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芎嗪口服油包油微乳的研制及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完茂林 刘子荣 +3 位作者 桂双英 鲁传华 林腾 王蕾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60-64,共5页
目的制备川芎嗪口服油包油(oil/oil,O/O)微乳,提高川芎嗪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在本课题组前期对O/O型非水微乳所做的共性构建的基础上,将川芎嗪制成川芎嗪O/O型口服微乳制剂,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结果制备的川芎嗪O/... 目的制备川芎嗪口服油包油(oil/oil,O/O)微乳,提高川芎嗪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在本课题组前期对O/O型非水微乳所做的共性构建的基础上,将川芎嗪制成川芎嗪O/O型口服微乳制剂,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结果制备的川芎嗪O/O型口服微乳平均粒径为48.2 nm,基本成球形,大小分布较为均匀;川芎嗪微乳相对川芎嗪片在大鼠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73.83%,体内平均滞留时间延长了约1.5 h。结论川芎嗪口服O/O微乳提高了生物利用度,提示制成此种微乳具有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油包油 微乳 药物代谢动力学 生物利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六味地黄丸中丹皮酚的含量 被引量:14
2
作者 完茂林 张继传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38-39,共2页
目的 :测定六味地黄丸中丹皮酚的含量。方法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以正十六烷为内标。结果 :在 2 .2~ 11.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 ,测得平均回收率为 99.98% ,RSD为1.11%。结论 :本法灵敏、准确、可靠 ,适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 丹皮酚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纳米粉体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3
作者 完茂林 刘子荣 鲁传华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63-66,共4页
目的制备葛根素纳米冻干粉,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通过对冻干保护剂、冻干时间、预冻温度等的单因素考察,选择葛根素纳米冻干粉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冻干粉的理化性质、纳米形态和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葛根素纳米粉体的最佳成型工艺为:... 目的制备葛根素纳米冻干粉,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通过对冻干保护剂、冻干时间、预冻温度等的单因素考察,选择葛根素纳米冻干粉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冻干粉的理化性质、纳米形态和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葛根素纳米粉体的最佳成型工艺为:以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置-80℃冰箱中预冻12h,然后在-40℃、5Pa下真空冷冻干燥36h升华水分。制备的纳米粉体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平均粒径为108nm,表面电位为-24.3mV,平均含量约为140mg/g。结论采用冻干技术制备葛根素纳米粉体技术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冻干粉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纳米水分散体系和混悬剂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闵智伟 鲁传华 +1 位作者 吴鸿飞 完茂林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测定葛根素纳米水分散体系和混悬剂小白鼠灌胃后的血药浓度,计算两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两者药代动力学特点,进一步比较颗粒大小对药代动力过程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葛根素纳米水分散体系和混... 目的:测定葛根素纳米水分散体系和混悬剂小白鼠灌胃后的血药浓度,计算两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两者药代动力学特点,进一步比较颗粒大小对药代动力过程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葛根素纳米水分散体系和混悬剂在小鼠体内的血药浓度。3P87程序拟合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小鼠灌胃葛根素后的血药浓度符合二室模型,纳米水分散体系(0.2 mg/g)和混悬剂(0.2 mg/g)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分别是:t1/2 Ke为2.54 h和0.52 h,AUC为8.20μg.h/ml和2.24μg.h/ml,CLS为609.00 ml.kg-1/min和1 488.00 ml.kg-1/min,Cmax为1.86和1.62μg/ml。葛根素混悬剂和纳米水分散体系主要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葛根素纳米水分散体系比混悬剂消除慢,具有一定长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纳米水分散体系 混悬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