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铝诱导晶化真空蒸镀多晶硅薄膜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宙 曹健 +1 位作者 室谷贵之 付传起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3-575,共3页
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在玻璃衬底上沉积1层非晶硅薄膜,再通过铝诱导晶化的方法制备出晶粒分布较均匀、晶粒尺寸0.5~5μm、晶化率达到89%的多晶硅薄膜。研究了衬底距离、衬底温度、退火温度对薄膜表面形貌、晶粒尺寸和分布及晶化率的影响... 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在玻璃衬底上沉积1层非晶硅薄膜,再通过铝诱导晶化的方法制备出晶粒分布较均匀、晶粒尺寸0.5~5μm、晶化率达到89%的多晶硅薄膜。研究了衬底距离、衬底温度、退火温度对薄膜表面形貌、晶粒尺寸和分布及晶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中的衬底距离下得到的薄膜晶粒分布均匀,表面平整度好,薄膜厚度较大。薄膜的晶化率随着衬底温度和退火温度的提高而增大;随着退火温度的进一步提高,薄膜的晶化率达到最大值然后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薄膜 铝诱导晶化 衬底温度 退火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蒸镀锗掺杂多晶硅薄膜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宙 何旭 +3 位作者 付传起 室谷贵之 杨萍 曹健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10-1113,共4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多晶硅薄膜的晶化率,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掺杂稀土锗的多晶硅薄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KYKY-1000B)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JY Labram HR 800)分析研究了不同掺杂分数的锗成分对掺锗多晶硅薄膜的表面形貌... 为了进一步提高多晶硅薄膜的晶化率,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了掺杂稀土锗的多晶硅薄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KYKY-1000B)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JY Labram HR 800)分析研究了不同掺杂分数的锗成分对掺锗多晶硅薄膜的表面形貌、组织结构及薄膜晶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锗掺杂分数的增加薄膜表面更加平整、晶粒粒径变大分布更加均匀,晶化率升高;当掺杂分数为1%时,薄膜表面晶粒尺寸可达1μm、晶化率达到87.37%;但当掺杂分数超过1%,镀层表面又变得粗糙、部分晶粒发生变形、晶化率降低。这说明适量锗的掺入可以改善多晶硅薄膜表面平整度,促进薄膜表面晶粒的形成和长大,提高薄膜晶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蒸镀 多晶硅薄膜 锗掺杂 晶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蒸镀多晶硅薄膜工艺对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曹健 王宙 +1 位作者 室谷贵之 付传起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3-85,共3页
采用真空蒸镀并退火的方法制备多晶硅薄膜,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退火前后的样品进行了表征,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薄膜的形貌,并测试了薄膜的耐压性能,分析了基板温度、基板距离和退火工艺对薄膜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真空... 采用真空蒸镀并退火的方法制备多晶硅薄膜,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退火前后的样品进行了表征,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薄膜的形貌,并测试了薄膜的耐压性能,分析了基板温度、基板距离和退火工艺对薄膜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真空蒸镀所得薄膜为非晶硅薄膜,退火处理可使其多晶化,晶粒尺寸达0.5μm;基板温度120℃、基板距离60 mm为最佳工艺条件,采用该工艺所得多晶硅薄膜的耐压值可达384.2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蒸镀 退火 多晶硅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反应合成Al-Cu基吸声材料
4
作者 赵明华 王宙 +3 位作者 室谷贵之 李昊涵 付传起 李斌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041-2043,共3页
使用以Al粉、Cu粉混合,添加NaCl或无水K2CO3的混合配比,并采用燃烧反应合成的方法制备了规则的、具有良好吸声性能的开孔Al-Cu吸声材料。采用扫面电镜及X射线衍射对样品进行表征,并使用驻波管法测其吸声系数。实验结果表明:随着NaCl或无... 使用以Al粉、Cu粉混合,添加NaCl或无水K2CO3的混合配比,并采用燃烧反应合成的方法制备了规则的、具有良好吸声性能的开孔Al-Cu吸声材料。采用扫面电镜及X射线衍射对样品进行表征,并使用驻波管法测其吸声系数。实验结果表明:随着NaCl或无水K2CO3含量的增加,Al-Cu吸声材料的孔隙率及吸声系数随之增加;造孔剂为无水K2CO3的Al-Cu吸声材料,其吸声性能高于造孔剂为NaCl的;在反应过程中,没有Al、Cu单质残留,完全形成了Al-Cu金属间化合物。超声清洗后NaCl、无水K2CO3均充分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反应合成 Al-Cu基吸声材料 吸声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烧反应合成Ni-Al-SiC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宙 李昊涵 +2 位作者 貴之 赵明华 付传起 《表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47,共3页
采用燃烧反应合成方法,在球墨铸铁表面制备Ni-Al-SiC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涂层,通过加入SiC粒子来改善N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的摩擦磨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载荷的提高,磨损量增加,摩擦因数减小;随着SiC粒子含量的增加,硬度增加,磨损量降... 采用燃烧反应合成方法,在球墨铸铁表面制备Ni-Al-SiC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涂层,通过加入SiC粒子来改善N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的摩擦磨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载荷的提高,磨损量增加,摩擦因数减小;随着SiC粒子含量的增加,硬度增加,磨损量降低;在燃烧反应的过程中,随着烧结压强的增加,硬度有明显提高。由此得出结论:SiC粒子的加入,明显改善了N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的摩擦磨损性能,并且提高了材料的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反应合成 Ni—Al-SiC 复合涂层 摩擦因数 磨损量 金属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