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市民社会”史与德国社会史研究的更新——以于尔根·科卡为中心
1
作者 尉佩云 李皓然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0-210,共11页
“市民社会”在欧洲拥有悠久的历史,其既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与社会构想,也反映了18世纪以来欧洲的历史现实。于尔根·科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将市民社会引入社会史研究,对市民社会作了“理想类型”式的定义,同时又在市民社会的... “市民社会”在欧洲拥有悠久的历史,其既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与社会构想,也反映了18世纪以来欧洲的历史现实。于尔根·科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将市民社会引入社会史研究,对市民社会作了“理想类型”式的定义,同时又在市民社会的视角下重释从18世纪到20世纪末的德国近现代历史。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科卡引入市民社会延续了他此前的阶级史研究,而从联邦德国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与文化史的争论来看,“市民社会”则是科卡对“日常生活史”等文化史派别挑战的回应。通过市民社会史研究,科卡既延续了批判社会史学派对结构与社会的重视,又将文化因素容纳进来,并且保持对历史认知的批判性。与此同时,作为批判社会史学派核心观点的“德意志独特道路论”,也通过引入市民社会史得到了修正。总之,在两德统一之际的德国国家认同受到挑战的背景之下,市民社会史成为批判社会史学派的史学研究再次获得现实相关性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资产阶级史 于尔根·科卡 批判社会史学派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理不是北极--对话何兆武教授 被引量:3
2
作者 尉佩云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4-40,共7页
何兆武教授长期从事西方历史哲学、史学理论著作的翻译工作,是我国该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何教授具有很强的理论批判和反思能力,对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都做过精当的阐述。与何教授的谈话不光寓于专业学科范围之内,也涉及一个世纪学者对自... 何兆武教授长期从事西方历史哲学、史学理论著作的翻译工作,是我国该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何教授具有很强的理论批判和反思能力,对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都做过精当的阐述。与何教授的谈话不光寓于专业学科范围之内,也涉及一个世纪学者对自己人生的感怀和思想的阐发。笔者感怀于何教授的勤勉不辍的同时更钦佩其深刻的理论思考和清晰的判断力,遂将我们的访谈录音整理出来。何教授已年满九十,然思维敏捷,逻辑清晰,神明不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教授 录音整理 何兆武 史学理论 年满 历史哲学 学科范围 历史理性批判 启蒙时代 我自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战后德国史学家对纳粹大屠杀的反思——以约恩·吕森“三代人”理论为中心 被引量:4
3
作者 尉佩云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70,共11页
纳粹大屠杀以其历史经历的极端性打破了德国历史的连续性,并作为历史意义的断裂和历史创伤,打破了战后德国人的代际认同、集体认同和民族认同。黑格尔“命运的因果性”、兰克“内在的关联”等德国传统思想资源成为对纳粹大屠杀进行历史... 纳粹大屠杀以其历史经历的极端性打破了德国历史的连续性,并作为历史意义的断裂和历史创伤,打破了战后德国人的代际认同、集体认同和民族认同。黑格尔“命运的因果性”、兰克“内在的关联”等德国传统思想资源成为对纳粹大屠杀进行历史反思的思想和意识前提。作为当代德国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学家,约恩·吕森提出德国人在战后反思纳粹历史的过程以1968年和1989年为界,形成了以参加战争及战后重建的一代、战后一代及战后二代这三代人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认同取向为主导的嬗变过程。吕森以“命运的因果性”命题为核心来阐述战后德国人为纳粹历史悔罪的理论储备与精神机制,由此形成了第一代人的沉默、第二代人的道德批判和第三代人的历史化处理方式。“三代人”理论对纳粹历史反思的代际处理具有“理想型”和“形而上学罪责”的思维特征,其本身也是关于纳粹反思的学术性成果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恩·吕森 “三代人”理论 纳粹大屠杀 民族认同 历史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当代德国史学理论的一个范畴 被引量:3
4
作者 尉佩云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3-142,共10页
历史文化是20世纪90年代在德国史学理论界出现的一个概念范畴,它考量的是历史和历史思考在当代人类实践生活中具有的地位和意义。约恩?吕森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引入,探讨了由历史意识和历史记忆分别而来的在专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对历史研... 历史文化是20世纪90年代在德国史学理论界出现的一个概念范畴,它考量的是历史和历史思考在当代人类实践生活中具有的地位和意义。约恩?吕森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引入,探讨了由历史意识和历史记忆分别而来的在专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对历史研究的当代思考,力图整体性地考察"历史"在"当下"的意义。由此彰显了吕森和扬?阿斯曼在历史记忆中对历史意义的不同立场。由"历史文化"这个思想范畴我们能够窥见当代德国史学理论进展的一个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 历史意义 历史记忆 约恩·吕森 扬·阿斯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史学理论在德国的传播与接受 被引量:1
5
作者 尉佩云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29,共5页
“史学理论”在德文中有诸多的表达:“Theorie der Geschichte”(Geschichtstheorie)、“Theorie der Geschichtswissenschaft”、“Historik”。一般而言,这三个术语在中文里分别被译为“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历史知识理论”。就... “史学理论”在德文中有诸多的表达:“Theorie der Geschichte”(Geschichtstheorie)、“Theorie der Geschichtswissenschaft”、“Historik”。一般而言,这三个术语在中文里分别被译为“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历史知识理论”。就思想范畴而言,“历史知识理论”(Historik)是德国史学理论的原初概念,流传最广且涵盖范畴最大。在德国史学思想史上的诸多著作中,“Historik”一般都当作主标题被使用,特指由德罗伊森(J.G.Droysen)所集大成且在历史学职业化时期所形成与流传的、对历史学科性质反思的理论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罗伊森 史学理论 原初概念 主标题 历史知识理论 思想范畴 传播与接受 学科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意义的思想演变与当代转型——以约恩·吕森为中心
6
作者 尉佩云 郝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3-130,178,共9页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伴随传统历史目的论的衰落与“语言学转向”以来的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的兴起,历史意义与历史理性也逐渐丧失了系统性。历史意义与历史理性在近现代的演变过程中,历史元理性转化为认识论理性,历史意义转换为一种“事后...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伴随传统历史目的论的衰落与“语言学转向”以来的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的兴起,历史意义与历史理性也逐渐丧失了系统性。历史意义与历史理性在近现代的演变过程中,历史元理性转化为认识论理性,历史意义转换为一种“事后意义”,这些概念在近现代都经历了一个从“实质性”向“范畴性”的转换。正是在这种转换中,史学职业化才得以形成。约恩·吕森作为当代德国重要的史学理论家,他在西方史学理论的总体性语境中,将现代历史经验与认识论理性相结合,以“历史文化”概念为引导,力图重新探讨历史意义和历史理性的当代合法性与思想生命力。从史学理论的未来走向上看,历史意义的“历史文化”转向是一个成功的理论转型。由此,我们能够观测到德国史学理论不同于英美史学理论的解释体系与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意义 历史文化 历史理性 叙事主义 约恩·吕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