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阔域空气源热泵阵列架高对冷岛效应的影响
1
作者 姜华 罗贤锐 宫武旗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9-316,共8页
对开阔无遮挡环境下2×13阵列进行不同架高高度的三维仿真,分析不同架高高度对阵列冷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架高高度的增大对冷岛效应的削弱体现在提高阵列机组进风温度及其均匀度,同时也减弱阵列各处的冷风回流。当x方向无风时,... 对开阔无遮挡环境下2×13阵列进行不同架高高度的三维仿真,分析不同架高高度对阵列冷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架高高度的增大对冷岛效应的削弱体现在提高阵列机组进风温度及其均匀度,同时也减弱阵列各处的冷风回流。当x方向无风时,阵列每提高0.5 m,机组进风均温提升0.14~0.18 K,机组回流率均值平均减小0.018。x方向风速为0.5 m/s时,阵列每提高0.5 m,每排机组进风均温最大提高0.52 K,进风均温方差平均减小38%,进风温度均匀性大幅提高;回流率均值差异随架高高度递进而减小,最小为0.21,最大0.42。x方向风速为2.0 m/s时,阵列每增高0.5 m,进风均温平均提高0.16 K,架高2.5 m阵列较无架高阵列进风均温平均提0.75 K,最大提高1.1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源热泵 数值模拟 环境温度 冷岛效应 寒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管路脉动压力激励装置及系统的研制
2
作者 宫武旗 陈俊丽 +3 位作者 陈晖 苏勇 马冬英 何闯 《火箭推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97,共8页
为试验研究火箭发动机液流部件或系统在脉动流态中的动态响应特性及可靠性问题,迫切需要一种装置来产生频率与幅值可控的脉动流。研制了一种新型脉动压力激励装置及系统,它由激励装置本体、磁力传动和控制系统等构成。激励系统设计了一... 为试验研究火箭发动机液流部件或系统在脉动流态中的动态响应特性及可靠性问题,迫切需要一种装置来产生频率与幅值可控的脉动流。研制了一种新型脉动压力激励装置及系统,它由激励装置本体、磁力传动和控制系统等构成。激励系统设计了一种内置式旋转轮机构,转动时周期性通断管路,由此实现在管路中激励产生脉动压力;采用电磁感应传动装置实现无泄漏传递扭矩动力;自动控制转轮转速变化,实现脉动压力的频率变化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激励装置系统在18 MPa的管路中,能产生频率为0~250 Hz的脉动压力激励,压力时域幅值超过7 MPa,分频幅值超过6.6 MPa。激励装置系统可通过调节流量、改变孔板孔径来调节脉动压力幅值,可通过改变转速来实现脉动压力的定频或扫频。所研制的激励装置系统运行时实现零泄漏,适用于高压、低温、有毒或易燃等介质环境,能有效解决某些特殊条件下管路脉动压力激励的实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管路 激励装置 脉动流激励 定频激励 扫频激励 零泄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蒸汽再压缩蒸发结晶系统自适应逐时优化研究
3
作者 姜华 秦华 宫武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7,共9页
为实现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进料流量和进料浓度波动状态下的机械蒸汽再压缩系统逐时优化,建立了基于自适应SPAE2算法的逐时优化模型。采用SPEA2算法并结合自适应交叉概率、变异概率以及组合权重法的多目标逐时优化,以系统总功耗和总换热... 为实现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进料流量和进料浓度波动状态下的机械蒸汽再压缩系统逐时优化,建立了基于自适应SPAE2算法的逐时优化模型。采用SPEA2算法并结合自适应交叉概率、变异概率以及组合权重法的多目标逐时优化,以系统总功耗和总换热面积为优化目标,得到蒸发温度、压缩温升的最优组合。在原始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了SPEA2算法,并且将原始数据与优化结果进行对比,自适应SPEA2算法具有更强的全局寻优能力,优化结果具有更高准确性。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优化结果进行数据拟合,优化结果与恒定蒸发工况下结果相比:系统总功耗平均降低123.7 kW,换热面积平均减少36.3 m^(2);性能系数和㶲效率分别平均提高8.8%和26.6%,㶲损失平均降低102.3 kW。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系统逐时优化模型可以得到系统进料波动状态下各设备参数逐时变化值,提高了目标系统的能量利用率和热力学完善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蒸汽再压缩 逐时优化 自适应SPEA2算法 废水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免疫算法的离心压缩机叶轮 多目标优化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梁璐 宫武旗 +1 位作者 刘一彤 王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5,共10页
为进一步探索高性能离心压缩机的优化设计方法,以某气浮轴承离心制冷压缩机叶轮为研究对象,结合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发展了基于非支配近邻免疫算法的叶轮多目标优化策略。首先,采用免疫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隐含层结构,以提升其作为代理模... 为进一步探索高性能离心压缩机的优化设计方法,以某气浮轴承离心制冷压缩机叶轮为研究对象,结合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发展了基于非支配近邻免疫算法的叶轮多目标优化策略。首先,采用免疫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隐含层结构,以提升其作为代理模型的非线性逼近能力;其次,以近喘振点、设计点、近堵塞点的多变效率最大为优化目标,采用免疫算法进行叶轮全工况性能寻优,并通过数值仿真对优化前、后叶轮的气动性能及流动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免疫算法进行优化后,叶轮在近喘振点、设计点、近堵塞点的多变效率分别提高了1.8%、1.9%、4%,稳定运行工况范围明显拓宽;对比流场后发现,在90%叶高处,主叶片和分流叶片载荷从前缘至尾缘均明显增加,叶片做功能力增大;分流叶片进口倾角减小使得叶片进口冲击损失降低,流道内泄漏流与主流掺混现象明显减弱,叶轮内部流动更加均匀。研究结果验证了所提多目标优化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制冷压缩机 多层前向神经网络 非支配近邻免疫算法 气动性能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双向流固耦合的胀圈密封功率损失预测模型
5
作者 冯伟 胡帅 +2 位作者 宫武旗 邹天刚 桂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81,共13页
针对现存胀圈密封功率损失模型不能准测预测出实际运行时密封环的功率损失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胀圈密封功率损失预测模型。基于ANSYS Workbench平台建立了包括转轴、配油套及胀圈密封环在内的双向流固耦合数值计算模型,设计并搭建了胀圈... 针对现存胀圈密封功率损失模型不能准测预测出实际运行时密封环的功率损失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胀圈密封功率损失预测模型。基于ANSYS Workbench平台建立了包括转轴、配油套及胀圈密封环在内的双向流固耦合数值计算模型,设计并搭建了胀圈密封性能试验系统,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了包含油液动力黏度、密封压差、转轴转速以及胀圈密封结构主要尺寸参数的功率损失预测模型,比现存模型包含更多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的相对误差在9%以内,满足工业应用要求;功率损失对各影响因素的敏感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密封压差、温度、转速,且密封压差对胀圈密封功率损失影响高度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胀圈密封 功率损失 线性回归 正交试验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狭小间隙下液力变矩器搅油功率损失模型
6
作者 吕懿晨 孙中国 +2 位作者 宫武旗 邹天刚 桂鹏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98-1103,共6页
针对液力变矩器高速旋转产生较大搅油功率损失问题,以某液力变矩器为研究对象,基于CFD数值模拟及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提出一种搅油功率损失预测模型.该模型主要考虑液力变矩器装配间隙几何特征、运行参数、润滑油物性与润滑状态等因素影响... 针对液力变矩器高速旋转产生较大搅油功率损失问题,以某液力变矩器为研究对象,基于CFD数值模拟及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提出一种搅油功率损失预测模型.该模型主要考虑液力变矩器装配间隙几何特征、运行参数、润滑油物性与润滑状态等因素影响,采用正交分解法选择25组不同运行参数下的搅油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某传动装置实际运行工况和使用要求进行了多工况验证.结果表明:随着润滑油雷诺数增大,搅油功率损失成指数型快速增长;搅油功率损失随径向间隙的增大而减小,随轴向间隙的增大而增大;当径向间隙小于9 mm时,搅油损失功率随着径向间隙减小而急剧增大;相比于轴向间隙,径向间隙对搅油功率损失值的影响程度更大;狭小间隙下液力变矩器搅油功率损失模型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总体符合较好,相对误差在10%内.研究结果可为狭小间隙液力变矩器设计及综合传动装置的优化提供一定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力变矩器 搅油功率损失 狭小间隙 损失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火箭发动机热试车启动中导流锥对燃气管路流动特性影响研究
7
作者 周子杨 宫武旗 +3 位作者 陈晖 马冬英 高远皓 苏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2,共9页
双推力室液体火箭发动机启动过程中,若出现两支管流量分配不均等现象,极易引起点火失败,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燃气管路分叉处内部流动特性和在分叉处布置导流锥对改善流动特性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某双推力室液体火箭发动机... 双推力室液体火箭发动机启动过程中,若出现两支管流量分配不均等现象,极易引起点火失败,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燃气管路分叉处内部流动特性和在分叉处布置导流锥对改善流动特性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某双推力室液体火箭发动机热试车启动过程中的燃气管路,以试验数据作为边界条件,开展了瞬态流动数值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火箭发动机热试车启动过程中,燃气管路流动呈现出4个典型阶段,分别为点火前的平稳期、点火后的一次上升期、下降期和二次上升期。在启动过程中,无导流锥时,导流罩进口存在预旋回流区、一侧出口存在滞止回流区,导流罩与燃气支管衔接处内侧存在转弯回流区,三者相互作用是造成两支管间压力分布不对称及出口质量流量分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有导流锥时,预旋回流区被导流锥约束而缩小,滞止回流区消失。有导流锥与无导流锥时相比,在启动过程中约0.2 s与0.6 s时刻,两支管对称测点压差均值分别降低约80.0%与80.0%,两支管出口质量流量差值分别降低约55.0%与80.8%。导流锥有效改善了流动特性,使得两支管压力分布的对称性提高,流量分配平衡性增强。导流锥对双推力室液体火箭发动机稳定性提高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火箭发动机 双推力室 热试车 启动过程 导流锥 燃气管路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激励作用下火箭发动机输流管路振动特性研究
8
作者 苏勇 何江 +1 位作者 张淼 宫武旗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70,207,共12页
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中煤油输送管路除受到管内高压流体自激激励外,还受到外来压力脉动、发动机主体振动等外源激励,因此经常发生强烈振动,已严重威胁火箭发动机安全。该研究建立了包含波纹管、多段弯管和其他附属结构的三维管路模型,采... 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中煤油输送管路除受到管内高压流体自激激励外,还受到外来压力脉动、发动机主体振动等外源激励,因此经常发生强烈振动,已严重威胁火箭发动机安全。该研究建立了包含波纹管、多段弯管和其他附属结构的三维管路模型,采用双向流固耦合方法,对输送管路的振动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管道低频振动由流体自激的压力脉动引起,高频振动源于发动机主体振动,而外来压力脉动激励对管道振动无明显影响。另外,可视化结果表明热试车工况下,管道振动剧烈位置主要集中在进出口与两个波纹管之间,而波纹管、弯管和支撑处的应力值较大,是容易结构失效的危险位置,应重点关注。研究结果对发火箭发动机结构优化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发动机 振动 外源激励 高压 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壁面摩擦应力直接测量技术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宫武旗 黄淑娟 徐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36-39,共4页
自行研制了一台采用误差抵消校准法的阻力天平仪 .在一定的雷诺数范围内 ,对风洞内壁光滑平板壁面 ,用此天平仪测量了流体的摩擦应力及摩擦系数 .用IFA30 0型热线风速仪测量了相应雷诺数下边界层的平均速度分布 ,然后由相似律法和布拉... 自行研制了一台采用误差抵消校准法的阻力天平仪 .在一定的雷诺数范围内 ,对风洞内壁光滑平板壁面 ,用此天平仪测量了流体的摩擦应力及摩擦系数 .用IFA30 0型热线风速仪测量了相应雷诺数下边界层的平均速度分布 ,然后由相似律法和布拉修斯经验公式分别计算了摩擦应力及摩擦系数 .结果对比表明 ,采用的原理及校准方法合理 ,所制作的天平仪在试验雷诺数范围内 ,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较小的相对误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力天平 摩擦力 摩擦系数 天平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阻力天平仪校准方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宫武旗 黄淑娟 徐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4-105,共2页
介绍了流体壁面摩擦力的直接测量方法———阻力平衡测量法.针对滑轮摩擦力是阻力天平仪校准误差的主要来源,提出误差挤消校准法.该校准方法利用计算机编程控制,先通过缓慢加载使滑轮摩擦力引入正误差,然后又通过缓慢卸载使滑轮摩... 介绍了流体壁面摩擦力的直接测量方法———阻力平衡测量法.针对滑轮摩擦力是阻力天平仪校准误差的主要来源,提出误差挤消校准法.该校准方法利用计算机编程控制,先通过缓慢加载使滑轮摩擦力引入正误差,然后又通过缓慢卸载使滑轮摩擦力引入负误差,最后求和平均,消除了该摩擦力的影响.此方法显著提高了校准精度,易于操作,且不受量程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力 校准 阻力天平仪 直接测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串列扑翼的相位差对平均推力影响机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宫武旗 贾博博 席光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7-1025,共9页
在一个低雷诺数的循环水洞中,实验研究了前后翅翼之间的相位差对两串列扑翼平均推力的影响.利用一个三分量的Kistler压力传感器来测量扑翼的瞬时力;利用一个数字粒子测速仪系统(TSI DPIV)来测量扑翼的前缘涡以及其周围的流场.当相位差... 在一个低雷诺数的循环水洞中,实验研究了前后翅翼之间的相位差对两串列扑翼平均推力的影响.利用一个三分量的Kistler压力传感器来测量扑翼的瞬时力;利用一个数字粒子测速仪系统(TSI DPIV)来测量扑翼的前缘涡以及其周围的流场.当相位差从0?增加到360?,前翅的平均推力随着相位差正弦变化;前翅平均推力的增加是由于后翅的前缘涡和滞止区域增加了前翅的有效攻角.后翅平均推力曲线有一个明显的V字形低谷.低谷处较小的平均推力是由于前翅的脱落涡抑制了后翅前缘涡的形成并且减小了其有效攻角.当间距为0.5倍弦长相位差约为290?时,前后翅翼平均推力系数的合值能达到最大值0.667,明显大于两倍的单翼平均推力系数(2×0.2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列扑翼 扑翼相位差 水洞实验 平均推力 前缘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相流稀相微粒速度场测量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宫武旗 张义云 +1 位作者 姜华 席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734-737,共4页
通过引入粒子计数法,对基于二进制图像分析算法(BICC)的粒子图像速度场仪(PIV)的粒子图像跟踪技术进行了改进.数值模拟了3个典型的两相流稀相微粒流场,即等线速度旋转流场、旋涡流场和两个相向运动的射流汇合流场,并把改进后的微粒跟踪... 通过引入粒子计数法,对基于二进制图像分析算法(BICC)的粒子图像速度场仪(PIV)的粒子图像跟踪技术进行了改进.数值模拟了3个典型的两相流稀相微粒流场,即等线速度旋转流场、旋涡流场和两个相向运动的射流汇合流场,并把改进后的微粒跟踪技术用于模拟流场中粒子对的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能很好地识别与跟踪粒子对,计算速度快,准确率高达97%,适用于两相流稀相微粒速度场的测量;随着粒子对数目的增大,相关系数降低;随着粒子半径的减小,相关系数分布渐趋陡峭;最佳粒子对数目为8~12,最佳粒子图像半径为3~8像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图像速度场仪 粒子对识别 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解流线曲率法反命题的一种新型有限差分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宫武旗 伍儒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13,49,共4页
针对全三元离心叶轮流线曲率法反命题设计,提出了一种求解S2m流面速度梯度方程的新型有限差分解法。该方法将相对速度沿准正交线的方向导数采用前向差分格式,将相对速度沿流线的方向导数分解为两项,一项采用前向差分,另一项采用后向差... 针对全三元离心叶轮流线曲率法反命题设计,提出了一种求解S2m流面速度梯度方程的新型有限差分解法。该方法将相对速度沿准正交线的方向导数采用前向差分格式,将相对速度沿流线的方向导数分解为两项,一项采用前向差分,另一项采用后向差分格式,其他各参量沿准正交线或流线的方向导数统一采用前向差分格式。这样便解决了简单采用前向差分格式或后向差分格式难以保证求解速度场的矩阵主对角线元素占优问题,使求解格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收敛性。新型有限差分求解方法应用于Krain叶轮的改型设计,经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分析得,改型叶轮效率提高约0.3%,压比提高约0.2,表明利用新型有限差分法求解S2m流面速度梯度方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差分法 S2m流面 流线曲率法 反命题 全三元叶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分流叶片离心叶轮非定常流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姜华 宫武旗 +1 位作者 张炜 席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4-18,共5页
使用X热膜传感器,测量了带有分流叶片离心压缩机叶轮出口和扩压器进口3个叶高位置的流动,分析了沿叶高方向主叶片和分流叶片对非定常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叶轮中间叶高处主叶片和分流叶片对流动影响的差别最大,叶轮出口主叶片尾迹区... 使用X热膜传感器,测量了带有分流叶片离心压缩机叶轮出口和扩压器进口3个叶高位置的流动,分析了沿叶高方向主叶片和分流叶片对非定常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叶轮中间叶高处主叶片和分流叶片对流动影响的差别最大,叶轮出口主叶片尾迹区比分流叶片尾迹区的径向速度减小62%,切向速度增大2%,绝对气流角减小8°左右;扩压器进口两区域流动差别有所减弱,但仍较明显.各叶高处非定常流动以主叶片或分流叶片一次叶片通过频率为基频,基频和其二阶谐波的影响均较大,高于二阶以上谐波的影响很小.主叶片和分流叶片流动区域雷诺应力差别较大,在叶轮出口中间叶高处最大雷诺应力相差超过68%.通过实验发现,气流角沿叶高变化超过10°,表明二维叶片扩压器冲击分离等损失可能会较大,有必要设计三维叶片扩压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压缩机 非定常 径向间隙 热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向多翼离心风机叶片尾迹和蜗壳二次流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吕伟领 席光 +1 位作者 宫武旗 张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5,共5页
对前向多翼式离心风机建立了性能及流场测试台位 性能试验及流场测试表明,性能试验重复性良好,曲线符合理论性能曲线.用粒子图像速度场仪技术对叶片尾迹区及蜗壳出口横截面上的二次流做了详细的变工况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尾迹区脉... 对前向多翼式离心风机建立了性能及流场测试台位 性能试验及流场测试表明,性能试验重复性良好,曲线符合理论性能曲线.用粒子图像速度场仪技术对叶片尾迹区及蜗壳出口横截面上的二次流做了详细的变工况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尾迹区脉动强度达20%~70%;在设计工况附近叶片尾迹影响区域小,在非设计工况下叶片尾迹影响区域大,尾迹区域占到蜗壳径向宽度的15%~25%,约是叶片弦高的2~3倍;在蜗壳横截面上明显存在二次流旋涡;沿着蜗壳旋出方向二次流对称分布,但是到达出口时,小流量下两侧旋涡结合成一个旋涡,大流量下两侧旋涡一直保持到蜗壳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图像速度场仪 前向多翼式离心风机 叶片尾迹 旋涡 二次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导叶预旋角下离心压缩机的时序效应 被引量:9
16
作者 姜华 席光 宫武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0-124,共5页
使用X热线热膜技术,在设计流量下研究了3个不同进口导叶预旋角的时序效应对离心压缩机非定常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时序效应会影响离心压缩机叶轮出口和扩压器进口的流场,该影响将随着叶轮出口的距离增加而减弱.对应不同的进口导叶预旋角... 使用X热线热膜技术,在设计流量下研究了3个不同进口导叶预旋角的时序效应对离心压缩机非定常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时序效应会影响离心压缩机叶轮出口和扩压器进口的流场,该影响将随着叶轮出口的距离增加而减弱.对应不同的进口导叶预旋角,时序效应对离心压缩机非定常流场的影响有所不同.对于不同的导叶时序位置,进口导叶0°预旋角下集平均径向速度发生变化的流动区域范围最大,-20°预旋角下的其次,20°预旋角下的最小.不同的导叶时序位置的集平均绝对气流角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差别,其中0°预旋角下集平均绝对气流最大变化角为1.6°,20°预旋角下的最大变化角为0.9°,-20°预旋角下的最大变化角为1.2°.不同导叶时序位置的扩压器进口时均绝对气流角在0°预旋角下相差1.3°,在20°预旋角下相差不足0.5°,在-20°预旋角下相差0.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压缩机 非定常 X热膜 预旋 气流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片形状对对旋风机正反风性能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姜华 邵珅菲 +1 位作者 宫武旗 姬长发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0-237,共8页
为保证对旋风机正风运行性能的同时提高反风运行能力,采用平面叶栅法设计了一台功率55 k W的对旋轴流风机。以C-4翼型为基础,采用CFD方法研究了叶片前缘和尾缘形状变化对对旋风机正反风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正风整机性能,双头尖叶形风... 为保证对旋风机正风运行性能的同时提高反风运行能力,采用平面叶栅法设计了一台功率55 k W的对旋轴流风机。以C-4翼型为基础,采用CFD方法研究了叶片前缘和尾缘形状变化对对旋风机正反风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正风整机性能,双头尖叶形风机压升和功率明显高于原始翼型,大流量时其内效率高于原始翼型和双头钝叶形,小流量时其内效率低于这2种叶形。双头钝叶形压升和功率略低于原始翼型,内效率略高于原始翼型。反风整机性能,双头尖叶形和双头钝叶形反风全压和功率相差不多,均优于原始翼型,双头钝叶形反风内效率略高于双头尖叶形和原始翼型,原始翼型和双头尖叶形反风内效率接近。正风级性能,两级叶轮级性能变化趋势均与整机类似。反风级性能,双头尖叶形两级反风性能均优于原始翼型。双头钝叶形第一级叶轮性能低于双头尖叶形和原始翼型,第二级叶轮性能优于这2种叶形。可见,大流量时双头尖叶形对旋风机可更好地满足正反风高效运行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科学与工程 对旋轴流风机 数据模拟 正反风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管带套管的横向射流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海玲 陈听宽 +1 位作者 罗毓珊 宫武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886-889,911,共5页
针对核反应堆冷却剂系统中注水用带热套管的T型接管热冲击问题 ,利用数字粒子图像测速 (DPIV)技术 ,测量了支管带套管的横向射流主流管内的流场 ,以及套管与支管间的环腔内的流场 ,考察了射流与主流流速比R为 0 .5~ 4 0时的速度和涡... 针对核反应堆冷却剂系统中注水用带热套管的T型接管热冲击问题 ,利用数字粒子图像测速 (DPIV)技术 ,测量了支管带套管的横向射流主流管内的流场 ,以及套管与支管间的环腔内的流场 ,考察了射流与主流流速比R为 0 .5~ 4 0时的速度和涡量分布特性 ,分析了主流管内的复杂涡系及套管环腔内的流动特性 .结果表明 ,在出射孔附近的套管环腔侧后部存在“环腔泄流” ,这有利于减弱射流对下游壁面的影响 ;射流近区的强涡主要来源于射流及环腔泄流剪切层 ,而它很快就破碎和耗散 ,发展为尾流远区的反向涡对 ;套管环腔内的流动与R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管 套管 流动特性 实验研究 横向射流 数字粒子图像测速 涡系结构 核反应堆 冷却剂系统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柱型水槽内动/静叶相干非定常流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席光 邱凯 +2 位作者 宫武旗 党政 王尚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52-456,共5页
在不同的转速和动 /静叶相对位置下 ,利用粒子图像速度场仪 (PIV)对具有动 /静叶的圆柱型水槽内瞬态流动非定常相干情况进行了实验研究 .为了消除随机因素的干扰 ,实验采用锁相编码器技术和集平均技术来处理实验数据 .结果表明 ,圆柱型... 在不同的转速和动 /静叶相对位置下 ,利用粒子图像速度场仪 (PIV)对具有动 /静叶的圆柱型水槽内瞬态流动非定常相干情况进行了实验研究 .为了消除随机因素的干扰 ,实验采用锁相编码器技术和集平均技术来处理实验数据 .结果表明 ,圆柱型水槽内部具有较强的动 /静叶相干现象 ,静叶区经常出现旋涡结构 .通过集平均处理得到的某一转速及动 /静叶相对位置情况下的速度矢量分布 ,可显示旋涡的位置随动叶和静叶的相对位置而变化 .实验还发现 ,随着转速的升高 ,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型水槽 动/静叶相干 非定常流动 实验 叶轮机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尺度矩形截面风洞的壁湍流流场测试
20
作者 胡海豹 宫武旗 +1 位作者 宋保维 潘光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5-198,共4页
通过对小尺度矩形截面风洞内时均速度、湍流度、湍动能等湍流特性的测试,研究了基于该类风洞开展壁湍流相关技术试验的可行性,并以沟槽表面流场为例进行了测试验证。该风洞试验段截面尺寸为400mm×100mm,试验中瞬时流速的测量采用... 通过对小尺度矩形截面风洞内时均速度、湍流度、湍动能等湍流特性的测试,研究了基于该类风洞开展壁湍流相关技术试验的可行性,并以沟槽表面流场为例进行了测试验证。该风洞试验段截面尺寸为400mm×100mm,试验中瞬时流速的测量采用配置单直丝探针的IFA300恒温式智能型热线风速仪。试验数据处理时,壁面摩擦速度的计算采用基于对数律公式的拟和计算方法。测试结果表明,该小尺度风洞在较低风速下即可实现充分发展的湍流流动,且不同风速下试验段内湍流特性均与充分发展壁湍流边界层基本一致,可方便地应用于特种表面减阻等壁湍流相关技术的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 湍流 沟槽表面 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