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中国农业文明语境中的鹰及其伦理象征
1
作者 尚永琪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0-202,256,共14页
古代中国对于鹰隼的知识,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以鹰猎为主的草原游牧系统和以物候(时令)为主的农业生产系统。在农业传统知识体系中,鹰并不具有像草原鹰猎那样的实用意义,但是它特征非常鲜明的年周期律,不但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时... 古代中国对于鹰隼的知识,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以鹰猎为主的草原游牧系统和以物候(时令)为主的农业生产系统。在农业传统知识体系中,鹰并不具有像草原鹰猎那样的实用意义,但是它特征非常鲜明的年周期律,不但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时令节气的“物候”标志,而且其处于众鸟食物链顶端的“鸷鸟”特征,也为农业社会政治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天道依据,在古代社会的“精神秩序”向“现实秩序”的渗透与规范中扮演了重要的中介角色,是王权规诫惩罚秩序正当性来源的经典动物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令 时令之鹰 物候 政治伦理 天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鸠摩罗什译经时期的长安僧团 被引量:7
2
作者 尚永琪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5-223,共9页
十六国北朝是佛教传播及其中国化的重要历史阶段。由于诸少数民族统治北方及其造成的民族融合的背景,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佛教与诸少数民族政权及北方社会的深入结合,呈现出与东晋南朝的诸多差异。诸如佛教与北朝... 十六国北朝是佛教传播及其中国化的重要历史阶段。由于诸少数民族统治北方及其造成的民族融合的背景,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佛教与诸少数民族政权及北方社会的深入结合,呈现出与东晋南朝的诸多差异。诸如佛教与北朝统治集团的密切关系及其强烈的政治特征,僧团势力的发展及其北朝诸政权利用严密的僧官制度予以控制,北朝佛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及其对民间结社、乡里社会组织的深入影响等,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征。以往的思想史研究路径,遮蔽了北朝佛教传播过程中的这些特点,致使人们忽视了从社会史角度观察相关历史与文化。近年来,中外学者日益重视从佛教传播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论述相关问题。有鉴于此,本刊特约扬州大学王永平、吉林省社科院尚永琪、吉林大学邵正坤就此著文。王永平《北魏孝文帝崇佛之表现及其对佛教义学之倡导》一文,论述了北魏孝文帝在平城和洛阳大力兴造佛寺、广泛招揽高僧、全面制定僧制,推动了北方佛教长期持续和有序的传播,使平城和洛阳成为当时佛教繁盛的中心地。孝文帝特别喜好佛教义学,招揽了诸多义学高僧,给予优厚待遇,助其讲论,奠定了北魏佛教义学发展的基础,推动了南北学术文化的融合。尚永琪《鸠摩罗什译经时期的长安僧团》详细考察了自前秦以来长安僧团的发展状况,特别对后秦时期以鸠摩罗什为中心的僧团组织及其与后秦政权的关系、僧官制度的建立、僧团的"学问化"及其译经活动、僧团内中土僧人与天竺僧人、天竺僧人与西域僧人及不同僧团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论述。邵正坤《造像记所见北朝民众的佛教信仰与拟血缘群体》根据大量的北朝时期的造像记,揭示当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信仰群体从事造像、建塔、立寺、写经等佛事活动或者社会福利事业,以为这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信仰基础上的互益、自助团体,这种拟血缘团体既受佛教有关教理、教义的影响,也与该历史阶段的社会环境有关,并得益于佛教在北方的广泛流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鸠摩罗什 长安 译经 僧官制度 国家规范 僧人 寺院 道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舍利崇拜的地理困境与感应舍利之起源——对佛教偶像崇拜历史分流之认识 被引量:5
3
作者 尚永琪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7-83,165,共7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空间内,对"佛舍利"崇拜的意义是具有差异性的。"舍利供养"在由印度大陆经过中亚传播到中国的历程中,经历了"纪念性供养"、"塔供养"和"感应舍利供养"三个具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空间内,对"佛舍利"崇拜的意义是具有差异性的。"舍利供养"在由印度大陆经过中亚传播到中国的历程中,经历了"纪念性供养"、"塔供养"和"感应舍利供养"三个具有不同内涵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随着佛教传播的地理范围的扩大,释迦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灵骨"的不断被分,一直到了"分无可分"的地步,于是脱离了"八王分舍利"、"阿育王再分舍利"的"灵骨"分流轨道,衍生出通过感应或祈请的方式得到舍利的方法。至此,"舍利崇拜"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由"纪念"、"怀念"、"崇拜"发展成"证明"佛教或佛法合理性的一种工具性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舍利 舍利供养 灵骨 感应舍利 阿育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鸠摩罗什对般若学及东亚文化的贡献 被引量:6
4
作者 尚永琪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43,共6页
鸠摩罗什长安译经,对中国佛学的兴盛以及隋唐佛教诸宗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印度佛学思想体系,影响波及以后的整个中国思想界,而且也深深地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及东亚文化的各个领域之中。
关键词 鸠摩罗什 般若学 东亚文化 中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整合与制度构建:唐代文明产生的背景 被引量:1
5
作者 尚永琪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2-76,共5页
魏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局面,对自先秦以来就形成的中国传统的社会伦理观念、传统典籍解释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佛教等新思想的输入和传播,也对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使中华文明进行了一次大的整合,从而在人才... 魏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局面,对自先秦以来就形成的中国传统的社会伦理观念、传统典籍解释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佛教等新思想的输入和传播,也对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使中华文明进行了一次大的整合,从而在人才、制度、社会思维等方面为唐王朝开创辉煌提供了不可急就的发展基础。所以,唐代的辉煌一方面是由于唐政府政策的得力与适宜,更重要的是,唐政府正好赶上了中华文明自身整合结束后的一个强有力的活跃期,从而历史地成就了其绚丽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整合 五胡乱华 制度精神 典藉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结构中的利己动机与道德表现
6
作者 尚永琪 《学术界》 2001年第5期203-208,共6页
关键词 制度结构 利己动机 道德表现 等级制度 天命观 忠孝观 封建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