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心衰患者23例,其中13例窦性心律患者及4例房颤患者(房颤CRT患者)接受双心室起搏治疗,另6例房颤患者(药物治疗患者)继续服用抗心...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心衰患者23例,其中13例窦性心律患者及4例房颤患者(房颤CRT患者)接受双心室起搏治疗,另6例房颤患者(药物治疗患者)继续服用抗心衰药物治疗。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心功能分级(NYHA),6 min步行距离,超声心动图测定各房室腔内径大小、LVEF、二尖瓣反流以及速度向量成像超声评价同步性参数的变化。结果 17例患者三腔起搏器置入术均取得成功。术后3个月随访,房颤CRT患者心功能分级[(3.00±0.00)级vs(2.25±0.50)级]、左心房内径[(52.75±3.50)mm vs (45.25±3.50)mm,P<0.05]、LVEF[(36.25±4.79)% vs (42.00±5.16)%]及二尖瓣反流(3.25±0.50 vs 1.50±0.58,P<0.01)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速度向量成像超声结果显示,室内不同步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与药物治疗患者比较,房颤CRT患者LVEF、左心房内径、二尖瓣反流明显改善。结论对于慢性心衰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在有效控制心室率的基础上行CRT明显优于药物保守治疗,与窦性心律患者一样可以改善心功能。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心衰患者23例,其中13例窦性心律患者及4例房颤患者(房颤CRT患者)接受双心室起搏治疗,另6例房颤患者(药物治疗患者)继续服用抗心衰药物治疗。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心功能分级(NYHA),6 min步行距离,超声心动图测定各房室腔内径大小、LVEF、二尖瓣反流以及速度向量成像超声评价同步性参数的变化。结果 17例患者三腔起搏器置入术均取得成功。术后3个月随访,房颤CRT患者心功能分级[(3.00±0.00)级vs(2.25±0.50)级]、左心房内径[(52.75±3.50)mm vs (45.25±3.50)mm,P<0.05]、LVEF[(36.25±4.79)% vs (42.00±5.16)%]及二尖瓣反流(3.25±0.50 vs 1.50±0.58,P<0.01)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速度向量成像超声结果显示,室内不同步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与药物治疗患者比较,房颤CRT患者LVEF、左心房内径、二尖瓣反流明显改善。结论对于慢性心衰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在有效控制心室率的基础上行CRT明显优于药物保守治疗,与窦性心律患者一样可以改善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