~688 bp,A、T、C、G平均含量分别为32.5%、31.0%、18.6%,17.9%,A+T含量(63.5%)高于G+C(36.5%)含量,有明显的A/T偏好性.核苷酸多样性为0.128.共检测出9个单倍型.形态学鉴定的截形叶螨(T.truncatus)、二斑叶螨(T.urticae)、山楂叶螨(T.viennensis)、柑橘全爪螨(Pa.citri)4个种在系统发育树中各自成一个单系,朱砂叶螨(T.cinnabarinus)与二斑叶螨(T.urticae)聚合在一起,支持这两者为同一个种的观点.但神泽氏叶螨(T.kanzawai)的系统发生关系还存在争议.【结论】基于rDNA ITS1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明确支持5种形态学上鉴定的种的地位,rDNA ITS1对于叶螨种类分子水平的鉴定是一种有效的DNA分子标记,对于未能完全支持的种类需要进一步选取多重分子标记确立其系统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螨亚目 叶螨属 RDNA ITS1 系统发育关系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黄粉蝶亚科昆虫记述及地理区系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田赋斌 周惠丽 尚素琴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3-91,共9页
【目的】明确甘肃省黄粉蝶亚科种类及其区系分布特点.【方法】采用传统分类和世界地理区划分析方法.【结果】共鉴定黄粉蝶亚科3属11种,首次提供了11种成虫外部形态和雄性外生殖器解剖图及6种雌性外生殖器结构图.黄粉蝶亚科昆虫在甘肃5... 【目的】明确甘肃省黄粉蝶亚科种类及其区系分布特点.【方法】采用传统分类和世界地理区划分析方法.【结果】共鉴定黄粉蝶亚科3属11种,首次提供了11种成虫外部形态和雄性外生殖器解剖图及6种雌性外生殖器结构图.黄粉蝶亚科昆虫在甘肃5亚省区划中都有分布.其中,Ⅳ分布有10种,占90.9%,是优势分布地;其次是Ⅰ和Ⅴ各分布6种,占54.5%;Ⅱ有4种,占36.4%;Ⅲ种类最少,只分布3种,占27.3%.从世界地理区划来看,11种黄粉蝶亚科昆虫中古北种有7种,占总数的63.6%,为优势种群.东洋种1种,占9.1%,广布种3种,占27.3%.【结论】甘肃省粉蝶亚科昆虫以古北种为主,东洋种和广布种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黄粉蝶科 分类 区系分布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