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偶联表面活性剂与传统表面活性剂混合溶液的双水相 被引量:9
1
作者 尚亚卓 陈启斌 +2 位作者 韦园红 刘洪来 胡英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6-209,213,共5页
研究了偶联表面活性剂(Geminis,12-3-12,2Br)和传统表面活性剂(SDS)混合体系双水相的性质。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很低的总浓度下(0.03mol/L)能够形成双水相。双水相的区域非常狭窄,且分相溶液中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比值随着表面活性剂... 研究了偶联表面活性剂(Geminis,12-3-12,2Br)和传统表面活性剂(SDS)混合体系双水相的性质。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很低的总浓度下(0.03mol/L)能够形成双水相。双水相的区域非常狭窄,且分相溶液中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比值随着表面活性剂总浓度的变化而线性改变。双水相的表观现象也因表面活性剂总浓度的不同而异。采用冷冻蚀刻技术、负染色技术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得到的结果表明,双水相中两相的微观结构明显不同,胶团和囊泡可以共存。偏光显微照片显示该系统有独特的液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联正离子表面活性剂 负离子表面活性剂 双水相 液晶 微观结构 混合溶液 表观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联表面活性剂和传统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的性质 被引量:6
2
作者 尚亚卓 张倩 +1 位作者 刘洪来 胡英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9-424,共6页
研究了偶联正离子表面活性剂12-3-12,2Br-和传统负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复配体系的液相性质,考察了两表面活性剂的混合比对复配体系的表观现象、流变性、电导性等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同传统的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 研究了偶联正离子表面活性剂12-3-12,2Br-和传统负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复配体系的液相性质,考察了两表面活性剂的混合比对复配体系的表观现象、流变性、电导性等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同传统的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相似,在一定的混合比范围内出现了液晶区和双水相区。偶联表面活性剂的特殊结构及其与传统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决定了此体系中液晶相、双水相的独特性质。此外,溶液混合比的变化对溶液的流变性及导电能力的影响很大。冷冻蚀刻技术,负染色技术以及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对溶液内部胶束微观结构的研究表明,溶液的混合比影响着胶束的形态从而影响了溶液的粘度及电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联表面活性剂 传统表面活性剂 粘度 电导率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质油品脱氮工艺技术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尚亚卓 白文玉 +2 位作者 曹祖宾 赵德智 龚望欣 《抚顺石油学院学报》 EI 2001年第4期20-24,共5页
近来的研究表明 ,我国原油的密度呈上升趋势 ,即原油越来越重 ,质量变差。这就给原油加工带来很多困难 ,首先是轻质油品 (汽油、煤油、柴油 )收率下降 ,其次是轻质油品质量变差 ,成品油颜色加深 ,安定性变差。造成油品劣质化的主要原因... 近来的研究表明 ,我国原油的密度呈上升趋势 ,即原油越来越重 ,质量变差。这就给原油加工带来很多困难 ,首先是轻质油品 (汽油、煤油、柴油 )收率下降 ,其次是轻质油品质量变差 ,成品油颜色加深 ,安定性变差。造成油品劣质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石油产品中氮化合物的存在。这些氮化合物的存在对油品安定性的影响极为严重 ,对油品的颜色和胶质的生成影响很大 ,是成胶的主要因素之一。石油产品中的有机氮化物在燃烧过程中会造成空气污染 ,形成酸雨。因此 ,为了改善油品的储存安定性和满足越来越严格的油品规格 ,提高炼厂的经济效益 ,适应环保要求 ,各大炼厂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来脱除油品特别是轻质油品中的氮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油品 安定性 脱氮 精制 工艺 技术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尚亚卓 宋伟杰 +2 位作者 赵娜 李红 刘洪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6-309,共4页
研究了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C8mimBr)离子液体浓度对表面活性剂溶液浊度、黏度、油/水界面张力和温度对黏度、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25℃在0.05%乙撑-双(N-乙磺酸-十二酰胺)钠盐(DTM-12)溶液中加入0.2%C8mimBr即可使溶液浊度从135 NT... 研究了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C8mimBr)离子液体浓度对表面活性剂溶液浊度、黏度、油/水界面张力和温度对黏度、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25℃在0.05%乙撑-双(N-乙磺酸-十二酰胺)钠盐(DTM-12)溶液中加入0.2%C8mimBr即可使溶液浊度从135 NTU降至43 NTU,大大提高了表面活性剂的溶解性能,起到助溶剂的作用。C8mimBr与DTM-12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少量离子液体即可大幅降低0.03%DTM-12/1.2%NaOH/C8mimBr混合溶液与大庆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当C8mimBr加量为0.1%时,40℃两相的界面张力由6.52×10-1mN/m降至1.12×10-2mN/m。C8mimBr可以改善羧酸盐类偶联表面活性剂DBS-12溶液的黏度,随C8mimBr的増加,1.5%DBS-12溶液黏度先增加后降低;当C8mimBr含量为1.2%时,黏度达到最大,40℃、50℃、60℃的黏度分别为52、47、44 mPa.s。随温度升高,原油与0.03%DTM-12/1.2%NaOH/C8mimBr混合溶液的界面张力和1.5%DBS-12/C8mimBr混合溶液的黏度略有降低。将离子液体与表面活性剂复配有望用作三次采油驱油液,对提高石油采收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 表面活性剂 浊度 界面张力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醇对SDS-CTAB-H_2O体系双水相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尚亚卓 刘洪来 胡英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1-664,共4页
研究了短链一元醇(乙醇、正丁醇)和二元醇(乙二醇、1,4-丁二醇)对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溶液(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双水相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元醇的加入不但缩短了双水相的成相时间、使原水溶液双水相的区域得到... 研究了短链一元醇(乙醇、正丁醇)和二元醇(乙二醇、1,4-丁二醇)对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溶液(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双水相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元醇的加入不但缩短了双水相的成相时间、使原水溶液双水相的区域得到扩展而且还会导致新双水相区域的出现,这种影响随着醇类链长的增长而增大。而二元醇的加入对双水相的相图影响不大,只是对形成双水相的表面活性剂最低总浓度稍有影响。实验结果也表明,出现双水相的表面活性剂最低总浓度与混合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有关,但CMC并不是决定出现双水相表面活性剂最低浓度的唯一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元醇 二元醇 双水相 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烷基硫酸钠对两性咪唑类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1-磺丙基-3-十二烷基咪唑内盐界面聚集行为的影响
6
作者 尚亚卓 王雨琴 +2 位作者 董修言 朱云峰 刘洪来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41-648,共8页
利用界面扩张流变技术,研究了两性咪唑类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1-磺丙基-3-十二烷基咪唑内盐(C12im SP)的界面聚集行为,探讨传统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C12im SP界面聚集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少量SDS的加入可以填补界面上疏... 利用界面扩张流变技术,研究了两性咪唑类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1-磺丙基-3-十二烷基咪唑内盐(C12im SP)的界面聚集行为,探讨传统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C12im SP界面聚集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少量SDS的加入可以填补界面上疏松的C12im SP分子间的空位,界面上形成表面活性剂混合吸附膜,界面张力显著降低;提高SDS的浓度,其分子从体相向界面层的扩散交换占优势,界面层分子逐渐达到饱和吸附,此后体系中有混合胶束形成。体相胶束中富集的SDS分子对C12im SP分子的"收纳"作用及进一步的"挽留"作用,加之C12im SP分子本身相对较大的空间位阻效应导致界面上的C12im SP分子一旦通过扩散作用被交换至体相,其很难再回复到表面层,即界面膜以SDS分子为主。通过调节体系中SDS的含量,可以实现对混合体系SDS/C12im SP/Na Cl(0.1 mol/L)界面聚集行为的调控,进而实现对界面膜性质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 界面聚集行为 扩张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的机理研究:Gemini表面活性剂与聚电解质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3
7
作者 吕文杰 胡耀峰 +4 位作者 詹必才 刘振海 尚亚卓 汪华林 刘洪来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1-820,共10页
表面活性剂可以与污泥表面的胞外聚合物(EPS)吸附形成胶束,释放出自由水和结合水,从而达到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目的.本文采用粗粒化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Gemini表面活性剂与EPS形成复合物的过程和结构.聚电解质链的亲疏水性对吸... 表面活性剂可以与污泥表面的胞外聚合物(EPS)吸附形成胶束,释放出自由水和结合水,从而达到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目的.本文采用粗粒化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Gemini表面活性剂与EPS形成复合物的过程和结构.聚电解质链的亲疏水性对吸附过程有显著影响,亲水聚电解质链与Gemini表面活性剂吸附的主要驱动力为静电吸引,Gemini表面活性剂头基吸附在链上,尾链朝向溶剂;疏水聚电解质链与Gemini表面活性剂吸附过程由静电作用与疏水作用共同促进,Gemini表面活性剂以平行于聚电解质链的构型存在.Gemini表面活性剂联结基团长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甚微;聚电解质链的电荷密度对亲水聚电解质链的吸附产生协同作用,对疏水聚电解质链的吸附不产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MINI表面活性剂 胞外聚合物 聚电解质 亲疏水性 粗粒化 分子动力学模拟 污泥脱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mini表面活性剂(12-6-12)和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万霞 何云飞 +1 位作者 尚亚卓 刘洪来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6-162,共7页
应用紫外光谱、荧光探针、zeta电位、动态光散射和凝胶电泳等方法探讨了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C12H25N+(CH3)2―(CH2)6―(CH3)2N+C12H25·2Br- (12-6-12)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 与传统表面活性剂相比, 偶联表面活性... 应用紫外光谱、荧光探针、zeta电位、动态光散射和凝胶电泳等方法探讨了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C12H25N+(CH3)2―(CH2)6―(CH3)2N+C12H25·2Br- (12-6-12)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 与传统表面活性剂相比, 偶联表面活性剂特殊的分子结构使其与DNA的作用更强烈. DNA引导表面活性剂在其链周围形成类胶束结构, 开始形成类胶束时对应的表面活性剂临界聚集浓度(CAC)比纯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低两个数量级. CAC与DNA的浓度无关, 而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疏水作用以及表面活性剂与DNA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密切相关. Zeta电位和凝胶电泳结果显示了DNA链所带负电荷逐渐被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和的过程. 借助原子力显微镜(AFM)成功观察到了松散的线团状DNA, 球状体随机地分散在DNA链上形成类似于串珠的结构、尺寸较大的球形复合物以及其由于吸附多余的表面活性剂重新带正电而被溶解得到的较小DNA/12-6-12聚集体. 圆二色(CD)光谱结果显示, 12-6-12可以诱导DNA的构象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MINI表面活性剂 DNA 相互作用 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离子诱导聚电解质/表面活性剂复合物的解离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振海 尚亚卓 +2 位作者 黄永民 彭昌军 刘洪来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35-1142,共8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大离子与聚电解质/表面活性剂复合物的相互作用,考察了大离子的电性、直径、表面电荷、浓度等对其与复合物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聚电解质所带电性相同的大离子对复合物作用不明显,只有当大离子所带...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大离子与聚电解质/表面活性剂复合物的相互作用,考察了大离子的电性、直径、表面电荷、浓度等对其与复合物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聚电解质所带电性相同的大离子对复合物作用不明显,只有当大离子所带电荷较多时,才会引导少量表面活性剂从复合物中脱离.当大离子所带电荷与聚电解质所带电荷电性相反时,大离子的加入会诱导复合物的解离,表面活性剂从复合物中释放出来,甚至导致聚电解质/表面活性剂复合物的完全解离,从而形成聚电解质/大离子复合物;大离子所带电荷越多,诱导作用越明显.大离子的直径及浓度对其与复合物之间的作用也有很大的影响,对于所带电荷数相同的大离子而言,直径越小,其与复合物的作用越显著,越容易引导表面活性剂从复合物中解离,若大离子的表面电荷密度相同,大离子直径越小,反而与复合物的作用越弱;大离子浓度越高,越易引起复合物的解离,复合物中聚电解质链上结合的大离子数增多直至饱和,相应的会出现电荷反转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电解质 表面活性剂 复合物 解离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扩张流变法研究C_(12)mimBr对Gemini12-2-12在空气/水界面聚集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岳玲 何紫萌 +2 位作者 王雨琴 尚亚卓 刘洪来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91-2299,共9页
采用界面扩张流变技术研究了季铵盐偶联表面活性剂C12-(CH2)2-C12·2Br(Gemini12-2-12)及其与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溴化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C12mim Br)复配体系的动态界面张力、扩张流变性质和界面弛豫过程等,探讨了C12mim Br对C12... 采用界面扩张流变技术研究了季铵盐偶联表面活性剂C12-(CH2)2-C12·2Br(Gemini12-2-12)及其与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溴化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C12mim Br)复配体系的动态界面张力、扩张流变性质和界面弛豫过程等,探讨了C12mim Br对C12mim Br/Gemini12-2-12混合体系界面性质的影响及C12mim Br对Gemini12-2-12界面聚集行为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的不断引入,体系界面吸附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逐渐缩短,扩张模量和相角明显降低,界面吸附膜由粘弹性膜转变为近似纯弹性膜;同时,界面及其附近的弛豫过程也发生显著变化,慢弛豫过程消失,快弛豫过程占主导地位,且离子液体浓度越高,快弛豫的贡献越大.这些界面性质的变化主要归因于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C12mim Br参与界面形成及两表面活性剂在界面竞争吸附的结果.少量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C12mim Br的加入可以填补疏松的Gemini12-2-12界面上的空位,形成混合界面吸附膜.随着C12mim Br含量的增加,嵌入界面的C12mim Br分子数不断增多,导致界面上相互缠绕的Gemini12-2-12烷基链"解缠",在体相和界面分子扩散交换的过程中"解缠"的Gemini12-2-12分子从界面上解吸回到体相,与此同时,C12mim Br分子相对较小的空间位阻及较强的疏水作用促使其优先扩散至界面进而取代Gemini12-2-12分子,最终界面几乎完全被C12mim Br分子所占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 偶联表面活性剂 竞争吸附 界面行为 扩张流变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时俱进,不断开创物理化学课程建设新局面 被引量:6
11
作者 彭昌军 徐首红 +5 位作者 刚洪泽 殷天翔 胡军 尚亚卓 刘洪来 黑恩成 《大学化学》 CAS 2021年第1期17-21,共5页
物理化学课程作为化学类、材料类、药学类、化工类、生物类本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课,对于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起到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多年来,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化学教学团队坚持以“队伍建设为基,资源建设为根,模式创新为... 物理化学课程作为化学类、材料类、药学类、化工类、生物类本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课,对于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起到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多年来,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化学教学团队坚持以“队伍建设为基,资源建设为根,模式创新为魂,能力培养为本”,持之以恒开展了物理化学课程改革与创新。本文将从一流团队建设、一流资源建设、教学内涵创新、教学模式探索等方面,总结我们在争创一流课程中的思考和体会,提炼可供一线教学同行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课程改革 教学研究 教材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在强化催化裂化中的应用(Ⅰ)——不同复合表面活性剂对活化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龚望欣 曹祖宾 +2 位作者 赵德智 卫一龙 尚亚卓 《抚顺石油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1-4,11,共5页
应用石油分散体系理论 ,研究了加入适量稀释剂和 3种不同HLB值复合表面活性剂的大庆蜡油掺 2 6%辽河渣油试样的凝点、折射率、电导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稀释剂和 1 #~ 3 #表面活性剂有活化作用。当试样加入 1 %稀释剂和 1‰的 3 #表... 应用石油分散体系理论 ,研究了加入适量稀释剂和 3种不同HLB值复合表面活性剂的大庆蜡油掺 2 6%辽河渣油试样的凝点、折射率、电导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稀释剂和 1 #~ 3 #表面活性剂有活化作用。当试样加入 1 %稀释剂和 1‰的 3 #表面活性剂时 ,试样的凝点、折射率、电导率最小 ,即体系处于最佳活化状态。以上述试样作为催化裂化的原料 ,在反应温度 50 0℃ ,进料量为 1 3 .5~ 1 4 .5g ,剂油比为 6,空速为 2 0h- 1,在常压的条件下 ,用改造后的小型固定流化床催化裂化装置进行工艺实验 ,测定了不同催化剂在相同操作条件下的产品收率。结果表明 :试样中加入适量的稀释剂和复合表面活性剂可调整石油分散体系的活化状态 ,可使催化裂化反应的干气产率降低 2 .5%~ 3 .0 % ,焦炭降低 1 .5%~ 2 .5%。液化气收率提高 2 .5%~ 3 .5% ,汽油收率提高 2 .5%~ 3 .5% ,柴油收率降低 0 .3 %~ 1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油 表面活性剂 催化裂化 石油分散体系 活化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质和乙醇对DNA与Gemini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小芳 何云飞 +2 位作者 尚亚卓 韩霞 刘洪来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53-858,共6页
应用荧光探针和zeta电位方法研究了电解质NaBr、NaCl、KCl和有机溶剂乙醇对DNA与Gemini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影响.DNA诱导的表面活性剂类胶束在较低浓度即可生成,这一浓度称为临界聚集浓度(CAC).Gemini表面活性剂比具有相同烷烃链长的... 应用荧光探针和zeta电位方法研究了电解质NaBr、NaCl、KCl和有机溶剂乙醇对DNA与Gemini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影响.DNA诱导的表面活性剂类胶束在较低浓度即可生成,这一浓度称为临界聚集浓度(CAC).Gemini表面活性剂比具有相同烷烃链长的单体表面活性剂更易聚集,对应的CAC较低.实验结果表明,盐(NaBr)浓度对DNA/表面活性剂体系的CAC影响不大,阴、阳离子的种类则对该体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阴离子(Br-、Cl-)对体系的CAC有显著的影响,但阳离子(Na+、K+)的差异对CAC影响不大.极性溶剂乙醇对DNA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影响比较复杂.乙醇浓度较低时有利于表面活性剂的聚集,使得CAC减小;而浓度较高时,则不利于表面活性剂聚集,从而使CAC变大.乙醇可显著改变DNA/表面活性剂复合物的zeta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GEMINI表面活性剂 相互作用 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mini表面活性剂与DNA在气/液界面上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康雪丽 陈启斌 +1 位作者 尚亚卓 刘洪来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67-1473,共7页
在气/液界面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静电作用与阴离子型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形成复合膜,并压缩沉积得到LB(Langmuir-Blodget)膜.利用表面压-表面积(π-A)曲线、原子力显微镜(AFM)和石英晶体18-微s-天18平,s=(Q3,C4M,6),研8,究1... 在气/液界面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静电作用与阴离子型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形成复合膜,并压缩沉积得到LB(Langmuir-Blodget)膜.利用表面压-表面积(π-A)曲线、原子力显微镜(AFM)和石英晶体18-微s-天18平,s=(Q3,C4M,6),研8,究10了,1阳2)离与子DNGAe(m双in链i表DN面A(活ds性DN剂A()[,C单18H链37D(CNHA3)(2sNsD+-N(CAH))2之)s-N间+的(C相H3互)2C作18用H3,7]·并2对Br1-8,-简s-1写8为在不同下相表面的分子面积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连接基团和下相的DNA对Gemini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上的性质有很大影响.此外,Gemini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对DNA的吸附能力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MINI表面活性剂 脱氧核糖核酸 π-A等温线 原子力显微镜 石英晶体微天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S/[C_nmim]Br/H_2O体系的双水相性质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婷 马爱青 +2 位作者 王菲 尚亚卓 刘洪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7-141,175,共6页
研究了咪唑类离子液体[Cnmim]Br与传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混合水溶液的性质,结果显示混合水溶液性质随咪唑阳离子上烷烃链长的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当离子液体取代烷基链的碳数大于或等于6时,混合体系可以自发地分为共存的两相,即... 研究了咪唑类离子液体[Cnmim]Br与传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混合水溶液的性质,结果显示混合水溶液性质随咪唑阳离子上烷烃链长的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当离子液体取代烷基链的碳数大于或等于6时,混合体系可以自发地分为共存的两相,即双水相。共存的两相界面清晰、性能稳定且能有效萃取染料二甲酚橙,有望成为新型高效的分离体系,在生物活性物质的纯化、分离中发挥作用。混合体系中离子液体和传统表面活性剂相对含量的改变引起混合溶液中表面活性剂聚集体尺寸和形态的变化,最终导致双水相上、下两相表观现象的差异。此外,离子液体、SDS头基间库仑力作用、烷烃链的疏溶剂力以及离子液体与SDS的协同效应,是形成溶致液晶的重要驱动力,导致较低浓度下十字花纹理层状液晶(LC)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表面活性剂 混合溶液 双水相 液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标记pH敏感胶束的制备及其药物控释 被引量:4
16
作者 郝伟举 张俊琪 +2 位作者 尚亚卓 徐首红 刘洪来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628-2635,共8页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ATRP)合成了pH敏感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m PEG-b-PDPA_n(聚合度n=100-200)及荧光修饰的嵌段聚合物异硫氰酸荧光素-聚乙二醇-聚N,N-二异丙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FITCPEG_(45)-PDPA_(100))。采用溶剂挥发的方法制... 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ATRP)合成了pH敏感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m PEG-b-PDPA_n(聚合度n=100-200)及荧光修饰的嵌段聚合物异硫氰酸荧光素-聚乙二醇-聚N,N-二异丙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FITCPEG_(45)-PDPA_(100))。采用溶剂挥发的方法制备胶束,此胶束呈现均一的球形分布,平均粒径180-240 nm(0.3mg?m L^(-1))。以阿霉素(DOX)为模拟药物,其胶束载药量约11%(w,质量分数)左右,外环境pH对载药胶束的粒径和体外释放行为有显著影响。在弱酸环境下,胶束核质子化发生膨胀甚至解体,在2-3h内药物可释放80%左右。体外毒性试验表明,空白胶束与人类肝癌细胞(Huh7)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与此细胞共同孵育5h的荧光聚合物胶束体现了较好的转染效果。因此,这类荧光标记胶束可能会为实时跟踪化疗药物的输送或分布打开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敏感聚合物 自组装胶束 靶向运输 可控释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磷脂类液晶乳液的性能 被引量:12
17
作者 周梦 舒鹏 +3 位作者 冯蓓 尚亚卓 刘洪来 李成亮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27-1233,共7页
以卵磷脂为主乳化剂制备了一款液晶乳液。该乳液在皮肤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在皮肤表层停留6 h仍能保持完整的液晶结构,克服了一般液晶乳液中液晶织构无法在皮肤上长时间停留的问题。液晶结构在皮肤温度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为液... 以卵磷脂为主乳化剂制备了一款液晶乳液。该乳液在皮肤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在皮肤表层停留6 h仍能保持完整的液晶结构,克服了一般液晶乳液中液晶织构无法在皮肤上长时间停留的问题。液晶结构在皮肤温度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为液晶乳液其他性能的发挥提供条件。基于此,我们采用体外称重法研究了液晶乳液的锁水性,发现液晶乳液锁水性能明显优于传统乳液,实验7 h后仍能保持原有水分总质量的50%;体外透析实验证实,液晶乳液表现出显著的缓释性能且能释放完全,7 h后目标分子(水杨酸钠)释放率可达96%;耐温性能研究表明,液晶乳液耐高温性能及低温冻融性能优良,且温度对乳液中层状液晶的影响是可恢复的;采用离心法、高低温循环和高低温长时间(3个月)放置的方法探究了乳液储运稳定性,结果表明,液晶乳液产品储运稳定性极佳,便于实际的应用和储运。该研究不仅可为开发多效的高端化妆品提供必要信息和参考数据,而且有望拓展卵磷脂类液晶乳化剂体系的应用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磷脂类乳化剂 层状液晶 乳液性能 护肤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液中阳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梁艳艳 尚亚卓 +1 位作者 彭昌军 刘洪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7-542,共6页
用内源荧光法和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下W/O型微乳液中阳离子偶联表面活性剂(C12H25(CH3)2N-(CH2)s-N(CH3)2C12H25.2Br-)(12-s-12,2Br-,s=3、4、6)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微乳液体系中含水量、偶联表面活性... 用内源荧光法和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下W/O型微乳液中阳离子偶联表面活性剂(C12H25(CH3)2N-(CH2)s-N(CH3)2C12H25.2Br-)(12-s-12,2Br-,s=3、4、6)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微乳液体系中含水量、偶联表面活性剂的含量、牛血清蛋白的浓度、联接基团的长度以及外加盐等因素对表面活性剂/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都有较大的影响。体系中含水量增加,微乳液的最大荧光波长蓝移减小;偶联表面活性剂的含量影响了微乳液的最大荧光波长蓝移;牛血清蛋白浓度较高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联接基团越长,两者之间相互作用越强,牛血清蛋白越易处于疏水环境中;而盐对偶联表面活性剂/牛血清蛋白静电相互作用有一定的屏蔽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偶联表面活性剂 牛血清蛋白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水溶液的性质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弈光 赵娜 +1 位作者 尚亚卓 刘洪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6-192,共7页
采用动态光闪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流变仪等手段初步探讨了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TA-100)水溶液内部胶束大小、形貌以及溶液的流变性质,借助偏光显微技术观察了TA-100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各相异性水溶液的液晶织构。研究发现,溶液中表面... 采用动态光闪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流变仪等手段初步探讨了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TA-100)水溶液内部胶束大小、形貌以及溶液的流变性质,借助偏光显微技术观察了TA-100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各相异性水溶液的液晶织构。研究发现,溶液中表面活性剂聚集体的平均粒径、溶液流变性质随表面活性剂的质量分数发生规律性变化,TA-100本身两个相对较长的疏水链导致其所形成的聚集体疏水作用较强,有利于进一步有序排列,从而导致较低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下十字花纹理层状液晶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 液晶 微观结构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米淀粉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静雯 吕雅文 +1 位作者 尚亚卓 刘洪来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93-1702,共10页
大米淀粉颗粒粒径较小且均匀,在水中有较好的分散性,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并且可以在自然中降解,在食品包装、医用敷料及化妆品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大米淀粉为原料,NaOH为糊化剂,甘油为增塑剂,柠檬酸为交联剂和pH调节剂,采用流延法制... 大米淀粉颗粒粒径较小且均匀,在水中有较好的分散性,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并且可以在自然中降解,在食品包装、医用敷料及化妆品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大米淀粉为原料,NaOH为糊化剂,甘油为增塑剂,柠檬酸为交联剂和pH调节剂,采用流延法制备了淀粉膜。通过对淀粉颗粒的形貌观察及糊化温度、淀粉溶液的表观粘度及pH值测定、淀粉膜的力学性能、透光率及承载甘草酸二钾释放性能等的测定,研究了大米淀粉的糊化条件,柠檬酸、淀粉和甘油质量分数对淀粉膜性质的影响以及承载物质的释放情况。结果表明,大米淀粉呈光滑的多边形颗粒,直径为5~8μm,在偏光显微镜下呈现马耳他十字结构,糊化温度范围为82.5~100.8℃。柠檬酸在淀粉成膜过程中会与淀粉分子相互作用,同时能够调节溶液的pH值以适应人体皮肤。淀粉质量分数越高,淀粉膜断裂伸长率越低,拉伸强度越高;甘油质量分数越高,淀粉膜断裂伸长率越高,拉伸强度越低。在甘油质量分数为3.0%时淀粉膜透光率最佳,结晶度最低。制备的淀粉膜能够承载且能高效释放抗炎物质甘草酸二钾,在护肤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膜 糊化 增塑剂 交联剂 护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