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放牧强度对无芒隐子草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结构影响
被引量:
3
1
作者
韩朝炜
宝音贺希格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31-1239,共9页
以内蒙古高原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放牧(对照区,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4个放牧强度处理,分析丛生类禾草空间分布状态及其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增加,无芒隐...
以内蒙古高原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放牧(对照区,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4个放牧强度处理,分析丛生类禾草空间分布状态及其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增加,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度逐渐增大。无芒隐子草空间分布多重分形特征在CK处理下最为复杂,随放牧强度增加,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复杂程度增加,但均小于CK处理。无芒隐子草空间分布的均匀度在LG和MG处理下较大。CK处理下无芒隐子草空间分布的复杂性主要由母株株丛繁殖能力、扩散能力和群落中种群竞争决定,HG处理下无芒隐子草空间分布的复杂性由放牧家畜选择性采食、随机游走践踏和种群本身的耐受能力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优势种群
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统计阶距
广义维数谱
奇异性指数
多重分形奇异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及其δ^(13)C值分布特征
被引量:
22
2
作者
张林
孙向阳
+4 位作者
乔永
高程达
曹吉鑫
阿拉塔
宝音贺希格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9-153,共5页
以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载畜率下土壤部分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碳含量和δ13C值,探讨随放牧强度增加土壤有机碳深度分布和δ13C值的组成差异特征。结果显示:随深度增加,有机碳含量呈线性急剧降低,变化范围在16.1...
以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载畜率下土壤部分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碳含量和δ13C值,探讨随放牧强度增加土壤有机碳深度分布和δ13C值的组成差异特征。结果显示:随深度增加,有机碳含量呈线性急剧降低,变化范围在16.17~6.26g/kg之间;而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不断增大,变化范围在-22.5‰~-14.3‰。放牧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主要在0-20cm土层,且放牧强度越大,有机碳含量越低,有机质分解程度越大,δ13C值越偏正。δ13C值的深度变化特征还表明,土壤剖面形成发育过程中当地气候和植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能实现了由C4植物占优势向C3植物占优势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
土壤有机碳
δ^13C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荒漠草原碳酸盐岩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酸盐的转移
被引量:
28
3
作者
张林
孙向阳
+2 位作者
曹吉鑫
高程达
宝音贺希格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2-739,共8页
通过在内蒙古中西部四子王旗荒漠草原土壤剖面采集土样,拟分析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土壤无机碳酸盐(SIC)含量和SIC的δ13C值,探讨SOC向SIC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转移量。结果表明:随深度增加,SOC含量逐渐降低而SIC含量依次增大,...
通过在内蒙古中西部四子王旗荒漠草原土壤剖面采集土样,拟分析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土壤无机碳酸盐(SIC)含量和SIC的δ13C值,探讨SOC向SIC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转移量。结果表明:随深度增加,SOC含量逐渐降低而SIC含量依次增大,SOC与SIC含量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随土层加深,SIC的δ^13C值降低,在30 cm深度时相对最低为-8.6‰,而后增大,在深度为60 cm时其值为-5.8‰。说明通过"SOC—CO2—SIC"的微碳循环系统SOC向SIC发生碳的转移。应用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和模型结合SIC的δ^13C值对该研究区SIC进行区分,发现30~50 cm土层次生碳酸盐(PC)所占比例为58.5%,50~60 cm土层为44.2%。应用δ13C值对该地区SOC向SIC的转化碳量进行估算,该地区30~60 cm土层每千克土壤中大约固定了SOC分解转化的4.97~5.9 g 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碳酸盐岩土壤
碳稳定同位素
碳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放牧强度对无芒隐子草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结构影响
被引量:
3
1
作者
韩朝炜
宝音贺希格
机构
萨斯喀彻温大学植物科学系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综合实验示范中心
出处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31-1239,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60129)。
文摘
以内蒙古高原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放牧(对照区,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4个放牧强度处理,分析丛生类禾草空间分布状态及其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增加,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度逐渐增大。无芒隐子草空间分布多重分形特征在CK处理下最为复杂,随放牧强度增加,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复杂程度增加,但均小于CK处理。无芒隐子草空间分布的均匀度在LG和MG处理下较大。CK处理下无芒隐子草空间分布的复杂性主要由母株株丛繁殖能力、扩散能力和群落中种群竞争决定,HG处理下无芒隐子草空间分布的复杂性由放牧家畜选择性采食、随机游走践踏和种群本身的耐受能力决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优势种群
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统计阶距
广义维数谱
奇异性指数
多重分形奇异谱
Keywords
desert steppe
dominant population
single factor random block design
statistical step
generalized dimension spectrum
singular index
multifractal singular spectrum
分类号
S812 [农业科学—草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及其δ^(13)C值分布特征
被引量:
22
2
作者
张林
孙向阳
乔永
高程达
曹吉鑫
阿拉塔
宝音贺希格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内蒙古农牧科学院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9-153,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30671660)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5-0137)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50022014)
文摘
以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载畜率下土壤部分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碳含量和δ13C值,探讨随放牧强度增加土壤有机碳深度分布和δ13C值的组成差异特征。结果显示:随深度增加,有机碳含量呈线性急剧降低,变化范围在16.17~6.26g/kg之间;而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不断增大,变化范围在-22.5‰~-14.3‰。放牧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主要在0-20cm土层,且放牧强度越大,有机碳含量越低,有机质分解程度越大,δ13C值越偏正。δ13C值的深度变化特征还表明,土壤剖面形成发育过程中当地气候和植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能实现了由C4植物占优势向C3植物占优势的变迁。
关键词
放牧强度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
土壤有机碳
δ^13C值
Keywords
grazing intensities
Stipa breviflora desertification grassland
soil organic carbon
δ13C value
分类号
S155.47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荒漠草原碳酸盐岩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酸盐的转移
被引量:
28
3
作者
张林
孙向阳
曹吉鑫
高程达
宝音贺希格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农牧科学院
出处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2-739,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30671660)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5-0137)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50022014)
文摘
通过在内蒙古中西部四子王旗荒漠草原土壤剖面采集土样,拟分析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土壤无机碳酸盐(SIC)含量和SIC的δ13C值,探讨SOC向SIC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转移量。结果表明:随深度增加,SOC含量逐渐降低而SIC含量依次增大,SOC与SIC含量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随土层加深,SIC的δ^13C值降低,在30 cm深度时相对最低为-8.6‰,而后增大,在深度为60 cm时其值为-5.8‰。说明通过"SOC—CO2—SIC"的微碳循环系统SOC向SIC发生碳的转移。应用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和模型结合SIC的δ^13C值对该研究区SIC进行区分,发现30~50 cm土层次生碳酸盐(PC)所占比例为58.5%,50~60 cm土层为44.2%。应用δ13C值对该地区SOC向SIC的转化碳量进行估算,该地区30~60 cm土层每千克土壤中大约固定了SOC分解转化的4.97~5.9 g CO2。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碳酸盐岩土壤
碳稳定同位素
碳转移
Keywords
desert steppe
carbonate soil
carbon stable isotopes
carbon transfer
分类号
S153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放牧强度对无芒隐子草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结构影响
韩朝炜
宝音贺希格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及其δ^(13)C值分布特征
张林
孙向阳
乔永
高程达
曹吉鑫
阿拉塔
宝音贺希格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
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荒漠草原碳酸盐岩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酸盐的转移
张林
孙向阳
曹吉鑫
高程达
宝音贺希格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
2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