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沼液施用条件下水稻秧苗生长限制因子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张丽萍 孙国峰 +3 位作者 王子臣 宗焦 周炜 盛婧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537-2543,共7页
为提升稻田沼液施用条件下水稻秧苗生长的安全性,设置5个不同浓度沼液处理,对秧苗生长指标和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过量沼液施用增加了土壤溶液中NH^(+)_(4)-N浓度和EC值,导致秧苗生长受到抑制,鲜质量和株高降低,根系黄... 为提升稻田沼液施用条件下水稻秧苗生长的安全性,设置5个不同浓度沼液处理,对秧苗生长指标和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过量沼液施用增加了土壤溶液中NH^(+)_(4)-N浓度和EC值,导致秧苗生长受到抑制,鲜质量和株高降低,根系黄化率升高。土壤溶液NH^(+)_(4)-N浓度和EC值与秧苗鲜质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溶液中NH^(+)_(4)-N浓度在沼液低量施用后较为稳定,超量施用后较为敏感,可作为指示指标。土壤中NH^(+)_(4)-N浓度是限制秧苗生长的关键因子,秧苗对土壤溶液中NH^(+)_(4)-N耐受的最大安全阈值为90.8 mg·L^(-1),对沼液-水混合液中NH^(+)_(4)-N的最大安全消纳阈值为314.0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水稻秧苗 铵态氮 限制因子 安全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壤土贮存池中沼液入渗及氮磷迁移特征
2
作者 孙国峰 宗焦 +3 位作者 盛婧 周炜 张丽萍 王子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9-215,共7页
为探讨猪场沼液在砂壤土贮存池中入渗率及其影响因子、氮磷迁移特征,采用间歇供水方式,设置沼液(BS)、井水(W)、1/3沼液+2/3井水(1/3BS)共3个处理,开展3个贮存周期的入渗率、累积入渗量、氮磷水平与垂直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 为探讨猪场沼液在砂壤土贮存池中入渗率及其影响因子、氮磷迁移特征,采用间歇供水方式,设置沼液(BS)、井水(W)、1/3沼液+2/3井水(1/3BS)共3个处理,开展3个贮存周期的入渗率、累积入渗量、氮磷水平与垂直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均呈现BS<1/3BS<W处理的规律,且沼液入渗率随间歇供水次数增加而大幅下降,这主要与沼液的水质特性及间歇供水方式有关。砂壤土贮存沼液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氮磷水平与垂直迁移趋势。在1.2 m贮存深度条件下,沼液氮磷垂直迁移深度达10~20 cm;而沼液氮磷水平迁移相对较弱,其中氮水平迁移深度达5~10 cm,磷主要附着于贮存池侧面的表层土壤。与井水相比,砂壤土贮存池中沼液会显著降低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且沼液中氮磷损失均以垂直迁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入渗率 累积入渗量 水平迁移 垂直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旱轮作模式全生命周期温室效应及经济效益评价 被引量:12
3
作者 岳骞 吴思远 +7 位作者 张岳芳 盛婧 郭智 陈丹艳 汪超 徐向瑞 王鑫 宗焦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25-1835,共11页
以不同水旱轮作稻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轮作模式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挖掘关键影响因素,并将温室效应和成本-收益计量相结合,通过综合评价筛选环境友好、经济效益高的轮作模式。基于大田小区试验,设置休闲-水稻、紫云英-水稻、小麦-... 以不同水旱轮作稻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轮作模式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挖掘关键影响因素,并将温室效应和成本-收益计量相结合,通过综合评价筛选环境友好、经济效益高的轮作模式。基于大田小区试验,设置休闲-水稻、紫云英-水稻、小麦-水稻、油菜-水稻、青饲小麦-水稻、蚕豆-水稻6种水旱轮作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20年6月—2021年5月进行CH_(4)和N_(2)O排放原位监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挖掘影响CH_(4)和N_(2)O排放的关键因素,采用全球增温潜势和成本-收益计算方法,评价不同轮作制度的环境和经济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水旱轮作模式CH_(4)累积排放量为95.6~173.3 kg·hm^(-2),排放量与冬茬秸秆还田量和水稻产量有关;N_(2)O累积排放量为1.5~2.5 kg·hm^(-2),受施氮量、冬茬秸秆还田量、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增加氮肥施用量不仅可增加N_(2)O排放量,而且会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降低;冬茬秸秆还田量、水稻产量的变化会导致CH_(4)和N_(2)O排放的此消彼长,即秸秆还田量和水稻产量与CH_(4)排放量呈正相关,而与N_(2)O排放量呈负相关。青饲小麦-水稻轮作模式的经济效益为10139元·hm^(-2),高于其他轮作模式。对比单位经济效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发现,尽管青饲小麦-水稻轮作模式周年N_(2)O排放量最高、土壤固碳量低,但其单位经济收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仍最低(0.41 kgCO_(2)e·元^(-1));紫云英-水稻轮作分别比油菜、小麦、休闲、蚕豆与水稻的轮作方式低51%、33%、20%和4%。不同水旱轮作方式下的稻田周年温室效应有显著差异,紫云英-水稻轮作的综合温室效应(3.1 t CO_(2)e·hm^(-2))显著低于小麦-水稻轮作(5.4 t CO_(2)e·hm^(-2))。研究表明,与其他轮作模式相比,紫云英-水稻和蚕豆-水稻轮作在保证较高经济收益的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较低,冬茬秸秆还田量、绿肥还田生物量是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协同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轮作 CH_(4) N_(2)O 水稻 经济效益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与鹰嘴豆、羽扇豆间作对P、Fe、Zn养分吸收利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岳骞 纪正青 +7 位作者 盛婧 许乃霞 朱普平 王鑫 宗焦 郭智 李庆魁 朱曦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28-1935,共8页
为研究油菜与鹰嘴豆、羽扇豆间作对土壤养分P、Fe、Zn的吸收利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盆栽试验,设置6个处理,包括对照(CK)、鹰嘴豆单作(CP)、羽扇豆单作(LU)、油菜单作(RA)、油菜与鹰嘴豆间作(RA/CP)、油菜与羽扇豆间作(RA/LU)。结果表... 为研究油菜与鹰嘴豆、羽扇豆间作对土壤养分P、Fe、Zn的吸收利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盆栽试验,设置6个处理,包括对照(CK)、鹰嘴豆单作(CP)、羽扇豆单作(LU)、油菜单作(RA)、油菜与鹰嘴豆间作(RA/CP)、油菜与羽扇豆间作(RA/LU)。结果表明:油菜/鹰嘴豆间作的地上部生物量和P、Zn养分吸收总量均为最高,其生物量比油菜单作、鹰嘴豆单作均提高约74%,P吸收总量比油菜单作和鹰嘴豆单作显著提高76.5%和113.9%,地上部植株Fe、Zn吸收总量相比于单作最高提升比例分别达到270%和121%。油菜/鹰嘴豆、油菜/羽扇豆间作使油菜根际土有效P含量分别提升33.8%和50.4%,而对鹰嘴豆和羽扇豆的根际有效P提升强度并不明显。间作均不同程度促进两种作物根际土有机酸的含量,其中油菜/羽扇豆间作处理下的油菜作物根际土有机酸总量提升幅度最大,是单作作物的1.6倍。研究表明,油菜与鹰嘴豆、羽扇豆两种豆科作物间作均可以提高油菜植株生物量和植株对P、Fe、Zn养分的吸收,其中油菜与鹰嘴豆间作的养分吸收利用强度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生物量 油菜 有效磷 有机酸 根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