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近海藻毒素及有毒微藻产毒原因种调查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 1
-
-
作者
梁玉波
李冬梅
姚敬元
金薇
宫长宝
刘仁沿
-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大连市藻毒素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11-524,共14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7YFC1404303号,2016YFF0201104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6120号,41276099号
-
文摘
麻痹性贝类毒素在我国近海污染问题已十分突出,基本呈现逐年加剧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南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较重;21世纪初,北黄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较重;近几年,渤海和福建近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较重;可产生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微藻有亚历山大藻和裸甲藻等。采用小鼠生物法检测我国近海腹泻性贝类毒素超标率32%左右,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仅有3起超标的研究报道;现行小鼠生物法检测腹泻性贝类毒素假阳性问题十分突出,应尽快废除;腹泻性贝类毒素均是脂溶性的,脂溶性海洋生物毒素在我国近海常年可检出,偶有虾夷扇贝毒素和鳍藻毒素超标现象。可产生脂溶性毒素微藻有鳍藻和原甲藻及网状原角藻等。失忆性贝类毒素在我国近海常有检出,但无超标现象;产毒微藻有拟菱形藻等。西加鱼毒素在我国南海污染较重,但毒素标准物质的匮乏,限制了西加鱼毒素的调查研究;至今尚未确定产生西加鱼毒素的微藻。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相结合已成为藻毒素快速准确检测成熟的技术,逐渐代替小鼠生物法和液相色谱法。
-
关键词
中国近海
藻毒素
有毒微藻
毒素检测方法
-
Keywords
coastal waters of China
phycotoxin
toxic microalga
toxins detection method
-
分类号
P714.5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獐子岛海域浮游甲藻及有毒微藻的年际变化研究
被引量:4
- 2
-
-
作者
宫长宝
冯志权
王丽
梁玉波
-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大连市藻毒素重点实验室
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
出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72-683,共12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2017YFC1404303号,2016YFF0201104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1576120号,41276099号
-
文摘
2011-2017年,每月一次,通过对獐子岛海域29个站位浮游甲藻的调查,探究浮游甲藻种群结构的年际变化特征。发现了浮游甲藻19属47种,其中原多甲藻属(Protoperidinium)种类最多为17种,鳍藻属(Dinophysis)和角藻属(Ceratium)各4种,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原甲藻属(Prorocentrum)各3种,膝沟藻属(Gonyaulax)和环沟藻属(Gyrodinium)各2种,原角藻属(Protoceratium)、夜光藻属(Noctiluca)和凯伦藻属(Karenia)等均为1种。浮游甲藻种类数呈逐年递增,季节上呈现夏季和秋季较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浮游甲藻密度变化区间为(2.376-339.323)×10^4/m^3,平均密度为65.479×10^4/m^3,亦呈现夏季和秋季较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但密度呈逐年递减,且不同站位间差异较大。调查期间,不同季节优势种类有相同性,如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梭角藻(Ceratium fusus)和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为四季优势种,但亦有差异,如鳍藻(Dinophysis spp.)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为夏季和秋季优势种,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为冬季和春季优势种。优势种中有毒微藻呈逐年增多趋势,有毒的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和具尾鳍藻(Dinophysis caudata)等非优势种在獐子岛海域首次发现。浮游甲藻群落的香农-威纳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均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呈逐年递增趋势。近年来,獐子岛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甲藻化和有毒化趋势明显,可能与海水营养盐比例失衡、海水酸化、北黄海冷水团、双壳贝类大规模养殖等有关。
-
关键词
獐子岛海域
甲藻
有毒微藻
种群结构
年际变化
-
Keywords
Zhangzi Island
dinoflagellate
toxic microalga
community structure
interannual variation
-
分类号
Q178.53
[生物学—水生生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