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额尔齐斯河流域不同来源哲罗鲑形态及COⅠ基因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郭爱民 喀迪尔丁·艾尔肯 +7 位作者 焦丽 郝翠兰 陈琳 潘国强 谢志胜 张文润 容梦婕 岳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6-43,共8页
为对哲罗鲑(Hucho)的引种放流和土著物种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采集了数尾来源于天然水域的哲罗鲑(Hucho BHB和Hucho BEJ),与引进的哲罗鲑(Hucho HLJ)一起进行了形态特点观察描述,同时对COⅠ基因扩增测序并从GenBank下载哲罗鲑属COⅠ... 为对哲罗鲑(Hucho)的引种放流和土著物种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采集了数尾来源于天然水域的哲罗鲑(Hucho BHB和Hucho BEJ),与引进的哲罗鲑(Hucho HLJ)一起进行了形态特点观察描述,同时对COⅠ基因扩增测序并从GenBank下载哲罗鲑属COⅠ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计算遗传距离进行分子生物学比较研究。结果显示,Hucho BEJ和Hucho HLJ形态特点相一致,Hucho BHB与其他两种来源的哲罗鲑在体色、斑点大小等均有差异。基于COⅠ基因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几种不同来源的哲罗鲑均与太门哲罗鲑(H.taimen)聚为一个大的分枝,但在这个分枝下,Hucho BEJ和Hucho HLJ与俄罗斯阿穆尔河(中国称黑龙江)的哲罗鲑聚为一枝,而Hucho BHB单独形成一支。基于COⅠ基因的遗传矩阵显示,Hucho BEJ和Hucho HLJ与俄罗斯阿穆尔河的哲罗鲑遗传距离较近(0—0.0044),而Hucho BHB与Hucho BEJ、Hucho HLJ及俄罗斯阿穆尔河的哲罗鲑遗传距离较远(0.0057—0.0082)。这说明Hucho BHB在形态和基因序列上与Hucho HLJ及俄罗斯阿穆尔河的哲罗鲑具有较大差异,可能是不同的生态地理类型,Hucho BEJ和Hucho HLJ在形态和基因序列上基本一致,我们推测Hucho BEJ是放流或养殖场逃逸的哲罗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罗鲑 形态鉴定 COⅠ基因 额尔齐斯河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虹鳟贝氏复口吸虫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2
2
作者 郭爱民 喀迪尔丁·艾尔肯 +5 位作者 郝翠兰 焦丽 谢志胜 张文润 容梦婕 岳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2-107,共6页
为了解贝氏复口吸虫(Diplostomum baeri)在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眼部寄生的空间分布特点,2017年4次对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冷水鱼繁育基地的虹鳟进行采样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虹鳟眼睛寄生贝氏复口吸虫的空间分布特点进... 为了解贝氏复口吸虫(Diplostomum baeri)在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眼部寄生的空间分布特点,2017年4次对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冷水鱼繁育基地的虹鳟进行采样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虹鳟眼睛寄生贝氏复口吸虫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检查的61尾虹鳟中,检出贝氏复口吸虫9023只,单尾检出最多为388只。总感染率为100%,左右眼玻璃体的感染率为100%和96.7%,高于左右眼晶状体的感染率60.7%和42.6%。总平均感染强度为(147.9±11.6),左右眼玻璃体平均感染强度为(90.9±6.7)和(71.9±6.1),高于左右眼晶状体平均感染强度(7.4±1.9)和(7.0±2.1)。左眼和右眼的平均感染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平均感染强度差异极显著(P<0.01)。贝氏复口吸虫在虹鳟不同部位的方均比(S^2/X)大于1,说明贝氏复口吸虫对该地虹鳟的寄生情况严重,在虹鳟的不同部位中均呈聚集性分布,更倾向于在玻璃体中寄生,存在寄生部位选择偏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复口吸虫 空间分布 玻璃体 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叶尔羌河流域斑重唇鱼寄生单式指环虫中国一新纪录 被引量:4
3
作者 容梦婕 喀迪尔丁·艾尔肯 +4 位作者 张文润 郝翠兰 穆妮热·喀迪尔 田胜利 岳城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6-51,共6页
为了解新疆叶尔羌河流域斑重唇鱼(Diptychus maculates)感染指环虫的种类情况,采用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斑重唇鱼鳃部采集到的一种指环虫,进行了特征性结构的描述、绘制及测量,同时与国内外已记述3种斑重唇鱼指环虫进行形... 为了解新疆叶尔羌河流域斑重唇鱼(Diptychus maculates)感染指环虫的种类情况,采用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斑重唇鱼鳃部采集到的一种指环虫,进行了特征性结构的描述、绘制及测量,同时与国内外已记述3种斑重唇鱼指环虫进行形态比较。结果显示:采集的虫种在形态上,与前苏联文献记载斑重唇鱼及新疆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dybowskii)鳃寄生的单式指环虫(Dactylogyrus simplex)除交接管基部及联结片中部的形态有略微的差别外,其余结构基本一致,且两者测量值无显著差异。但与同宿主寄生的重唇鱼指环虫(D.diptychus)和D.drjagini在后吸器和交接器的几丁质形态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单式指环虫18S-ITS1-5.8S rDNA片段的大小为951 bp,基于该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单式指环虫与鲫属鱼类的指环虫聚为一支。结果表明,斑重唇鱼鳃部寄生的单式指环虫为我国指环虫属一新纪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重唇鱼(Diptychus maculates) 单式指环虫(Dactylogyrus simplex) 新纪录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额尔齐斯河贝加尔雅罗鱼单殖吸虫群落多样性及感染情况 被引量:2
4
作者 郝翠兰 喀迪尔丁·艾尔肯 +4 位作者 容梦婕 张文润 穆妮热·喀迪尔 田胜利 岳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1-116,共6页
研究贝加尔雅罗鱼(Leuciscus baicalensis)感染的单殖吸虫的群落多样性及感染情况,为额尔齐斯河鱼类寄生虫病防治提供基础资料。2009年8月到2016年7月,剖检贝加尔雅罗鱼296尾,共感染了6种单殖吸虫,分别为号筒指环虫(Dactylogyrus tuba L... 研究贝加尔雅罗鱼(Leuciscus baicalensis)感染的单殖吸虫的群落多样性及感染情况,为额尔齐斯河鱼类寄生虫病防治提供基础资料。2009年8月到2016年7月,剖检贝加尔雅罗鱼296尾,共感染了6种单殖吸虫,分别为号筒指环虫(Dactylogyrus tuba Linstow,1878)、双髻指环虫(D.sphyra Linstow,1878)、小刺指环虫(D.micracanthus Nybelin,1937)、多小枝指环虫(D.ramulosus Malewitzkaja,1941)、普氏三代虫(Gyrodactylus prostate Erergns,1963)和斯氏拟双身虫(Paradiplozoon skrjabini Achmerov,1974);贝加尔雅罗鱼单殖吸虫的总感染率为20.27%,平均感染强度为3.05只/尾(1~18只/尾),平均感染丰度为(0.62±2)只/尾;混合感染率相对较低,仅占2.36%;各单殖吸虫的感染率均小于10%,平均感染强度均小于5只/尾,其中小刺指环虫为优势种;在5个体长段中,14 cm≤L<16 cm体长段感染单殖吸虫的种类、感染率及感染强度均达到最高;体长段之间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丰富度指数结果相差不大,不同体长段宿主中单殖吸虫种群的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体长段14 cm≤L<16 cm与L≥16 cm感染强度差异显著,其余体长段之间的感染强度差异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殖吸虫 贝加尔雅罗鱼 感染 群落多样性 额尔齐斯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非鱼寄生嗜丽鱼虫的形态描述及系统发育研究
5
作者 容梦婕 喀迪尔丁·艾尔肯 +2 位作者 张文润 岳城 郝翠兰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5-63,共9页
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乌鲁木齐市周边市场及养殖场进行鱼类寄生虫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同地域的罗非鱼鳃部有大量锚首虫寄生,经染色观察,对后吸器及交接器等结构进行绘图、测量,同时选用28S、18S-ITS1-5.8S和COⅠ3个分子标记进行扩增... 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乌鲁木齐市周边市场及养殖场进行鱼类寄生虫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同地域的罗非鱼鳃部有大量锚首虫寄生,经染色观察,对后吸器及交接器等结构进行绘图、测量,同时选用28S、18S-ITS1-5.8S和COⅠ3个分子标记进行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利用核糖体RNA与相关物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形态学结果可初步鉴定,该虫体为锚首虫亚科嗜丽鱼虫属的几丁嗜丽鱼虫和彼丽嗜丽鱼虫。扩增得到几丁嗜丽鱼虫的28S、18S-ITS1-5.8S及COⅠ序列长度分别为863、1019 bp和592 bp,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几丁嗜丽鱼虫的相似性均超99.5%;扩增得到彼丽嗜丽鱼虫的28S、18S-ITS1-5.8S及COⅠ序列长度分别为863、1005 bp和572 bp,与GenBank中的彼丽嗜丽鱼虫的相似性均超94%,且与刀茎嗜丽鱼虫的相似性均达99.3%以上。从基于核糖体RNA所构建的最大似然树和遗传矩阵来看,本试验中几丁嗜丽鱼虫与不同地区的几丁嗜丽鱼虫聚为一支,且遗传距离均为0;彼丽嗜丽鱼虫与巴西的彼丽嗜丽鱼虫、捷克的刀茎嗜丽鱼虫聚成的拓扑结构自展值为99%和100%,且遗传距离为0.000~0.003,其结果与形态学结果相一致。试验结果补充了该虫在国内分子方面的资料,同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彼丽嗜丽鱼虫与刀茎嗜丽鱼虫为同物异名的分类观点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嗜丽鱼虫 形态描述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腹鱼指环虫(Monogenea:Dactylogyridae)一新记录种 被引量:3
6
作者 喀迪尔丁·艾尔肯 郭爱民 +4 位作者 郝翠兰 张文润 容梦婕 宋鹏慧 岳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3-669,共7页
文章记述了采自新疆伊犁河流域巩乃斯段的新疆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dybowskii Kessler, 1874)和斑重唇鱼(Diptychus maculates Steindachner, 1866)鳃部寄生的指环虫属(Dactylogyrus)一新种。通过传统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确定... 文章记述了采自新疆伊犁河流域巩乃斯段的新疆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dybowskii Kessler, 1874)和斑重唇鱼(Diptychus maculates Steindachner, 1866)鳃部寄生的指环虫属(Dactylogyrus)一新种。通过传统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确定了两种宿主寄生的虫体为同一种。该虫体与同宿主寄生的Dactylogyrus driagini(Bychowsky, 1936)和寄生于伊犁裂腹鱼的Dactylogyrus longicopula(Bychowsky, 1936)略为相似,但在交接器和后吸器形态上有较大差异:其交接器的支持器部分,分为上下两部分,在连接处形成"Y"状结构, D.driagini支持器为完整一体的结构,而D. longicopula支持器的连接处为卷曲状结构;后吸器形态:拟定种与D.driagini, D. longicopula后吸器均由一对中央大钩、7对边缘小钩和两联结片组成,其中央大钩内、外突不明显,边缘小钩明显区分钩尖、钩柄和柄轴,钩尖和钩柄交接处无刺状突起, D. driagini中央大钩内、外突分叶很明显,边缘小钩各部位区分不明显,而D. longicopula的中央大钩内、外突分叶非常明显,内突远远大于外突,边缘小钩的钩尖和钩柄交接处有刺状突起;腹联结片粗短,中部呈峰状隆起, D. longicopula腹联结片两端细长,中间呈三角状隆起。基于该指环虫18S-ITS1-5.8S rDNA的序列比对分析,与寄生于属鱼的隐藏指环虫(Dactylogyrus cryptomeres Bychowsky, 1934)的相似性最高,为92.0%。系统发育树也显示与D. cryptomeres聚为一支,置信度为100/99(BI/ML),但综合形态学特征,宿主生境和宿主特异性等因素,本种虫体与隐藏指环虫非同一物种。基于形态结构和分子系统发育结果表明,该指环虫为一新种,依据宿主特点命名为:重唇鱼指环虫(Dactylogyrus diptychus n. 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裸重唇鱼 斑重唇鱼 裂腹鱼 指环虫属 新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河流域新疆裸重唇鱼寄生三代虫的感染情况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文润 郝翠兰 +7 位作者 容梦婕 喀迪尔丁·艾尔肯 穆妮热·喀迪尔 田胜利 刘彦君 高仕文 王璐瑶 岳城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40,共6页
2019年对新疆伊犁河流域巩乃斯河段鱼类进行寄生虫病原调查过程中发现,在新疆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dybowskii)体表有三代虫寄生,经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同一种三代虫,定为新种(暂未公布)。为了解该三代虫在新疆裸重唇... 2019年对新疆伊犁河流域巩乃斯河段鱼类进行寄生虫病原调查过程中发现,在新疆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dybowskii)体表有三代虫寄生,经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同一种三代虫,定为新种(暂未公布)。为了解该三代虫在新疆裸重唇鱼鳍条上的寄生特点,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新疆裸重唇鱼鳍条寄生三代虫的感染情况及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检查的69尾新疆裸重唇鱼中,共检出459只同种三代虫,总感染率和平均感染丰度分别为91.3%和(6.65±5.24);统计三代虫在各个鳍条的感染率,腹鳍的感染率最高为78%,尾鳍感染率最低为41%,在宿主胸鳍与尾鳍之间的感染强度差异显著;三代虫随着宿主体长的增大,其感染率、感染丰度和强度逐渐上升,在14~19 cm体长组达到最高,不同大小的宿主其感染强度之间差异显著。结果表明,新疆裸重唇鱼寄生三代虫对宿主体长及鳍条具有一定的选择偏好性,更偏好寄生于体长14~19 cm的宿主的胸鳍。三代虫在宿主种群中的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dybowskii) 三代虫 感染情况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尔羌河流域长身高原鳅寄生线虫的感染情况及分布类型 被引量:2
8
作者 田胜利 郝翠兰 +6 位作者 张文润 容梦婕 穆妮热·喀迪尔 冯龙基 高仕文 张航 岳城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5-51,共7页
为了探明叶尔羌河流域长身高原鳅(Triplophysa tenuis)体内寄生线虫(Nematodes)的感染情况及分布类型,于2019年5月-2020年7月对叶尔羌河长身高原鳅进行3次采样,通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长身高原鳅感染线虫情况和分布类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为了探明叶尔羌河流域长身高原鳅(Triplophysa tenuis)体内寄生线虫(Nematodes)的感染情况及分布类型,于2019年5月-2020年7月对叶尔羌河长身高原鳅进行3次采样,通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长身高原鳅感染线虫情况和分布类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捕获的414尾长身高原鳅中共检出2种线虫,分别为杆咽线虫(Rhabdochona sp.)、鲁道夫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rudolphii),其中杆咽线虫为优势虫种;线虫的总感染率为53.38%,平均感染丰度为7.00±0.99,平均感染强度为13.10±0.56;杆咽线虫和鲁道夫对盲囊线虫平均感染丰度均随着长身高原鳅体长增加而增大,在大于14 cm体长组取得最大值;不同体长段宿主中,杆咽线虫感染强度差异性极显著,鲁道夫对盲囊线虫感染强度差异性不显著;两种线虫在宿主种群中的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型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尔羌河 长身高原鳅(Triplophysa tenuis) 杆咽线虫(Rhabdochona sp.) 鲁道夫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rudolphii) 感染情况 分布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额尔齐斯河河鲈鳃部寄生鲈锚钩吸虫的分布特点
9
作者 穆妮热·喀迪尔 郝翠兰 +8 位作者 喀迪尔丁·艾尔肯 魏念文 容梦婕 张文润 田胜利 冯龙基 刘彦君 刘豆豆 岳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2-140,共9页
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寄生于额尔齐斯河河鲈(Perca fluviatilis)鳃部的锚首虫进行鉴定分析,可为河鲈的生态保护和病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对97尾额尔齐斯河河鲈寄生的锚首虫进行了调查,发现河鲈鳃部有锚首... 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寄生于额尔齐斯河河鲈(Perca fluviatilis)鳃部的锚首虫进行鉴定分析,可为河鲈的生态保护和病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对97尾额尔齐斯河河鲈寄生的锚首虫进行了调查,发现河鲈鳃部有锚首虫物种寄生,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鲈锚钩吸虫(Ancyrocephalus per-cae)。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河鲈鳃部寄生的鲈锚钩吸虫的总体、不同体长段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进一步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显示,河鲈共感染了1种锚首虫,为鲈锚钩吸虫,总感染率、平均感染强度和平均感染丰度分别为18.56%、(2.78±3.17)只/尾和(0.52±1.7)只/尾,左鳃及右鳃的感染率分别为12.37%和13.40%,两者之间的感染丰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鳃片中的平均感染强度和平均感染丰度值相差不大;鲈锚钩吸虫在所有体长组之间及左鳃Ⅳ各体长组之间的感染丰度呈显著性差异(P<0.05);鲈锚钩吸虫对宿主左右鳃没有选择偏好性,且在宿主种群中的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其中聚集分布为主要类型,仅有左鳃Ⅰ和鳃Ⅲ、右鳃Ⅱ、L≤8 cm体长组中呈现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锚钩吸虫 河鲈 鳃部 分布特点 额尔齐斯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