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酸钙填料的表面改性 被引量:22
1
作者 陈烨璞 吉红念 +2 位作者 赵英刚 宗李燕 殷福珊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SCD 1999年第4期11-15,共5页
对不同表面活性剂改性的CaCO3 填料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硬质PVC塑料体系.从接触角、吸水率、表面自由能、粒径分布等方面研究了改性CaCO3 的表面性质.结果表明,改性后的CaCO3 表面疏水亲油、在油中的平均团聚... 对不同表面活性剂改性的CaCO3 填料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硬质PVC塑料体系.从接触角、吸水率、表面自由能、粒径分布等方面研究了改性CaCO3 的表面性质.结果表明,改性后的CaCO3 表面疏水亲油、在油中的平均团聚粒径减小.将改性CaCO3 以高比例(CaCO3∶PVC= 50∶100)填充于塑料体系,发现用表面活性剂改性的CaCO3 填料可显著改善塑料的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 改性 表面活性剂 聚氯乙烯 填料 塑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滤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 被引量:3
2
作者 宗李燕 蔡琨 +1 位作者 刘雪锋 方云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10-514,共5页
对超滤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CMC)的单点式超滤法、超滤曲线法、双点式超滤法进行了研究 ,比较了理想与真实超滤曲线 ,对超滤膜用于超滤法测定CMC的适用性及容积效应进行了考察 .初步探讨了用双点式超滤法代替作超滤曲线法测... 对超滤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CMC)的单点式超滤法、超滤曲线法、双点式超滤法进行了研究 ,比较了理想与真实超滤曲线 ,对超滤膜用于超滤法测定CMC的适用性及容积效应进行了考察 .初步探讨了用双点式超滤法代替作超滤曲线法测定CMC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并与单点式超滤法进行了比较 .试验结果表明 ,用双点式超滤法测定CMC具有准确性较高、操作简便、节省时间和节约样品用量等优点 .用双点法测得的SDS和SLAS的CMC分别为 6.70mmol/L和 1.4 0mmol/L ;与超滤曲线法得到的CMC相比 ,偏差分别为 2 .9%和 3.4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法 中空纤维膜 表面活性剂 临界胶束浓度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非离子大分子与烷基硫酸钠同系物团簇化的比饱和簇集量 被引量:11
3
作者 方云 蔡琨 +2 位作者 宗李燕 刘雪锋 何沫沙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88-891,共4页
研究了烷基硫酸钠同系物 ( ROSO3Na)与聚乙二醇 ( PEG)及聚乙烯吡咯烷酮 ( PVP)的γ-lgc曲线的双拐点特征 ,根据拟双平台现象求得烷基硫酸钠同系物对大分子的饱和簇集量Γ∞ ( mmol/L )和比饱和簇集量[Γ∞ ].由Γ∞ -c P 回归方程的斜... 研究了烷基硫酸钠同系物 ( ROSO3Na)与聚乙二醇 ( PEG)及聚乙烯吡咯烷酮 ( PVP)的γ-lgc曲线的双拐点特征 ,根据拟双平台现象求得烷基硫酸钠同系物对大分子的饱和簇集量Γ∞ ( mmol/L )和比饱和簇集量[Γ∞ ].由Γ∞ -c P 回归方程的斜率得到 ROSO3Na-PEG及 ROSO3Na-PVP体系的 [Γ∞ ]reg分别为 0 .3 94和0 .41 5 m/n. [Γ∞ ]随表面活性剂疏水基链长、大分子分子量及浓度的变化均很小 ,t检验结果表明回归值[Γ∞ ]reg与实验值 [Γ∞ ]exp之间无明显差异 ,因此超分子相互作用参数 [Γ∞ ]可以被视为不变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非离子大分子 烷基硫酸钠同系物 团簇化 比饱和簇集量 静电超分子自组装 聚乙二醇 聚乙烯吡咯烷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性非离子大分子间团簇化作用部位的~1H和^(13)C及2D NMR表征 被引量:6
4
作者 方云 刘雪锋 +1 位作者 夏咏梅 宗李燕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31-734,共4页
运用1H NMR,13C NMR,2D NOESY-NMR及2D ROESY-NMR等多种波谱技术联合表征典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典型水溶性非离子大分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或聚乙二醇(PEG)间的团簇化作用部位.NMR综合分析结果表明,SDS分子亲水头... 运用1H NMR,13C NMR,2D NOESY-NMR及2D ROESY-NMR等多种波谱技术联合表征典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典型水溶性非离子大分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或聚乙二醇(PEG)间的团簇化作用部位.NMR综合分析结果表明,SDS分子亲水头基邻近的C1~C2片段与PVP分子中内酰胺氮为中心的主链α-C、五元环上羰基C1(记为P1)及C4(记为P4)片段给出较强的作用信号,推断SDS分子亲水头基与PVP分子中内酰胺氮及其两者的相邻区域可能为形成团簇时SDS束缚胶束与PVP间超分子作用的主要部位.而SDS束缚胶束与PEG形成团簇时,除极性部位及其相邻区域的相互作用外,部分PEG链节可能渗入到SDS束缚胶束的C3部位或更深的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 NMR 2D NMR 表面活性剂 水溶性大分子 团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