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踏雪寻梅
1
作者
寒江雪
机构
不详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3期1-1,共1页
文摘
冬日雪花似是天地间最纯洁的诗篇,将万物染得一片素净。在这银装素裹的季节里,踏雪寻梅在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踏雪寻梅被古人视为极度风雅之事,梅与雪的组合,自带一种清冷出尘之姿。在冰雪的映衬之下,点点梅花显得更加热烈火红、风骨傲然;梅之幽香又显出冰雪世界天地茫茫、万籁俱寂的超然气息。“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此情此景,往往能引发骚人的兴致。宋元之后,“孟浩然踏雪寻梅”的典故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在诗文、绘画中屡见不鲜。
关键词
踏雪寻梅
孟浩然
冰雪世界
风骨
风雅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题名 “爱人”之美
2
作者
寒江雪
机构
不详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25年第3期1-1,共1页
文摘
儒家“里仁为美”,以仁爱为核心,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墨家“兼爱非攻”,强调无差别的博爱。两者的核心都指向了爱。“仁”的核心是“爱人”,即对他人持有善意、关爱、尊重。儒家美学强调从内容和内在性质方面论美,认为美不仅是外在形式的悦目,而且是对内在道德的体现。美并非独立于“仁”之外的存在,而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的内在品质和情感通过外在的行为、环境以及人际关系得以体现,从而形成审美感受。
关键词
审美感受
儒家美学
内在性质
内在道德
外在表现形式
内在品质
外在形式
里仁为美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2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J01
[艺术—艺术理论]
题名 中国画中的时间观
3
作者
寒江雪
机构
不详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21期1-1,共1页
文摘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时间不仅是一个物理概念,而且是一个哲学概念。绘画作为静止的艺术,往往表现的是某个特定时间点的情境,其定格的是某个瞬间。基于此,古今中外的画家在创作中,不断思考如何突破表现时间的束缚。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画家尤为强调时间的整体性。在中国画中,时间是循环往复、无穷无尽的,这种观念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代绘画
古代哲学思想
中国画
物理概念
哲学概念
整体性
情境
循环往复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题名 遗物以观物
4
作者
寒江雪
机构
不详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14期1-1,共1页
文摘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其画论思想深受苏轼影响。他在《跋李遵易画鱼图》中言:“然尝试遗物以观物,物常不能度其状……大小惟意,而不在形。巧拙系神,而不以手。”在中国画中,“遗物以观物”是一种深具哲学意蕴的艺术观念,其受到了古代哲学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与禅宗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以“道”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强调自然之道,要求顺应自然规律;而禅宗思想强调明心见性,直指心灵。在哲学思想的影响下,“遗物以观物”的理念追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精神,超越物象的外在形态。中国画是写意的艺术,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超越对物象外在形态的简单描摹,以超脱的心境观照万物,通过对物象的感悟,运用笔墨技法,将物象艺术化处理为具有情感色彩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
苏门四学士
禅宗思想
晁补之
明心见性
宇宙万物
自然之道
外在形态
艺术形象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题名 曲径通幽处
5
作者
寒江雪
机构
不详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9期1-1,共1页
文摘
山水,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钟爱的绘画题材。在欣赏山水画时,观者的目光往往最先被画面中的巍峨山峰、潺潺流水吸引。而在这山水之间,路,往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山水画中的路,往往隐藏在岩石、林木之中,静静地卧于山水之间,顺山势迂回延伸,有平有险,婉转曲折,完美展示出中国画的藏露之美,仿佛旁观者静静地注视一切,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变迁,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韵味隽永。
关键词
山水画
绘画题材
中国画
曲径通幽
旁观者
文人墨客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题名 宋代美学的人间烟火气
被引量:1
6
作者
寒江雪
机构
不详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22年第14期1-1,共1页
文摘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不同于魏晋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隐逸气质,也不同于盛唐的气象万千、鲜花着锦,宋代美学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面貌,在沉静、典雅之中,又注入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具有新兴结构的繁华都市出现;个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以体验为基础的“玩味”审美观念出现。
关键词
越名教而任自然
个体意识
雅俗共赏
繁华都市
隐逸
审美观念
玩味
华夏民族
分类号
B83-092
[哲学宗教—美学]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题名 中国画中的诗意美
被引量:1
7
作者
寒江雪
机构
不详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20年第12期1-1,共1页
文摘
提及中国画中的诗意美,人们往往想到的便是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语。中国画中的诗意美,是画者在心灵层面上的直观感悟,是观者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中感悟到的无限意蕴。画家对诗意美的构建,是基于中国画的写意性,其本质上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国画的写意性是画家在深入观察客观物象、体悟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艺术思想,其凝聚了画家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
诗意美
诗中有画
摩诘
客观物象
传统文化内涵
画中有诗
画面空间
写意性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题名 敌后武工队(取材于冯志同名小说)
8
作者
寒江雪
赵葆华
郭铁成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18-34,60,共18页
文摘
夜色中无边的旷野。旷野上蹲踞着日伪的岗楼。太阳旗在月光下闪动着。岗楼监视下的破烂而神秘的村庄。偶尔传来一两声狗吠。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武器——刀枪走向民族解放的战场……歌声中推出片名。乡间土路上女孩儿匆匆的脚步声……露出棉絮的破棉裤,露出脚趾的破棉鞋……那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小曼在赶夜路。她挎着竹筐一边赶路,一边警惕地观看着四周。字幕:1942年,冀中平原东王庄匆匆的脚步,苍老的歌声…… 1 东王庄村头关帝庙
关键词
哈巴狗
武工队
夜袭
回头看
自行车
队员
队长
摩托车
日本
眼睛
分类号
I235
[文学—中国文学]
题名 娱乐世界就是取悦自己
9
作者
寒江雪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4-89,共6页
文摘
一年一部伍迪·艾伦电影。如果充满敬畏地观看他的作品,那么你就不会感到这是可怕的事情。那些对伍迪·艾伦的影片不抱希望的人现在应该反省了,像[梅林达和梅林达](Melinda And Melinda,2004,又名[双生美莲达])这样闪闪发光的作品, 事实上已经结束了艾伦作品质量下落的趋势,接踵而至的[赛点](Match Point,2005)更是伍迪·艾伦重返巅峰状态的先兆。
关键词
作品
娱乐
电影
影片
巅峰状态
梅林
世界
双生
反省
赛点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题名 黑帮天堂 [疤面人]
10
作者
寒江雪
Miran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8-33,共6页
文摘
贪婪、淫荡、骄傲、嫉妒、愤怒——拥有七宗罪中的五项罪状的托尼·蒙塔纳,并不是个坏人。这套精装收藏版DVD将深入展现这个黑道分子是如何把自己的美国梦变成现实,并取得自己的价值的,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个坏小子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
疤面
黑帮
美国梦
成功之路
天堂
嫉妒
罪状
收藏
精装
愤怒
分类号
J97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题名 他一直在害怕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作品集
11
作者
寒江雪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7-81,共5页
文摘
悬念大师、作家、爱开玩笑的人、虐待狂、“肥胖的私生子”,辞世二十五周年的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值得我们纪念。下面我们将深度探寻这位制造了太多恐惧的人的黑暗内心……
关键词
作品
苏联电影
导演
影片
预告片
格兰特
观众
制片人
镜头
詹姆斯
分类号
J97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题名 如何避免成为话题终结者
12
作者
寒江雪
出处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I0001-I0001,共1页
文摘
为何你一开口就冷场?为何听你讲完我就只能无语?因为你的表达方式指向“解决问题”。这种认知伴随着焦虑,因此需要各种手段去消除这个焦虑。在这种思维下,问题一解决,活题就关闭了。
关键词
话题
“解决问题”
焦虑
冷场
分类号
C912.1
[经济管理]
题名 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空间
13
作者
寒江雪
机构
不详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23年第12期1-1,共1页
文摘
在艺术创作中,空间是核心的元素之一。人们对空间认知的探索、空间观念的演变,推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尽管艺术作品对空间存在的表现是静态的,但古人对空间的认知是动态的,即将时间的概念引入空间表现。由此,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空间概念突破了三维化的层面,向四维化的方向延伸。
关键词
中国古代艺术
空间认知
空间观念
三维化
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空间概念
概念引入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题名 绘画中的“本色”论
14
作者
寒江雪
机构
不详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23年第7期1-1,共1页
文摘
“本色”一词原本为文学批评领域的理论术语。自宋以降,“本色”被广泛运用。陈师道《后山诗话》云:“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严羽《沧浪诗话》云:“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徐渭云:“世事莫不有本色,有相色。本色犹俗言正身也,相色,替身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质朴温润,以情动人,这是诗歌的“本色”。
关键词
以文为诗
以诗为词
陈师道
子瞻
相色
天然去雕饰
清水出芙蓉
当行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题名 中国画中的朦胧美
15
作者
寒江雪
机构
不详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23年第22期1-1,共1页
文摘
朦胧即事物呈现出不清楚、模糊的状态,朦胧美即因事物较为模糊而显示出美的效应。在中国画创作中,朦胧美更多体现在美学境界上的朦胧。中国画中的朦胧美能够使观者获得审美愉悦,其本质上在于艺术家在作品的色彩、笔墨、意象等方面,以某种介于确定和不确定之间的美学形式,营造出一种迷离的、不稳定的美感。这种美感表达是非具象性的,在似有还无之间,传达了基于某种特定文化语境的多重语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观者在欣赏作品时,需要依靠自己的猜测、联想,这就使其拥有充足的想象空间。在这一过程中,观者不仅在视觉层面上获得了审美刺激,而且依靠特定的文化语境和自身的认知与艺术家隔空对话,从而产生精神层面上的审美愉悦。由此,观者获得的审美体验具有更强的主观性、创造性,其在过程中得到的愉悦感也往往更加深刻。
关键词
朦胧美
愉悦感
审美愉悦
美学形式
美学境界
水中望月
中国画创作
想象空间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题名 中国画中的海景
16
作者
寒江雪
机构
不详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23年第17期1-1,共1页
文摘
在漫长的中国绘画史中,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硕果累累。相较之下,海景题材的绘画艺术作品相对较少。这一是因为古代航海技术长期发展不成熟,直至明清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知才有所拓展。二是因为古代沿海地区长期远离政治中心,人烟稀少,加上关山阻隔,文人墨客能饱览天下万千山水者已是少数,更何谈远涉重洋。三是因为海景往往变幻莫测、气象万千,非长期居于海边、以海为伴者不能精准把握,更难以如同其他绘画题材等发展趋于成熟,形成程式化、图式化的技法体系。四是因为古代中国画尤为注重写意,多以留白写意的手法表现水景,并以其他物象为衬托,于虚实之间自然让观者体悟出水之意境,正所谓“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这样富有诗意的手法,有时难以鲜明表现出海景的特征。
关键词
中国绘画史
绘画题材
精准把握
航海技术
海景题材
图式化
中国画
人烟稀少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题名 中国画中的“无我之境”
17
作者
寒江雪
机构
不详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22年第24期1-1,共1页
文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所谓“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艺术创作者以主观思维审视客观物象,以物表情达意,使作品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相比之下,“无我之境”即王国维所谓“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看起来,“无我之境”似乎并不表露创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实则不然。
关键词
无我之境
《人间词话》
采菊东篱下
杜鹃声
客观物象
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乱红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题名 仿佛有声——中国画中的通感
18
作者
寒江雪
机构
不详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19年第18期1-1,共1页
文摘
薛永年在谈论中国画之美时,提到中国画创作讲究"仿佛有声",强调视觉的转化。"仿佛有声"意指在中国画创作中,通过视觉形象的刺激,传达出听觉上的感受,即艺术心理学所说的艺术通感。中国画与音乐之间,本有相通之处。音乐以抒情为主,欣赏音乐需要作者与听众的想象力与文化底蕴,以激发情感上的共鸣,“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让听众通过听觉想象旋律表现的绚丽画面。
关键词
激发情感
艺术心理学
艺术通感
视觉形象
薛永年
中国画创作
欣赏音乐
听觉想象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题名 回思望杏瞻蒲日,多少辛勤感倍生
19
作者
寒江雪
机构
不详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21年第10期1-1,共1页
文摘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劳动之美蕴藏在四时流转之中。美是在人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孕育而成的,劳动创造了美,人对美的观念形成于漫长的生产劳动活动中,人对美的需求也形成于漫长的生产劳动活动中。不仅如此,随着人类劳动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审美、创造美的自觉意识不断发展,推动着美学也不断发展、演变,衍生出不同的成果。在此基础上,人类的智慧、意志、品格等,在劳动中无不得到直接的展现,这赋予了劳动重要的审美特性,使劳动本身成为重要的审美对象。
关键词
劳动实践
秋收冬藏
劳动本身
美的观念
审美对象
审美特性
自觉意识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题名 辛丑话牛
20
作者
寒江雪
机构
不详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21年第2期1-1,共1页
文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始终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而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牛,与农耕文化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原始社会先民的驯化、培育,使牛的形象自此成功地融入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并逐渐生发出诸多文化意象,成为一种精神图腾。在古代社会,牛不仅被用于农事以解放人力,大大推进了文明的进步,而且作为重要的祭祀用牲,被人们赋予了神性。
关键词
农耕文化
中华文明
文化意象
精神图腾
神性
原始社会
牛
分类号
J05
[艺术—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