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评价方法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寇德伟 于腾波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37-38,共2页
目的探讨评价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最佳方法。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损伤组建立中度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仅行T8椎板切除术。分别于术后第1、2、3、4、6、10周对大鼠行斜板试验评分、改良Tarlov评分、BBB评分、运动诱发电位检测... 目的探讨评价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最佳方法。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损伤组建立中度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仅行T8椎板切除术。分别于术后第1、2、3、4、6、10周对大鼠行斜板试验评分、改良Tarlov评分、BBB评分、运动诱发电位检测(MEP)。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斜板试验测定角度第l一4周均减小(P〈0.05),第10周未见明显变化(P〉0.05);改良Tarlov评分第1-4周分值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10周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BB评分和MEP检测术后各周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BBB评分和MEP评价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功能评价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区域定位对臭氧靶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刘传圣 徐凤和 +3 位作者 衣玉胜 于俊敏 寇德伟 王世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9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影像学区域定位对臭氧靶点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是否有预测作用。方法根据胡有谷的影像学区域定位法将突出的椎间盘在椎管内所处的位置从矢状位、额状位及水平位进行三维定位诊断。1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影... 目的探讨影像学区域定位对臭氧靶点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是否有预测作用。方法根据胡有谷的影像学区域定位法将突出的椎间盘在椎管内所处的位置从矢状位、额状位及水平位进行三维定位诊断。1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影像学区域定位法分为3组,A组:突出间盘位于Ⅰ-Ⅲ层面,1-2区,a-b域;B组:突出间盘位于I-Ⅲ层面,1-2区,c-d域;C组:突出间盘位于Ⅰ-Ⅲ层面,3-4区,a-b域。采用突出腰椎间盘臭氧靶点治疗,评价影像学区域定位与治疗效果相关性。结果 164例患者治疗后显效95例(57.93%)、有效64例(39.02%)、无效5例(3.05%)。将显效、有效和无效患者的区域定位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矢状面分区统计分析,显效97例,其中A组50例(53.76%)、C组33例(35.48%),均明显高于B组10例(10.75%);水平位分区统计,显效93例,其中A组54例(55.67%)、C组31例(31.96%)均明显高于B组12例(12.37%)。治疗后1周、1个月,各组较治疗前相比VAS均明显下降(P均<0.05);组间对比,A、C两组优于B组(P均<0.05)。结论影像学区域定位可以初步预测臭氧注射治疗效果,其中以Ⅰ-Ⅲ层面、1-2区、a-b域突出治疗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影像学区域定位 臭氧 靶点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原代小胶质细胞纯化培养方法的对比及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于腾波 程永帅 +2 位作者 寇德伟 褚言琛 王爱民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4-6,共3页
目的寻找简捷、高效的原代小胶质细胞纯化培养方法。方法以小胶质细胞原代培养的经典培养方法为基础,通过提高初次接种密度、减少细胞离心过滤、进行营养丧失培养等改进,培养后期分别采用经典机械分离法、低浓度胰酶消化法和利多卡因分... 目的寻找简捷、高效的原代小胶质细胞纯化培养方法。方法以小胶质细胞原代培养的经典培养方法为基础,通过提高初次接种密度、减少细胞离心过滤、进行营养丧失培养等改进,培养后期分别采用经典机械分离法、低浓度胰酶消化法和利多卡因分离纯化法行细胞分离与纯化,记录形态变化并采用同倍数视野动态计数,借助CD68及OX42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标记进行鉴定、计算纯度。结果三种分离方法均获得了较高纯度和产量的小胶质细胞,其中利多卡因分离纯化法获得细胞数及纯度明显高于其他分离方法,低浓度胰酶消化法次之。结论小胶质原代细胞培养过程中,利多卡因分离纯化法及低浓度胰酶消化法均可有效提高培养产量及纯度,以利多卡因分离纯化法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原代培养 纯化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假体感染兔血浆PCT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武星 于腾波 +3 位作者 郭波月 寇德伟 李利平 申友亮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9-30,共2页
目的观察膝关节假体感染兔血浆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取4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兔膝关节置换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各20只。于关节置换术后第15天分别向感染组和对照组兔右后膝关节腔内注入金黄色葡萄球... 目的观察膝关节假体感染兔血浆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取4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兔膝关节置换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各20只。于关节置换术后第15天分别向感染组和对照组兔右后膝关节腔内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ATCC25923菌液、生理盐水各1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造模前24 h、造模后24 h、接种后24 h兔血浆PCT。结果造模前24 h兔血浆PCT为(144.75±73.03)ng/ml,造模后24 h为(149.91±79.08)ng/ml;造模前后比较,P>0.05;接种后24 h感染组血浆PCT为(844.63±619.53)ng/ml,对照组为(141.10±82.25)ng/ml,两组比较,P<0.05;接种后24 h感染组血浆PCT与造模前、后24h比较,P均<0.05。结论膝关节假体感染兔血浆PCT水平升高,可作为假体感染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体感染 关节置换术 降钙素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