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露天矿区生态修复的实践逻辑与响应策略
1
作者 孙文武 白中科 +1 位作者 官炎俊 朱楚馨 《中国土地》 2025年第5期38-41,共4页
本文认为,露天矿区生态修复是一项动态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修复实践应避免陷入“治标不治本”的修复困境。本文基于“创伤诊断—修复治理—策略引导”的闭环逻辑,结合露天开采损毁的三阶过程特征,遵循土地复垦五元共轭的修复实践逻辑,... 本文认为,露天矿区生态修复是一项动态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修复实践应避免陷入“治标不治本”的修复困境。本文基于“创伤诊断—修复治理—策略引导”的闭环逻辑,结合露天开采损毁的三阶过程特征,遵循土地复垦五元共轭的修复实践逻辑,提出了适应露天矿区生态修复实践的引导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区 策略引导 生态修复 修复治理 创伤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主销区的耕地多功能演进特征及其保护长效机制——以浙江省海盐县为例
2
作者 薛继兵 闵怡斐 +1 位作者 官炎俊 余海粟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9,共12页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生产、生态、社会保障等耕地多功能的时序演进特征,构建适应粮食主销区的耕地保护长效机制,为探索形成以功能保护为导向的耕地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改进TOPSIS模型和K-均值聚类算法。研究结果:(1)2009—202...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生产、生态、社会保障等耕地多功能的时序演进特征,构建适应粮食主销区的耕地保护长效机制,为探索形成以功能保护为导向的耕地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改进TOPSIS模型和K-均值聚类算法。研究结果:(1)2009—2023年间,影响耕地多功能的关键因素由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复种指数等向单位耕地化肥负荷、一产从业人员占比等指标逐渐转变,说明耕地主导功能出现由生态、生产功能向生态、社会保障功能转变的趋势。(2)基于耕地多功能指数的阶段特征,将2009—2014年划定为耕地多功能低级阶段,重点注重缓解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矛盾,加强耕地生态功能建设;将2015—2018年划定为耕地多功能适中阶段,注重耕地非粮化与非农化现象治理,重点保障耕地生产功能;将2019—2023年划定为耕地多功能高级阶段,重点注重耕地的高质量发展,系统优化耕地社会保障功能。研究结论:基于耕地多功能指数动态演进的差异化特征,构建“约束—激励—提升”三个维度融合的耕地多功能保护长效机制,为助推我国耕地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理论支撑与框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多功能 演进特征 长效机制 改进TOPSIS 粮食主销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内涵解析与框架构建 被引量:12
3
作者 官炎俊 王娟 +2 位作者 周伟 曹银贵 白中科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2-112,共11页
研究目的:探讨露天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的理论内涵,阐释其主要管理要素与组织框架。研究方法:系统回顾法、类比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基础铺垫、案例引导、需求倒逼、使命号召4层缘由共同驱动着露天矿区去探索一种与其生... 研究目的:探讨露天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的理论内涵,阐释其主要管理要素与组织框架。研究方法:系统回顾法、类比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基础铺垫、案例引导、需求倒逼、使命号召4层缘由共同驱动着露天矿区去探索一种与其生态系统内外部机理相适应的土地复垦动态管理模式—适应性管理;(2)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是以矿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开发利用为目标,通过监测、评估、反馈、调整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探索并认识矿区土地复垦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及其内在规律,从而促使土地复垦不断适应矿区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的管理过程;(3)“目标制定—规划设计—方案执行—监测评估—信息反馈—模式修正”六要素一体构成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的基本组织框架。研究结论:适应性管理具有灵活性、动态性等特征,如果管理者能把握矿区生态系统内部演化机理与外部干扰规律,并借鉴吸收相近领域研究成果经验,那么适应性管理有望成为破解露天矿区土地复垦过程管理难题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生态保护 五元共轭理论 适应性管理 露天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