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18例布鲁氏菌病病人血清IgG、IgM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1
作者 米景川 王丽 +3 位作者 尉瑞平 塔娜 范蒙光 马志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63-1064,共2页
目的探讨布病病人血清IgG、IgM的水平及对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 394例门诊就诊者,以RBPT和SAT(WS269―2007)结合临床症状诊断布病病人918例和非布病病人1 476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IgG、IgM水平并比较分析其在诊断中... 目的探讨布病病人血清IgG、IgM的水平及对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 394例门诊就诊者,以RBPT和SAT(WS269―2007)结合临床症状诊断布病病人918例和非布病病人1 476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IgG、IgM水平并比较分析其在诊断中的意义。结果布病病人血清IgG、IgM高于非布病病人,对判断布病感染有一定意义。结论血清IgM、IgG检测对布病早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及慢性病人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诊断 IGG IG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阿荣旗重点职业人群布鲁氏菌疫苗干预后5年效果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米景川 韩勇 +4 位作者 林鸿鸣 李晓燕 塔娜 尉瑞平 范蒙光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3-635,共3页
目的探讨对重点职业人群实施布鲁氏菌疫苗干预后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在2005年阿荣旗接种人用布鲁氏菌疫苗的2200例高危职业人群中,2010年10月回访调查1 772人,根据RBPT及SAT(WS269―2007)的结果结合既往病史和临床症状确诊布病病人22例... 目的探讨对重点职业人群实施布鲁氏菌疫苗干预后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在2005年阿荣旗接种人用布鲁氏菌疫苗的2200例高危职业人群中,2010年10月回访调查1 772人,根据RBPT及SAT(WS269―2007)的结果结合既往病史和临床症状确诊布病病人22例(其中最长潜伏期内发病9例),以此结果分析接种布鲁氏菌疫苗后5年的保护效果。结果 (1)实施布鲁氏菌疫苗干预后,阿荣旗布病报告病例数呈明显的下降,2006年较2005年下降了84.17%,发病率由347.32/10万下降至54.45/10万,显示疫苗干预有明显效果。(2)疫苗干预5年后回访调查重点职业人群布病的总发病率仅为0.73%,远低于呼伦贝尔市重点人群的平均发病率水平。结论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对人群具有明显的免疫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疫苗 干预 免疫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sted-PCR在人间布鲁氏菌病早期快速诊断中的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志国 王妙 +6 位作者 塔娜 李晓燕 尉瑞平 米景川 李丹 崔步云 李振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8-192,共5页
目的探讨Nested-PCR在布鲁氏菌病(布病)患者早期快速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用Nested-PCR对布鲁氏菌标准菌株的19生物型、4个疫苗株(M5、A19、S2和104M)和有血清交叉反应的菌株(人苍白杆菌、大肠杆菌O∶157、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O∶9)进... 目的探讨Nested-PCR在布鲁氏菌病(布病)患者早期快速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用Nested-PCR对布鲁氏菌标准菌株的19生物型、4个疫苗株(M5、A19、S2和104M)和有血清交叉反应的菌株(人苍白杆菌、大肠杆菌O∶157、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O∶9)进行扩增,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用Nested-PCR对倍比稀释的16M菌株DNA(100~10^(-7))进行扩增,评价该方法的分析敏感性。用Nested-PCR对临床采集的200份布病样本DNA进行检测,评价该方法在临床样本检测中的可行性。结果Nested-PCR能特异性的检出所有布鲁氏菌种,而与布鲁氏菌有血清学交叉反应的菌株和阴性对照未见扩增。试验表明该方法的分析敏感性至少为10-6(相当于43 fg/μL羊种布鲁氏菌DNA),明显高于BCSP31-PCR。该方法首轮引物的扩增阳性率为4.5%(9/200),次轮引物扩增的阳性率为75.5%(151/200),与血清学检测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Nested-PCR可尝试用于布病患者的早期筛查,但尚需优化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病 NESTED-PCR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间布鲁氏菌病时空聚集性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宋健 韩松 +3 位作者 王虎虎 高永明 初迪 尉瑞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93-997,共5页
目的探讨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空间聚集性,为布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2022年“中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内蒙古地区布病的病例信息,描述病例发病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通过Arcgis10.8进行空间自相关... 目的探讨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空间聚集性,为布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2022年“中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内蒙古地区布病的病例信息,描述病例发病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通过Arcgis10.8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结果可视化展示,使用SaTScanV9.5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2018—2022年全区布病累计报告78683例,无死亡病例;发病数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各年发病存在1个高峰期即3-8月。主要集中在30~60岁年龄组。2018—2022年各年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差异,全区布病发病率呈现明显的空间正自相关;各年发病率进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高-高聚集区”从10个降至6个,存在由内蒙古蒙东地区向蒙西地区转移的现象。时空扫描聚类分析共获得7个聚集区,除第6类聚集区外,其余聚集区聚集时间均持续1年以上。结论2018—2022年内蒙古布病呈现时空聚集性,布病疫情处于严峻态势,加强高危人群的主动干预,建立布病防治综合体,以有效遏制全区布病的传播和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流行特征 空间自相关 时空聚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