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起源于腹主动脉的膈下动脉与腹腔干关系的多层螺旋CT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宫凤玲 于鹏 +3 位作者 张惠英 李盖 赵鹤亮 孙凤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13-517,共5页
目的探讨起源于腹主动脉的膈下动脉(inferiorphrenicartery,IPA)与腹腔干的位置关系是否存在规律。资料与方法连续观察200例行Philips25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腹部174例,胸腹联合26例)患者IPA起源、起源于腹主动脉的IPA开口与腹腔干开... 目的探讨起源于腹主动脉的膈下动脉(inferiorphrenicartery,IPA)与腹腔干的位置关系是否存在规律。资料与方法连续观察200例行Philips25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腹部174例,胸腹联合26例)患者IPA起源、起源于腹主动脉的IPA开口与腹腔干开口的位置关系。结果 200例患者右膈下动脉(rightinferiorphrenicartery,RIPA)均显示,共201支;198例患者左膈下动脉(leftinferiorphrenicartery,LIPA)显示,2例LIPA未显示,共203支。IPA左右共干起源占24.0(48/200)。RIPA起自腹腔干占34.8(70/201),腹主动脉占40.8(82/201),右肾动脉占18.4(37/201),右副肾动脉占2.0(4/201),胃左动脉占4.0(8/201);LIPA起自腹腔干占55.7(113/203),腹主动脉占37.9(77/203),胃左动脉占5.4(11/203),脾动脉占1.0(2/203)。起源于腹主动脉的IPA(135例)开口与腹腔干关系存在规律:①98.3(57/58)的RIPA位于腹主动脉壁9~12点位置,LIPA及共干IPA均位于腹主动脉壁12~3点位置;②80.0(108/135)的IPA开口位于腹腔干开口上下10mm以内,其余20.0(27/135)均位于腹腔干开口下10mm以外。③63.8(37/58)的RIPA开口在腹腔干开口下方,43.4(23/53)的LIPA及54.2(13/24)的共干起源的IPA开口在腹腔干开口上方。④IPA开口位置越接近腹主动脉壁9点或3点位置时,其与腹腔干开口的距离越大,86.8(46/53)开口位于腹腔干开口下方;开口位置接近腹主动脉壁12点位置时,52.5(42/80)的IPA开口位于腹腔干上方。结论起源于腹主动脉的IPA与腹腔干的位置关系存在规律,结合这一规律,可简化血管介入科医师插管流程,更快捷、准确地找到I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下动脉 腹腔干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未触及肿块的乳腺钼靶X线片内钙化灶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杨冬生 宫凤玲 +3 位作者 赵培荣 洪波 刘振翠 史继国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未触及肿块但经钼靶摄片发现乳腺内钙化灶的临床意义。方法临床未触及肿块而乳腺钼靶X线摄片发现乳腺内钙化灶的212例乳腺疾病病例,分析其钙化的X线表现及分布部位。结果良性病变181例,多表现为粗大、颗粒状、短棒状钙化;... 目的探讨临床未触及肿块但经钼靶摄片发现乳腺内钙化灶的临床意义。方法临床未触及肿块而乳腺钼靶X线摄片发现乳腺内钙化灶的212例乳腺疾病病例,分析其钙化的X线表现及分布部位。结果良性病变181例,多表现为粗大、颗粒状、短棒状钙化;恶性病变31例,多表现为针尖样、泥沙样钙化。乳腺良恶性病变均多发于外上象限。结论乳腺钼靶X线摄片对显示钙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钙化的特征可为临床判断乳腺良恶性病变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钙化 钼靶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肾动脉及肾段动脉的显示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伟彬 冯莉 +1 位作者 宫凤玲 张惠英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5期782-785,共4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DSCTA)对主肾动脉及肾段动脉的显示能力及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256层螺旋CT和94例64层螺旋CT检查的肾动脉MSCTA图像,以CT原始横断位图像为基础,结合VR、MIP等重建图像对各级肾动脉进行综合分...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DSCTA)对主肾动脉及肾段动脉的显示能力及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256层螺旋CT和94例64层螺旋CT检查的肾动脉MSCTA图像,以CT原始横断位图像为基础,结合VR、MIP等重建图像对各级肾动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98例患者共显示肾动脉196条,主肾动脉及Ⅰ级、Ⅱ级皆显示清晰,显示率为100%,Ⅲ级分支显示率98.3%,Ⅳ级分支为90.2%,Ⅴ级分支为72.9%,Ⅵ级分支为30.9%。94例患者共显示肾动脉188条,其中主肾动脉及Ⅰ级皆显示清晰,显示率为100%,Ⅱ级分支显示率99.1%,Ⅲ级分支显示率90.3%,Ⅳ级分支为70.2%,Ⅴ级分支为4.8%,Ⅵ级分支为0%,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537±0.177)分和(3.965±0.189)分,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著提高了肾动脉图像质量,特别是对肾段动脉的显示,从而为临床诊断肾段动脉狭窄和了解肾肿瘤分支血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 血管造影术 图像处理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注药流速及扫描延迟时间对肾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陈伟彬 冯莉 +1 位作者 宫凤玲 张惠英 《临床荟萃》 CAS 2014年第7期775-779,共5页
目的探讨对比剂的两种注药流速以及扫描延迟时间对肾动脉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300例行肾动脉CTA检查的患者影像学资料,其中150例按对比剂注药流速随机分为2组,每组75例,分别以4.5ml/s以及5.0ml/s的注药流速进行扫描... 目的探讨对比剂的两种注药流速以及扫描延迟时间对肾动脉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300例行肾动脉CTA检查的患者影像学资料,其中150例按对比剂注药流速随机分为2组,每组75例,分别以4.5ml/s以及5.0ml/s的注药流速进行扫描,分析比较两组图像质量。150例按扫描延迟时间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分别以20s、25s及30s不同的扫描延迟时间进行扫描,并分析比较3组图像质量。结果对比剂注药流速5.0ml/s组的肾动脉及各级分支的显示级别明显高于4.5ml/s组(P<0.05),CTA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587±0.177)分和(3.885±0.189)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延迟时间为20s时肾动脉及各级分支显示级别明显高于25s及30s两组(P<0.05),CTA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740±0.123)分、(4.065±0.119)分和(4.072±0.076)分,优于延迟时间为25s、30s(P<0.05)。结论对比剂两种注药流速以及扫描延迟时间均可影响肾动脉CTA图像质量,采用较快注药流速结合最佳扫描延迟时间能获得优质的肾动脉及各级分支CTA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 血管造影术 图像处理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对比剂注射技术在CT血管造影中对肾段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
5
作者 陈伟彬 冯莉 +1 位作者 宫凤玲 张惠英 《临床荟萃》 CAS 2014年第9期1008-1011,共4页
目的探讨优化对比剂注射技术在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中对主肾动脉及肾段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肾动脉CTA检查的98例体质量相近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应用的对比剂为碘普罗胺(370mg/ml)。A组50例:根据患者体质量选... 目的探讨优化对比剂注射技术在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中对主肾动脉及肾段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肾动脉CTA检查的98例体质量相近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应用的对比剂为碘普罗胺(370mg/ml)。A组50例:根据患者体质量选择对比剂用量(1.0ml/kg);B组48例:对比剂用量在A组用量基础上减去10ml。以CT原始横断位图像为基础,结合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重建图像对两组各级肾动脉图像质量及对比剂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50例患者:共显示肾动脉100条;B组48例患者:共显示肾动脉96条。两组主肾动脉及各肾段分支显示清晰,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937±0.177)分和(4.565±0.189)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剂用量分别为(68.76±8.17)ml和(58.27±6.4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肾动脉造影中,与依据患者体质量选择对比剂用量比较,在此基础上再减少10ml的优化对比剂注射技术亦能清晰显示肾段动脉,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从而为临床诊断肾段动脉狭窄和了解肾肿瘤分支血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 血管造影术 图像处理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尿管结石低剂量CT扫描中不同iDose等级、不同层厚重建图像的质量比较 被引量:8
6
作者 李丽超 宫凤玲 +3 位作者 周立娟 陈伟彬 于鹏 张立国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8-89,共2页
目的比较输尿管结石低剂量CT扫描中不同i Dose等级、不同层厚重建图像的质量。方法 78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结石未排出,首次检查采用常规剂量(120 k V/400 m As)CT扫描并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1 mm薄层重建(常规组),复... 目的比较输尿管结石低剂量CT扫描中不同i Dose等级、不同层厚重建图像的质量。方法 78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结石未排出,首次检查采用常规剂量(120 k V/400 m As)CT扫描并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1 mm薄层重建(常规组),复查采用低剂量(120 k V/200 m As)CT扫描并行6级迭代算法1 mm薄层重建(低剂量组)。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首先通过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图像的客观噪声值、信噪比及结石检出数评价出1 mm最合理的i Dose等级,再对最优i Dose等级行1.5 mm及2 mm重建,评价出最优i Dose重建层厚。结果低剂量组、常规组CTDIvol分别为(11.26±0.53)、(22.42±1.03)m Gy,DLP分别为(584.68±25.47)、(1 166.38±52.78)m Gy*cm,ED分别为(8.77±1.43)、(17.52±2.85)m Sv,两组比较,P均〈0.05。低剂量迭代算法重建的1 mm i Dose4等级图像噪声、信噪比及i Dose4-6等级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结石检出数分别与常规剂量组比较,P均〉0.05。1.5、2 mm与1 mm i Dose4重建图像噪声比较,P均〈0.05;2 mm与1 mm i Dose4重建图像信噪比比较,P〈0.05;1、1.5、2 mm i Dose4重建结石检出数分别为91、91、89枚,三者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尿管结石低剂量CT扫描的图像质量受迭代算法i Dose等级及重建层厚的影响,i Dose4是最优临界水平,此水平1.5 mm层厚重建为最合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检查 输尿管结石 低剂量辐射 迭代算法 重建层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对冠状动脉管腔内衰减梯度与其狭窄程度关系的评价作用 被引量:9
7
作者 李小玉 翟宁 +3 位作者 宫凤玲 訾媛 于鹏 张惠英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CT评价冠状动脉管腔内衰减梯度(TAG)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拟诊为冠心病患者72例,总计216支主干血管,均在进行CT冠脉造影(CCTA)后1周之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患者依据冠脉的... 目的探讨CT评价冠状动脉管腔内衰减梯度(TAG)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拟诊为冠心病患者72例,总计216支主干血管,均在进行CT冠脉造影(CCTA)后1周之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患者依据冠脉的三大主干有无狭窄分为正常组与狭窄组,再按狭窄程度将狭窄血管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闭塞组。分别测量各支血管管腔内的CT值变化,计算每支血管的TAG,将数据汇总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狭窄组TAG[(-6.44±6.55)Hu/10 mm]小于正常组[(-2.34±1.03)Hu/10mm](P<0.05)。轻度组TAG为(-2.07±2.21)Hu/10 mm,中度组为(-3.58±2.74)Hu/10 mm,重度组为(-10.83±5.97)Hu/10 mm,闭塞组为(-13.99±8.59)Hu/10 mm,不同狭窄程度组间TA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AG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性(r=-0.684,P<0.05)。结论 CCTA观察TAG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冠状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提高对冠状动脉功能性缺血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管腔内衰减梯度 体层摄影术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低剂量迭代算法对泌尿系结石CT值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李丽超 宫凤玲 +3 位作者 于鹏 马春梅 陈伟彬 刘俊娥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6期1137-1140,共4页
目的探讨CT低剂量联合迭代算法对泌尿系结石CT值的影响。方法搜集泌尿外科手术后结石60枚,将其用蒸馏水清洗干净,自然晾干、编号,放于猪肾内并记录位置,将埋有结石的猪肾标本放于组织模型中行CT扫描。常规剂量组:120k V,400m As,采用滤... 目的探讨CT低剂量联合迭代算法对泌尿系结石CT值的影响。方法搜集泌尿外科手术后结石60枚,将其用蒸馏水清洗干净,自然晾干、编号,放于猪肾内并记录位置,将埋有结石的猪肾标本放于组织模型中行CT扫描。常规剂量组:120k V,400m As,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薄层重建;低剂量组:(A组:120k V,200m As;B组:120k V,150m As;C组:120k V,100m As)分别行FBP及迭代算法i Dose(2、4、6级)薄层重建。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测量图像的客观噪声值及结石CT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剂量各组的CTDIvol、DLP、ED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管电流、不同重建算法下测得的结石CT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管电流的降低,图像噪声增大,在同一管电流下,i Dose重建的图像噪声与FBP图像噪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 Dose等级越高,图像噪声越低。结论应用迭代重建算法i Dose可以明显改善低剂量图像噪声,且不影响泌尿系结石CT值测量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泌尿系结石 低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多层螺旋CT组合后处理技术评价肾段动脉的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伟彬 冯莉 +3 位作者 宫凤玲 张惠英 周伟 孙凤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10期1870-1872,共3页
目的探讨MSCT组合后处理技术对肾段动脉成像的显示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行肾动脉造影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分别采用3种不同组合后处理技术评价分析各级肾段及大体解剖图像,A组为: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B组为:MPR+容积... 目的探讨MSCT组合后处理技术对肾段动脉成像的显示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行肾动脉造影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分别采用3种不同组合后处理技术评价分析各级肾段及大体解剖图像,A组为: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B组为:MPR+容积再现(VR);C组为:MPR+曲面重组(CP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2例患者的肾动脉主干Ⅰ级、Ⅱ级肾段动脉分支皆显示清晰,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对于肾段动脉三级分支及肾动脉大体解剖的显示均高于B组和C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MPR+MIP组合后处理技术能很好的显示Ⅲ级以下肾段动脉及其大体解剖,可以为临床诊断肾段动脉狭窄和了解肾肿瘤分支血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 腹腔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