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5)Co_(0.2)Mn_(0.3)O_2和LiNi_(0.5)Co_(0.2)Mn_(0.3)O_2/LiFePO_4容量衰减原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胡燚 何湘柱 +2 位作者 邓忠德 孔令涌 尚伟丽 《电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5-683,共9页
采用湿法球磨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混合正极材料LiNi_(0.5)Co_(0.2)Mn_(0.3)O_2/LiFePO_4(NMC532/LFP).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充放电测试和电化学阻抗谱测试(EIS)等方法研究对比了LiNi_(0.5)Co_(0.2)Mn_(0.3)O_2(NMC5... 采用湿法球磨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混合正极材料LiNi_(0.5)Co_(0.2)Mn_(0.3)O_2/LiFePO_4(NMC532/LFP).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充放电测试和电化学阻抗谱测试(EIS)等方法研究对比了LiNi_(0.5)Co_(0.2)Mn_(0.3)O_2(NMC532)和LiNi_(0.5)Co_(0.2)Mn_(0.3)O_2/LiFePO_4(NMC532/LFP)的容量衰减机理.结果表明,循环50次和60 o C高温存储后,NMC532/LFP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7.80%、86.48%,其循环和高温存储性能较好.循环和高温存储后NMC532和NMC532/LFP的电荷传递阻抗Rct明显增大,但NMC532/LFP的Rct较小.NMC532和NMC532/LFP的I(003)/I(104)值都有所减小,但NMC532/LFP的I(003)/I(104)值比NMC532的大,即NMC532/LFP材料的阳离子混排现象有所改善.循环后NMC532、NMC532/LFP颗粒没有出现明显的表面开裂和链接断裂现象,但NMC532颗粒有部分发生粉化.高温储存后NMC532颗粒表面出现裂纹,且颗粒之间的链接断裂,NMC532/LFP颗粒表面出现轻微粉化.材料结构规整度下降,阳离子混排程度加剧,电荷传递阻抗增大是NMC532和NMC532/LFP容量衰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球磨法 锂离子电池 混合正极材料 LiNi0.5Co0.2Mn0.3O2/LiFePO4 容量衰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终端的能效监测设备性能测试技术
2
作者 李涛永 张顺丽 +1 位作者 张元星 尚伟丽 《电信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162-168,共7页
针对电力能效监测系统对终端产品的监测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终端的能效监测设备性能测试技术。该技术采用虚拟的信息集中与交互终端和监测终端软件代替传统的终端产品,通过对终端产品的功能测试和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实现对整个系统... 针对电力能效监测系统对终端产品的监测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终端的能效监测设备性能测试技术。该技术采用虚拟的信息集中与交互终端和监测终端软件代替传统的终端产品,通过对终端产品的功能测试和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性能测试技术研究。该系统及测试技术已经过实际终端产品的测试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虚拟终端的能效监测设备性能测试技术具有测试方法简单、高速度、高精度和性能良好等优点,能够达到检测能效监测系统的预期目标,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终端 能效监测 通信协议 性能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导电碳基涂层铝箔制备及对高能量磷酸铁锂电池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钟泽钦 孔令涌 +3 位作者 黄少真 尚伟丽 张瑞芳 陈玲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9-192,共4页
动力电池用超导电碳基涂层铝箔首先被制备出来,并以此为基础制备出电性能优异、能量密度达到138Wh/kg的高能量磷酸铁锂18650电池。研究表明,碳基涂层铝箔在磷酸铁锂和铝箔集流体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电子导电层区域,使得充放电过程中电子... 动力电池用超导电碳基涂层铝箔首先被制备出来,并以此为基础制备出电性能优异、能量密度达到138Wh/kg的高能量磷酸铁锂18650电池。研究表明,碳基涂层铝箔在磷酸铁锂和铝箔集流体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电子导电层区域,使得充放电过程中电子转移更为便利,改善了放电平台,倍率性能和低温性均得到明显提升。碳基涂层良好的热导性可及时带出热量,提高了电池的循环寿命。涂层铝箔相对普通铝箔,电阻从9.4mΩ降至8.5mΩ,0.2C发挥克容量提升0.9mAh/g,1C/1C充放循环2000周后,循环性能提升从82.2%提升至8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 碳基涂层铝箔 高能量密度 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测定多壁碳纳米管中无定形碳含量方法的研究
4
作者 孔令涌 黄蓉 +5 位作者 杨新安 何艳艳 王允实 吉学文 刘军 尚伟丽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6-140,共5页
目前,碳纳米管(CNTs)中无定形碳含量的测定方法很多,但由于测试样品方法不完善和样品预处理的方式不同,导致测量结果有较大差别,实验的可重现性也不好。本文对一种新的测定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中无定形碳含量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该方法... 目前,碳纳米管(CNTs)中无定形碳含量的测定方法很多,但由于测试样品方法不完善和样品预处理的方式不同,导致测量结果有较大差别,实验的可重现性也不好。本文对一种新的测定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中无定形碳含量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基于不同形态碳与CO2反应活性的差异,利用CO2柔性氧化法氧化CNTs,采用热重法(TG)测定CNTs中无定形碳含量。并且,结合拍摄CNTs高分辨电子显微(HRTEM)像,证实通过该方法可使粗品中CNTs相和无定形碳相得以区分,达到了对CNTs中无定形碳进行定量分析的目的。本文也讨论了TG测试过程中的各个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MWCNTs) 无定形碳 二氧化碳氧化法 热重(T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