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酚A型聚芳酯/半芳香族聚酰胺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2
1
作者 周丽云 王乐 +1 位作者 宋 宋才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30,共5页
以双酚A(BPA)、1,6-己二胺(HMDA)、对苯二甲酰氯(TPC)、间苯二甲酰氯(IPC)为单体,采用相转移界面缩聚法,通过改变单体的物质的量配比,合成了系列双酚A型聚芳酯-半芳香族聚酰胺(PAR/PA)共聚物,并对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 以双酚A(BPA)、1,6-己二胺(HMDA)、对苯二甲酰氯(TPC)、间苯二甲酰氯(IPC)为单体,采用相转移界面缩聚法,通过改变单体的物质的量配比,合成了系列双酚A型聚芳酯-半芳香族聚酰胺(PAR/PA)共聚物,并对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主链中聚对苯二甲酰-1,6-己二胺(PA6T)结构单元的增加,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Tg)呈现鞍马形变化,熔融温度(Tm)降低,而热分解温度(Td)变化不大。半芳香族尼龙结构单元的引入,使聚合物呈结晶聚集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芳酯 半芳香族聚酰胺 无规共聚 结构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封端基对双酚A型聚芳酯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黄桂贤 宋 +3 位作者 谢小林 李志鹏 王乐 宋才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48,共5页
以间苯二甲酰氯(IPC)、对苯二甲酰氯(TPC)和双酚A(BPA)为原料,单官能团酚类化合物为封端剂,采用相转移催化界面缩聚法合成系列不同端基的双酚A型聚芳酯(PAR-TA)。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 以间苯二甲酰氯(IPC)、对苯二甲酰氯(TPC)和双酚A(BPA)为原料,单官能团酚类化合物为封端剂,采用相转移催化界面缩聚法合成系列不同端基的双酚A型聚芳酯(PAR-TA)。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A)及力学性能测试等对聚合物进行结构与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在反应过程中,选择合理的时间加入适量的单酚类化合物能有效地调控聚合物的分子质量及端基结构,封端后的PAR-TA熔融塑化温度(Ts)有所降低,而热稳定性提高,有利于改善其熔融加工性能;封端型PAR-TA具有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且其拉伸强度明显高于未封端的聚芳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型聚芳酯 合成 端基 结构与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酚芴/双酚A型共聚芳酯的合成和性能 被引量:3
3
作者 黄桂贤 谢明隆 +2 位作者 宋 宋才生 杨士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3-36,共4页
以间、对苯二甲酰氯(IPC)、(TPC)、双酚芴(BHPF)和双酚A(BPA)为单体,采用相转移催化界面缩聚法合成了双酚芴型共聚芳酯(PAR-F/A)。结果表明,该系列共聚芳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塑化温度(Ts)随双酚芴结构单元比例的增加而提高,当BHPF... 以间、对苯二甲酰氯(IPC)、(TPC)、双酚芴(BHPF)和双酚A(BPA)为单体,采用相转移催化界面缩聚法合成了双酚芴型共聚芳酯(PAR-F/A)。结果表明,该系列共聚芳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塑化温度(Ts)随双酚芴结构单元比例的增加而提高,当BHPF与BPA物质的量比为15-30比85-70时,Tg为209.5℃-228.3℃,Ts为282℃-298℃;热失重5%的温度(Td)达394℃-415℃。PAR-F/A为无定型聚集态,能溶解于常见的卤代烃和强极性非质子有机溶剂,采用流延法可制备成坚韧透明的薄膜,其拉伸强度达58 MPa-69 MPa,断裂伸长率为10.8%-12.2%,弹性模量为1.1 GPa。共聚物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芳酯 双酚芴 双酚A 界面缩聚 合成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