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瓮安磷矿岩石学及沉积序列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密文天 范昱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54,共4页
对贵州瓮安含磷岩系的岩石学特征及其与沉积环境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层位磷块岩的结构构造、物质组分在剖面上的变化。其类型为碳酸盐岩型含磷岩系,磷块岩的各种结构类型显示了不同的成因及沉积环境的差异。对瓮安穿岩洞剖面进行... 对贵州瓮安含磷岩系的岩石学特征及其与沉积环境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层位磷块岩的结构构造、物质组分在剖面上的变化。其类型为碳酸盐岩型含磷岩系,磷块岩的各种结构类型显示了不同的成因及沉积环境的差异。对瓮安穿岩洞剖面进行沉积序列的划分,将陡山沱组含磷岩系划分为6个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在海平面不断升降的背景下,富磷海水伴随着上升洋流节律性地涌入浅水区并发生沉积作用,具有纵向上的旋回性及多个序列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矿床 岩石学 沉积序列 贵州瓮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泄露背景下碳酸盐岩的形成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密文天 李德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5750-5751,5812,共3页
甲烷泄露背景下形成的碳酸盐岩,特征上明显区别于正常海相碳酸盐岩。冷泉碳酸盐岩、震旦纪的盖帽碳酸盐岩均被认为是甲烷泄露背景下的产物,其碳同位素值都出现强烈的负漂移。研究认为,成岩中的碳源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产生的甲烷。冷泉... 甲烷泄露背景下形成的碳酸盐岩,特征上明显区别于正常海相碳酸盐岩。冷泉碳酸盐岩、震旦纪的盖帽碳酸盐岩均被认为是甲烷泄露背景下的产物,其碳同位素值都出现强烈的负漂移。研究认为,成岩中的碳源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产生的甲烷。冷泉碳酸盐岩与盖帽碳酸盐岩在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分上很相似。对甲烷泄露背景下的碳酸盐岩的外观构造、岩石矿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这类碳酸盐岩的特征与其形成背景、过程、条件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泄露 冷泉碳酸盐岩 盖帽白云岩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盐下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 被引量:33
3
作者 付斯一 张成弓 +6 位作者 陈洪德 陈安清 赵俊兴 苏中堂 杨帅 王果 密文天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87-1098,共12页
基于岩心、薄片观察与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盐下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进行研究,得到以下几点认识:①盐下白云岩主要由微晶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和砂屑白云岩组成,晶间孔和各类溶蚀孔是主要储... 基于岩心、薄片观察与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盐下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进行研究,得到以下几点认识:①盐下白云岩主要由微晶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和砂屑白云岩组成,晶间孔和各类溶蚀孔是主要储集空间;②研究区内成岩作用复杂,主要为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充填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等;③多阶段的白云石化作用有利于次生孔隙发育和原生孔隙保存,包括准同生阶段的蒸发泵白云石化作用、准同生—浅埋藏阶段的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以及后期的埋藏白云石化作用;④多期次溶蚀作用对次生孔隙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同生—准同生期多期次次一级的海进-海退旋回导致易溶组分暴露溶蚀,发育次生孔隙;⑤埋藏期的有机酸溶蚀、硫酸盐热化学反应及其产物H2S生成的氢硫酸对储集层溶蚀改造,使储集空间进一步得到改善;⑥盐下层系中高H2S含量的区域可以成为下一步勘探潜在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马家沟组 白云岩 膏盐岩 白云石化作用 溶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构造区页岩孔隙结构、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4
作者 尚福华 苗科 +6 位作者 朱炎铭 王猛 唐鑫 王阳 高海涛 冯光俊 密文天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9-282,共14页
随着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构造复杂区已成为下一步勘探的重要方向。以渝东北复杂构造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开展了扫描电镜、压汞、低压气体吸附、等温吸附等试验,系统性地表征了渝东北地区不同构造变形带龙马溪组孔隙结构及吸... 随着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构造复杂区已成为下一步勘探的重要方向。以渝东北复杂构造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开展了扫描电镜、压汞、低压气体吸附、等温吸附等试验,系统性地表征了渝东北地区不同构造变形带龙马溪组孔隙结构及吸附特征,分析了复杂构造区页岩孔隙结构和吸附特征的影响因素,阐明了构造变形对于孔隙结构和吸附能力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滑脱褶皱带和断层褶皱带龙马溪组页岩中发育较多的有机质孔,而叠瓦断层带龙马溪组页岩仅发育少量有机质孔隙,但发育更多矿物相关的孔裂隙;(2)滑脱褶皱带龙马溪组页岩中微孔(<2 nm)、介孔(2~50 nm)及宏孔(> 50 nm)均有发育,而断层褶皱带和叠瓦状冲断带龙马溪组页岩样品中微孔不是很发育,而介孔和宏孔相对比较发育;(3)龙马溪组页岩“过剩”吸附量都是随着压力的增大迅速增加,达到最大值(6~9 MPa)后开始缓慢降低,而绝对吸附量则随着压力的增大单调增大;(4)孔隙结构主要受控于TOC(总有机碳)和黏土矿物含量,而吸附能力主要与TOC和微孔密切相关,此外,构造变形也可以通过改造孔隙结构来影响吸附能力。该研究成果为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开发 复杂构造区 页岩 孔隙结构 吸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