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玉米油加热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形成机制
被引量:
3
1
作者
程琨雅
杜冰
+5 位作者
付月
宝宇翔
肖琳
王缤晨
耿宇凤
董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7-33,共7页
利用真空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玉米油在加热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组成进行分析,以揭示玉米油加热过程中风味形成机制,此过程中检测并鉴定了52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包括醛(21种)、酮(8种)、醇(9种)、呋喃(3种)、酸和酯(...
利用真空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玉米油在加热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组成进行分析,以揭示玉米油加热过程中风味形成机制,此过程中检测并鉴定了52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包括醛(21种)、酮(8种)、醇(9种)、呋喃(3种)、酸和酯(共8种)和芳香族的化合物(3种)。同时,确定了各组分的形成温度。结果表明,温度对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和含量有较大的影响,在30~100℃的低温范围内,玉米油的风味成分主要由C6~C10挥发性醛类和醇类组成;温度超过100℃,特别是在150℃时,形成了许多长碳链的醛类和醇类、呋喃类、酸类、酯类,从120℃到150℃,大多数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在加热过程中都较大幅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质联用
挥发性化合物
热加工
玉米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玉米油加热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形成机制
被引量:
3
1
作者
程琨雅
杜冰
付月
宝宇翔
肖琳
王缤晨
耿宇凤
董亮
机构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
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大连工业大学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
沈阳市化工学校
出处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7-33,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871760)
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401203)
大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计划(2017RQ131)。
文摘
利用真空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玉米油在加热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组成进行分析,以揭示玉米油加热过程中风味形成机制,此过程中检测并鉴定了52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包括醛(21种)、酮(8种)、醇(9种)、呋喃(3种)、酸和酯(共8种)和芳香族的化合物(3种)。同时,确定了各组分的形成温度。结果表明,温度对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和含量有较大的影响,在30~100℃的低温范围内,玉米油的风味成分主要由C6~C10挥发性醛类和醇类组成;温度超过100℃,特别是在150℃时,形成了许多长碳链的醛类和醇类、呋喃类、酸类、酯类,从120℃到150℃,大多数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在加热过程中都较大幅度增加。
关键词
气质联用
挥发性化合物
热加工
玉米油
Keywords
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volatile compounds
hot processing
corn oil
分类号
O657.63 [理学—分析化学]
TS225.19 [轻工技术与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玉米油加热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形成机制
程琨雅
杜冰
付月
宝宇翔
肖琳
王缤晨
耿宇凤
董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