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凉山区高产型藜麦新品系天藜1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1
作者 毋玲玲 宿翠翠 +1 位作者 王致和 陈亮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6期54-57,共4页
天藜1号原代号TZL52020,原始亲本来源于引进的加拿大藜麦种质资源,由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育成的高产型藜麦新品系。该品系茎杆粗壮,穗型紧密,主穗与分支穗结籽率高,籽粒赖氨酸含量0.73%,具有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 天藜1号原代号TZL52020,原始亲本来源于引进的加拿大藜麦种质资源,由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育成的高产型藜麦新品系。该品系茎杆粗壮,穗型紧密,主穗与分支穗结籽率高,籽粒赖氨酸含量0.73%,具有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甘肃省东、西部地区的无霜期大于120 d、年降水250~300 mm以上、海拔1 600~2 800 mm的冷凉山地或相似生态区域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新品系 品种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生态保水剂施量对兰州新区土壤微环境及马铃薯产量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邓超超 张靖 +5 位作者 周琦 宿翠翠 王振龙 施志国 魏域斌 周彦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18,共7页
探索新型生态保水剂施量对兰州新区土壤微环境和马铃薯产量效益的影响,明确新型生态保水剂施用效果和筛选最佳施量。以新型生态保水剂为材料(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发),采用大田试验方法,按保水剂施量设4个处理(CK:0,B3:45 kg/... 探索新型生态保水剂施量对兰州新区土壤微环境和马铃薯产量效益的影响,明确新型生态保水剂施用效果和筛选最佳施量。以新型生态保水剂为材料(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发),采用大田试验方法,按保水剂施量设4个处理(CK:0,B3:45 kg/hm^(2),B5:75 kg/hm^(2),B7:105 kg/hm^(2))研究滴灌模式下保水剂施量对兰州新区土壤水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速率的动态变化规律和马铃薯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新型生态保水剂处理组显著提高了马铃薯生育期0~4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5.24%~11.41%);随新型生态保水剂施量递增,0~4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逐渐增加后趋于稳定,B5、B7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呼吸速率均随马铃薯生育时期推进呈“单峰”曲线变化,块茎膨大期达峰值;与CK比较,施用新型生态保水剂处理组0~40 cm土层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10.40%~24.35%、3.98%~10.06%、3.15%~8.11%,呼吸速率增强23.32%~25.51%,B5、B7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用保水剂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降低小薯率;与CK比较,B5、B7处理马铃薯增产9.53%~10.15%,总产值提高15.23%~15.66%。综合不同施量新型生态保水剂在兰州新区马铃薯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效果,认为生态保水剂施量75kg/hm^(2)可以达到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土壤微环境和马铃薯产量效益的多重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新区 生态保水剂 马铃薯 土壤水分 土壤微环境 土壤酶活性 土壤呼吸 产量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水量和栽培方式对土壤养分及菊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施志国 王振龙 +3 位作者 宿翠翠 周琦 高正睿 周彦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1,共9页
于2021—2022年开展大田裂区试验,以灌水量为主区,3个灌水量分别为3 750 m^(3)·hm^(-2)(W1)、4 500 m^(3)·hm^(-2)(W2)、5 250 m^(3)·hm^(-2)(W3),栽培方式为副区,2种方式分别为垄作(B1)、平作(B2),探索不同灌水量和栽... 于2021—2022年开展大田裂区试验,以灌水量为主区,3个灌水量分别为3 750 m^(3)·hm^(-2)(W1)、4 500 m^(3)·hm^(-2)(W2)、5 250 m^(3)·hm^(-2)(W3),栽培方式为副区,2种方式分别为垄作(B1)、平作(B2),探索不同灌水量和栽培方式对河西荒漠化地区菊芋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大,0~20 cm土层土壤全氮、碱解氮、总磷、有效磷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速效钾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其中W2B1处理表现最佳;W2B1处理菊芋株高、茎粗、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质量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增幅分别为1.94%~19.79%、2.71%~28.87%、8.22%~31.68%、12.22%~57.81%和12.31%~58.01%。W1B1处理菊芋块茎总糖、还原糖、可溶性糖和菊糖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增幅分别为7.25%~18.19%、1.35%~6.19%、4.20%~39.67%和7.58%~19.10%。菊糖含量表现为W1B1>W2B1>W2B2>W1B2>W3B2>W3B1,灌水量增大不利于菊糖在块茎中积累;相同灌水定额下,垄作方式比平作更有利于块茎菊糖积累。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处理对菊芋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发现,灌水量4 500 m^(3)·hm^(-2)配合垄作方式效果最佳,灌水量5 250 m^(3)·hm^(-2)配合平作方式效果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量 栽培方式 菊芋 产量 品质 土壤养分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与氮肥互作对红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毋玲玲 魏玉杰 +3 位作者 宿翠翠 张兆萍 陈芳 王玉红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415,共12页
为明确引黄灌区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最佳种植密度和适宜氮肥施用量,本试验选用红花‘甘红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氮量,副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施N水平(45、90、135 kg·hm^(-2))和4个种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30 c... 为明确引黄灌区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最佳种植密度和适宜氮肥施用量,本试验选用红花‘甘红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氮量,副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施N水平(45、90、135 kg·hm^(-2))和4个种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30 cm×60 cm、25 cm×60 cm、25 cm×50 cm、27 cm×40 cm),研究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红花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显著影响红花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氮素积累量随着两者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籽粒产量、羟基红花黄色素A (HSYA)、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受交互作用影响显著,干花产量对种植密度反应敏感。其中,施氮量90 kg·hm^(-2)、株行距25 cm×50 cm条件下,HSYA含量最高,其余指标在施氮量90 kg·hm^(-2)、株行距25 cm×60 cm条件下趋于最大。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氮素利用协同提高,在引黄灌区红花种植最佳施氮量为90 kg·hm^(-2),种植密度以株行距25 cm×50 cm或25 cm×60 c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农艺形状 氮素积累 氮肥利用率 株行距 羟基红花黄色素A 种子含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木本泥炭和腐熟秸秆对黄沙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南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施志国 刘强 +8 位作者 宿翠翠 周彦芳 马凤捷 张靖 邓超超 周琦 王振龙 高正睿 柳洋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9-236,共8页
为探究木本泥炭、腐熟秸秆对黄沙土壤肥力提升的改良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添加不同量木本泥炭、腐熟秸秆对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设施大棚黄沙土壤养分指标、有机碳组分、土壤呼吸速率、CO_(2)排放量和贝贝南瓜产量的影响。试验... 为探究木本泥炭、腐熟秸秆对黄沙土壤肥力提升的改良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添加不同量木本泥炭、腐熟秸秆对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设施大棚黄沙土壤养分指标、有机碳组分、土壤呼吸速率、CO_(2)排放量和贝贝南瓜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如下4个处理:CK(常规施肥),T1处理(木本泥炭4 500 kg/hm^(2)+腐熟秸秆1 500 kg/hm^(2)+生物激发剂+常规施肥),T2处理(木本泥炭9 000 kg/hm^(2)+腐熟秸秆3 000 kg/hm^(2)+生物激发剂+常规施肥),T3处理(木本泥炭13 500 kg/hm^(2)+腐熟秸杆4 500 kg/hm^(2)+生物激发剂+常规施肥)。结果表明,木本泥炭、腐熟秸秆处理下,土壤电导率降低,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及速效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贝贝南瓜产量显著增加,以T3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增幅达1倍;贝贝南瓜生育期内的平均呼吸速率、CO_(2)-C累计排放量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及相关组分含量明显提升,土壤总有机碳(TOC)、易氧化有机碳(E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分别较CK增加25.71%~62.37%、46.97%~163.11%、84.45%~223.40%、50.34%~73.40%,以DOC含量增加得最为显著;土壤有机碳各组分间关系密切,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养分指标含量和土壤平均呼吸速率、CO_(2)-C累计排放量及贝贝南瓜产量与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均呈正相关。综合来看,添加木本泥炭和腐熟秸秆可以大幅提升古浪黄花滩设施大棚黄沙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贝贝南瓜产量,其中添加木本泥炭13 500 kg/hm^(2)、腐熟秸杆4 500 kg/hm^(2)的效果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泥炭 腐熟秸秆 黄沙土壤 有机碳组分 南瓜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消毒方式对特殊药材连作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高正睿 宿翠翠 +3 位作者 王玉红 张兆萍 施志国 魏玉杰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4,共9页
为探讨特殊药材连作土壤对不同消毒方式的响应,试验设置T1(棉隆)、T2(棉隆+微生物菌剂)、T3(石灰氮)、T4(石灰氮+微生物菌剂)、T5(微生物菌剂)、CK(清水)6个处理,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土壤养分、酶活、... 为探讨特殊药材连作土壤对不同消毒方式的响应,试验设置T1(棉隆)、T2(棉隆+微生物菌剂)、T3(石灰氮)、T4(石灰氮+微生物菌剂)、T5(微生物菌剂)、CK(清水)6个处理,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土壤养分、酶活、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T4和T5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的活性;显著提高土壤细菌丰富度与多样性,T2、T4和T5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真菌丰富度与多样性;土壤细菌群落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T3和T4处理显著提高有益菌群鞘氨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所有处理均提高了有益菌群马赛菌属的相对丰度;土壤真菌群落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接合菌门、担子菌门,所有处理均降低了被孢霉属的相对丰度,T1和T2处理显著降低了致病菌群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pH值、全氮、水解性氮等理化性质的改变是影响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因素。综上,不同消毒方式处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连作土壤养分供应,影响了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阐明特殊药材连作障碍的发生机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消毒 连作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群落 特殊药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埋式秸秆反应堆技术对土壤呼吸及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马凤捷 刘强 +7 位作者 王振龙 宿翠翠 张靖 施志国 高正睿 周琦 邓超超 柳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6期166-172,共7页
以番茄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秸秆反应堆处理对温室大棚土壤温度、二氧化碳通量以及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行内秸秆反应堆较行间秸秆反应堆处理能够增加番茄大棚土壤温度3.1~4.5℃。秸秆反应堆处理技术可以有效解决... 以番茄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秸秆反应堆处理对温室大棚土壤温度、二氧化碳通量以及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行内秸秆反应堆较行间秸秆反应堆处理能够增加番茄大棚土壤温度3.1~4.5℃。秸秆反应堆处理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晴天上午和下午日光温室内CO_(2)亏缺问题,提高不同生育阶段番茄株高、茎粗和叶绿素含量、叶片光合特性,提高果实维生素C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番茄红素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与CK相比,行内反应堆处理番茄产量增加5.18%。秸秆反应堆提高了土壤温度,促进了植株生长,能够促进番茄提早15~20 d转色,促使番茄提早上市,其中BR处理效果最好,BR-S和BR-D处理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秸秆反应堆 土壤温度 土壤呼吸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施有机肥对河西走廊设施沙质土质量及贝贝南瓜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靖 周琦 +4 位作者 王祎 刘强 施志国 马凤捷 宿翠翠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103,共9页
为了提高河西走廊设施沙质土质量,探究有机肥对贝贝南瓜的增产效应,以栗姝5号贝贝南瓜为试验材料,设置有机肥N替代化肥N,氮、磷、钾总量保持一致的6个处理,研究增施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贝贝南瓜光合指标、产量和... 为了提高河西走廊设施沙质土质量,探究有机肥对贝贝南瓜的增产效应,以栗姝5号贝贝南瓜为试验材料,设置有机肥N替代化肥N,氮、磷、钾总量保持一致的6个处理,研究增施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贝贝南瓜光合指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配比施用有机肥相比100%化肥处理(T1)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且贝贝南瓜整个生育期有机质含量以T5处理(80%有机肥N+20%化肥N)最高,相对其他处理提高8.36%~36.18%。适宜的有机无机肥配施相比施用100%化肥和100%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含量,且对应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变化在贝贝南瓜整个生育期较为平缓。在苗期和抽蔓期,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以100%有机肥处理(T6)最低,在坐果期和成熟期,有效磷含量以T5处理最低,速效钾含量以T4处理(60%有机肥N+40%化肥N)最低。平均单果质量、果实横径、产量均以T5处理最高,相比其他处理增产4.82%~46.68%。果实内干物质含量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增施一定量有机肥相比单施化肥可明显提高贝贝南瓜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综上,T5处理综合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贝南瓜 有机肥 沙质土壤养分含量 微生物数量 生长特性 产量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草剂对马铃薯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宿翠翠 李玮 郭青云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6-101,共6页
分析比较氟乐灵、百草枯、溴苯腈、精喹禾灵、氟磺胺草醚5种不同类型除草剂对马铃薯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群落的影响,为其合理施用及土壤环境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富集培养和平板稀释法对5种除草剂施用后土壤细菌、放线菌群落变化进行分... 分析比较氟乐灵、百草枯、溴苯腈、精喹禾灵、氟磺胺草醚5种不同类型除草剂对马铃薯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群落的影响,为其合理施用及土壤环境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富集培养和平板稀释法对5种除草剂施用后土壤细菌、放线菌群落变化进行分析,与空白对照(喷药前2h)相比,施药2h后,高量、高量倍量氟乐灵、百草枯、溴苯腈、精喹禾灵对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的生长产生了抑制作用,1d后抑制作用达到最大,其对细菌的抑制率分别为26.6%、33.1%,30.8%、33.7%,26.1%、28.2%,25.6%、27.7%;对放线菌的抑制率分别为24.8%、35.2%,29.4%、32.9%,22.2%、25.5%,21.9%、22.9%。高量、高量倍量氟磺胺草醚对细菌、放线菌的生长产生轻微促进作用,施药7d后细菌增长率达最大,分别为6.6%、4.9%;14d后放线菌增长率达最大,分别为8.1%、7.1%。施药后28~35d,各除草剂的抑制、促进作用均基本消失。氟乐灵、百草枯、溴苯腈、精喹禾灵对细菌、放线菌的抑制作用均随着剂量的提高而增强;不同剂量氟磺胺草醚对微生物的刺激生长作用差异不明显,放线菌较细菌敏感。这5种除草剂对土壤细菌、放线菌的刺激生长及抑制作用是短暂的,1个月后便逐渐缓解,不会对土壤微生态环境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马铃薯土壤 细菌 放线菌 菌落数量 刺激生长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与保水剂互作对河西地区黄芪土壤微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宿翠翠 周彦芳 +4 位作者 施志国 王振龙 赵玺 邓超超 魏玉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103,共10页
土壤干旱缺水和有机质亏缺是限制甘肃河西地区黄芪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探索促进河西地区土壤蓄水保肥和土壤微环境改善的施肥措施,通过连续2年大田试验,设置保水剂+有机肥+普通尿素(B+OM+N)、保水剂+有机肥+缓释尿素(B+OM+HN)、保水... 土壤干旱缺水和有机质亏缺是限制甘肃河西地区黄芪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探索促进河西地区土壤蓄水保肥和土壤微环境改善的施肥措施,通过连续2年大田试验,设置保水剂+有机肥+普通尿素(B+OM+N)、保水剂+有机肥+缓释尿素(B+OM+HN)、保水剂+普通尿素(B+N)、有机肥+普通尿素(OM+N)、有机肥+缓释尿素(OM+HN)和单施普通尿素(CK)6个处理,探讨了不同施肥方式与保水剂互作对黄芪土壤水分、养分等微环境指标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水分含量先升后降,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含量逐渐降低,NH_(4)^(+)-N和NO_(3)^(-)-N含量逐渐增加,MBC/MBN比先增后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土壤水分、NH_(4)^(+)-N和NO_(3)^(-)-N含量逐渐降低,有机质、MBC、MBN含量和MBC/MBN比逐渐增加,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先升后降,有效磷含量波动式下降;不同土层深度、不同生育期各养分指标及黄芪芦头直径和单株根重均以B+OM+HN处理表现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养分指标间及其与黄芪产量指标显著正相关。综上,有机肥、缓释尿素、保水剂的施用提升了黄芪土壤养分,改善了土壤微环境,进而提高了黄芪产量,其中以氮减量1/3的基础上配施有机肥、缓释尿素与保水剂处理对河西灌区土壤微环境改善和黄芪产量提升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有机肥 缓释尿素 土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与保水剂互作对黄芪生理指标的影响及干旱缓解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宿翠翠 王振龙 +6 位作者 施志国 邓超超 高正睿 赵玺 张靖 柳洋 魏玉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5期152-158,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施肥处理与保水剂互作对河西地区黄芪干旱缓解效果,明确该地区黄芪种植最佳施肥方式,为黄芪高效经济绿色人工栽培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与保水剂互作对黄芪的表型性状、叶绿素荧光参数、可溶... [目的]探究不同施肥处理与保水剂互作对河西地区黄芪干旱缓解效果,明确该地区黄芪种植最佳施肥方式,为黄芪高效经济绿色人工栽培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与保水剂互作对黄芪的表型性状、叶绿素荧光参数、可溶性糖、抗氧化物酶等生理指标的影响,并通过模糊隶属函数对不同处理缓解黄芪干旱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增施保水剂、有机肥、缓释尿素会促进黄芪整体生长,有机肥与缓释尿素互作对黄芪生长的促进作用强于其与普通尿素互作,增施保水剂后,地下生长促进保水剂-有机肥-缓释尿素(B+OM+HN)表现最佳,地上生长促进保水剂-有机肥-普通尿素(B+OM+N)互作表现最佳;与对照处理比较,其他处理各指标均表现出对干旱胁迫的缓解,其中以B+OM+HN处理表现最为显著(P<0.05)。B+OM+HN处理对河西地区黄芪干旱缓解效果最佳。[结论]该研究为黄芪高效经济绿色人工栽培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处理 保水剂 互作 黄芪 生理指标 干旱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生态保水剂对青贮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邓超超 宿翠翠 +4 位作者 周琦 施志国 张靖 王振龙 周彦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102,108,共8页
针对河西灌青贮玉米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紧缺、灌溉水利用率低等生产实际问题。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发的保水剂(新型生态保水剂)为材料,研究滴灌下新型生态保水剂施用量(CK:0 kg/hm^(2),B3:45 kg/hm^(2),B5:75 kg/hm^(2),B7:1... 针对河西灌青贮玉米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紧缺、灌溉水利用率低等生产实际问题。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发的保水剂(新型生态保水剂)为材料,研究滴灌下新型生态保水剂施用量(CK:0 kg/hm^(2),B3:45 kg/hm^(2),B5:75 kg/hm^(2),B7:105 kg/hm^(2))对耕层土壤水分及青贮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玉米整个生育期0~4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随保水剂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B5和B7处理间差异不显著,B5和B7处理青贮玉米生育期土壤体积含水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11.27%和12.15%;②施用保水剂能显著提高青贮玉米叶片光合性能,B5处理青贮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较CK处理分别提高7.67%、58.32%、32.94%、35.22%和17.63%;B5和B7处理间差异不显著;③施用保水剂能显著提高青贮玉米鲜草产量、经济效益和改善饲草品质,与CK处理相比,B5处理青贮玉米产量、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提高27.22%、19.16%、24.24%、24.22%,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12.14%和、7.73%。因此,在河西地区青贮玉米覆膜滴灌种植中新型生态保水剂的最佳施用量为7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灌区 保水剂 土壤水分 滴灌 青贮玉米 光合特性 品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连作障碍的形成机制及其缓解措施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正睿 臧广鹏 +4 位作者 宿翠翠 王振龙 施志国 龚永福 魏玉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2期21-25,29,共6页
随着药用植物种植年限的增长,病害的发生随之多样化,从而导致药源植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影响了药用植物产业的发展。药用植物连续种植导致土壤中病原菌逐年累积,土传病害发生严重。从药用植物连作的危害、连作障碍形成机制和连作障碍缓解... 随着药用植物种植年限的增长,病害的发生随之多样化,从而导致药源植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影响了药用植物产业的发展。药用植物连续种植导致土壤中病原菌逐年累积,土传病害发生严重。从药用植物连作的危害、连作障碍形成机制和连作障碍缓解措施3个方面分析了连作障碍的形成和缓解方法,对连作障碍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药用植物的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连作障碍 形成机制 缓解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钾量对藜麦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玺 王致和 +4 位作者 宿翠翠 张亚萍 余亚琳 马凤捷 张靖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0期134-138,共5页
[目的]探究土壤速效钾含量和藜麦养分吸收及产量对不同钾肥施用量的响应规律。[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钾肥施用量(0、40、60、80、100 kg/hm^(2))对土壤速效钾含量、藜麦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不同施钾水平下,... [目的]探究土壤速效钾含量和藜麦养分吸收及产量对不同钾肥施用量的响应规律。[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钾肥施用量(0、40、60、80、100 kg/hm^(2))对土壤速效钾含量、藜麦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不同施钾水平下,土壤速效钾含量随藜麦生育期推进呈降低趋势;且施钾量为100 kg/hm^(2)水平下,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随施钾量的增加,钾肥贡献率、钾肥农学利用率(KAE)及钾肥吸收利用率(KRE)呈先增后减趋势,钾素偏生产力呈减小趋势;藜麦植株中氮、磷、钾素的含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且均在T_(3)条件下达到最高;产量构成因素以T_(3)处理最高,其产量较T_(0)、T_(1)、T_(2)、T_(4)分别提高102.58%、61.03%、43.14%、20.67%。[结论]施钾80 kg/hm^(2)可获得较高的藜麦产量及钾肥利用效率,是研究区合理的钾肥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钾量 藜麦 养分吸收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地区羊肚菌日光温室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5
作者 栾倩倩 蔺毅 +4 位作者 常浩 宿翠翠 李文学 邱进栋 赵旭 《食用菌》 CAS 2022年第1期52-54,共3页
针对甘肃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以及羊肚菌栽培过程面临的问题,在多年探索实践基础上,总结了高原地区利用日光温室高产栽培羊肚菌的技术,为羊肚菌人工栽培和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 羊肚菌 日光温室 高产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粪和微生物菌剂互作对蜜瓜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凤捷 杨春胤 +4 位作者 宿翠翠 张靖 王振龙 施志国 刘强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9期25-34,共10页
为了缓解民勤蜜瓜种植上存在的连作障碍问题,以民勤蜜瓜银蒂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选用新型改良材料蚯蚓粪、根际促生菌、EM微生物菌剂,设置5种施肥处理,分别为OPE、OP、OE、O、CK,测定蜜瓜生长指标、产量、营养品质、土壤养分和酶活... 为了缓解民勤蜜瓜种植上存在的连作障碍问题,以民勤蜜瓜银蒂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选用新型改良材料蚯蚓粪、根际促生菌、EM微生物菌剂,设置5种施肥处理,分别为OPE、OP、OE、O、CK,测定蜜瓜生长指标、产量、营养品质、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探讨蚯蚓粪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配施在民勤蜜瓜栽培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蚯蚓粪和微生物菌剂配施能够增加蜜瓜株高、茎粗、最大叶面积;蚯蚓粪和微生物菌剂配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土壤酶活性,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表现为成熟期酶活性较开花期酶活性高;多酚氧化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则是开花期酶活性高于成熟期;蚯蚓粪和微生物菌剂配施显著提高蜜瓜土壤有机质含量(4.45%~25.62%),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含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表现为OPE和OP处理含量最高,对其余养分的影响较小;蚯蚓粪和微生物菌剂配施能够显著提高蜜瓜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蜜瓜有机酸含量和硝酸盐含量,产量较对照增加了8.93%~29.59%。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分析各处理间改良效果,综合评价指数排序OPE处理得分最高,其次是OP、OE、O和CK,蚯蚓粪和两种微生物菌剂配施效果最好,蚯蚓粪和单一菌剂配施效果次之,单施蚯蚓粪效果较差,根际促生菌较EM微生物菌剂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粪 微生物菌剂 蜜瓜 品质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荒漠化地区菊芋饲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振龙 宿翠翠 +2 位作者 周琦 邓超超 周彦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8期37-43,共7页
针对甘肃省河西地区荒漠化地区面积大,水资源缺乏和生态环境脆弱导致现阶段“与粮争地、争水”矛盾上升的现实问题,选用多年生、抗旱、耐瘠薄且饲用价值较高的特色经济作物菊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6个有机肥(OM)配施常规尿素(N)或树... 针对甘肃省河西地区荒漠化地区面积大,水资源缺乏和生态环境脆弱导致现阶段“与粮争地、争水”矛盾上升的现实问题,选用多年生、抗旱、耐瘠薄且饲用价值较高的特色经济作物菊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6个有机肥(OM)配施常规尿素(N)或树脂包膜缓释尿素(HN)的施肥方式,即OM_(0)+N_(1)、OM_(0)+HN_(1)、OM_(1)+N_(2)、OM_(1)+HN_(2)、OM_(2)+N_(3)和OM_(2)+HN_(3),测定菊芋全株生物量、块茎品质、茎叶营养成分等指标,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菊芋饲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OM_(2)+HN_(3)处理下的菊芋总生物量最高,为422.26 g·株^(-1),与OM_(0)+N_(1)和OM_(0)+HN_(1)处理差异显著;OM_(1)+HN_(2)处理下的菊糖含量为600.93 g·kg^(-1),与其他处理差异均显著;OM_(2)+HN_(3)处理下的菊芋脂肪、纤维在各处理中含量最大。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在不同施肥处理下菊芋饲用品质差异,结果表明,菊芋饲用品质综合排名依次为OM_(2)+HN_(3)、OM_(2)+N_(3)、OM_(1)+HN_(2)、OM_(1)+N_(2)、OM_(0)+HN_(1)和OM_(0)+N_(1);不同施肥处理下菊芋饲用品质可分为3类,第Ⅰ类为OM_(2)+HN_(3)和OM_(2)+N_(3)处理下的品质最好;第Ⅱ类为OM_(1)+HN_(2)和OM_(1)+N_(2)处理下的品质良好;第Ⅲ类为OM_(0)+HN_(1)、OM_(0)+N_(1)处理下的品质一般。综上所述,氮肥减量,增施有机肥相对于不追施有机肥处理可显著提高菊芋饲用品质,配施缓释尿素处理下的菊芋饲用品质要高于普通尿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方式 菊芋 饲用品质 主成分 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麦种子丸粒化最适倍数筛选
18
作者 毋玲玲 王玉红 +5 位作者 张兆萍 王笑 宿翠翠 何艳梅 刘艳蓉 王致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3期182-185,203,共5页
为了适应机械化精量播种,以陇藜1号为材料,通过种子丸粒化技术,对藜麦种子进行了不同倍数的丸粒化加工,改变藜麦种子形状、扩大藜麦种子体积。并对不同倍数的藜麦丸粒化种子进行发芽试验和大田种植试验,从而筛选出最适的藜麦种子丸粒化... 为了适应机械化精量播种,以陇藜1号为材料,通过种子丸粒化技术,对藜麦种子进行了不同倍数的丸粒化加工,改变藜麦种子形状、扩大藜麦种子体积。并对不同倍数的藜麦丸粒化种子进行发芽试验和大田种植试验,从而筛选出最适的藜麦种子丸粒化倍数(藜麦种子丸粒化的外壳重量是整个种子重量的倍数,以下简称倍数)为滑石粉∶膨润土∶自制添加剂=15∶5∶2,3.0倍加药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丸粒化 最适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对盐渍化农田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9
作者 宿翠翠 周彦芳 +5 位作者 丁照耘 邓超超 高正睿 王振龙 毋玲玲 刘强 《土壤》 2025年第2期318-324,共7页
为了探究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对石羊河灌区盐渍化农田的改良效果,以木本泥炭和腐熟秸秆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结合高通量测序,分析了不同用量有机物料添加下土壤化学性状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有机物料添加均能降低... 为了探究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对石羊河灌区盐渍化农田的改良效果,以木本泥炭和腐熟秸秆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结合高通量测序,分析了不同用量有机物料添加下土壤化学性状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有机物料添加均能降低盐渍化农田土壤电导率、水溶性盐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及CEC,调节盐基离子浓度,以木本泥炭9000 kg/hm^(2)+腐熟秸杆3000 kg/hm^(2)和木本泥炭13500 kg/hm^(2)+腐熟秸杆4500 kg/hm2处理效果较好;添加有机物料能够改变盐渍化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显著增加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酸杆菌门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与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放线菌门相对丰度与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与水溶性盐含量显著负相关;酸杆菌门相对丰度与土壤pH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CEC显著负相关。综合土壤化学性状、盐分及微生物变化情况,外源添加木本泥炭(9000~13500 kg/hm^(2))+腐熟秸杆(3000~4500 kg/hm^(2))对石羊河灌区盐渍化农田改良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泥炭 阳离子交换量 盐基离子 细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有机物料对新建农田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0
作者 丁照耘 宿翠翠 +4 位作者 张靖 周彦芳 刘强 邓超超 王振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5年第4期100-110,共11页
为探索新建高标准农田土壤快速培肥的新途径,通过2 a定位试验,以相邻高产田、不添加任何有机物料、常规施肥为对照(CK),分析天然腐殖质材料4500 kg·hm^(-2)+生物有机肥1500 kg·hm^(-2)+生物激发剂+常规施肥(T1)、天然腐殖质材... 为探索新建高标准农田土壤快速培肥的新途径,通过2 a定位试验,以相邻高产田、不添加任何有机物料、常规施肥为对照(CK),分析天然腐殖质材料4500 kg·hm^(-2)+生物有机肥1500 kg·hm^(-2)+生物激发剂+常规施肥(T1)、天然腐殖质材料9000 kg·hm^(-2)+生物有机肥3000 kg·hm^(-2)+生物激发剂+常规施肥(T2)、天然腐殖质材料13500 kg·hm^(-2)+生物有机肥4500 kg·hm^(-2)+生物激发剂+常规施肥(T3)共3个不同用量有机物料处理对新建黄绵土农田团聚体、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外源有机物料有助于新建农田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及团聚体稳定性增加。相较于CK,T2、T3处理显著提高了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R0.25),>2 mm粒级土壤团聚体比重增加2.26%~34.64%,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提升17.39%~18.44%、19.42~86.97%和75.37%~81.02%,其中T3处理显著降低分形锥数D值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T2处理真菌群落Ace指数显著提高,子囊菌门相对丰度较CK增加至69.52%。相关性分析发现,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主要受土壤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主要受>2 mm粒级土壤团聚体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真菌和细菌微生物标志物数量为T2处理最大。因此,从土壤质量提升和成本节约角度看,天然腐殖质材料9000 kg·hm^(-2)+生物有机肥3000 kg·hm^(-2)+生物激发剂+常规施肥短期内能够显著改善新建黄绵土农田土壤团粒结构,提升土壤酶活性,对微生物多样性提升和群落集聚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建高标准农田 天然腐殖质材料 土壤质量 土壤团聚体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